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我国面临的就业与再就业工程十分艰巨。高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市场对就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与日俱增。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平等竞争、市场化配置已成为发展的定势。每个毕业生如何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道路,选择好符合市场需要且与自己的爱好、特长相匹配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中职学校如何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职校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相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中就业指导工作的高度重视。
中职学校如何针对目前就业现状有效地开展学生就业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形势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好,但纵观全国招生、就业形势及经济发展势态,中等职业学校在今后几年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中职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社会劳动力过剩,给中等职校学生造成就业压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2000万左右,劳动力供求矛盾日显突出,不仅是低学历人员,也有高学历、高技术人员,包括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导致破产兼并活动频繁,使待岗职工增加,同时失业待岗现象不仅表现在城镇也表现在农村,城市岗位的分流使在岗人员不再有稳定的就业空间,给中等职校毕业生就业造成很大压力。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中等职校学生就业带来阻力。
中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由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在经济不发达阶段时,初中毕业生即被认为是“人才”。工厂招收工人,能够招收到“初小”毕业的就可以了,招收到“高小”毕业的就是高文化水平的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岗位对劳动技能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对劳动者受教育的层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进入21世纪,这种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要求,达到空前水准,促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多地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大学毕业生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必然排挤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高精设备或现代化生产线上的就业岗位。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影响。
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出现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等种种困难,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趋高,低学历人才不能适应某些岗位要求。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仍然不能满足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影响与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不能忽视中等职业学校本身改革力度不够,毕业生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这一弊端。中等职业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师资素质,一方面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求得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迅速转向市场体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特点,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这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就业率的根本出路。
二、中职学生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定位不准,待遇期望值过高。
很多学生在就业选择中或就业后,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没有看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毕竟有限,有很多工作岗位是很难立即胜任的。同时,学生对所学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及性质了解不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比如,一些属于技术工种的专业,工种特点决定了工作时间越长经验就越丰富,技能就越高,待遇才可能高。刚出校门的中职生,专业技能有限,缺乏实践经验,待遇较低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总认为外面的钱很容易赚,遍地是黄金,出去就能拿一千两千,一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薪资他们就开始抱怨,心理上就有一种落差。还有一些技术专业的中职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我们出去了,就要搞设计,不愿当普通的工人。他们不会去想任何一个设计师都是从普通的工人做起的的道理。
(二)年龄偏小,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事的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企业里,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我们很多中职学生所缺乏的。现在学生当中,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娇气太重,吃苦精神不够。中职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大多只有17岁左右。社会阅历很有限,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礼仪,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看不清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好多学生出去后,在流水线上工作,本来安排好的加班,他说不干就不干,他一个人的缺席,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停产,这样不仅影响了其他员工的正常上班,同时也会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作为在学历上不占优势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首位。
就业指导是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力倾向、学识基础、技能水平、道德素质等不同特点,逐个设计就业指导方案,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学会自主地选择就业方向,从而在学习与储备能力方面更具主动性、目的性与积极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且应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生活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就业指导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中职学校也逐渐开展了就业指导的探索。如何使中职学校学生适应市场化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社会的职业需要,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不断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行全程职业指导教育。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生,只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忽视了对其他年级学生进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就业指导,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是一片空白。在认识上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指导。但是,许多中职学生在刚入学一段时间里,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症状,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以及对将来就业的恐惧,而学校对刚入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并未得到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为中等学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必然性。
(二)中职学校本身要加强素质教育,实现“一技之长”的突破。
我们知道,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文化课要求都较低。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侧重于“一技之长”,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比较注重就业,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人的一生都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整个社会都是教育场所,学校教育仅为一个人终生发展奠定一定基础,每个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素质,当前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迫切任务是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把文化知识学习提到一个新高度。
(三)职业定位教育。
在学生了解职业和自我个性的前提下,就业指导部门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摆在一个关键的核心的地位。教育学生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想到自己的不足,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还很薄弱,到工作岗位后还要继续学习、继续磨练。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大多是一线工人,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以前的劳动锻炼很少,而个人的求职愿望往往过高,在工作单位选择上愿意到大企业、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乡镇、个体企业工作;在工作岗位选择上愿意从事工作环境好、劳动强度小、待遇优厚的工作,不愿到生产第一线从事个体工作,这些不切实际的愿望成为中职生求职过程中的严重障碍。因此,教育学生要务实,准确定位,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不要眼高手低。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职业的不同仅是社会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求职的关键是寻找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即自己能干好某一职业,社会又急需这一职业的工作人员。
(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学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就业指导的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立系统、高效的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学校就业指导队伍,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探讨,尽快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鼓励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注意吸收校内外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学校就业指导研究和个性化咨询,同时还应聘请校外用人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作为客座教授,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定期开设讲座或咨询。这样才能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和推动学校就业指导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
(五)中等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市场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率。
中等职业教育连年走下坡路固然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但部分学校办学不顾市场需求,毕业生“产销不对路”,也是原因之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必然严重影响和制约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使社会各个行业对有技术、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来设计自我,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办学方向,不但从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方式趋同,没有各自的特色,既无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无实际的操作技能。也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探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是遵循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二是在培养上做到了“人职匹配”,质量高、有特色;三是学校从上到下,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因此,如果从中等职业毕业生就业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的话,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培养质量,做到人职匹配,办出中等职业学校各自的特色,抓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做好就业推荐,提高就业率。
就业指导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中职学校要真正地从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理念,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规律,克服择业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克服择业时的不切实际、好高驾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同时,要坚持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引导中职学校学生的择业、就业向着爱业、敬业、乐业的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职校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相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中就业指导工作的高度重视。
中职学校如何针对目前就业现状有效地开展学生就业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形势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好,但纵观全国招生、就业形势及经济发展势态,中等职业学校在今后几年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中职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社会劳动力过剩,给中等职校学生造成就业压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2000万左右,劳动力供求矛盾日显突出,不仅是低学历人员,也有高学历、高技术人员,包括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导致破产兼并活动频繁,使待岗职工增加,同时失业待岗现象不仅表现在城镇也表现在农村,城市岗位的分流使在岗人员不再有稳定的就业空间,给中等职校毕业生就业造成很大压力。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中等职校学生就业带来阻力。
中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由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在经济不发达阶段时,初中毕业生即被认为是“人才”。工厂招收工人,能够招收到“初小”毕业的就可以了,招收到“高小”毕业的就是高文化水平的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岗位对劳动技能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对劳动者受教育的层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进入21世纪,这种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要求,达到空前水准,促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多地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大学毕业生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必然排挤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高精设备或现代化生产线上的就业岗位。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影响。
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出现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等种种困难,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趋高,低学历人才不能适应某些岗位要求。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仍然不能满足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影响与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不能忽视中等职业学校本身改革力度不够,毕业生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这一弊端。中等职业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师资素质,一方面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求得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迅速转向市场体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特点,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这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就业率的根本出路。
二、中职学生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定位不准,待遇期望值过高。
很多学生在就业选择中或就业后,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没有看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毕竟有限,有很多工作岗位是很难立即胜任的。同时,学生对所学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及性质了解不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比如,一些属于技术工种的专业,工种特点决定了工作时间越长经验就越丰富,技能就越高,待遇才可能高。刚出校门的中职生,专业技能有限,缺乏实践经验,待遇较低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总认为外面的钱很容易赚,遍地是黄金,出去就能拿一千两千,一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薪资他们就开始抱怨,心理上就有一种落差。还有一些技术专业的中职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我们出去了,就要搞设计,不愿当普通的工人。他们不会去想任何一个设计师都是从普通的工人做起的的道理。
(二)年龄偏小,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事的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企业里,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我们很多中职学生所缺乏的。现在学生当中,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娇气太重,吃苦精神不够。中职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大多只有17岁左右。社会阅历很有限,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礼仪,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看不清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好多学生出去后,在流水线上工作,本来安排好的加班,他说不干就不干,他一个人的缺席,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停产,这样不仅影响了其他员工的正常上班,同时也会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作为在学历上不占优势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首位。
就业指导是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力倾向、学识基础、技能水平、道德素质等不同特点,逐个设计就业指导方案,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学会自主地选择就业方向,从而在学习与储备能力方面更具主动性、目的性与积极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且应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生活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就业指导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中职学校也逐渐开展了就业指导的探索。如何使中职学校学生适应市场化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社会的职业需要,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不断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行全程职业指导教育。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生,只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忽视了对其他年级学生进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就业指导,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是一片空白。在认识上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指导。但是,许多中职学生在刚入学一段时间里,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症状,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以及对将来就业的恐惧,而学校对刚入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并未得到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为中等学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必然性。
(二)中职学校本身要加强素质教育,实现“一技之长”的突破。
我们知道,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文化课要求都较低。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侧重于“一技之长”,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比较注重就业,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人的一生都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整个社会都是教育场所,学校教育仅为一个人终生发展奠定一定基础,每个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素质,当前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迫切任务是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把文化知识学习提到一个新高度。
(三)职业定位教育。
在学生了解职业和自我个性的前提下,就业指导部门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摆在一个关键的核心的地位。教育学生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想到自己的不足,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还很薄弱,到工作岗位后还要继续学习、继续磨练。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大多是一线工人,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以前的劳动锻炼很少,而个人的求职愿望往往过高,在工作单位选择上愿意到大企业、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乡镇、个体企业工作;在工作岗位选择上愿意从事工作环境好、劳动强度小、待遇优厚的工作,不愿到生产第一线从事个体工作,这些不切实际的愿望成为中职生求职过程中的严重障碍。因此,教育学生要务实,准确定位,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不要眼高手低。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职业的不同仅是社会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求职的关键是寻找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即自己能干好某一职业,社会又急需这一职业的工作人员。
(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学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就业指导的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立系统、高效的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学校就业指导队伍,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探讨,尽快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鼓励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注意吸收校内外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学校就业指导研究和个性化咨询,同时还应聘请校外用人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作为客座教授,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定期开设讲座或咨询。这样才能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和推动学校就业指导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
(五)中等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市场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率。
中等职业教育连年走下坡路固然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但部分学校办学不顾市场需求,毕业生“产销不对路”,也是原因之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必然严重影响和制约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使社会各个行业对有技术、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来设计自我,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办学方向,不但从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方式趋同,没有各自的特色,既无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无实际的操作技能。也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探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是遵循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二是在培养上做到了“人职匹配”,质量高、有特色;三是学校从上到下,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因此,如果从中等职业毕业生就业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的话,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培养质量,做到人职匹配,办出中等职业学校各自的特色,抓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做好就业推荐,提高就业率。
就业指导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中职学校要真正地从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理念,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规律,克服择业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克服择业时的不切实际、好高驾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同时,要坚持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引导中职学校学生的择业、就业向着爱业、敬业、乐业的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