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文】
最近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我们在追求GDP,追求政绩,追求钱。社会缺乏理想,缺乏精神追求,人人精神压力巨大,整个社会都存在释放现实压力的需求。
我们需要白酒这样一种安慰剂来调整我们的内心,社会中充满的骚动与喧哗、机会与风险,也需要我们用白酒应对、操作。也许从古至今,现在,正是中国最需要白酒的时代。
从市场特征、品牌特征、竞争者数量、利润等数据,也可以得出判断:白酒行业正处在快速成长期。
但是白酒的未来并不乐观。
危机四伏的繁华年代(标题)
消费群体断层
任何一个产业,只有目标消费群的有序更替,才有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白酒的消费者以30—45岁之间的男士为主,其中又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为核心。传统白酒营销通常对准这群人,在品牌策略上注重挖掘酒的历史和文化,尤其关注工艺、地域、年份和酒窖,甚至不惜编造神话,把资源集中在了与酒体相关的微不足道的差异上。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70后、80后乃至90后正成为各个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他们对历史等层面的消费认知很难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大部分跟着潮流走,丰富、时尚、流行、自由、个性是他们的首选。他们对白酒了解都不是太深,客观上接受,主观上排斥,很难给他们一个喜欢白酒的理由。
白酒如果缺少了他们,可以断言:白酒无未来。
白酒文化能否现代化
白酒是一种神奇的饮料,在中国政治和文化中起着独特作用,包含着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首先,酒是政治饮料,生发于中国儒家学说的礼治思想。直到今天,酒宴席位的尊卑有别,仍然是以礼为核心的。每逢重要节日、重要庆典,中央政府仍会举办各种各样的酒会来招待外宾、表彰先进、沟通感情、消除误会,周恩来就是当代一个白酒运用的大师。
其次,酒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没有酒,就没有中国文化的灵气,没有酒,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大气,酒成了中国人沟通神与我之间,达到物我两忘的媒介。
再次,酒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交工具和生活方式。
与西方烈性白酒不同,中国白酒是一种佐餐饮料,是一个社交工具。在餐厅、餐桌成为中国人最为重要社交场所的今天,个人的事要吃饭、喝酒,公司的事吃饭喝酒,政府的事也要吃饭喝酒。事情办完了,不吃顿饭、不喝场酒,总感觉还是缺点什么,没有达到圆满的境界。
正因为这种原因,白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近代中国史是屈辱的历史,是一个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重新寻找自我乃至迷失自我的过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新文化运动”、“共产主义”,中国在亦步亦趋的学习中迷失了自我,更不用说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瑰宝的白酒文化了。
同时,跟大多数中国文化一样,白酒身上也确实有很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地方,甚至从某种角度说,它就是中国保守、落后的象征,这也是它为人们诟病的原因。
人民喝茅台是因为官员和军队喝茅台,人们喝五粮液是因为它的价格比较贵,以至于连国外资本水井坊、文君酒都要过来插一脚。可是人们始终没有搞懂支持白酒消费的背后动力究竟是什么。
消费者可以不用懂,但是作为厂家,要是也不明白,就不可能长久生存下去,更不用谈所谓的发展。
作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传承部分,从表面上看,当前的问题是白酒企业如何建立品牌,而本质上,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消费多元化,替代产品频现
休闲的啤酒:这种低酒精度的饮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一种随意性很强的助兴饮料,人们不仅仅在餐桌上饮用,在其他一些休闲场合也会饮用。
优雅的葡萄酒:中国人本没有大面积饮用葡萄酒的习惯,但随着国外文化的入侵,葡萄酒渐成潮流。它绿色健康,酒精含量比较低,讲究、仪式感强,让葡萄酒成为白领阶层的品味之选,而高级的葡萄酒则成为富裕阶层的最爱。
个性的洋酒:威士忌、伏特加、兰姆等烈性洋酒,将白酒完全挡在酒吧、夜总会、KTV等夜场外。首先,夜场本来就是一种西方文化,洋酒可以直接饮用,无需佐菜;其次,洋酒没有浓烈的味道,后劲有限,有利于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利于社交;再次,洋酒可以调兑其他饮品,满足每个人口味的个性化需求,白酒很难超越。
口味性的可乐、雪碧、果粒橙:现代年轻人个性张扬开放,只要有共同的爱好和经历,没有白酒也能谈得来。再加上可乐、雪碧、果粒橙等饮料的宣传,在餐桌上形成了一种不喝白酒喝饮料的氛围,逐渐地蚕食着白酒仅有的生存空间。
咖啡:这种泊来品,也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再加上装修的西化、环境的优雅,成为很多金领、白领谈事情都会选择的第三空间,对白酒业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营销创新乏力
拍脑袋现象广泛存在
过分关注产品,而忽略顾客感受。白酒是一个精神化的产品,最重要的是顾客对于白酒的使用和评价。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公司认为市场部无足轻重或者没有必要,对顾客、市场、产品开发、竞争对手研究不够。
产品创造乏力
产品互相模仿,创造乏力。前些年,部分白酒企业依靠政府的背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赚取了可观的原始利润。但是,这种利润有很大的特殊性和阶段性,无法在未来继续维持(或复制),这些企业的前途愈发不明朗。
战略营销缺乏
由于中国市场的不规范,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导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只有短期的战术,没有中长期的战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内外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遍地是黄金”已经变成了“遍地是陷阱”。
品牌管理不足
茅台的广告语变来变去,五粮液的总是飘忽,都缺乏权威性,难以对接主流文化价值观,更没有上升到理念、品牌文化、品牌精神的层次。定位的空泛,接触点的缺乏,和顾客互动的不足,使得品牌很难在顾客心中扎根。以至于洋河微微发力就成了行业老二,不能不让人唏嘘。 系统化思维缺乏
中国白酒营销总体上来说正处于销售能力阶段(或者说是主要靠1个P的阶段)。在销售上,缺乏规范化的操作手册和流程,随意性大,终端开发来得快,去得快,不能有效的管控,更不用说实现与顾客和渠道共赢的层次。
还处在推销观念阶段
当前,大部分白酒企业还处在推销观念阶段,部分落后者停留在产品观念阶段,少数先知已经达到市场营销的阶段,达到社会营销阶段的,则还没有出现。
在推销观念阶段,企业认为除非公司大力开展销售和宣传推广活动,否则消费者不会购买自己的产品。“产品是被卖出去的而不是被买出去的”,“我们卖什么,就让人们买什么”。 于是,企业以销售为中心,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召集大批推销专家,组成强大的推销队伍,大做广告宣传,夸大产品的性能。
品牌全国化,越来越难成功
纵观近些年白酒发展的历程,茅五泸牢牢把控高端市场,新全国性品牌的崛起几乎没有。洋河和郎酒勉强沾边,那也是复苏,并非新打造的全国性品牌。
况且,目前洋河和郎酒也仅仅是局部市场的成功,与当初的金六福、浏阳河横扫全国市场不可同日而语,更无法与茅台、五粮液相比。
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白酒的鼎盛时期,每年都有风靡一时的流行性全国品牌,给人感觉全国性品牌的打造非常容易,谁的胆子够大,谁的广告投放最多,谁就能在全国市场火起来。只不过,它们大都只能红火一时,有些甚至在红火过后迅速销声匿迹。
目前,全国性品牌打造难度越来越大,要求更高,产品力、渠道力、包装力、传播力、人员力、终端力、控制力、品牌力,一个都不能少。纵观全国的酒企,少有拥有如此能力的。
但是,在这种条件下一旦打造成功,旺盛的生命力却会让企业受惠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
地方名酒崛起,诸侯混战
地方名酒的崛起,不但挤压当地中小白酒企业,也狙击了全国性品牌的扩张。全国性品牌之所以越来越难以成功,就是因为地方名酒的快速崛起。
中国白酒市场的现状很像很多王朝的末期,地方起义风起云涌,但大部分只能在地方强势,出了家门口就很难生存。像河南豫酒赊店、张弓、鹿邑、四五;鲁酒的孔府家、泰山、趵突泉、扳倒井、琅琊台;湖北的白云边、枝江、稻花香;湖南的开口笑、酒鬼、武陵,河北的衡水、山庄;山西的汾酒等。
以前的地方名酒,稍有业绩就忍不住全国化的冲动,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大伤元气。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诸侯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在家门口深入耕耘,打造自己的根据地。
行业集中度高,中小企业生存渐难
以前,中小白酒企业有几万家,光一个山东省就有大小企业4000家。由于进入门槛低,生存空间大,监管机制薄弱,白酒成为或大或小投资者的追逐对象,也成就了一些人的财富梦想。
但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完成,全国和区域名酒崛起,中小企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全国和区域名酒每前进一步,他们就不得不后退一步。
危机降临,再力图反击,却已是力不从心。产品老化、品牌定位混乱、资源缺失、人员执行力远不到位;市场在萎缩,成本在攀升,亏损已不可避免。
于是,中小白酒企业的数量一直在减少。2010年,白酒许可生产企业数量减少了1000家左右;2011年底,这个数字降至7000余家,以往遍地都是酒家的盛况不再。
最近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我们在追求GDP,追求政绩,追求钱。社会缺乏理想,缺乏精神追求,人人精神压力巨大,整个社会都存在释放现实压力的需求。
我们需要白酒这样一种安慰剂来调整我们的内心,社会中充满的骚动与喧哗、机会与风险,也需要我们用白酒应对、操作。也许从古至今,现在,正是中国最需要白酒的时代。
从市场特征、品牌特征、竞争者数量、利润等数据,也可以得出判断:白酒行业正处在快速成长期。
但是白酒的未来并不乐观。
危机四伏的繁华年代(标题)
消费群体断层
任何一个产业,只有目标消费群的有序更替,才有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白酒的消费者以30—45岁之间的男士为主,其中又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为核心。传统白酒营销通常对准这群人,在品牌策略上注重挖掘酒的历史和文化,尤其关注工艺、地域、年份和酒窖,甚至不惜编造神话,把资源集中在了与酒体相关的微不足道的差异上。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70后、80后乃至90后正成为各个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他们对历史等层面的消费认知很难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大部分跟着潮流走,丰富、时尚、流行、自由、个性是他们的首选。他们对白酒了解都不是太深,客观上接受,主观上排斥,很难给他们一个喜欢白酒的理由。
白酒如果缺少了他们,可以断言:白酒无未来。
白酒文化能否现代化
白酒是一种神奇的饮料,在中国政治和文化中起着独特作用,包含着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首先,酒是政治饮料,生发于中国儒家学说的礼治思想。直到今天,酒宴席位的尊卑有别,仍然是以礼为核心的。每逢重要节日、重要庆典,中央政府仍会举办各种各样的酒会来招待外宾、表彰先进、沟通感情、消除误会,周恩来就是当代一个白酒运用的大师。
其次,酒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没有酒,就没有中国文化的灵气,没有酒,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大气,酒成了中国人沟通神与我之间,达到物我两忘的媒介。
再次,酒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交工具和生活方式。
与西方烈性白酒不同,中国白酒是一种佐餐饮料,是一个社交工具。在餐厅、餐桌成为中国人最为重要社交场所的今天,个人的事要吃饭、喝酒,公司的事吃饭喝酒,政府的事也要吃饭喝酒。事情办完了,不吃顿饭、不喝场酒,总感觉还是缺点什么,没有达到圆满的境界。
正因为这种原因,白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近代中国史是屈辱的历史,是一个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重新寻找自我乃至迷失自我的过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新文化运动”、“共产主义”,中国在亦步亦趋的学习中迷失了自我,更不用说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瑰宝的白酒文化了。
同时,跟大多数中国文化一样,白酒身上也确实有很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地方,甚至从某种角度说,它就是中国保守、落后的象征,这也是它为人们诟病的原因。
人民喝茅台是因为官员和军队喝茅台,人们喝五粮液是因为它的价格比较贵,以至于连国外资本水井坊、文君酒都要过来插一脚。可是人们始终没有搞懂支持白酒消费的背后动力究竟是什么。
消费者可以不用懂,但是作为厂家,要是也不明白,就不可能长久生存下去,更不用谈所谓的发展。
作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传承部分,从表面上看,当前的问题是白酒企业如何建立品牌,而本质上,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消费多元化,替代产品频现
休闲的啤酒:这种低酒精度的饮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一种随意性很强的助兴饮料,人们不仅仅在餐桌上饮用,在其他一些休闲场合也会饮用。
优雅的葡萄酒:中国人本没有大面积饮用葡萄酒的习惯,但随着国外文化的入侵,葡萄酒渐成潮流。它绿色健康,酒精含量比较低,讲究、仪式感强,让葡萄酒成为白领阶层的品味之选,而高级的葡萄酒则成为富裕阶层的最爱。
个性的洋酒:威士忌、伏特加、兰姆等烈性洋酒,将白酒完全挡在酒吧、夜总会、KTV等夜场外。首先,夜场本来就是一种西方文化,洋酒可以直接饮用,无需佐菜;其次,洋酒没有浓烈的味道,后劲有限,有利于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利于社交;再次,洋酒可以调兑其他饮品,满足每个人口味的个性化需求,白酒很难超越。
口味性的可乐、雪碧、果粒橙:现代年轻人个性张扬开放,只要有共同的爱好和经历,没有白酒也能谈得来。再加上可乐、雪碧、果粒橙等饮料的宣传,在餐桌上形成了一种不喝白酒喝饮料的氛围,逐渐地蚕食着白酒仅有的生存空间。
咖啡:这种泊来品,也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再加上装修的西化、环境的优雅,成为很多金领、白领谈事情都会选择的第三空间,对白酒业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营销创新乏力
拍脑袋现象广泛存在
过分关注产品,而忽略顾客感受。白酒是一个精神化的产品,最重要的是顾客对于白酒的使用和评价。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公司认为市场部无足轻重或者没有必要,对顾客、市场、产品开发、竞争对手研究不够。
产品创造乏力
产品互相模仿,创造乏力。前些年,部分白酒企业依靠政府的背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赚取了可观的原始利润。但是,这种利润有很大的特殊性和阶段性,无法在未来继续维持(或复制),这些企业的前途愈发不明朗。
战略营销缺乏
由于中国市场的不规范,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导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只有短期的战术,没有中长期的战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内外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遍地是黄金”已经变成了“遍地是陷阱”。
品牌管理不足
茅台的广告语变来变去,五粮液的总是飘忽,都缺乏权威性,难以对接主流文化价值观,更没有上升到理念、品牌文化、品牌精神的层次。定位的空泛,接触点的缺乏,和顾客互动的不足,使得品牌很难在顾客心中扎根。以至于洋河微微发力就成了行业老二,不能不让人唏嘘。 系统化思维缺乏
中国白酒营销总体上来说正处于销售能力阶段(或者说是主要靠1个P的阶段)。在销售上,缺乏规范化的操作手册和流程,随意性大,终端开发来得快,去得快,不能有效的管控,更不用说实现与顾客和渠道共赢的层次。
还处在推销观念阶段
当前,大部分白酒企业还处在推销观念阶段,部分落后者停留在产品观念阶段,少数先知已经达到市场营销的阶段,达到社会营销阶段的,则还没有出现。
在推销观念阶段,企业认为除非公司大力开展销售和宣传推广活动,否则消费者不会购买自己的产品。“产品是被卖出去的而不是被买出去的”,“我们卖什么,就让人们买什么”。 于是,企业以销售为中心,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召集大批推销专家,组成强大的推销队伍,大做广告宣传,夸大产品的性能。
品牌全国化,越来越难成功
纵观近些年白酒发展的历程,茅五泸牢牢把控高端市场,新全国性品牌的崛起几乎没有。洋河和郎酒勉强沾边,那也是复苏,并非新打造的全国性品牌。
况且,目前洋河和郎酒也仅仅是局部市场的成功,与当初的金六福、浏阳河横扫全国市场不可同日而语,更无法与茅台、五粮液相比。
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白酒的鼎盛时期,每年都有风靡一时的流行性全国品牌,给人感觉全国性品牌的打造非常容易,谁的胆子够大,谁的广告投放最多,谁就能在全国市场火起来。只不过,它们大都只能红火一时,有些甚至在红火过后迅速销声匿迹。
目前,全国性品牌打造难度越来越大,要求更高,产品力、渠道力、包装力、传播力、人员力、终端力、控制力、品牌力,一个都不能少。纵观全国的酒企,少有拥有如此能力的。
但是,在这种条件下一旦打造成功,旺盛的生命力却会让企业受惠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
地方名酒崛起,诸侯混战
地方名酒的崛起,不但挤压当地中小白酒企业,也狙击了全国性品牌的扩张。全国性品牌之所以越来越难以成功,就是因为地方名酒的快速崛起。
中国白酒市场的现状很像很多王朝的末期,地方起义风起云涌,但大部分只能在地方强势,出了家门口就很难生存。像河南豫酒赊店、张弓、鹿邑、四五;鲁酒的孔府家、泰山、趵突泉、扳倒井、琅琊台;湖北的白云边、枝江、稻花香;湖南的开口笑、酒鬼、武陵,河北的衡水、山庄;山西的汾酒等。
以前的地方名酒,稍有业绩就忍不住全国化的冲动,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大伤元气。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诸侯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在家门口深入耕耘,打造自己的根据地。
行业集中度高,中小企业生存渐难
以前,中小白酒企业有几万家,光一个山东省就有大小企业4000家。由于进入门槛低,生存空间大,监管机制薄弱,白酒成为或大或小投资者的追逐对象,也成就了一些人的财富梦想。
但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完成,全国和区域名酒崛起,中小企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全国和区域名酒每前进一步,他们就不得不后退一步。
危机降临,再力图反击,却已是力不从心。产品老化、品牌定位混乱、资源缺失、人员执行力远不到位;市场在萎缩,成本在攀升,亏损已不可避免。
于是,中小白酒企业的数量一直在减少。2010年,白酒许可生产企业数量减少了1000家左右;2011年底,这个数字降至7000余家,以往遍地都是酒家的盛况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