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钱是种很罕见的天赋,不要装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eb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我写的是一篇谈论人生价值观的文章,我就应该告诉你们金钱并不能带来快乐,财富不能带来充实,人们越来越富足却越来越空虚,这是现代人的心灵悲剧—但是我不打算这么写。
  我不打算这么写,不是因为我不同意这些说法,而是因为我并不认识特别有钱的富人。所以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穷得只剩下钱了,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孤独地在金钱堆里打滚,更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醇酒美女的陪伴下,正为自己空虚的心灵而痛苦呻吟、夜不能寐。当然了,潘石屹、任志强他们天天在微博上叨叨叨,显得挺有倾诉饥渴症似的,但是这可能也是一种性格,而且也不见得多有代表性。
  如果撇开这些富豪不说,单说普通人,那根据我的观察经验,我倒不觉得人们这些年“越来越空虚”一定是件坏事。猛一看,我们当年好像活得挺充实似的。你看那时候的照片就知道,大家穿的一样,表情一样,就连长相差不多都一个样,洋溢着一种掏心掏肺的充实感。但这种充实感其实无非是知道自己十年后是什么样的踏实感。再说大家过的都差不多。所有人都只有烧饼可吃,你再折腾它也不会变成披萨饼或者肉夹馍,这时候心态就容易变得从容。要说一点都不郁闷也未必,但总的来说,就是听说你过得也不好,那我也就安心了。
  空虚也好,失落也好,本身是一种小资以上人士才配有的情调。一个饥民往往都是火急火燎地觅食,生活非常充实。而你如果不是二到一定程度的话,也绝不会怒斥非洲灾荒中的难民:“你怎么眼里只有粮食?有吃的就快乐了么?”至于说现在很多青年的痛苦,我觉得不一定是太痴迷金钱导致的,倒更像是缺少金钱导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房子要缴房租,孩子要喝奶粉,这些现实问题都是刘墉和林清玄无法替他们解决的。
  我从没特别有钱过,但也从没特别窘迫过,所以我无法教导大家安贫乐道的道理,因为如果我处在一个贫穷的状态下,恐怕满脑子想的也都是钱。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不是鱼,但我看到被吊在鱼钩上的鱼,也知道它们是不乐的。看它们扭来扭去的样子就知道。我觉得这个时候如果要帮助这条鱼,最要紧的是想办法把它从钩子上摘下来,而不是说服它钩子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这么说,并非取消这个问题,而是限定它的边界。现在这个社会当然有它的问题,这就像微博上有人形容的,我们正是“乍富还穷时候,最难将息”。越是这种过渡时候越能折腾。我们就像吃到了有生以来第一个肉包子,惊喜交集,吧唧嘴的动静就容易特别大。
  前一段时间有句很有名的话,一个姑娘在电视上说她宁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从理性的常识看,如果说这个姑娘说的话不是抽疯,那还有什么是抽疯?坐宝马车就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如果坐在宝马车上就要哭,为什么还要坐呢?但是这句话也得到了很多共鸣。
  中国的圣人们一直强调中庸,但我们在近现代一直表现得很不中庸,动不动就要抽疯。比如说领导人英明,本来大家心里头默默地庆幸也就是了,但大家觉得不行,要跳忠字舞,要誓死捍卫,要爹亲娘亲没有领导人亲。这就是抽疯。
  现在换了一种抽法。本来钱确实是好东西,大家喜欢钱,默默地挣着、花着就是了。但是不行,没钱的攒几个月的工资也要买LV包,体验一下当有钱人的感觉。有钱的要带着员工到饭店里抢泔水吃,体验一下当社会导师的感觉。电视上小姑娘要坐在宝马车里哭,现实中没挣着钱的连同学会都没脸参加。整个社会染上了了成功饥渴症。成功成了一种义务,成功者膨胀,不成功者焦灼。而成功的标准又特别简单、特别单一,就是有钱。
  我这个人物欲比较弱,也没特别穷过,所以虽然也很喜欢钱,但没有体验过那种极度的渴望。但对有这种极度渴望的人,我也完全理解,并没有反对的意思。人各有癖,还有人狂热地攒火柴盒呢,你管得着么?
  但我总觉得,按照概率,一个社会里头应该是形形色色、各种性格的人都有:有些人特别渴望成功,有些人没那么渴望成功;有些人特别渴望金钱,有些人没那么渴望金钱。这才是原生态。如果所有人都显得像钱痴,这里头就一定有很多人在“作弊”。就像有些女性为了不落在配偶的后面,伪装性高潮一样,现在很多人也在为了不落在时代后面,伪装对金钱的“性高潮”。但是人生苦短,哪来得那么多高潮?当然了,两种伪装之间也有区别,就是前者知道自己在装,后者则未必知道。
  人是复杂的动物。我承认,世界上肯定有一部分人,能从财富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其强度足以弥补其他方面的欠缺。这种人是有的。他们要是牺牲一切去求财,我觉得也是合乎理性。但是这种对金钱的感受力绝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什么有钱了未必就快乐?道理很简单,就是你可能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愛钱。你心里装了好多东西,专门留给钱的地儿,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有钱就高兴,这是一种很罕见的天赋,绝不是想模仿就能瞎模仿的。对钱的爱好,就像性能力、性需求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而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的情况。陈冠希老师跟你的不同之处,难道只是外貌条件这些东西么,难道真的就没有体力和兴趣强度的差别么?
  现在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习惯用金钱来甄别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一个内心深处并不渴望成功、并不渴望金钱的人,脑门上很快就被打上loser的标签。他们有着双重的惶惑,就像一个人参加领导追悼会,却偏偏流不出泪来。看着周围人都歇斯底里的哭喊,他既内疚又害怕。直到他仔细回忆人生经历中的各种痛苦,终于泪如泉涌,才终于觉得释然,深信自己和周围人一样深深热爱着领导。
其他文献
梦还没开始,就碎了  6月毕业,5月份政策才出台,像李可乐这样一夜之间“年龄超标”的毕业生就被撂在了旱地里,他们心中的迷惘可想而知。虽然经过部分应届大学生的上访争取,北京人社局回应称,这一规定不是针对特定人群提出的新的进京政策,而是对当前北京市属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意见。考虑到2013届高校毕业生择业正在进行中,已有部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初步接收意向,对于用人单位满意、愿意引进
期刊
现实很骨感,生存很艰难。争机会、争资源、争加薪、争上位,职场竞争的残酷性被迅速放大,许多职场人即使心力憔悴也不敢停止拼杀,怕自己不争就永无出头时。心理学家认为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成因是缺乏信任感。从这个角度讲,缺乏职场安全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不相信—不相信资源能合理分配,不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不相信有能力就会被提升。如果对所有的不相信追根溯源,大约可以归于一个缘由—不信任自己的上司。  人而无信不知其
期刊
小金用了三年时间,从一家猎头公司的普通职员做到了助理顾问。为了在公司站稳脚跟,她拼命工作,比任何一个人都努力。同期进公司的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纷纷离开,但小金坚持了下来。“爸妈和上大学的弟弟都指望着我呢!”小金说。  不过,小金感觉自己的工作热情正在消退,而且与身边的同事越来越难以相处。在工作业绩汇报会上,每当看到别的同事取得超过自己的业绩,小金就不由自主地嫉妒,在内心深处产生焦虑情绪。在日常工作
期刊
对宝洁这位“追求生活质量”的老行家来说,能在最佳雇主榜上经久不衰,在员工激励上自然要有别的杀手锏。  一般常见的“企业员工健康保障”,基本都属于形式主义典范—体检卡+招贴画+健身房,鸡肋且全无新意。宝洁显然办法更多,立场也更坚决。宝洁全球总裁兼CEO麦睿博(Bob McDonald)说,员工与家属的身心健康,对宝洁来说至关重要。尽管公司一直把员工健康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宝洁并不满足只是喊喊口号而
期刊
周毅军在埃森哲近20年,算是中国区的元老了。他在公司以“儒雅”而闻名,新进公司的年轻员工爱把他当成职业成长导师,因为他重明理,强疏导,会反思。  周毅军总结,这是因为自己的“有心”。在咨询公司里,“学习”是终身的目标,也有许多可以学习的途径。有行业报告可以参考,有公司的全球在线知识库(Knowledge Exchange)可以查询,有公司内的专家可以讨教,工作小组中的项目经理和个人职业导师也是获得
期刊
陈鹏是某机关新招录的公务员,名牌大学毕业,经济学博士。进机关后,科长给他布置的第一项任务是撰写一份专题报告。他认真查找资料,发挥专业特长,用心撰写了报告。当他把这份倾注了激情与心血,自觉很满意的报告递交给科长时,科长却对报告的结构、内容几乎全盘否定,要求退回去重写。修改十余稿后,报告才通过。这件事后,陈鹏发现自己已很难与科长相处,他感觉这位学历不高但资格很老的科长对他处处刁难。  工作三四年后,陈
期刊
开会讨论,即使你有一些想法,但仍然等着别人首先发言,这是为什么?  答案A。 我不想被过分关注。我总是避免做出头鸟,众人的目光聚焦在我身上会浑身不自在。  答案B。 我需要多一些时间,想想我这个想法有哪些可能被挑战到的地方,把障碍想得再明白一些,然后才发言。  答案C。我喜欢从别人的想法当中获得更多信息,我认为这些信息能完善我的想法。  当然,也许你向来都是争取最先发言的,那就请顺着这个角度,问问
期刊
张妍是一家外企的后勤部门主管。她对一些下属总是很不满意,对下属做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看不顺眼。当她指示下属应当如何做事时,总感觉下属并没有真正听进去。比如最近公司正在搞一个大型年会,她指示应该要在月底前做好所需物品的采购,但到了月底,发现还有一些物品没有到位。发现这个问题后,她一下子很生气,有一种受到冒犯的感觉。  “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容易生气,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主管,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有时候
期刊
迈克·梅里尔是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家软件公司的客服代表,因为对自己的平凡生活很不满意,当年30岁的他创办了一家网站,将自己的人生折合成10万股,并以每股1美元的价格卖给众多打算对他进行“风险投资”的网民!  他的同事和好友都友情购买了不少股票,股东们不但能从迈克工作薪水以外的任何创业计划收入中“分红”获利,还有权投票决定他的人生规划和创业目标,迈克是否要去上武术课、拳击课以及是否要去登记成为一名
期刊
前两天,翻了翻庄雅婷的新书《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里面一个标题“扎”到我眼里—“不经过武汉,怎么到广州”,顿时让我想起了原来单位一位老司机的口头禅:不过鼓楼桥,怎么到地安门。  庄雅婷解释说,“不经过武汉,怎么到广州”这句话是拿来开解那些看起来不靠谱的恋情用的。有时你明明知道这个人不是你的最终选择,但他却是你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节点。认可节点,这也是我们那位老司机口头禅的内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