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面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晨起想吃早点,无意间便想到了从前上海老城隍庙百翎路上“春风松月楼”的素面,已经好长时间没吃过素面了,有点怀旧的意思。想以前我的住处离“春风松月楼”近在咫尺,却从未好好去珍惜过;现在时过境迁,倒反而越来越看重了。唉,人就是这么乖戾,一旦失去才觉珍贵。于是漱洗已毕趁早赶去。
  还好,才6:10,店门尚未开启,但店门口却已有两老者站立等候。一问,也是来吃素面的。其中一人自告奋勇地告知:“6:30开门,10元钱一碗,实惠。”不问可知,这是一位老吃客,他已经熟门熟路了。趁着店家营业时间未到,在店门前空等也无聊,我便自个儿随意地朝前面九曲桥的方向踱去。
  一路上行者稀少,“绿波廊”(从前是“松云楼”和“乐圃阆茶楼”)“宁波汤团店”(从前是“桂花厅”)“上海五香豆商店”(从前是“达尔美”照相馆)“松云楼”(从前是“顾顺兴酒酿圆子店”和动物园)门前的广场上也不见白天的喧嚣,大多数的店铺还在静谧之中。“豫园”(明代四川布政司潘云端私宅)门前的空地上有三五老者在晨练,有舞太极剑的,也有打太极拳的,动作都娴熟,可见都是此地的常客。
  荷花池已久违,池内碧波涟漪;一对俏鸳鸯正在“湖心亭”(清代建筑)前的踏堤上栖息。四周围一片静悄悄的,真是久居城市山林中的人难得的恬适。老商场早已旧貌换新颜,到处都是雕梁画栋的饭店和酒楼,但似乎总还是缺少了些什么:或许是书场(过去商场内有书场六七家之多),或许是茶楼(也有七八家之多),或者别的什么手工作坊和夫妻老婆店(从前商场内多得不计其数)……
  过去商场里是有住户的(我原来就住在豫园路104号“达尔美”照相馆的楼上),因此即便是在清晨,也是很有人气的。从前像现在这种时分,各茶馆里早已是人声鼎沸、鸟语茶香了,并由此带动了附近的餐饮业和其它的服务性行业。
  再折返“松月楼”时,店内已是高朋满座。相邻者都是熟客,都冲着这一碗老上海的特色面筋面而来。各人似乎都有自己的老位子、老搭子,互道早安后,便相对坐下,没有丝毫的做作和客套。趁着面条还未端上来的空隙,他们相互轻轻地闲聊着,各自向对方述说着自己看到或听来的新闻,他们将餐桌临时当作了茶桌用。没有人大声说话,也没有人用手机咋呼,四周的气氛平和而安逸。
  对坐者是一位从“华东师大”退休的老教授,教遗传学的,今年已经80多岁了,但身子骨看上去还算硬朗,无奈牙齿已衰,镶的是义齿,因此吃素面正对胃口。他说他住在复兴路靠近“新天地”的地方,是专门过来吃这碗面筋面的。提起从前“华东师大”的老領导常溪萍,他说常书记当年还是很支持他们搞果蝇研究的。可惜“文革”中,常书记被戴高帽子楸斗。我问起老先生退休后的爱好,他说喜欢听评弹,尤其喜欢听“蒋调”(蒋月泉,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创出蒋调唱腔。)可惜蒋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了。言语之间流露出的是老人不尽的惋惜和惆怅……
  我们的谈话无意间聊到了过去老城厢里的“万竹街小学”(今上海市实验小学),说当年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在那里读过书。不料邻桌的一位老先生听了插话进来说:弟兄俩当年住过的房子现在还在,就在“实验小学”的斜对面,如今已经被政府保护起来了,你们等一会儿吃好面若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踱过去看看。嗨,无意间又碰到了一位老上海。
  面,终于由服务员端上桌了,那素面筋还保留着传统老字号的特色(不是无锡面筋,而是该店用秘方自制的块状水面筋),那汤汁已全被吸收在面筋内,因此咬上去既醇厚又松软,让人回味无穷。不过有了这些老记忆,吃面似乎又变得不重要起来。其实他们和我一样,吃素面并不是主要的,主要还是想来怀旧,看看从前自己曾经居住和白相过的地方。
其他文献
写完朋友二字,感慨多多。  遍地是朋友,海内存知己,但真正的朋友,“多乎哉?不多也”!  何之为朋?同类也。  但以我七十年的人生经验,并非如此。君不见酒桌之上觥筹交错,称兄道弟,都是“朋友”;君不见名利场上,信誓旦旦,豪言壮语,都是朋友。但透过热闹的现象,看看冷酷的本质,多为言行不一者。  有人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有人说:所谓友谊,多为交换也!权与权的交换,权与钱
期刊
早早是我姐的孙子,叫我舅公公。这个小生命当年似乎急不可耐地闯入人世间———比预产期早出来10天,又诞生在黎明时分,故取名早早。  早早三年级了,但读书总不上心,每天的作业总要大人陪着、催着才勉强做完。早早的爸妈从事IT和广告行业,工作是忙点儿,又当惯了甩手掌柜,这样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就基本由奶奶、爷爷全包了。  那会儿姐也忙,但孙子上学后就更忙了,忙得连我们大家庭的活动都常常缺席———早早的作业还没
期刊
聂绀驽在《我与杂文》中说:“若要问我杂文该怎么写,或谈谈杂文创作经验之类,可只能敬谢不敏。一定要逼我说,就只能说,要有个性。什么文体都一样,作者不把自己放进去,我看是写不好的。”不把自己“放进去”的杂文,既少个性,又少对话题真切的体认,大多是人云亦云或隔靴搔痒的大路货,用拳击的话说,挥出去的拳头总是挨不到肉上。  杂文作者在针砭时弊或批评社会丑恶现象的同时,应不失相应的自我反省意识,不害怕“弄脏”
期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道家有“虚无”的概念,但在老子(公元前571年—471年)的脑子里还没有产生“0”的想法,所以是“道生一”而不是一切从“0”开始。汉字里有个“零”字,是指零头,“零”有时用“又”字代替,如一百零五岁,可写成一百又五岁。零不等同“0”。  《万物起源》(以下简称《万》),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主编格雷厄姆·劳顿所撰写的一部严肃的科学著作,《万》
期刊
当下,号称“全民直播”的时代来临,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不完全统计,仅各类直播软件就超过300款,各种光怪陆离的直播层出不穷。《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占网民总数的45.6%。虽然各部门不断联手净化网络空间,但网络直播仍良莠不齐,仍有很多俗不可耐、肤浅庸俗、无聊至极的直播,例如,有人直播吃饭、睡觉、逛街、打架、遛狗
期刊
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生存的最好的生物,是对周围环境最有利的生物。”  你有利于周边环境,周边环境也不负于你。你让周围生物活得好,你就因周围生物活得好而活得好。利他者利己,此乃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  蚂蚁乃昆虫中“小微”,但它在生态平衡中做出了贡献,就生存得很好;虾米在水生物中属弱势群体,可它为鱼类提供了食物,自身也获大量繁殖;小草在植物中最不起眼,因它涵养了水
期刊
这样的场景寻常见:逢节庆,社区总要“联欢”或“茶话”,散会时, “塑料家族”与餐巾纸满地“角逐”,有人叹曰:嗬嗬,同样情状,要在外国,收拾得利整整的……类似言论,亦时见网上、报端,一言以蔽之曰:国人素质忒差!  笔者无意顺此“理论”,倒是另一波刚熄的网上热议吸引了笔者的视线。巧得很,这是一纸媒披露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后,地面一片狼藉的画面,遂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一场讨论。那洋文明达相当高“段位”的
期刊
毋庸讳言,杂文在当下已没昔日之“景气”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杂文风格本身而言,是否也需要更加丰富一些,更加柔和一些呢,我个人认为当然需要,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完善中前行的。  笔者年轻学新闻专业时,好像是说杂文这种文体属于散文类的,既然属于散文类,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它可以象散文那样成为“美文”,让人赏心悦目,另一方面它可以是随笔,欣赏美麗之后,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当然,还有
期刊
先模仿中央电视台戏剧大赛的出题模式出一道选择题,不过这道题不是戏剧方面的,而是教育方面的:1946年,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当校长。艺术专科学校分三个年级。请问,当时兼任教师的徐悲鸿教几年级?有三个答案供选择:1.一年级;2.二年级,3.三年级。你一定会选择三年级。因为三年级是毕业班。  这种选择是有一定依据的。哪个学校的校长不把最强的师资放到高年级、放到毕业班?再说了,时下的大
期刊
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的经典散文集《生命因梦想而沸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1月出版),用31篇简练别致的散文,通过作家亲切朴实的诠释,告诉我们:生命是一趟没有返程的单程列车,怀揣梦想的人们唯有百般珍惜当下的时光,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活得足够精彩。  书中,毕淑敏以一个心理医生的敏锐,以一个作家的深刻,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履历和多年的所见所闻,针对芸芸众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惑和纠结,用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