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教材中提供的文本是阅读教学得以实施的最重要的资源,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这一重要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和运用。
一、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当
要带领学生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当,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明白词句的调遣,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准确地使用。遣词造句要服从于内容的表达,要具有表现力,其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流畅、简洁、生动。大凡生动的语言,往往是形象化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立体感。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作者准确地用了“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并用“一脚一脚”这个词写出了爬山虎触着墙的时候有一系列的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来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爬山虎的脚不是像动物一样往上爬,而是爬一脚就牢牢地巴住墙,等长出新的脚后再爬一下。每只脚只爬一下,便巴在墙上不动了。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劲。通过对以上动词的欣赏,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敏感度。
二、感受文本语言的具体形象
很多学生在习作中常常表达不清楚,不会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一件事物具体、可感的程度。倘若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具体形象,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积累句子的表达方式,将句子描写具体。这样的阅读能力一旦形成,也会帮助学生迁移到作文的表达上,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以及语感。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段具体的描写:“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作者用形象风趣的语言详细描写了蟋蟀的住宅。他巧妙地把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使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不仅设计讲究,而且还有休闲娱乐功能,这种风趣的语言也反映出了昆虫学家对蟋蟀的特殊感情。像这样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现象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我们应该用这样的语言意识帮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具体形象,进而要求学生习作的语言表达也要具体形象。
三、发现谋篇布局的写作思路
文章的“布局谋篇”是指对文章整体结构所作出的规划与安排,它包括怎样开头,怎么结尾;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有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有的文章按照方位顺序写,有的文章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有的文章是直叙,有的文章采用倒叙或者插叙的形式来写。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可以增强学生表达的条理性,感受作文技巧的表达效果。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就是按照“发现什么—怎样大胆推想—形成假设—艰难论证—形成假说”这样严谨的脉络进行表达,充满逻辑性和条理性。另外,文章又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使上下文连贯。如“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一句既承接了上文“魏格纳的偶然发现”,又引出了下文“魏格纳的深入探索”;再如,“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的使用,自然地将上下部分连接起来,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多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同时结合随文练笔等形式进行语言实践,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当
要带领学生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当,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明白词句的调遣,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准确地使用。遣词造句要服从于内容的表达,要具有表现力,其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流畅、简洁、生动。大凡生动的语言,往往是形象化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立体感。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作者准确地用了“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并用“一脚一脚”这个词写出了爬山虎触着墙的时候有一系列的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来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爬山虎的脚不是像动物一样往上爬,而是爬一脚就牢牢地巴住墙,等长出新的脚后再爬一下。每只脚只爬一下,便巴在墙上不动了。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劲。通过对以上动词的欣赏,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敏感度。
二、感受文本语言的具体形象
很多学生在习作中常常表达不清楚,不会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一件事物具体、可感的程度。倘若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具体形象,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积累句子的表达方式,将句子描写具体。这样的阅读能力一旦形成,也会帮助学生迁移到作文的表达上,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以及语感。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段具体的描写:“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作者用形象风趣的语言详细描写了蟋蟀的住宅。他巧妙地把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使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不仅设计讲究,而且还有休闲娱乐功能,这种风趣的语言也反映出了昆虫学家对蟋蟀的特殊感情。像这样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现象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我们应该用这样的语言意识帮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具体形象,进而要求学生习作的语言表达也要具体形象。
三、发现谋篇布局的写作思路
文章的“布局谋篇”是指对文章整体结构所作出的规划与安排,它包括怎样开头,怎么结尾;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有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有的文章按照方位顺序写,有的文章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有的文章是直叙,有的文章采用倒叙或者插叙的形式来写。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可以增强学生表达的条理性,感受作文技巧的表达效果。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就是按照“发现什么—怎样大胆推想—形成假设—艰难论证—形成假说”这样严谨的脉络进行表达,充满逻辑性和条理性。另外,文章又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使上下文连贯。如“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一句既承接了上文“魏格纳的偶然发现”,又引出了下文“魏格纳的深入探索”;再如,“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的使用,自然地将上下部分连接起来,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多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同时结合随文练笔等形式进行语言实践,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从而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