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 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创新基础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悬念就是很好的一个做法。所谓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从课文内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担心的故事情节或概括叙述人物的悲喜结局,以激起学生探求的心理,如教学《负荆请罪》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置悬念的: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当众羞辱蔺相如。可到了后来,他却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这样一问,学生大脑中产生了悬念,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兴趣油然而生,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二、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拓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人在知觉、感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而能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设想。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思性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开发智力,拓展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发掘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老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就会边学课文边在头脑里浮现画面。如教学《穷人》一文,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引导学生: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变好,因为有爱就能战胜一切,因为好人应该有好报。”有的同学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更悲惨,因为多了两张口要吃饭,渔夫有可能捞不到鱼,也有可能葬身海底,孩子也有可能生病……”学生想象被激活,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新知不断形成,思维异常活跃。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创新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顺其童心,投其所好”,积极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从而发现事物的奥妙。如《乌鸦喝水》一文中聪明的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使里面不多的水升高,喝到了水。学完课文后,可设问:“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鴉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给乌鸦想个好办法。有的同学说:“用石头把瓶磕破了乌鸦就喝到水了。”我问:“乌鸦把瓶碰碎后,水会流出来,本来不多的水就更少了,乌鸦能不能解渴啊?”又有同学说:“把瓶慢慢地推倒,然后小心地用嘴接住喝,像吸奶瓶一样。”我赞许地说:“你的办法不错,有没有更妙的?”一个同学说:“乌鸦可以捡一根吸管来。”我给了他一个大拇指,说:“如果附近有吸管的话,这的确是省力省事,最棒的办法了!”还有的说:“乌鸦可以采根粗的葱来吸。”我惊喜地说:“这个办法真妙!葱中间是空的,是天然的吸管!你真聪明。”最后总结:“刚才小朋友想出了许许多多的办法,老师想你们如果碰到什么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有不少课文给我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启发学生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狼与小羊》一文,问:“最后狼扑向小羊,羊有生命危险吗?”这时,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羊一闪,狼扑了空,掉进了万丈深渊粉身碎骨。”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这时狼却突然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向狼开了一枪。”还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蹲,狼正好撞在一块岩石上撞晕了,小羊趁机逃走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维、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挥个性创造能力。然后教师的点拨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创新基础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悬念就是很好的一个做法。所谓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从课文内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担心的故事情节或概括叙述人物的悲喜结局,以激起学生探求的心理,如教学《负荆请罪》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置悬念的: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当众羞辱蔺相如。可到了后来,他却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这样一问,学生大脑中产生了悬念,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兴趣油然而生,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二、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拓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人在知觉、感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而能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设想。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思性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开发智力,拓展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发掘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老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就会边学课文边在头脑里浮现画面。如教学《穷人》一文,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引导学生: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变好,因为有爱就能战胜一切,因为好人应该有好报。”有的同学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更悲惨,因为多了两张口要吃饭,渔夫有可能捞不到鱼,也有可能葬身海底,孩子也有可能生病……”学生想象被激活,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新知不断形成,思维异常活跃。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创新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顺其童心,投其所好”,积极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从而发现事物的奥妙。如《乌鸦喝水》一文中聪明的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使里面不多的水升高,喝到了水。学完课文后,可设问:“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鴉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给乌鸦想个好办法。有的同学说:“用石头把瓶磕破了乌鸦就喝到水了。”我问:“乌鸦把瓶碰碎后,水会流出来,本来不多的水就更少了,乌鸦能不能解渴啊?”又有同学说:“把瓶慢慢地推倒,然后小心地用嘴接住喝,像吸奶瓶一样。”我赞许地说:“你的办法不错,有没有更妙的?”一个同学说:“乌鸦可以捡一根吸管来。”我给了他一个大拇指,说:“如果附近有吸管的话,这的确是省力省事,最棒的办法了!”还有的说:“乌鸦可以采根粗的葱来吸。”我惊喜地说:“这个办法真妙!葱中间是空的,是天然的吸管!你真聪明。”最后总结:“刚才小朋友想出了许许多多的办法,老师想你们如果碰到什么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有不少课文给我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启发学生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狼与小羊》一文,问:“最后狼扑向小羊,羊有生命危险吗?”这时,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羊一闪,狼扑了空,掉进了万丈深渊粉身碎骨。”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这时狼却突然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向狼开了一枪。”还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蹲,狼正好撞在一块岩石上撞晕了,小羊趁机逃走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维、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挥个性创造能力。然后教师的点拨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