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化智慧破解习作教学中的难题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y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令人无奈,甚至令人尴尬的话题。对当前的许多孩子来说,写作在变为一件困难和痛苦的事情:他们表达着与自身的心智发展不相吻合的见解,抒发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情感,艰难地谋篇布局,小心地准砌词藻……如何破解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难题,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一、孩子的精神缺钙
  
  写作活动是种高度复杂的情感活动,我们尽管努力地倡导“我手写我心”,但是,由于我们习作教学观念的错位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孩子们的作文中难见率真的真情流露。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是人云亦云,鲜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及表述,却是那么惊人的一致。本来童心是最烂漫,最无邪的,对各种事物会有迥然不同的认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毫无个性,写春晖必然要感恩,绿叶必然要奉献,写太阳必然要光明……
  孩子们不缺乏真情,他们有着丰富情感世界,是我们用成人化的情感标准封死其成长空间,使孩子们患上“精神缺钙”病。情感的抒发中热衷于歌功颂德,对假丑真等现象不能触及,否则就是消极。
  习作要求中对思想方面的表述是“思想健康,积极向上”,这一要求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大学都适用,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讲,他的思想能有多么的不健康,童言无忌的道理大家都很明白,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只让孩子们说我们放心的那几类话,总习惯于把学生引向表层化的品行认识。
  孩子们不论写校园的美丽还是校园活动之类,必须抒发出对校园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其实在普遍实施题海战术、应试教育的校园里孩子们对校园有不满情绪的大有人在,但是绝不能丝毫流露……在长期的空话、套话氛围中,学生心灵的舒展受到阻碍,扼杀了学生的情感。孩子们无法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缺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老师在指导时的情感定势、思维定势,形成的是一个预设的模型,孩子们无法抒写自己的心灵,所要思考的是这件事能和哪类规定情感对上号。
  
  二、回归的不是孩子的生活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回归生活就是让习作教学返璞归真,已经提倡了许多年,但是真的是回归了孩子们的生活了吗?尽管学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送老人或小孩回家、帮助爷爷推车、让座、雨中送伞、拾金不昧等陈旧事例却仍是我们许多老师可以信手拈来却挥之不去的保留素材。不否认孩子们的生活中有这方面的经历,但是这绝不应该是大多数孩子的共同生活。
  根源在于老师没有俯下身来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世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童年不再是钓鱼摸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应该针对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写自己的生活。根据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处入手,大的题材学生没有相应把握能力。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用智慧去发现周围的多彩如早晨射进卧室的一缕阳光、一片新叶、父母的一句叮咛、同学的一个眼神、老师的一个手势均可入文。比如风靡一时的QQ农场游戏许多孩子参与其中,不能因为网络游戏的弊端而抹杀孩子们这部分的生活内容,完全可以引导孩子写出偷菜时的窃喜、被偷时的叹息、对种植方法的思考,这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必然写得得心应手。
  
  三、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
  
  写作技巧是众多语文老师津津乐道的话题,开头点题,前后照应,结尾点题,详略得当等依旧是作文技巧训练的重点,写一处风景,必然是总分式总分总结构,不管写的内容如何,先把框架竖起来,学生不得出半点格,众多的技巧要求让孩子们不堪重负。
  作为小学生写作来说,只是起步阶段的练习,不是作家创作,容许孩子们“犯错误、出洋相”,多摔几跤只会走得更稳。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让他把心中的话先无拘无束地说来,指导时强调那么多的技巧,不是帮助学生表达的更好,而是形成表达障碍,让学生无所适从,畏惧作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像孩子走路,先得让他会走,然后才是可能的讲究步伐的美感。这应该是老师的功利性心态在教学上的一种反映,仿佛没有表达技巧的文章的分量就轻得多,开头点题、前后照应、结尾点题的文章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差的。明显反映出作文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唯技巧论。
  崇尚自由表达,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在各种框框下,哪还有自由表达的空间。鲁迅的《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我们熟知的经典句子,如果这句话在孩子们的作文中出现,我们还有多少老师能容忍、能够赏识呢?
  平平淡淡才是真,引导孩子用通顺的话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写下来,就是孩子们的作文。如对洗苹果一事,我们不必高谈什么细节描写,只是提醒学生把洗苹果的动作想清楚写下来,拿起苹果、来到厨房、伸手、拧开水龙头、搓洗等动作一一描写出来,让孩子们明白把生活的真实还原了出来,这就是作文,从而让他们真正“易于动笔”后,才能谈得上自由表达、乐于表达。
其他文献
一、融洽课堂——搭“心灵对话”之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把自己当成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关系,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1.乐于倾听,把握语感意蕴  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想法的空间,要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见解,敏锐地把握学生表述的语感意蕴,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学生把“一句一句”读成“
期刊
最近,我又一次教授了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与其说是教授文章,不让说是在与学生共同享受这篇文章,老师喜欢它,学生也喜欢它,究其原因,《囚绿记》写得实在是很美,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没有不被它的美所征服的。我以为,《囚绿记》的美应从以下方面去挖掘。  《囚绿记》有如诗如歌的语言美。毋庸置疑,语言美是是一篇好文章的必备要素,是一篇文章直接呈现给读者的第一感受。当然,人们对文章语言美的欣赏标准是不一样的,《离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造就新人。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在备好课、上好课前提下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发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二、积极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建立和完善激励性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学生
期刊
京剧,有很多国人喜欢,甚至一些老外也喜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叶公好龙。京剧是国粹,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于是乎,今天京剧按教育部的要求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  乍一看报道,还很乐观的:感觉中,课堂上,一片摇头晃脑,京腔悠扬,国粹味十足。看来,我们离素质教育真的不远喽——连京剧也进入课堂了!但细一想:京剧是国粹,就一定进入课堂吗?  国家教育部为实施素质教育而改革课程久矣,着实取得不少成效
期刊
一、现代方阅读答题指导    一是审清题目是正确答题的第一步。审清题目的关键是读题。读题既要读出题目的内容指向,又要读出答题的方式限制,既要读出题目的明确要求,又要读出题目的隐含信息。不然就会造成答题要点遗漏,所答不合所问。若是题目长的,学生还会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是找准解答问题的思维途径。“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解答阅读题的三个关键问题。从这三个问题入手阅读文章,
期刊
叙事是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叙事的动人处在于细节。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可是学生往往没有细节意识,不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写起文章来急如走马,忽略了美丽的风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为文章添加亮彩,让作文充满真情。    首先是要放下作文说教的架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尽量采用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在写作要求上,督促学生
期刊
现代语文教学强调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照自己事先的精心设计,一路顺畅地与学生合作下来,中途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一部分学生的意见会令教师相当满意,突然某位学生的见解截然不同,并且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其他学生哗然一片,教师应如何来处理呢?  课堂中出现的此类学生的见解就是课堂中的“异议”。其实应当发现,提出“异议”的学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
期刊
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套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经验,提出来供大家共勉。  语文阅读能力,要在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中来培养。离开了学生的阅读训练过程,能力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多读书,会读书。我们指导学生“会读书”的方法可以归纳如下: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解读课文。首先根据文体特点,从题目、开头、结尾和关键句
期刊
【摘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过去个体接受性学习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方式。本文就提出了在新课改下英语教学应实施“合作学习”模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    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其中提出几项新的理念:强调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运用中说明语法,学习词汇;强调任务型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
期刊
【摘要】美术教学因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性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创造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不论是物质创造还是精神创造都可以获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到新的硕果,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里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芽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我们得为这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