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又一次教授了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与其说是教授文章,不让说是在与学生共同享受这篇文章,老师喜欢它,学生也喜欢它,究其原因,《囚绿记》写得实在是很美,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没有不被它的美所征服的。我以为,《囚绿记》的美应从以下方面去挖掘。
《囚绿记》有如诗如歌的语言美。毋庸置疑,语言美是是一篇好文章的必备要素,是一篇文章直接呈现给读者的第一感受。当然,人们对文章语言美的欣赏标准是不一样的,《离骚》的华彩,梁实秋的幽默,郑板桥的率真,朱自清的隽永——都是人们以为美的理由。《囚绿记》的语言自有它的精彩。
文中句子颇有新意。文章虽历经半个多世纪,但今天读来仍不失新意。品这一句:“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装饰房间”很易想到,而“装饰心情”就是一个创造了,语言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是那么的明白晓畅!“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中“无声”与“歌唱”是一组矛盾的搭配,可读来却让人觉着并不矛盾,反而异常清晰地表达出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文章就是在用鲜活的语言擦拭着读者的眼球。
文中语言富有韵律。请看这一段:“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其中一些句末用词,如“接近”“亲密”“房间”“心情”“幸福”“年华”“歌唱”,仄仄平平平平仄,起伏有致;韵脚以an韵为主导,读来郎朗上口,为文章平添许多诗意。
文中用词也很考究。“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是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中的“伸”“攀”“舒”“观赏”等动词极为细腻地写出了常春藤的生长过程,用词也富于变化,免去许多单调。
《囚绿记》有跌宕起伏的结构美。许多学生喜欢读小说,而不喜欢读散文。他们往往认为小说有曲折动人的情节,而散文却没有。其实,优美的散文一样是很讲究“情节动人”的,这便是散文的结构。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美文小品,怎样构建文章的结构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而且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结构于写作之前已了然于胸了。《囚绿记》就有着清晰跌宕的结构美。文章的开篇并未提到“绿”,而是将它深藏起来,从作者自己的困顿生活写起,以房间的陋小反衬“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然后才点出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绿”。这样的写法对我们今天疲于应对考试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新意的。
文章接下来便是“颂绿”。值得注意的是,九年级《教师用书》归纳的是“赏绿”,我以为有些不妥。从行文来看,第五自然段并不是在写看到“绿”时才去领悟它,“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而是开门见山、满腔热忱地歌颂“绿”所蕴涵的社会人生意义,直接点明“绿”对于渴望幸福和自由的人们的可贵。由此,我认为用“颂绿”为好。这一部分对“绿”的歌颂,恰好以充足的理由回答了“我”为什么选择了陋小的房间居住,结构紧凑而又顺其自然,自然天成的东西往往是最美的!这里也掀起了文章的一个小高潮,《囚绿记》在结构上的第一次过渡非常成功。
对“绿”爱之深,就自然生出“囚绿”的中心事件来。文章在“幽囚”与“固执”的矛盾冲突中构筑起文章的高潮,犹如平原尽头突兀的大山,又如一首交响乐的最强音,令人震撼。“囚绿”部分自然成为本文结构中的标志性构建。没有变化的地方就没有风景,“囚绿”这一高耸的部分无疑给读者呈现出本文最美的风景。
以后是“放绿”“思绿”的情节。在这两段情节里,文章从强烈的情感碰撞中缓缓滑下,步入平地,继而如地平线尽头的溪流,让人渴念着它究竟流向何方。文章结尾大有一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音,绵远悠长中结束全文。
纵观全文结构,有“引绿”时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蓄势,有“颂绿”时热情歌唱出的小高潮,有“囚绿”时火花四溅的情感高峰,有“放绿”“思绿”时悠然绕梁的情思,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如赏音乐,如登名山,如饮甘醇,结构之美,美不胜收!
《囚绿记》有自然熨贴的象征美。文章以常春藤代表“绿”,以“绿”象征幸福和自由,非常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物和理之间的联系是那么的自然。加之文中的“我”和“绿”都是弱小者,生活中都有许多的无奈和凶险,然而都对理想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两者形象是那么的暗合,这也很好地映衬文章的象征美。象征手法是否妥帖运用正是学生在作文中常遇到的问题,为避免生拉硬扯,教者很有必要启发学生仔细品味本文自然熨贴的象征美。
《囚绿记》的确是一篇美文,它的美不是只言片语就能概括的。我们拜读它,因为它无愧于师生为文的范本,更因为它将以美的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囚绿记》有如诗如歌的语言美。毋庸置疑,语言美是是一篇好文章的必备要素,是一篇文章直接呈现给读者的第一感受。当然,人们对文章语言美的欣赏标准是不一样的,《离骚》的华彩,梁实秋的幽默,郑板桥的率真,朱自清的隽永——都是人们以为美的理由。《囚绿记》的语言自有它的精彩。
文中句子颇有新意。文章虽历经半个多世纪,但今天读来仍不失新意。品这一句:“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装饰房间”很易想到,而“装饰心情”就是一个创造了,语言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是那么的明白晓畅!“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中“无声”与“歌唱”是一组矛盾的搭配,可读来却让人觉着并不矛盾,反而异常清晰地表达出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文章就是在用鲜活的语言擦拭着读者的眼球。
文中语言富有韵律。请看这一段:“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其中一些句末用词,如“接近”“亲密”“房间”“心情”“幸福”“年华”“歌唱”,仄仄平平平平仄,起伏有致;韵脚以an韵为主导,读来郎朗上口,为文章平添许多诗意。
文中用词也很考究。“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是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中的“伸”“攀”“舒”“观赏”等动词极为细腻地写出了常春藤的生长过程,用词也富于变化,免去许多单调。
《囚绿记》有跌宕起伏的结构美。许多学生喜欢读小说,而不喜欢读散文。他们往往认为小说有曲折动人的情节,而散文却没有。其实,优美的散文一样是很讲究“情节动人”的,这便是散文的结构。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美文小品,怎样构建文章的结构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而且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结构于写作之前已了然于胸了。《囚绿记》就有着清晰跌宕的结构美。文章的开篇并未提到“绿”,而是将它深藏起来,从作者自己的困顿生活写起,以房间的陋小反衬“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然后才点出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绿”。这样的写法对我们今天疲于应对考试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新意的。
文章接下来便是“颂绿”。值得注意的是,九年级《教师用书》归纳的是“赏绿”,我以为有些不妥。从行文来看,第五自然段并不是在写看到“绿”时才去领悟它,“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而是开门见山、满腔热忱地歌颂“绿”所蕴涵的社会人生意义,直接点明“绿”对于渴望幸福和自由的人们的可贵。由此,我认为用“颂绿”为好。这一部分对“绿”的歌颂,恰好以充足的理由回答了“我”为什么选择了陋小的房间居住,结构紧凑而又顺其自然,自然天成的东西往往是最美的!这里也掀起了文章的一个小高潮,《囚绿记》在结构上的第一次过渡非常成功。
对“绿”爱之深,就自然生出“囚绿”的中心事件来。文章在“幽囚”与“固执”的矛盾冲突中构筑起文章的高潮,犹如平原尽头突兀的大山,又如一首交响乐的最强音,令人震撼。“囚绿”部分自然成为本文结构中的标志性构建。没有变化的地方就没有风景,“囚绿”这一高耸的部分无疑给读者呈现出本文最美的风景。
以后是“放绿”“思绿”的情节。在这两段情节里,文章从强烈的情感碰撞中缓缓滑下,步入平地,继而如地平线尽头的溪流,让人渴念着它究竟流向何方。文章结尾大有一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音,绵远悠长中结束全文。
纵观全文结构,有“引绿”时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蓄势,有“颂绿”时热情歌唱出的小高潮,有“囚绿”时火花四溅的情感高峰,有“放绿”“思绿”时悠然绕梁的情思,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如赏音乐,如登名山,如饮甘醇,结构之美,美不胜收!
《囚绿记》有自然熨贴的象征美。文章以常春藤代表“绿”,以“绿”象征幸福和自由,非常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物和理之间的联系是那么的自然。加之文中的“我”和“绿”都是弱小者,生活中都有许多的无奈和凶险,然而都对理想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两者形象是那么的暗合,这也很好地映衬文章的象征美。象征手法是否妥帖运用正是学生在作文中常遇到的问题,为避免生拉硬扯,教者很有必要启发学生仔细品味本文自然熨贴的象征美。
《囚绿记》的确是一篇美文,它的美不是只言片语就能概括的。我们拜读它,因为它无愧于师生为文的范本,更因为它将以美的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