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与课堂对接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鲜活的生活与生动的课堂对接,使课堂生活化,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活 课堂 创新
  
  作为誉满华夏、名垂青史、爱满天下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创办的上海工学团、南京晓庄师范、重庆育才学校等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民族精英,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和腾飞做出了不朽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以他高贵的人格、科学的理论、深远的影响谱写出光辉灿烂的篇章。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科教兴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依然闪烁出夺目的光彩。尤其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显示出其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开启了一扇宽敞的大门。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传统教育的学校,将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学生被拘束在狭小的教室里,学校变成一个“大鸟笼”而陶行知先生把学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把学校的一切活动伸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的范围”。是创办将工厂、学校、社会打成一片的新型学校,是把社会生活与学校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教学方法论的基础。他针对当时中国教育教学劳心与劳力分离,学知识与学做人分离,学知识与用知识分离,培养出的是严重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群众,脱离真知的精神贵族,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新教育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民族意识,充分发展个性、手脑并用、富有创造性的真人,就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是:1、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2、不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是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3、不是以“读书”为中心,而是以“做事”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他极力主张学生要“手脑并用”,要在“劳力上劳心”,解决所有来自困难和疑问的实际问题的本领才是实际的学问。重庆育才学校自然组的老师曾把课堂摆在了凤凰山上;社会组的学生举行时事报告会,深入工厂、农村作社会调查。
  “教学做合一”还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兴趣、才能、爱好等等,来决定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速度、教学的时间、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用具;课堂上,要老师引导,学生动脑又动手,讨论磋商,师生共学。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自己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老师的下属,学习的奴隶;这样的教学,老师不是学生的上司、统治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师生平等,人际关系融洽,学习成了一件富有乐趣的事,学生心情愉快轻松,乐学好学,学生能够“自动”、“自得”,举一反三,从知此达知彼,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由学会到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生生不息的不竭的源泉,在中国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为片面应试教育给民族前途、国家命运所带来的危害而感到深深的忧虑,他们大声疾呼创新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开发创新潜能,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让我们鲜活的生活与生动的课堂对接,让我们的课堂生活化,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一条有效途径。
  
  1、在教学的课堂上注入生活的清泉
  改变我们的课堂内容,在讲解课堂知识时,应尽可能多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一位地理老师在上“天气系统的形成”这一课时,谈到高气压和低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马上请学生思考讨论印度洋海啸的形成原因并提问,活学活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在谈到天气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一幅北京故宫前的大狮子遭受酸雨的侵蚀变得模糊不清引起同学们的震撼。笔者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时,结合单元课文主要多为劝说他人的内容,介绍时事,谈到日本小泉首相不顾世界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多次坚持参拜日本靖国神社,请同学们以《谁来倾听日军刀下中国人的哭泣——给日本小泉首相的一封信》为题作文,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写作兴趣,同学们慷慨陈词,权衡利弊,委婉说理,文中拳拳爱国情怀,颇多感人。
  
  2、让课堂成为师生参与交往的乐园
  “参与”就是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交往”就是将课堂当作师生互动的平台,进行知识的、情感的相互交流,体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学交流,解惑,检测,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创新的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质疑、解答,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一代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下师生融洽交流,大胆改变课堂结构,使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精神的乐园。
  
  3、开发和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等。积极开发和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必定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无穷的活力。我们的教室,不仅仅是狭小的空间,图书馆、工厂、远程网络教育等等,都可以成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我们的教师,不仅仅是学校内的在职人员,社会大家或学有专长者,不依其地位、编制,都可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的课本,总能贴近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共鸣,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认真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让生活与课堂对接,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会充满无限生机,中华民族的创新教育发展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单位:621000四川省绵阳实验高中)
其他文献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有机的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欲达此目的,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教师的教只是一个外在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习若完全依赖于教师会丧失主观能动性,不听从教师指导的盲目学习会事半功倍。正确的关系应是:学生既要自信、刻苦学习,又要尊师、听从教师的指导。  
期刊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只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很快就对英语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玩与乐的兴趣中掌握一门语言。为了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表演和游戏    本人在教学中曾采用过许多教学游戏,现介绍几种:  1、猜物游戏。用一个包装几样东西,问学生“What’ s in the
期刊
2002年9月我担任初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用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材。当时,在进行“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准备了十个同样大小的“空盒子”,搭成不同的图案摆在讲桌上,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看”,然后画出“三视图”,此时学生手中没有“模型材料”,若不清楚就让学生走上讲台观察。当时学生的确很有兴趣,气氛也活跃,效果也很好,画图正确率达85%以上。接着2004年9月我又接了初
期刊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的关系,创设出一种轻松的使学生能自主创新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气氛中找到自我,创新自主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认知差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因人而异
期刊
针对民族地区部分同学作文难的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读课文(指记叙文)时,应把别人写的文章(文字)转换想象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图景(一幅幅画像)在自己的眼前晃动,就象看电影一样(电影是制片人根据作者用文字写成的小说或剧本编排演练而成的)。  作文(写文章)是作者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一个个动作、一个个图景,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通过剪辑后转换成文字写出来的(写文章就是把自己看到的
期刊
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的趋向,是每一位考生最关注的问题。数列是高中代数的主要内容,又是今后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考生不能掉以轻心。  试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纯数列知识的基本题,多采用选择或填空题型;另一类是中等以上难度的综合题。  1、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以及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这方面的考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一般是中、低档难度题,但解
期刊
从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看,其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由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以传授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针对这一弊端,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育观念的这一变化,引起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论是暗示法、发现法,或者
期刊
在美国读教育学时, 我的导师曾在一堂课里组织我们讨论过较高期盼与较好表现之间的关系。英语说“The higher expectation, the better performance(Or better achievements)”, 其实就是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古话所说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皮格美利恩效应    我的导师是从一则古希腊神话开始引出那堂课的讨论的。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
期刊
语文与品德同在,它们同生共长。作为语文教师,要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道德养成合在一起。  语文教学为陶治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豁达、豪放、追求真理等美好品质。它往往以一种无
期刊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打破循续已久的常规教学,尤其是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因为普通高校的学生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总共经历了12年漫长的读书历程,多年的体育常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已经倍感疲惫,特别是对那些陈旧的体育教学内容。一刀切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标准,更让学生们感到乏味和厌恶。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体育教学感到兴趣盎然呢?  下面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打破常规教学的初浅体会:    一、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