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伊利亚特》的关键事件,有关帕特罗克洛斯盔甲的剥落存在前后矛盾的叙述,荷马似乎以此暗示赫克托耳没有那么强大。史诗中提到赫克托耳的强悍多含有虚张声势的痕迹,强调其荣耀背后的神力助佑。帕特罗克洛斯之死及其盔甲之失,不仅预示着赫克托耳的限度与死亡,对于阿基琉斯几乎具有同样意义。两位居于史诗中心的英雄,表面的光环背后都隐藏着不祥的阴影。这阴影来自神力的操控、命运的左右,它们警示出在命运无常、自然伟力面前人类的限度。
关键词:盔甲 限度 赫克托耳 阿基琉斯
作为一部有关战争与英雄的史诗,《伊利亚特》对“盔甲”倾注了大量笔墨。在醉心于渲染武器装备的荷马笔下,盔甲既是重要的战斗装备和诱人的战利品,更以其装饰性与防御力映衬、成就着英雄的伟岸与强大。赫克托耳与阿基琉斯作为史诗的两位核心英雄,各自拥有一套衬托其身份的盔甲。值得注意的是,盔甲的“得与失”与他们的荣耀、命运之间构成耐人寻味的联系。
让赫克托耳引以为豪的是得自阿基琉斯的那套盔甲,它关联着史诗中的重要事件“帕特洛克罗斯之死”,而在这一事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即“帕特罗克洛斯盔甲的剥落与赫克托耳的抢夺”,在史诗的叙述中呈现出令人困惑的矛盾。
陈中梅先生在其翻译的《伊利亚特》前言中谈到史诗中的人神关系时认为:“对人物做出的重大决定,荷马一般采用“双重动因”的解法……雅典娜的劝阻和阿基琉斯的抉择使他避免了和阿伽门农的火并(1·188—218)……对一些重大战事(和赛事)的处理,荷马亦常常沿用这一方法。帕特罗克洛斯死于神力和凡人战力的混合;同样,赫克托耳的死亡归之于阿基琉斯的骁勇和雅典娜的帮忙。”{1}
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曾提到希腊人与特洛伊人因对海伦的抢掠产生纷争,一般认为《伊利亚特》叙述的故事蓝本很可能来自于历史上的一次战争。作为充满隐喻与神话元素的古代创作,史诗中神对人间的干预虽无处不在,然仔细探究,在《伊利亚特》中,神灵对战事的干预,或者遵循“双重动因”的路数,或者采用昭显“征兆”的暗示法,这些“神”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从人事中剥离出去的可能性。或者说,可以做“神化”与“人化”两种解释。暗中为勇士“注入勇气”、拨开箭矛自不必说,宙斯为警示下届甩下的闪电可以只是自然现象,神的劝阻、鼓励、建议亦可理解为当事人的自主选择、灵光闪现。甚至阿波罗亲自出面变成阿格诺耳的样子引阿基琉斯追逐、雅典娜变身德伊福波斯欺骗赫克托耳,看作当事人的一时幻觉也无大碍。剥离这些神的要素,《伊利亚特》可基本还原为一场纯粹的人间之战。
然而其中与众不同的,是帕特罗克洛斯盔甲的剥落。“帕特罗克洛斯死于神力和凡人战力的混合”,在这里,“神力”与“人力”不像其他场合那么巧妙融合,而是显出异样的重复与矛盾。关于这个事件史诗中如此写道:
其时,帕特罗克洛斯,死亡已迫挤在你的眉头:
激战中,福伊波斯行至你的身边,
……
站在他的后面,伸出手掌,拍击他的脊背
和宽阔的肩头,打得他晕头转向。
随后,福伊波斯·阿波罗捣落他的帽盔,
带着四条冠脊,成排的洞孔,滚动在马蹄下面,
……
宙斯把盔冠给了赫克托耳,
让他戴在头上——赫克托耳,他自己的死期亦已近在眼前。
那枝粗长、深重、硕大的枪矛,铜尖闪亮,投影修长,
在帕特罗克洛斯手中断成几截,盾牌从肩头
掉到地上,连同护片和德带——
王者阿波罗,宙斯之子,撕剥了他的衣甲。{2}
之后,失去盔甲保护的帕特罗克洛斯,先是被欧福耳波斯的投枪击中,接着在试图撤回时被赫克托耳刺中腹部杀死。奄奄一息时他对炫耀胜利的赫克托耳说:
……
你胜了,但这是克罗诺斯之子和阿波罗的赐予,他们轻而易举地整倒了我——亲自从我的肩头剥去了甲衣!
否则,就是有二十个赫克托耳,跑来和我攻战,
也会被我一个不剩地击倒,死在我的枪头。
你没有那个能耐——是凶狠的命运和莱托之子杀死了我。
若论凡人,首先是欧福耳波斯,然后才是你——杀手中,你只是第三个。
无论是史诗的叙述,还是帕特罗克洛斯临终的话,都明确指出是阿波罗亲手击落盔甲,与赫克托耳无关。然而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帕特罗克洛斯死后赫克托耳忙于追赶奥托墨冬,墨奈劳斯随即赶到战友身边保护遗体,后眼见赫克托耳赶回,暂时撤到埃阿斯身边请求支援,在告知后者帕特罗克洛斯战死的消息时他说:“头盔闪亮的赫克托耳已剥占他的甲套!”等两人赶回遗体身边时:“那边,赫克托耳已剥去帕特罗克洛斯闪光的铠甲……”根据此处的叙述,帕特罗克洛斯的盔甲直到这时方被赫克托耳抢剥。帕特罗克洛斯之死与盔甲之失直接关系到阿基琉斯的愤而出战与新盔甲的锻制,史诗对这一关键事件的叙述为什么会出现前后矛盾?
从历史的角度说,或可揣测在有关这场战争的传说中,盔甲的自行脱落确有其事并成为一个谜团,史诗以神力来解释这一偶然令人而费解的事件,将其归因为阿波罗的出手。玛丽亚·维莱拉—珀蒂这样推测:“对帕特罗克洛斯之死不同寻常的记叙方式,似乎是这一情节的重要地位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情况很可能是这样:面对各种流传下来的典故,其中一些还可能有损英雄的光辉形象——比如那些对年轻而英勇的欧福耳玻斯进行美化的故事——于是诗人将它们重新组合,使得帕特罗克洛斯之死似乎主要不是由于战胜者赫克托耳的优势,而是神阿波罗借了青年欧福耳玻斯之手进行干预的结果……”{3}
如果进一步从叙述的角度探究诗人的意图,我们感兴趣的是,为何要如此处理,以致赫克托耳抢剥盔甲的段落与前文有明显矛盾?史诗强调宙斯要给赫克托耳这一荣耀,但赫克托耳又似乎无法独立击败身穿神造盔甲的帕特罗克洛斯。诗人没有直接安排赫克托耳包揽功劳,也许是为了保证盔甲的神威不可撼动。另一个可能性是,暗示赫克托耳的能力不够,如帕特罗克洛斯所言“你没有那个能耐”。于是既要表现赫克托耳暂时的荣耀,时刻不忘提示神明的眷顾,又隐晦地暗示他没有那么强大——实际上在整部史诗中,关于赫克托耳的叙述都含有这种不自然的矛盾性。 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耳被视为希腊军最大的威胁。自从阿基琉斯退战,史诗一直强调神的意愿:“宙斯已决定让赫克托耳获得荣光”,并多次描写神力的救助:
朋友们,我们常常惊慕光荣的赫克托耳,
以为他是个上好的枪手,一位豪猛的战勇,
却不知他的身边总有某位神祗,替他挡开死亡;
现在,阿瑞斯正和他走在一起,以凡人的模样。”
丢克罗斯再次开弓,射出一枝飞箭,
直奔赫克托耳,一心盼望着把他击倒,然而
箭头再次偏离目标——被阿波罗拨至一边,
击中阿耳开普托勒摩斯,赫克托耳勇敢的驭手,
在心魂深处,他(狄俄墨得斯)三次决意回头再战,
但三次受阻于多谋善断的宙斯,从伊达山上甩下炸雷,示意特洛伊兵勇,战争的主动权已经转到他们手中。
另一方面则是希腊军众勇士面对赫克托耳时略显夸大的惧怕忌惮。在帕里斯与墨奈劳斯的对决后,两军再次试图通过一对一的对决结束无尽的战事。赫克托耳出阵挑战,希腊军出于畏惧无人应战。“他如此一番说道,镇得阿开亚人半晌说不出话来,/既羞于拒绝,又没有接战的勇气。”当墨奈劳斯愤而打算出战时,阿伽门农规劝他不要鲁莽,因为“在他面前,其他战勇亦会害怕/发抖。在人们争得荣誉的战场,就连阿基琉斯/也怕他三分”。阿基琉斯本人在史诗中第一次提到赫克托耳,也以“杀人狂”相称,强调其威慑力。
那么赫克托耳是否真的那么强大?当赫克托耳与阿基琉斯终于相遇对决,赫克托耳显然不敌。不仅如此,赫克托耳曾两次与希腊军中实力仅次于阿基琉斯的埃阿斯{4}交战,也都落了下风。第一次是在上段提到的对决中,埃阿斯最终通过抓阄代表希腊军出战。第一轮双方各有两次将枪矛刺入对方盾牌,赫克托耳没有穿透盾牌,埃阿斯正相反,两次都穿透盾面,第一次捅破赫克托耳的胸甲,被他闪身躲过致命一击,第二次擦破他的脖子。第二轮两人都投出巨石,又是埃阿斯的更有破坏力,关键时刻赫克托耳还要靠阿波罗暗中搀扶:
磨盘似的石块砸在盾牌上,捣烂了盾面,
震得赫克托耳双膝酥软,仰面倒地,
吃着盾牌的重压——紧急中,阿波罗及时助佑,将他扶起。
这次决斗虽然因为双方使者的干预中断,显然埃阿斯略胜一筹。看两军将士的反应亦可得出结论。
赫克托耳则回到特洛伊人中间,后者高兴地
看着他生还,脱离战斗,安然无恙。
躲过了埃阿斯的勇力和难以抵御的双手。
他们簇拥着赫克托耳回城,几乎不敢相信
他还活着。在战场的另一边,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
引着埃阿斯,带着胜利的喜悦,前往会见卓著的阿伽门农。
第二次是猛攻希腊军护墙时,赫克托耳被埃阿斯抛出的巨石击中,大伤元气,直至之后被阿波罗救治鼓励才恢复体力:又一次神的帮助。此外我们很少看到赫克托耳与实力一流的希腊英雄交手并获胜。
相比之下,诗人的赞扬与敌人的惧怕都显得有些过头。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耳的强大更像是一种叙述造成的错觉,他的荣耀总被笼罩在神的眷顾之下。这种刻意的眷顾发展至顶峰,正是在夺取帕特罗克洛斯的盔甲时。史诗叙述的态度耐人寻味,既布下迷阵给人错觉,又留下蛛丝马迹让人隐约意识到其可疑,盔甲剥取者的前后矛盾,正是最明显的一处。欲探寻矛盾叙述背后的意图,须关注赫克托耳的命运走向。神并非永远偏袒他,荣光逐渐上升时,远处的死亡已在若隐若现。诗中多次提到赫克托耳大势将去,宙斯心知他死期不远,不过暂且赐予他短暂的荣耀,顶点之后就是下坡路。
但现在,宙斯把盔冠给了赫克托耳,
让他戴在头上——赫克托耳,他自己的死期亦已近在眼前。
唉,可怜的赫克托耳,全然不知死期已至——当你穿上
这副永不败坏的铠甲,死亡即已挨近你的躯体
在这些意味深长的话中,得到神的盔甲既是荣耀,亦暗示逼近的死亡。最后面对愤怒的阿基琉斯,当赫克托耳发现雅典娜假扮的德伊福波斯不在身旁,终于领悟到自己的宿命:
其时,赫克托耳悟出了事情的真相,叹道:
“完了,全完了!神们终于把我召上了死的途程。
……
看来,很久以前,今日的结局便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趣事,宙斯和他发箭远方的儿子,虽然在此之前,他们常常赶来帮忙。现在,我已必死无疑。”
如此看来,史诗处处欲盖弥彰,又留下抢夺盔甲这一处叙述的破绽,是否为了在赫克托耳盛极而衰的转折点,集中呈现“事情的真相”,即人神之别、命运残酷,以此警示人类的限度?
赫克托耳的去势连接着阿基琉斯的重新出战。宙斯应允忒提斯的哀求,为了显示阿基琉斯罢战的影响,借推助赫克托耳打击希腊军。目的达成后,阿基琉斯代替赫克托耳成为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主角。引人注意的是,帕特罗克洛斯之死及其盔甲之失,不仅预示着赫克托耳的限度与死亡,对于阿基琉斯几乎具有同样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帕特罗克洛斯如同阿基琉斯的“分身”,他穿戴盔甲代友出战并遭遇死亡,实际正预示着日后盔甲主人阿基琉斯的命运。“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一方面宣告并预言了阿喀琉斯自身的死亡,并且还取代了后者。这样,在《伊利亚特》中,我们将看不到阿喀琉斯死亡的情节。”{5}
如果说在阿基琉斯罢战的低谷阶段,史诗只是偶尔提到裴琉斯将无缘再见出战的儿子,那么当赫克托耳迎来下坡路、阿基琉斯回归战场重获风光时,有关他的死亡预告便频频出现:
塞提丝泪如泉涌,说道:
“既如此,我的儿,你的死期已近在眼前。
赫克托耳去后,紧接着便是你自己的死亡!”
“是的,这次,强健的阿基琉斯,我们会救出你的性命。
然而,你的末日已在向你逼近,但这不是我们的 过错,而是取决于一位了不起的尊神和强有力的命运。 ……
你仍然注定要被强力杀死,被一位神明和一个凡人!”
在将来的某一天,帕里斯和福伊波斯·阿波罗
会不顾你的骠勇,把你杀死在斯卡亚门前!
苦难的命运,从我出生之日起,便和我朝夕相随,已张嘴把我吞咬。
你也一样,神一般的阿基琉斯,也会受到命运的催请,倒死在富足的特洛伊人的城墙下。
在这些预告中,赫克托耳、帕特罗克洛斯与阿基琉斯彼此相隔不远的死亡构成意味深长的对照。在一时的荣耀后,他们相继“受到命运的催请”。阿基琉斯也将死于“一个神明和一个凡人”之手,而那个神明正是阿波罗。
阿波罗不仅让帕特罗克洛斯预演了日后阿基琉斯的死亡,同时也暗示了阿基琉斯的限度——他很强大因此无法独立于那套神赐的盔甲,它离开主人穿在帕特罗克洛斯身上同样威力无穷。假如赫克托耳可以独力杀敌夺甲,不但证明自己的实力,更从反面显示阿基琉斯的不凡。然而诗人宁可留下叙述的矛盾,也要暗示需由阿波罗亲自出手才能击落盔甲——它的防御力并不因穿着者的强弱有所增损。反而是阿基琉斯重新出战必须有新的盔甲护身,从而与神的护佑脱不了干系。
相比赫克托耳,阿基琉斯对自身的限度有更清醒的认识。面对战败者的求饶,他说:“我的朋友,你也必死无疑。既如此,你又何必这般疾首痛心?帕特罗克洛斯已经死去……就连我也逃不脱死和强有力的命运的迫胁……”面对索要儿子遗体的老国王,他说:“这便是神的编工,生活的网线,替不幸的凡人;我等一生坎坷多难,而神们自己则杳无忧愁。”《伊利亚特》中最强的英雄即使在重上战场后所向披靡,依然悲壮而绝望。
两位居于史诗中心的英雄,表面的光环背后都隐藏着不祥的阴影,这阴影来自神力的操控、命运的左右。正如史诗中所说:
然而,宙斯的意志总是强过凡人的心智,
他能吓倒嗜战的勇士,轻而易举地夺走
他的胜利,虽然他亦会亲自督励某人战斗,
像现在一样,催鼓起帕特罗克洛斯的狂烈。
神的意志与凡人的心智之间,占上风的总是前者。美国古典学家瑟特·伯纳德特在其博士论文《阿基琉斯与赫克托尔:荷马式英雄》中提到一个悖论:“神意”的问题似乎恰恰抵消了“荷马式英雄的”的“自足性”或 “自然性”。《伊利亚特》中神的大规模介入似乎使得“英雄的卓异德性”(heroic virtue)没有意义:“宙斯的偏向使得其卓异德性的实践几乎没有可能。”{6}埃阿斯因此感慨:
即便是无知的孩子,
也能看出父亲宙斯正如何起劲地帮助特洛伊人!
他们的枪械全都击中目标,不管投者是谁,是勇敢的战士,还是懦弱的散兵——宙斯替他们制导着每一枝枪矛。相比之下,我们的投械全都落在地上,一无所获!
史诗中宙斯最后一次拿出称量生死的天平,是决定赫克托耳与阿基琉斯的命运:“赫克托耳的末日压垂了秤盘,朝着/哀地斯的冥府倾斜——其时,福伊波斯·阿波罗离他而去。”当赫克托耳终于看清神的遗弃和死亡宿命后,并没有被击垮。“但是,我不能窝窝囊囊地死去,不做一番挣扎;不,我要打出个壮伟的局面,使后人都能听诵我的英豪!”诗人赞赏地描写他勇猛的最后一击,但命运不可扭转。那套曾经代表荣光的盔甲,宙斯让它贴合赫克托耳的肩背,此时在神意的真相显露后也救不了他,阿基琉斯看准盔甲在喉部的露点一枪命中。史诗既歌颂英雄的骁勇,又不忘暗示神的助佑与强势,赫克托耳最后的挣扎与死亡同时彰显了人的抗争与无力。两个英雄两套盔甲,一个借神力帮助抢来,一个借神力帮助锻造。穿着者的殊途同归,使命运的吊诡、人类的限度昭然若揭。
在史诗中,与英雄命运的“辉煌——晦暗”相呼应,是战势人事的起伏变幻。最使人心生敬畏的,莫过于当下惊心动魄的一切都将化为尘埃,希腊人在海船前筑起的高大护墙,有朝一日也将被夷为平地:
当所有最勇敢的特洛伊人战死疆场,
众多的阿耳吉维人长眠客乡,剩下一些人回返后,当普里阿摩斯的城堡在第十个年头里被阿耳吉维人捣毁,后者驾着海船回返他们热爱的故乡后,那时,波塞冬和阿波罗议定,引来滚滚的河水,冲袭扫荡,捣毁护墙。
河水……推涌着许多头盔和牛皮的战盾,连同一个半是神明的凡人的种族,跌跌撞撞地磕碰在河边的泥床上。
福伊波斯·阿波罗把这些河流的出口汇聚到一块,驱赶着滔滔的洪水,一连九天,猛冲护墙,而宙斯则不停地降雨,加快着推墙入海的进程。
裂地之神手握三叉长戟,亲自引水开路,将护墙的支撑,那些个材料和石块统统扔进水浪——阿开亚人曾付出艰苦的劳动,为把它们置放到位。
……
就这样,日后,波塞冬和阿波罗会把
一切整治清楚,但眼下,修筑坚固的护墙外,
战斗激烈,杀声震天,护墙受到击撞,
发出巨大的声响。
无论人的生命、荣光还是战争的胜负、宏伟的造物,在神力面前都显得脆弱而渺小。实际上,所谓宙斯的意念、裁决生死胜负的天平,不过是命运的象征;所谓引来滔滔洪水的波塞冬和阿波罗,正是创造亦破坏的大自然本身。
如此看来,在凡人生死荣辱、人世沧桑变化之上的,与其说是神灵,不如说是那冥冥间的无常命运、生生不息的宇宙法则与自然伟力。它们以神的面貌出现,是古代希腊人对森严宇宙间万事变幻莫测的解释,其中有对人类自身限度的醒觉,亦透出困惑、无奈与恐惧。位于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刻着那句有名的训诫:“人啊,认识你自己。”荷马的《伊利亚特》亦包含类似的思考。
{1}{2} 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第399页。(以下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3}{5} 玛丽亚·维莱拉·珀蒂:《语词的力量——对“帕特罗克洛斯奇异的死亡”的哲学反思》,钟良明译,《第欧根尼》1999年第2期,第27页。
{4} 本文提到的埃阿斯皆指忒拉蒙之子大埃阿斯,关于他的实力排名史诗中提到:“埃阿斯,除了逊让于刚勇的阿基琉斯外,他的健美和战力超越所有的达奈人。”见陈中梅译:《伊利亚特》第17卷,第413页。
{6} 赵山奎:《神意的模型与英雄的肃剧——论伯纳德特对〈伊利亚特〉的解读》,《国外文学》2012年第3期,第12页。
关键词:盔甲 限度 赫克托耳 阿基琉斯
作为一部有关战争与英雄的史诗,《伊利亚特》对“盔甲”倾注了大量笔墨。在醉心于渲染武器装备的荷马笔下,盔甲既是重要的战斗装备和诱人的战利品,更以其装饰性与防御力映衬、成就着英雄的伟岸与强大。赫克托耳与阿基琉斯作为史诗的两位核心英雄,各自拥有一套衬托其身份的盔甲。值得注意的是,盔甲的“得与失”与他们的荣耀、命运之间构成耐人寻味的联系。
让赫克托耳引以为豪的是得自阿基琉斯的那套盔甲,它关联着史诗中的重要事件“帕特洛克罗斯之死”,而在这一事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即“帕特罗克洛斯盔甲的剥落与赫克托耳的抢夺”,在史诗的叙述中呈现出令人困惑的矛盾。
陈中梅先生在其翻译的《伊利亚特》前言中谈到史诗中的人神关系时认为:“对人物做出的重大决定,荷马一般采用“双重动因”的解法……雅典娜的劝阻和阿基琉斯的抉择使他避免了和阿伽门农的火并(1·188—218)……对一些重大战事(和赛事)的处理,荷马亦常常沿用这一方法。帕特罗克洛斯死于神力和凡人战力的混合;同样,赫克托耳的死亡归之于阿基琉斯的骁勇和雅典娜的帮忙。”{1}
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曾提到希腊人与特洛伊人因对海伦的抢掠产生纷争,一般认为《伊利亚特》叙述的故事蓝本很可能来自于历史上的一次战争。作为充满隐喻与神话元素的古代创作,史诗中神对人间的干预虽无处不在,然仔细探究,在《伊利亚特》中,神灵对战事的干预,或者遵循“双重动因”的路数,或者采用昭显“征兆”的暗示法,这些“神”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从人事中剥离出去的可能性。或者说,可以做“神化”与“人化”两种解释。暗中为勇士“注入勇气”、拨开箭矛自不必说,宙斯为警示下届甩下的闪电可以只是自然现象,神的劝阻、鼓励、建议亦可理解为当事人的自主选择、灵光闪现。甚至阿波罗亲自出面变成阿格诺耳的样子引阿基琉斯追逐、雅典娜变身德伊福波斯欺骗赫克托耳,看作当事人的一时幻觉也无大碍。剥离这些神的要素,《伊利亚特》可基本还原为一场纯粹的人间之战。
然而其中与众不同的,是帕特罗克洛斯盔甲的剥落。“帕特罗克洛斯死于神力和凡人战力的混合”,在这里,“神力”与“人力”不像其他场合那么巧妙融合,而是显出异样的重复与矛盾。关于这个事件史诗中如此写道:
其时,帕特罗克洛斯,死亡已迫挤在你的眉头:
激战中,福伊波斯行至你的身边,
……
站在他的后面,伸出手掌,拍击他的脊背
和宽阔的肩头,打得他晕头转向。
随后,福伊波斯·阿波罗捣落他的帽盔,
带着四条冠脊,成排的洞孔,滚动在马蹄下面,
……
宙斯把盔冠给了赫克托耳,
让他戴在头上——赫克托耳,他自己的死期亦已近在眼前。
那枝粗长、深重、硕大的枪矛,铜尖闪亮,投影修长,
在帕特罗克洛斯手中断成几截,盾牌从肩头
掉到地上,连同护片和德带——
王者阿波罗,宙斯之子,撕剥了他的衣甲。{2}
之后,失去盔甲保护的帕特罗克洛斯,先是被欧福耳波斯的投枪击中,接着在试图撤回时被赫克托耳刺中腹部杀死。奄奄一息时他对炫耀胜利的赫克托耳说:
……
你胜了,但这是克罗诺斯之子和阿波罗的赐予,他们轻而易举地整倒了我——亲自从我的肩头剥去了甲衣!
否则,就是有二十个赫克托耳,跑来和我攻战,
也会被我一个不剩地击倒,死在我的枪头。
你没有那个能耐——是凶狠的命运和莱托之子杀死了我。
若论凡人,首先是欧福耳波斯,然后才是你——杀手中,你只是第三个。
无论是史诗的叙述,还是帕特罗克洛斯临终的话,都明确指出是阿波罗亲手击落盔甲,与赫克托耳无关。然而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帕特罗克洛斯死后赫克托耳忙于追赶奥托墨冬,墨奈劳斯随即赶到战友身边保护遗体,后眼见赫克托耳赶回,暂时撤到埃阿斯身边请求支援,在告知后者帕特罗克洛斯战死的消息时他说:“头盔闪亮的赫克托耳已剥占他的甲套!”等两人赶回遗体身边时:“那边,赫克托耳已剥去帕特罗克洛斯闪光的铠甲……”根据此处的叙述,帕特罗克洛斯的盔甲直到这时方被赫克托耳抢剥。帕特罗克洛斯之死与盔甲之失直接关系到阿基琉斯的愤而出战与新盔甲的锻制,史诗对这一关键事件的叙述为什么会出现前后矛盾?
从历史的角度说,或可揣测在有关这场战争的传说中,盔甲的自行脱落确有其事并成为一个谜团,史诗以神力来解释这一偶然令人而费解的事件,将其归因为阿波罗的出手。玛丽亚·维莱拉—珀蒂这样推测:“对帕特罗克洛斯之死不同寻常的记叙方式,似乎是这一情节的重要地位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情况很可能是这样:面对各种流传下来的典故,其中一些还可能有损英雄的光辉形象——比如那些对年轻而英勇的欧福耳玻斯进行美化的故事——于是诗人将它们重新组合,使得帕特罗克洛斯之死似乎主要不是由于战胜者赫克托耳的优势,而是神阿波罗借了青年欧福耳玻斯之手进行干预的结果……”{3}
如果进一步从叙述的角度探究诗人的意图,我们感兴趣的是,为何要如此处理,以致赫克托耳抢剥盔甲的段落与前文有明显矛盾?史诗强调宙斯要给赫克托耳这一荣耀,但赫克托耳又似乎无法独立击败身穿神造盔甲的帕特罗克洛斯。诗人没有直接安排赫克托耳包揽功劳,也许是为了保证盔甲的神威不可撼动。另一个可能性是,暗示赫克托耳的能力不够,如帕特罗克洛斯所言“你没有那个能耐”。于是既要表现赫克托耳暂时的荣耀,时刻不忘提示神明的眷顾,又隐晦地暗示他没有那么强大——实际上在整部史诗中,关于赫克托耳的叙述都含有这种不自然的矛盾性。 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耳被视为希腊军最大的威胁。自从阿基琉斯退战,史诗一直强调神的意愿:“宙斯已决定让赫克托耳获得荣光”,并多次描写神力的救助:
朋友们,我们常常惊慕光荣的赫克托耳,
以为他是个上好的枪手,一位豪猛的战勇,
却不知他的身边总有某位神祗,替他挡开死亡;
现在,阿瑞斯正和他走在一起,以凡人的模样。”
丢克罗斯再次开弓,射出一枝飞箭,
直奔赫克托耳,一心盼望着把他击倒,然而
箭头再次偏离目标——被阿波罗拨至一边,
击中阿耳开普托勒摩斯,赫克托耳勇敢的驭手,
在心魂深处,他(狄俄墨得斯)三次决意回头再战,
但三次受阻于多谋善断的宙斯,从伊达山上甩下炸雷,示意特洛伊兵勇,战争的主动权已经转到他们手中。
另一方面则是希腊军众勇士面对赫克托耳时略显夸大的惧怕忌惮。在帕里斯与墨奈劳斯的对决后,两军再次试图通过一对一的对决结束无尽的战事。赫克托耳出阵挑战,希腊军出于畏惧无人应战。“他如此一番说道,镇得阿开亚人半晌说不出话来,/既羞于拒绝,又没有接战的勇气。”当墨奈劳斯愤而打算出战时,阿伽门农规劝他不要鲁莽,因为“在他面前,其他战勇亦会害怕/发抖。在人们争得荣誉的战场,就连阿基琉斯/也怕他三分”。阿基琉斯本人在史诗中第一次提到赫克托耳,也以“杀人狂”相称,强调其威慑力。
那么赫克托耳是否真的那么强大?当赫克托耳与阿基琉斯终于相遇对决,赫克托耳显然不敌。不仅如此,赫克托耳曾两次与希腊军中实力仅次于阿基琉斯的埃阿斯{4}交战,也都落了下风。第一次是在上段提到的对决中,埃阿斯最终通过抓阄代表希腊军出战。第一轮双方各有两次将枪矛刺入对方盾牌,赫克托耳没有穿透盾牌,埃阿斯正相反,两次都穿透盾面,第一次捅破赫克托耳的胸甲,被他闪身躲过致命一击,第二次擦破他的脖子。第二轮两人都投出巨石,又是埃阿斯的更有破坏力,关键时刻赫克托耳还要靠阿波罗暗中搀扶:
磨盘似的石块砸在盾牌上,捣烂了盾面,
震得赫克托耳双膝酥软,仰面倒地,
吃着盾牌的重压——紧急中,阿波罗及时助佑,将他扶起。
这次决斗虽然因为双方使者的干预中断,显然埃阿斯略胜一筹。看两军将士的反应亦可得出结论。
赫克托耳则回到特洛伊人中间,后者高兴地
看着他生还,脱离战斗,安然无恙。
躲过了埃阿斯的勇力和难以抵御的双手。
他们簇拥着赫克托耳回城,几乎不敢相信
他还活着。在战场的另一边,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
引着埃阿斯,带着胜利的喜悦,前往会见卓著的阿伽门农。
第二次是猛攻希腊军护墙时,赫克托耳被埃阿斯抛出的巨石击中,大伤元气,直至之后被阿波罗救治鼓励才恢复体力:又一次神的帮助。此外我们很少看到赫克托耳与实力一流的希腊英雄交手并获胜。
相比之下,诗人的赞扬与敌人的惧怕都显得有些过头。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耳的强大更像是一种叙述造成的错觉,他的荣耀总被笼罩在神的眷顾之下。这种刻意的眷顾发展至顶峰,正是在夺取帕特罗克洛斯的盔甲时。史诗叙述的态度耐人寻味,既布下迷阵给人错觉,又留下蛛丝马迹让人隐约意识到其可疑,盔甲剥取者的前后矛盾,正是最明显的一处。欲探寻矛盾叙述背后的意图,须关注赫克托耳的命运走向。神并非永远偏袒他,荣光逐渐上升时,远处的死亡已在若隐若现。诗中多次提到赫克托耳大势将去,宙斯心知他死期不远,不过暂且赐予他短暂的荣耀,顶点之后就是下坡路。
但现在,宙斯把盔冠给了赫克托耳,
让他戴在头上——赫克托耳,他自己的死期亦已近在眼前。
唉,可怜的赫克托耳,全然不知死期已至——当你穿上
这副永不败坏的铠甲,死亡即已挨近你的躯体
在这些意味深长的话中,得到神的盔甲既是荣耀,亦暗示逼近的死亡。最后面对愤怒的阿基琉斯,当赫克托耳发现雅典娜假扮的德伊福波斯不在身旁,终于领悟到自己的宿命:
其时,赫克托耳悟出了事情的真相,叹道:
“完了,全完了!神们终于把我召上了死的途程。
……
看来,很久以前,今日的结局便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趣事,宙斯和他发箭远方的儿子,虽然在此之前,他们常常赶来帮忙。现在,我已必死无疑。”
如此看来,史诗处处欲盖弥彰,又留下抢夺盔甲这一处叙述的破绽,是否为了在赫克托耳盛极而衰的转折点,集中呈现“事情的真相”,即人神之别、命运残酷,以此警示人类的限度?
赫克托耳的去势连接着阿基琉斯的重新出战。宙斯应允忒提斯的哀求,为了显示阿基琉斯罢战的影响,借推助赫克托耳打击希腊军。目的达成后,阿基琉斯代替赫克托耳成为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主角。引人注意的是,帕特罗克洛斯之死及其盔甲之失,不仅预示着赫克托耳的限度与死亡,对于阿基琉斯几乎具有同样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帕特罗克洛斯如同阿基琉斯的“分身”,他穿戴盔甲代友出战并遭遇死亡,实际正预示着日后盔甲主人阿基琉斯的命运。“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一方面宣告并预言了阿喀琉斯自身的死亡,并且还取代了后者。这样,在《伊利亚特》中,我们将看不到阿喀琉斯死亡的情节。”{5}
如果说在阿基琉斯罢战的低谷阶段,史诗只是偶尔提到裴琉斯将无缘再见出战的儿子,那么当赫克托耳迎来下坡路、阿基琉斯回归战场重获风光时,有关他的死亡预告便频频出现:
塞提丝泪如泉涌,说道:
“既如此,我的儿,你的死期已近在眼前。
赫克托耳去后,紧接着便是你自己的死亡!”
“是的,这次,强健的阿基琉斯,我们会救出你的性命。
然而,你的末日已在向你逼近,但这不是我们的 过错,而是取决于一位了不起的尊神和强有力的命运。 ……
你仍然注定要被强力杀死,被一位神明和一个凡人!”
在将来的某一天,帕里斯和福伊波斯·阿波罗
会不顾你的骠勇,把你杀死在斯卡亚门前!
苦难的命运,从我出生之日起,便和我朝夕相随,已张嘴把我吞咬。
你也一样,神一般的阿基琉斯,也会受到命运的催请,倒死在富足的特洛伊人的城墙下。
在这些预告中,赫克托耳、帕特罗克洛斯与阿基琉斯彼此相隔不远的死亡构成意味深长的对照。在一时的荣耀后,他们相继“受到命运的催请”。阿基琉斯也将死于“一个神明和一个凡人”之手,而那个神明正是阿波罗。
阿波罗不仅让帕特罗克洛斯预演了日后阿基琉斯的死亡,同时也暗示了阿基琉斯的限度——他很强大因此无法独立于那套神赐的盔甲,它离开主人穿在帕特罗克洛斯身上同样威力无穷。假如赫克托耳可以独力杀敌夺甲,不但证明自己的实力,更从反面显示阿基琉斯的不凡。然而诗人宁可留下叙述的矛盾,也要暗示需由阿波罗亲自出手才能击落盔甲——它的防御力并不因穿着者的强弱有所增损。反而是阿基琉斯重新出战必须有新的盔甲护身,从而与神的护佑脱不了干系。
相比赫克托耳,阿基琉斯对自身的限度有更清醒的认识。面对战败者的求饶,他说:“我的朋友,你也必死无疑。既如此,你又何必这般疾首痛心?帕特罗克洛斯已经死去……就连我也逃不脱死和强有力的命运的迫胁……”面对索要儿子遗体的老国王,他说:“这便是神的编工,生活的网线,替不幸的凡人;我等一生坎坷多难,而神们自己则杳无忧愁。”《伊利亚特》中最强的英雄即使在重上战场后所向披靡,依然悲壮而绝望。
两位居于史诗中心的英雄,表面的光环背后都隐藏着不祥的阴影,这阴影来自神力的操控、命运的左右。正如史诗中所说:
然而,宙斯的意志总是强过凡人的心智,
他能吓倒嗜战的勇士,轻而易举地夺走
他的胜利,虽然他亦会亲自督励某人战斗,
像现在一样,催鼓起帕特罗克洛斯的狂烈。
神的意志与凡人的心智之间,占上风的总是前者。美国古典学家瑟特·伯纳德特在其博士论文《阿基琉斯与赫克托尔:荷马式英雄》中提到一个悖论:“神意”的问题似乎恰恰抵消了“荷马式英雄的”的“自足性”或 “自然性”。《伊利亚特》中神的大规模介入似乎使得“英雄的卓异德性”(heroic virtue)没有意义:“宙斯的偏向使得其卓异德性的实践几乎没有可能。”{6}埃阿斯因此感慨:
即便是无知的孩子,
也能看出父亲宙斯正如何起劲地帮助特洛伊人!
他们的枪械全都击中目标,不管投者是谁,是勇敢的战士,还是懦弱的散兵——宙斯替他们制导着每一枝枪矛。相比之下,我们的投械全都落在地上,一无所获!
史诗中宙斯最后一次拿出称量生死的天平,是决定赫克托耳与阿基琉斯的命运:“赫克托耳的末日压垂了秤盘,朝着/哀地斯的冥府倾斜——其时,福伊波斯·阿波罗离他而去。”当赫克托耳终于看清神的遗弃和死亡宿命后,并没有被击垮。“但是,我不能窝窝囊囊地死去,不做一番挣扎;不,我要打出个壮伟的局面,使后人都能听诵我的英豪!”诗人赞赏地描写他勇猛的最后一击,但命运不可扭转。那套曾经代表荣光的盔甲,宙斯让它贴合赫克托耳的肩背,此时在神意的真相显露后也救不了他,阿基琉斯看准盔甲在喉部的露点一枪命中。史诗既歌颂英雄的骁勇,又不忘暗示神的助佑与强势,赫克托耳最后的挣扎与死亡同时彰显了人的抗争与无力。两个英雄两套盔甲,一个借神力帮助抢来,一个借神力帮助锻造。穿着者的殊途同归,使命运的吊诡、人类的限度昭然若揭。
在史诗中,与英雄命运的“辉煌——晦暗”相呼应,是战势人事的起伏变幻。最使人心生敬畏的,莫过于当下惊心动魄的一切都将化为尘埃,希腊人在海船前筑起的高大护墙,有朝一日也将被夷为平地:
当所有最勇敢的特洛伊人战死疆场,
众多的阿耳吉维人长眠客乡,剩下一些人回返后,当普里阿摩斯的城堡在第十个年头里被阿耳吉维人捣毁,后者驾着海船回返他们热爱的故乡后,那时,波塞冬和阿波罗议定,引来滚滚的河水,冲袭扫荡,捣毁护墙。
河水……推涌着许多头盔和牛皮的战盾,连同一个半是神明的凡人的种族,跌跌撞撞地磕碰在河边的泥床上。
福伊波斯·阿波罗把这些河流的出口汇聚到一块,驱赶着滔滔的洪水,一连九天,猛冲护墙,而宙斯则不停地降雨,加快着推墙入海的进程。
裂地之神手握三叉长戟,亲自引水开路,将护墙的支撑,那些个材料和石块统统扔进水浪——阿开亚人曾付出艰苦的劳动,为把它们置放到位。
……
就这样,日后,波塞冬和阿波罗会把
一切整治清楚,但眼下,修筑坚固的护墙外,
战斗激烈,杀声震天,护墙受到击撞,
发出巨大的声响。
无论人的生命、荣光还是战争的胜负、宏伟的造物,在神力面前都显得脆弱而渺小。实际上,所谓宙斯的意念、裁决生死胜负的天平,不过是命运的象征;所谓引来滔滔洪水的波塞冬和阿波罗,正是创造亦破坏的大自然本身。
如此看来,在凡人生死荣辱、人世沧桑变化之上的,与其说是神灵,不如说是那冥冥间的无常命运、生生不息的宇宙法则与自然伟力。它们以神的面貌出现,是古代希腊人对森严宇宙间万事变幻莫测的解释,其中有对人类自身限度的醒觉,亦透出困惑、无奈与恐惧。位于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刻着那句有名的训诫:“人啊,认识你自己。”荷马的《伊利亚特》亦包含类似的思考。
{1}{2} 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第399页。(以下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3}{5} 玛丽亚·维莱拉·珀蒂:《语词的力量——对“帕特罗克洛斯奇异的死亡”的哲学反思》,钟良明译,《第欧根尼》1999年第2期,第27页。
{4} 本文提到的埃阿斯皆指忒拉蒙之子大埃阿斯,关于他的实力排名史诗中提到:“埃阿斯,除了逊让于刚勇的阿基琉斯外,他的健美和战力超越所有的达奈人。”见陈中梅译:《伊利亚特》第17卷,第413页。
{6} 赵山奎:《神意的模型与英雄的肃剧——论伯纳德特对〈伊利亚特〉的解读》,《国外文学》2012年第3期,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