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师专毕业后,陈一叶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之旅。二十多年,她的专业发展之路,是不断追寻教育理想的历程。为了把教育理想付诸教学实践,她描绘出了一个“立体坐标”。
教育理想的轴心:儿童的发展
法国教育家雅克·德洛尔说,在学校教育中,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陈一叶首先进行反思。她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指出,在教学中,不少老师以分数为本、教师为本,学生没有真正地主动参与教学,这是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她认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儿童。为此,她一直在实践着自己的教学主张:让儿童创造自己的数学。
教育理想的横轴:教学主张的形成
刚工作没有几年,恰逢市课堂教学展示月,陈一叶要展示一节四年级的“认数”课。她选好了课题,上网收集相关教案,七拼八凑地写好了初稿,试上了几遍,只是效果不佳。同样的情景、同样的环节,学生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呢?
这就是成长初期的困惑。从那时起,陈一叶开始思考什么是小学数学。为了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她认真阅读大量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其中,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带给她很大的触动。
“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数学教育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来进行。”读到这些对数学教学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她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数学应该这么教。从此她开始自觉地实践“再创造”的理论,提出“让儿童创造数学”的主张,指出数学教学要基于儿童,让儿童喜欢,符合儿童生活。
跟许多名师成长的过程一样,陈一叶思考最多的就是两类基本问题:一类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即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二是学科教学的基本问题。2014年12月,她的思考和实践终于取得丰硕的成果——《让儿童创造数学》一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教育理想的纵轴:学科本质的把握
2012年,在张家港市第十四届课堂教学展示月中,她教学《认识小数》。在一般人看来,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很多老师教学中就是依据十进分数让学生理解小数意义的。多年来对弗赖登塔尔教育理论的实践,让陈一叶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学生要真正理解小数的本质内涵,就必须让他们像人类当时创造小数那样,经历那个过程。
于是,教学从唤醒学生开始。远古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计数的,不是整数又是如何计数的。陈一叶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这节课老师教得精彩,学生更是学得深刻。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造小数的过程,真正实践了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课后,很多老师禁不住发出赞叹:“这样教,学生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小数。”
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在江苏省第十一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展示的《认识分数》,苏州市小学数学研讨活动中展示的《混合运算》,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活动中展示的《有趣的比》《用字母表示数》等,无一不是她教学主张的体现和独特教学风格的展现,给师生们耳目一新的感受。
她还把课送到了贵州省沿河县,把自己的理念和方法留下,让其生根发芽。她根据自己的思考,遵循回归原点、追溯源头、注重原味的原则,提出“让儿童创造数学”的一般教学模式。此模式在当地及周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推广与应用。
教育理想的时间轴:教学智慧的凝练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陈一叶从不满足。她对自己的规划非常清晰:一是要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拓展教学主张的内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二是要系统整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建构让儿童创造的内容体系,让自己的教学主张在课堂中生根,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加鲜明;三是加强教学主张的提升研究,使自己的教学主张成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陈一叶用立体视野、立体思维和立体构架,为自己的教育理想描绘起一个三维立体坐标。这样的坐标既有以学生为核心的定位,又有对教育梦想的追寻;既有横截面结构的组合和拓展,又有纵向性的引领和提升;既是基于现实的理性深思,又是融入个人智慧的激情创造。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