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不能失去与生活的联系,同样生活本身就含有教育因素,尤其是生物科学这样与学生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由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以及生活经验。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生活 结合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如在讲述《排泄》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提出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为什么我们必须多喝凉开水?人体如果几天不排尿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医院里将尿液检查作为诊疗肾脏疾病的一项指标?有的人肾脏坏死后用人工肾脏代替也能维持生命,你知道人工肾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感到好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情感。一方面,使学生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强体验教学
教学在于创造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要知道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如《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一节中,有关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扩大与缩小的关系。教师先让学生把双手放在胸骨和肋骨的两侧,亲自体验深吸气和深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以增加感性认识,再通过现场测量胸围差的活动,去验证他们的感受是否正确,从而加深对呼吸时胸廓变化的认识。
体验教学是教育回归学生自身生活的具体表现。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的到创造性的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与喜悦,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生活是永远的课堂。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得益于生活;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关注点投向生活,使生活中视野更开阔,头脑更充实呢?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在讲《传染病》时,结合“禽流感”这个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作为生物教师,应密切关注“禽流感”流行的进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传染病。事实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将课堂的知识更多地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将生活常识引入课堂
知识本源于生活,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加美好地生活;如在《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节的教学中,选择生活中常识性的话题,如:怎样合理搭配食物?如何预防食物中毒?和学生进行探讨,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偏食、挑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学会营养膳食的方法,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建构新知识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的数学、语文、物理等知识也都可以成为生物学科的课程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感到书本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就会深深地意识到学习的价值,就会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教学《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课时,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淹咸菜,拌凉菜的实例引入课程,引导学生逐步探索细胞吸水的原理。在揭示了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后,再运用这一原理解释一次性施肥造成“烧苗”现象的原因。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理解新知识,同时又达到了学有所用的目的。这样,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做教学铺垫,促使学生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六、紧密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的问题,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知识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就会意识到课堂上学习生物知识的价值,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如模拟现实生活情境,用生活的真实材料命题,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1:2001年4月6日,哈尔滨上空黄沙弥漫,空气浑浊,出现了黄沙天气,预示着“沙尘暴''的到来,请你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假如你当“市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问题2:请你从食物链的角度解释“一山容不得二虎”的道理。有人说“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粮食问题解决了,人口增长就可以不受限制了”。请你对这种说法做出评价。
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所以,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七、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和发现很多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那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学生研究,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从学生的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形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總之,学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变得丰富、深刻。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彻底打破课堂中心、学科本位的封闭藩篱,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不停地应用于生活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应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生命运动起来,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作者单位:02100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第三中学)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生活 结合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如在讲述《排泄》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提出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为什么我们必须多喝凉开水?人体如果几天不排尿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医院里将尿液检查作为诊疗肾脏疾病的一项指标?有的人肾脏坏死后用人工肾脏代替也能维持生命,你知道人工肾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感到好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情感。一方面,使学生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强体验教学
教学在于创造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要知道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如《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一节中,有关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扩大与缩小的关系。教师先让学生把双手放在胸骨和肋骨的两侧,亲自体验深吸气和深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以增加感性认识,再通过现场测量胸围差的活动,去验证他们的感受是否正确,从而加深对呼吸时胸廓变化的认识。
体验教学是教育回归学生自身生活的具体表现。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的到创造性的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与喜悦,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生活是永远的课堂。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得益于生活;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关注点投向生活,使生活中视野更开阔,头脑更充实呢?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在讲《传染病》时,结合“禽流感”这个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作为生物教师,应密切关注“禽流感”流行的进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传染病。事实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将课堂的知识更多地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将生活常识引入课堂
知识本源于生活,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加美好地生活;如在《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节的教学中,选择生活中常识性的话题,如:怎样合理搭配食物?如何预防食物中毒?和学生进行探讨,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偏食、挑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学会营养膳食的方法,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建构新知识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的数学、语文、物理等知识也都可以成为生物学科的课程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感到书本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就会深深地意识到学习的价值,就会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教学《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课时,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淹咸菜,拌凉菜的实例引入课程,引导学生逐步探索细胞吸水的原理。在揭示了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后,再运用这一原理解释一次性施肥造成“烧苗”现象的原因。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理解新知识,同时又达到了学有所用的目的。这样,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做教学铺垫,促使学生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六、紧密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的问题,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知识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就会意识到课堂上学习生物知识的价值,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如模拟现实生活情境,用生活的真实材料命题,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1:2001年4月6日,哈尔滨上空黄沙弥漫,空气浑浊,出现了黄沙天气,预示着“沙尘暴''的到来,请你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假如你当“市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问题2:请你从食物链的角度解释“一山容不得二虎”的道理。有人说“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粮食问题解决了,人口增长就可以不受限制了”。请你对这种说法做出评价。
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所以,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七、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和发现很多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那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学生研究,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从学生的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形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總之,学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变得丰富、深刻。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彻底打破课堂中心、学科本位的封闭藩篱,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不停地应用于生活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应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生命运动起来,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作者单位:02100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