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赋予学校德育以时代的新内涵。当今社会背景下,德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使人成为“好人”、“品格高尚的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育的内涵、内容、方式、方法都在发生变化,创新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全面素质教育德育为先,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基本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内容体系,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德育的“联通”。
一、德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
观念更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认知、做事、合作、生存与创新是现代教育目标观念的五大支柱。知识经济发展,社会由重视学历、文凭转向重视能力发展,其中,创新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提高德育实效的最基本前提就是更新德育观念。在信息社会中,对学习的认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学习不再仅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同时也是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还是实现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道德是一种群体性行为,道德学习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学校德育需要在“全面学习观”指导下,由仅仅聚焦于“构筑世界”,转向关注“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品质与道德人格。
南京市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目标,认为道德是为人的生命成长和幸福生活而创造的。人的需要既是人进行道德创造、道德辩护的根本动力,也是其根本目的。学校德育不仅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保障民族与国家的长远利益作为目标,更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关注学生个人的生活及生命状况,关心学生成长的需求、烦恼,在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制定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与内容,实现道德引导与提升的效果。因此,南京市德育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经常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制定了对高中、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系列内容,并结合经济、政治形势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对学生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纪念重大节日以及班、年级教育主题的需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有关学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
二、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课程进行的。就德育课而言,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变化。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把儿童的全部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来源,通过主题活动、游戏与其他活动进行。“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面,针对儿童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综合交叉,结成若干教育主题,然后在各年级以不同的层次反复呈现,螺旋上升。初中设“思想品德” 课程,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法律与国情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南京市的德育课程改革,奉行国家“一标多本”的政策,在制定统一的课程指导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编写多样特色的教材,充分利用课外教育基地和“乡土教材”,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教育。这几年,市教育部门陆续摄制了《雨花忠魂》、《国旗法宣传》、《300000的控诉》、《梅园风范》、《巍巍钟山英灵长眠》等教育录像片,学生们受到了形象生动的教育,激发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热情。
2003年,由市教育局徐传德局长主编的《向着太阳歌唱——青少年美德天地》一书出版。该书被誉为“诗意的德育:一种体验爱与美的解释”,开创了德育的新思维。该书以“爱、美、公民、立人”为核心理念,选编古今中外500余篇“最具精神营养”的精美文章,从孩子的体验出发,从人的成长的一些基本需求出发,从教育的规律出发,让孩子们在读书、思考中萌发爱心美德。该书入选全国“百种爱国图书”。
三、德育途径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并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奏效。德育实施途径包括系统的思想政治课、其他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南京市德育工作均在这些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取得成效。
雨花台区的“志愿者行动”就是充分体现以上德育实施途径的一个系统工程。他们与老前辈、战斗英雄、改革带头人、劳动模范、科学家等建立联系,发挥他们对学生的榜样教育作用,并争取社会团体和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全市各学校重视各种社会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大力加强书刊阅读指导,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电影、电视、音像、文娱节目等,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南京市五老村小学所探索的“电影德育”享誉全国。
南京市学校的德育课堂一改机械行为训练和把规范、条例当做知识向学生进行灌输的传统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培养他们对现实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对规范的选择、创造能力。在课堂上引进现实道德问题、道德两难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价值澄清,锻炼他们的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正确的道德态度、道德信仰。在课外,让学生走入现实的道德生活,在具体的情境、关系中进行判断、选择,自觉认同、内化规范,实现真正的道德自律。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基于学生基本需要的主体育德范式研究”,带动近40家中小学开展充分强调学生主体性的研究与实践,这些内容有的侧重于课程角度,有的侧重于活动角度,有的侧重于品质培养,有的侧重于习惯养成,有的侧重于“外修”,有的侧重于“内省”,有的侧重于主流文化、有的侧重于亚文化,有的侧重于道德认知、有的侧重于道德行为。这些创新性实践探索,让主体育德成为了各学校德育工作的选择视野与范式。
南京市德育工作,坚持国家教育部有关德育工作的政策文件中有关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性格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心理教育,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坚持德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1987年以来,就注重从心理教育理念、机制及教学实践上创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对全市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达到服务体系化,制度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学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心理健康教育运作品牌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样化等稳定性的教育特征。很多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组织了心理教师的岗位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
四、德育政策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着眼于提高德育实效,南京市德育工作贯彻国家教育部德育政策文件对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各年龄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系统要求。依据这些文件要求,2009年开始推行“南京市中小学德育创新评比”制度并不断完善。该制度的建立,从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做一名合格公民入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加强教育评价制度的实践性研究,鼓励各学校德育创新,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围条件。有了健全的评价机制和保障,全市学校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李亚娟,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
责任编辑/李书华
一、德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
观念更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认知、做事、合作、生存与创新是现代教育目标观念的五大支柱。知识经济发展,社会由重视学历、文凭转向重视能力发展,其中,创新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提高德育实效的最基本前提就是更新德育观念。在信息社会中,对学习的认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学习不再仅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同时也是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还是实现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道德是一种群体性行为,道德学习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学校德育需要在“全面学习观”指导下,由仅仅聚焦于“构筑世界”,转向关注“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品质与道德人格。
南京市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目标,认为道德是为人的生命成长和幸福生活而创造的。人的需要既是人进行道德创造、道德辩护的根本动力,也是其根本目的。学校德育不仅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保障民族与国家的长远利益作为目标,更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关注学生个人的生活及生命状况,关心学生成长的需求、烦恼,在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制定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与内容,实现道德引导与提升的效果。因此,南京市德育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经常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制定了对高中、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系列内容,并结合经济、政治形势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对学生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纪念重大节日以及班、年级教育主题的需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有关学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
二、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课程进行的。就德育课而言,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变化。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把儿童的全部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来源,通过主题活动、游戏与其他活动进行。“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面,针对儿童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综合交叉,结成若干教育主题,然后在各年级以不同的层次反复呈现,螺旋上升。初中设“思想品德” 课程,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法律与国情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南京市的德育课程改革,奉行国家“一标多本”的政策,在制定统一的课程指导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编写多样特色的教材,充分利用课外教育基地和“乡土教材”,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教育。这几年,市教育部门陆续摄制了《雨花忠魂》、《国旗法宣传》、《300000的控诉》、《梅园风范》、《巍巍钟山英灵长眠》等教育录像片,学生们受到了形象生动的教育,激发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热情。
2003年,由市教育局徐传德局长主编的《向着太阳歌唱——青少年美德天地》一书出版。该书被誉为“诗意的德育:一种体验爱与美的解释”,开创了德育的新思维。该书以“爱、美、公民、立人”为核心理念,选编古今中外500余篇“最具精神营养”的精美文章,从孩子的体验出发,从人的成长的一些基本需求出发,从教育的规律出发,让孩子们在读书、思考中萌发爱心美德。该书入选全国“百种爱国图书”。
三、德育途径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并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奏效。德育实施途径包括系统的思想政治课、其他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南京市德育工作均在这些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取得成效。
雨花台区的“志愿者行动”就是充分体现以上德育实施途径的一个系统工程。他们与老前辈、战斗英雄、改革带头人、劳动模范、科学家等建立联系,发挥他们对学生的榜样教育作用,并争取社会团体和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全市各学校重视各种社会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大力加强书刊阅读指导,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电影、电视、音像、文娱节目等,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南京市五老村小学所探索的“电影德育”享誉全国。
南京市学校的德育课堂一改机械行为训练和把规范、条例当做知识向学生进行灌输的传统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培养他们对现实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对规范的选择、创造能力。在课堂上引进现实道德问题、道德两难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价值澄清,锻炼他们的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正确的道德态度、道德信仰。在课外,让学生走入现实的道德生活,在具体的情境、关系中进行判断、选择,自觉认同、内化规范,实现真正的道德自律。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基于学生基本需要的主体育德范式研究”,带动近40家中小学开展充分强调学生主体性的研究与实践,这些内容有的侧重于课程角度,有的侧重于活动角度,有的侧重于品质培养,有的侧重于习惯养成,有的侧重于“外修”,有的侧重于“内省”,有的侧重于主流文化、有的侧重于亚文化,有的侧重于道德认知、有的侧重于道德行为。这些创新性实践探索,让主体育德成为了各学校德育工作的选择视野与范式。
南京市德育工作,坚持国家教育部有关德育工作的政策文件中有关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性格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心理教育,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坚持德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1987年以来,就注重从心理教育理念、机制及教学实践上创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对全市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达到服务体系化,制度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学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心理健康教育运作品牌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样化等稳定性的教育特征。很多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组织了心理教师的岗位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
四、德育政策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着眼于提高德育实效,南京市德育工作贯彻国家教育部德育政策文件对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各年龄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系统要求。依据这些文件要求,2009年开始推行“南京市中小学德育创新评比”制度并不断完善。该制度的建立,从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做一名合格公民入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加强教育评价制度的实践性研究,鼓励各学校德育创新,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围条件。有了健全的评价机制和保障,全市学校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李亚娟,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