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自成一体,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国传统建筑。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同时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简述中华传统建筑的优越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关键词】传统建筑;材料选择;土木结构;群体组合;斗拱
1.概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发生阶段: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并确立自身体系,成为之后2000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同时,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秦汉时期,开始出现规模宏大的工程,如秦之上林苑、阿房宫、长城,汉之长乐宫、未央宫等;(二)过渡阶段:魏晋南北朝。魏晋为秦汉之余脉,南北朝为隋唐之初始。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云冈、龙门石窟建于此时,敦煌石窟亦始建于此时;(三)成熟阶段:隋唐五代宋辽金,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砖被更多地使用,琉璃制作工艺大为提高,建筑构件比例逐步定型。建筑类型完善,规模极恢宏,图样和模型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建筑师成为专门职业。这一阶段中隋唐建筑雄伟、简洁、朴实,两宋建筑则精巧、繁缛、绚丽;(四)程式阶段:元、明、清(1840年前),建筑技术达到极至,建筑体系高度标准化、定型化,个体建筑形制凝固,总体设计发达。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基本“语汇”都离不开土与木。
2.中国传统建筑之精神
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如此执着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梁思成曾指出:“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和木是中围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这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尽的木材,而黄土的本质又适宜于用多种方法(包括经过挖掘的天然土质、晒坯、版筑以及后来烧制的砖、瓦等)建造房屋。这两种材料之掺合运用对于中国建筑在材料、技术、形式传统之形成是有重要影响的。” 中国建筑从其起源意义上的材料选择开始,就走上了土木结构这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
人类文化史的一条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两者往往是同步对应的。建筑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主要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出现的,它必然受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制约;而生产方式又深受时代、地理与种族因素的影响。中华原始初民世代繁衍生息于“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广阔的亚洲北温带区域,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植被丰富,为创造无与伦比的农业文明提供优越的条件。以“耕耘为食”的大地文化与“土木为居”的大地文化,恰成内在的文化对应。中国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质构架是土地和木材,这正是东方大地农耕文化的有力馈赠。
因此。中国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在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上,又是与远古农业文明相联系的,对大地(土)、植物(木)永存生命之气的钟爱与执着。
3.中华传统建筑之特色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在结构上,由于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外观。从而出现中国建筑所独特的群体组合和独有的技术文化即斗拱。
斗拱,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名片,“知名度”极高,是中国建筑文化一项突出的技术与艺术成就。它的出现由以下所决定:
(一)为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的木材的性能所决定。木材是自然形态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与石材等不同的韧性,但木材的长度、粗度与刚度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性能与整座建筑荷载之问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推动了斗拱的发明。
(二)为中国建筑的空间造型所决定。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是一种大屋顶形制,而且是一种以大屋顶为主要空间造型的土木合构的建筑样式。其始终要求较大的出檐,这就造成了梁柱最大的承重力与屋顶重量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便促使承檐结构大发展,而逐渐发展成为组合复杂的斗拱。从结构技术意义上讲,斗拱对屋之重载具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檩的结合,使其木构接榫处不因过重的压力而受到损害,在力学上具有分力的作用。由于外檐斗拱具有逐层挑出支承荷载的分力作用,正是这样,才能使沉重的屋面出檐深远;在伦理学功能上,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品位、等级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象征,斗拱形象的政治伦理色彩总是以中国皇家宫殿、坛庙之类为最典型、最强烈,推崇王权,是以建筑技术所表达的斗拱文化的强烈主题;在审美功能上,斗拱是独具风韵的美的构件,它的美由技术转化为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斗拱之结构错综多姿,具有错综之美;逻辑清晰,具有葱郁的理性之美;作为整座建筑的装饰,又具有装饰之美。
4.结束语
中国建筑以土木为材料,由此引发了特殊的传统的技术与结构,其整体形象常给人以愉悦的美观。中国建筑所体现其特殊而迷人的材料美、技术美与结构美都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所谓土木材料之美,是因与其相谐的一定的技术结构而美;所谓技术结构之美,又是因与其相谐的一定的土木材料而美。土木这种材料,决定了技术结构之美的文化品格;技术结构,又发展了土木材料的美的“潜力”。中国建筑的材料、结构体系的美,不是单一的美而是土木材料,技术结构的一种中介与“模糊”。中国建筑的“亲地”与“恋木”,体现它对东方大地真正的血肉相连的依赖,塑造了令人深为感动的东方大地文化之情理交融的品格。
【关键词】传统建筑;材料选择;土木结构;群体组合;斗拱
1.概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发生阶段: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并确立自身体系,成为之后2000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同时,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秦汉时期,开始出现规模宏大的工程,如秦之上林苑、阿房宫、长城,汉之长乐宫、未央宫等;(二)过渡阶段:魏晋南北朝。魏晋为秦汉之余脉,南北朝为隋唐之初始。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云冈、龙门石窟建于此时,敦煌石窟亦始建于此时;(三)成熟阶段:隋唐五代宋辽金,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砖被更多地使用,琉璃制作工艺大为提高,建筑构件比例逐步定型。建筑类型完善,规模极恢宏,图样和模型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建筑师成为专门职业。这一阶段中隋唐建筑雄伟、简洁、朴实,两宋建筑则精巧、繁缛、绚丽;(四)程式阶段:元、明、清(1840年前),建筑技术达到极至,建筑体系高度标准化、定型化,个体建筑形制凝固,总体设计发达。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基本“语汇”都离不开土与木。
2.中国传统建筑之精神
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如此执着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梁思成曾指出:“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和木是中围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这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尽的木材,而黄土的本质又适宜于用多种方法(包括经过挖掘的天然土质、晒坯、版筑以及后来烧制的砖、瓦等)建造房屋。这两种材料之掺合运用对于中国建筑在材料、技术、形式传统之形成是有重要影响的。” 中国建筑从其起源意义上的材料选择开始,就走上了土木结构这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
人类文化史的一条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两者往往是同步对应的。建筑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主要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出现的,它必然受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制约;而生产方式又深受时代、地理与种族因素的影响。中华原始初民世代繁衍生息于“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广阔的亚洲北温带区域,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植被丰富,为创造无与伦比的农业文明提供优越的条件。以“耕耘为食”的大地文化与“土木为居”的大地文化,恰成内在的文化对应。中国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质构架是土地和木材,这正是东方大地农耕文化的有力馈赠。
因此。中国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在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上,又是与远古农业文明相联系的,对大地(土)、植物(木)永存生命之气的钟爱与执着。
3.中华传统建筑之特色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在结构上,由于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外观。从而出现中国建筑所独特的群体组合和独有的技术文化即斗拱。
斗拱,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名片,“知名度”极高,是中国建筑文化一项突出的技术与艺术成就。它的出现由以下所决定:
(一)为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的木材的性能所决定。木材是自然形态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与石材等不同的韧性,但木材的长度、粗度与刚度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性能与整座建筑荷载之问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推动了斗拱的发明。
(二)为中国建筑的空间造型所决定。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是一种大屋顶形制,而且是一种以大屋顶为主要空间造型的土木合构的建筑样式。其始终要求较大的出檐,这就造成了梁柱最大的承重力与屋顶重量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便促使承檐结构大发展,而逐渐发展成为组合复杂的斗拱。从结构技术意义上讲,斗拱对屋之重载具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檩的结合,使其木构接榫处不因过重的压力而受到损害,在力学上具有分力的作用。由于外檐斗拱具有逐层挑出支承荷载的分力作用,正是这样,才能使沉重的屋面出檐深远;在伦理学功能上,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品位、等级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象征,斗拱形象的政治伦理色彩总是以中国皇家宫殿、坛庙之类为最典型、最强烈,推崇王权,是以建筑技术所表达的斗拱文化的强烈主题;在审美功能上,斗拱是独具风韵的美的构件,它的美由技术转化为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斗拱之结构错综多姿,具有错综之美;逻辑清晰,具有葱郁的理性之美;作为整座建筑的装饰,又具有装饰之美。
4.结束语
中国建筑以土木为材料,由此引发了特殊的传统的技术与结构,其整体形象常给人以愉悦的美观。中国建筑所体现其特殊而迷人的材料美、技术美与结构美都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所谓土木材料之美,是因与其相谐的一定的技术结构而美;所谓技术结构之美,又是因与其相谐的一定的土木材料而美。土木这种材料,决定了技术结构之美的文化品格;技术结构,又发展了土木材料的美的“潜力”。中国建筑的材料、结构体系的美,不是单一的美而是土木材料,技术结构的一种中介与“模糊”。中国建筑的“亲地”与“恋木”,体现它对东方大地真正的血肉相连的依赖,塑造了令人深为感动的东方大地文化之情理交融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