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课题组的调查和对数据的研究分析,分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情况和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文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关系,和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应试教育能否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等问题)进行分析,叙述了自己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必要性
80年以来,我们曾经用“文化论”、“工具论”等方式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同目的和含义进行概括。我们还在“学计算机语言”和“学应用软件”方面进行过长期争论。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人们用“工具论”一词来概括其指导思想,于是信息技术教育被视为纯技术性教育,进而与就业技能相联系,甚至一度将它列入“劳动技术”课。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总滞后于技术发展,而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又不可能与技术发展同步发展,于是人们很快发现,把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劳动技术教育,对于若干年后才就业的中小学生来说,是脱离实际的,是容易受到非难的。无论是学语言还是学应用软件,如果不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都将难以擺脱尴尬局面。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虽然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各种软件环境中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和特征。许多应用软件之间有不少概念和操作是相似的。虽然软件版本升级很快,但是,新旧版本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或者是旧概念的拓宽。从教学角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环境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进行一一介绍和列举。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掌握与未知环境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信息技术课中所涉及的具体软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体”。那种认为选择了较落后软件进行计算机教学就是“误人子弟”的看法,不仅将导致许多地区长期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即使在先进地区,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情况也是难免的。如果从纯“工具论”角度来看,不仅落后学校的教学内容大有“误人子弟”之感,先进学校可能也有“误人子弟”之嫌。所以,不应该简单地用“工具论”来概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是否需要独立设置信息技术学科,一直存在分歧。认为没有必要独立形成学科的观点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它将和家用电器一样得到普及,因此也会像家用电器那样十分好学好用,不教自会。第二,认为不少人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计算机,因此计算机可以自学。第三,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可以全部整合在CAI活动中,用CAI代替信息技术教学。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独立形成学科是十分必要的。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工具并无错误,但是许多人却把这种工具简单化了。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将更加“傻瓜”化。他们忽视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忽视了“傻瓜化”与“开放性、可创造性”这一对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改造;忽视了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方法和工作习惯的影响和改造。这些影响已经超越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作用。实际上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构成自己新的文化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对信息环境的敏感性、适应能力、驾驭能力、鉴别能力、构件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如果在较系统、较科学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将收效显著;否则全靠自己摸索学习,不仅十分耗时,而且会拉大人们之间信息技能的差距。
我们看到,的确有不少电脑迷“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计算机。但是也必须看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学好电脑,首先是由于他们对电脑的迷恋,因此他们在学习计算机时愿意付出常人难以承担的精力和代价。相反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人对计算机环境的适应力和敏感性很差;花高价买回电脑后,直至淘汰也没有学会使用的人也屡见不鲜。应该注意到,人们在信息环境下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的差异是十分大的。更多的人如果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应该通过科学正规的培训。
我们还应该看到,以Windows为基础的大量应用软件,虽然“各为其主”,但是它们有许多概念、功能和操作是一致或相似的,而且软件之间的许多信息和资源是可以共享或相通的。建立软件之间共性认识,了解共性关系,熟悉共性操作则是信息技能的深层次训练;掌握共享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传递则是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超时空思维的基本能力,这些才是构成学生信息素养更高层次培养的核心内容。这些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形成已经超越某个具体软件技能的掌握。它必须由全面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教学、训练,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益。所以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采取独立学科为主,辅之以整合信息技术技能的活动的形式。
三、应试教育难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
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于常规应试教育既不现实,也是错误的。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因此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考试,将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只能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牺牲品。
常规统考最重要的基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公平的考试环境,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学校设备差异很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核内容和公平的考核环境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仅仅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寄托于统一的考试是不现实的。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
(本文为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项目合同编号黔科合J字LKQS[2013]29号)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必要性
80年以来,我们曾经用“文化论”、“工具论”等方式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同目的和含义进行概括。我们还在“学计算机语言”和“学应用软件”方面进行过长期争论。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人们用“工具论”一词来概括其指导思想,于是信息技术教育被视为纯技术性教育,进而与就业技能相联系,甚至一度将它列入“劳动技术”课。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总滞后于技术发展,而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又不可能与技术发展同步发展,于是人们很快发现,把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劳动技术教育,对于若干年后才就业的中小学生来说,是脱离实际的,是容易受到非难的。无论是学语言还是学应用软件,如果不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都将难以擺脱尴尬局面。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虽然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各种软件环境中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和特征。许多应用软件之间有不少概念和操作是相似的。虽然软件版本升级很快,但是,新旧版本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或者是旧概念的拓宽。从教学角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环境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进行一一介绍和列举。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掌握与未知环境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信息技术课中所涉及的具体软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体”。那种认为选择了较落后软件进行计算机教学就是“误人子弟”的看法,不仅将导致许多地区长期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即使在先进地区,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情况也是难免的。如果从纯“工具论”角度来看,不仅落后学校的教学内容大有“误人子弟”之感,先进学校可能也有“误人子弟”之嫌。所以,不应该简单地用“工具论”来概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是否需要独立设置信息技术学科,一直存在分歧。认为没有必要独立形成学科的观点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它将和家用电器一样得到普及,因此也会像家用电器那样十分好学好用,不教自会。第二,认为不少人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计算机,因此计算机可以自学。第三,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可以全部整合在CAI活动中,用CAI代替信息技术教学。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独立形成学科是十分必要的。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工具并无错误,但是许多人却把这种工具简单化了。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将更加“傻瓜”化。他们忽视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忽视了“傻瓜化”与“开放性、可创造性”这一对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改造;忽视了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方法和工作习惯的影响和改造。这些影响已经超越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作用。实际上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构成自己新的文化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对信息环境的敏感性、适应能力、驾驭能力、鉴别能力、构件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如果在较系统、较科学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将收效显著;否则全靠自己摸索学习,不仅十分耗时,而且会拉大人们之间信息技能的差距。
我们看到,的确有不少电脑迷“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计算机。但是也必须看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学好电脑,首先是由于他们对电脑的迷恋,因此他们在学习计算机时愿意付出常人难以承担的精力和代价。相反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人对计算机环境的适应力和敏感性很差;花高价买回电脑后,直至淘汰也没有学会使用的人也屡见不鲜。应该注意到,人们在信息环境下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的差异是十分大的。更多的人如果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应该通过科学正规的培训。
我们还应该看到,以Windows为基础的大量应用软件,虽然“各为其主”,但是它们有许多概念、功能和操作是一致或相似的,而且软件之间的许多信息和资源是可以共享或相通的。建立软件之间共性认识,了解共性关系,熟悉共性操作则是信息技能的深层次训练;掌握共享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传递则是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超时空思维的基本能力,这些才是构成学生信息素养更高层次培养的核心内容。这些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形成已经超越某个具体软件技能的掌握。它必须由全面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教学、训练,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益。所以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采取独立学科为主,辅之以整合信息技术技能的活动的形式。
三、应试教育难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
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于常规应试教育既不现实,也是错误的。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因此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考试,将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只能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牺牲品。
常规统考最重要的基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公平的考试环境,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学校设备差异很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核内容和公平的考核环境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仅仅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寄托于统一的考试是不现实的。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
(本文为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项目合同编号黔科合J字LKQS[201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