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确定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小练笔,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确定读写训练点,提升学生读写能力。主张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径,以课外实践为载体,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使读写结合,深度剖析,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 训练队 读写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努力改造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还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事在必行,且是教学之重中之重,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就是听说读写。习作表达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可见“读写结合”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确定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什么是训练点呢?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之处、词句优美之处、生动有趣之处、思维创新之处,这些可以成為读写训练点。当前,随着新的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小练笔,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确定读写训练点,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如何确定读写训练点?
一、要确定读的基本训练点即语言训练点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都提出了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的积累要求,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抓住语言训练点,同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及读写能力是相当有效的。
语言训练点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习得言语模式,积累语言材料的词、句段等,也是教师备课时预设的语言训练的部位或单位,是教学中借以进行语感培养、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和陶冶情操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是抓住语言训练的最初的“载道之言”,进行语言训练的点自然浮现出来。例如《万年牢》一文,父亲他说,凭着良心做买卖才是正路,不能做亏心买卖。“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这里的话能给我们深深地震撼,父亲教育我们要公平买卖,做生意讲究诚信,这才是“万年牢”。如此朴实无华的话语深深的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是我们初读文章时最具力量的箴言。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富有特色的典型词句和语段。有些文章用词生动准确,有些文具特别有表现力,有些句式结构整齐,蕴含深刻。这些在解读文本时让学生掌握,不仅能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还能作为训练语言的依托。
二、要确定读的根本训练点即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统一
学生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要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统一。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先要根据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再根据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方式。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知道了桂林山水的优美,但还要知道作者是怎么表现出它的优美的。就是运用事物的不同方面把事物写具体,训练学生运用排比的能力和学习总分构段方法。
在充分的掌握读的训练点以后,我们就能确定写的训练点。不断的训练过程,正如蜂儿采花,能使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与形式的丰厚积累,不仅培养了语感,而且有了下笔的材料。这样,他们将不再为一次习作训练而大伤脑筋,而把习作当成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生活需要,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作文是生活。”注重积累,为达成写作教学的目标作了有力的铺垫。读写深刻结合,有生活,有素材,有感想,有收获。
三、确定写的训练点---写中训练
1、读前写,赏中比
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教师根据学生练笔完成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
2、课中批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
3、写中练
教师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缩写及心得体会、读后感等实练。
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
扩写,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缩写,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抓住主要内容缩写,利于加深理解,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心得笔记、读后感,我们提倡写得真实,孩子们笔下的应该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着美语和泪珠”的东西。真实的美从哪里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作文和生活是不分家的,没有平时的悉心观察、体验,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的、有灵性的文章。否则,作文过程只会成为呆板的、模式化的拼装过程。
因此,我们主张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径,以课外实践为载体,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使读写结合,深度剖析,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 训练队 读写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努力改造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还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事在必行,且是教学之重中之重,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就是听说读写。习作表达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可见“读写结合”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确定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什么是训练点呢?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之处、词句优美之处、生动有趣之处、思维创新之处,这些可以成為读写训练点。当前,随着新的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小练笔,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确定读写训练点,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如何确定读写训练点?
一、要确定读的基本训练点即语言训练点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都提出了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的积累要求,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抓住语言训练点,同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及读写能力是相当有效的。
语言训练点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习得言语模式,积累语言材料的词、句段等,也是教师备课时预设的语言训练的部位或单位,是教学中借以进行语感培养、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和陶冶情操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是抓住语言训练的最初的“载道之言”,进行语言训练的点自然浮现出来。例如《万年牢》一文,父亲他说,凭着良心做买卖才是正路,不能做亏心买卖。“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这里的话能给我们深深地震撼,父亲教育我们要公平买卖,做生意讲究诚信,这才是“万年牢”。如此朴实无华的话语深深的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是我们初读文章时最具力量的箴言。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富有特色的典型词句和语段。有些文章用词生动准确,有些文具特别有表现力,有些句式结构整齐,蕴含深刻。这些在解读文本时让学生掌握,不仅能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还能作为训练语言的依托。
二、要确定读的根本训练点即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统一
学生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要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统一。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先要根据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再根据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方式。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知道了桂林山水的优美,但还要知道作者是怎么表现出它的优美的。就是运用事物的不同方面把事物写具体,训练学生运用排比的能力和学习总分构段方法。
在充分的掌握读的训练点以后,我们就能确定写的训练点。不断的训练过程,正如蜂儿采花,能使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与形式的丰厚积累,不仅培养了语感,而且有了下笔的材料。这样,他们将不再为一次习作训练而大伤脑筋,而把习作当成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生活需要,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作文是生活。”注重积累,为达成写作教学的目标作了有力的铺垫。读写深刻结合,有生活,有素材,有感想,有收获。
三、确定写的训练点---写中训练
1、读前写,赏中比
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教师根据学生练笔完成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
2、课中批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
3、写中练
教师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缩写及心得体会、读后感等实练。
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
扩写,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缩写,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抓住主要内容缩写,利于加深理解,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心得笔记、读后感,我们提倡写得真实,孩子们笔下的应该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着美语和泪珠”的东西。真实的美从哪里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作文和生活是不分家的,没有平时的悉心观察、体验,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的、有灵性的文章。否则,作文过程只会成为呆板的、模式化的拼装过程。
因此,我们主张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径,以课外实践为载体,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使读写结合,深度剖析,提高学生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