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手艺的写作及其他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uba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文艺表现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尤其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旨归。陕西省“国税文学”的征文,有意识地将行业工作和生活,与文学嫁接,用文学去体现某一行业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也用文学去传达某个行业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走向。其实,类似的做法,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军旅文学”等以特定的文学题材为对象的写作,可说是类似做法的成功先例。
  通读“国税文学”征文中的小说、散文、随笔、纪实与诗歌作品,我们能够获得一个比较深的印象,就是国税人满怀着工作的热情,用文字表达了工作的样态,以及对国税事业的挚爱。某种程度上说,与其他行业一样,这种特殊的工作形式已经构成了从业者生活、乃至生命和思想观念的一部分。因而,用文字表达这种生活和思想,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尽管如此,主题性的征文稿件还是很不好写。以某个与文学有一定距离的思想为主导的文艺作品更不好写。因为文学是具象的、形象的,而思想是抽象的、且有鲜明的指向性的。不过,从众多的征文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各位作者们努力对自己生活、思想与憧憬的文艺表达,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写出了应征的作品,其中不乏出色的、或表现出了作者的写作潜力的作品。
  一
  由于笔者在通读的基础上,重点阅读了小说稿件,下面,就将我们读过小说部分的征文稿件的一点想法简单陈述如下。
  在小说部分,我们共看到《梅香》《暮春》《轮回》等11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一篇,短篇小说四篇,小小说六篇。实际上,短篇小说与小小说的区别其实没有那么截然。我们且以3000字为线,区分短篇小说与小小说,3000字以上的,归在短篇小说,3000字以下的归在小小说。
  总体来看,短篇小说的质量最高。比如,《梅香》讲了一个关于税务人的妻子的故事。小说直接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简洁而富有意蕴。从内容上来看,写一位善良、勤劳的税务人妻子,最后患有癌症离开人世;从结构上来看,文章首尾呼应,主题升华。主人公梅香为家庭付出,为作为税务员的丈夫及其同事们付出,笔触比较细腻,写作的角度比较个体化,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梅香虽然不是税务系统的正式职员,只是一个编外的工作者,同时是底层税务系统员工的家属,但通过通过收税员“丈夫”的口吻,将妻子生前的种种叙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底层税务员的日常与心声,不仅其妻子作为妻子的普通性显现出中国女性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作为底层收税员的艰辛生活也跃然纸上。
  再比如《暮春》,以时间顺序为主要线索,故事情节曲折,但有迹可循,人物关系复杂却环环相扣,文章主要讲述了税务人员对被查的家庭之间的友善,以及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较长的篇幅和人物,较多的事件与矛盾,也显示出作者一定的写作功底。其中的故事,与《支撑》《六柱》等,也有一定类同性,共同反映了税务人员在严格执法之外的另一面。
  中篇小说《轮回》,是此次征文中最长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国税系统的工作人员的写作热情、写作潜力与雄心。这篇小说写了某税务部门领导一家人的几段故事。小说以中心人物高俊为主,通过描写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示税务人的生活与工作,從侧面来展露社会现实,简单琐碎、时断时续的故事,却点出了很多现存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同时穿插讲述了许多关于税务方面的知识。整部小说以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见长,有“新写实小说”之风。
  几篇小小说,则以简短的文字,写出了税务工作与生活的不同侧面,仿佛夹在素描与泼墨之间的几幅速写,各有特点。
  二
  当然,上述多篇小说,并不是完美的,无可挑剔的。实际上,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各有一些值得去完善的问题。
  写小说,长篇讲究结构,中短篇讲究故事,故事中,又尤其注重细节。上述小说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细节的缺乏、俗套或者不真实等问题。比如小小说《远山的风景》,题目很好,很有诗意,小说叙写了两代税务人的税务使命与税务情怀,有一定的使命感、历史感。小说《支撑》选择的写作对象是很好的,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典型”人物,缺乏出乎人预料的情节,更缺乏生动的、令人难忘的细节,叙述走在了读者的意识里面、甚至后面,就难免落入窠臼。《父亲的承诺》也有类似的问题。这篇小说写底层税务员的艰难生活,本是不错的角度,但是小说在写作中,通过缺乏新意的叙述方式,展现了我们毫不陌生的生活境况。这也从反面提示我们,小说写作,要么用陌生的写作方式写令读者熟悉的生活,要么用熟悉的写作方式写令读者陌生的生活。如果在写法和内容上都不陌生,写作就很难出彩。
  关于小说细节的可信度问题,我们想重点以小说《暮春》作为样本来谈一谈。这篇一万多字的小说,通过大量的铺叙,终于在最后的一千多字中告诉读者,热情地帮助女主人公素琴母子的吴娟一家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虽然作为一篇小说,这个圈子似乎兜得有点大了。这个结构问题,我们且按下不表,只说小说的可信性问题。
  小说中最初描写补习班的老师吴娟,说她长得文雅大方,一看就是老师气质。可就是这样一个老师,在几乎与素琴没有几面之缘的情况下,遇到一个差不多可以说是陌生人,会一股脑地说,“她妈妈住这里,先前和弟弟住一块,弟弟离婚后,一个人去外地做生意,她只好过来照顾母亲。母亲年事已高,腿脚不很方便,正想找人代为照顾,她是借双休日过来给母亲做饭洗衣,搞搞卫生,顺便买一把梳子,母亲的梳子已经没剩下几根齿了”?以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这样的反应是值得怀疑的。
  吴娟的丈夫、将素琴的丈夫送进监狱的税务官郭世道,对素琴孩子的热情和喜欢,小说中也进行了多次描写。即便小说给出了理由,一是吴娟和丈夫没有小孩,二是郭世道对自己将素琴的丈夫、素琴小孩的爸爸送进监狱心怀歉意,他的过于热情的表现,还是会让人心生疑问。
  与此类似的是,小说后面写素琴的孩子蚂蚁的手被竹篾划伤了,不知划了多大的口子,需要“缝针”?而在这种情形下,吴娟一家、包括老太太在内,也都到了医院。在医生为孩子缝针的过程中,“素琴过去搀扶老太太,郭世道坐在靠墙的木椅上,双手搂着头不吭声,吴娟给他手里塞面巾纸,安慰他,没怎么伤着,就一点儿伤口,很快就好了。郭世道还是不吭声。老太太坐下来,素琴被郭世道搞得怪不好意思,她说孩子的肉长得快,三两天就好结实了。郭世道心疼的是,蚂蚁受罪了。”郭世道,一个成年男子,竟会如此脆弱?   小说中写道,“自从照顾上老太太那天开始,素琴就停止了摆摊……除过幼儿园的费用外,蚂蚁的日用花销,郭世道全部承担了下来,光衣服,里里外外已经添置了七八身。素琴拦不住,吴娟根本不拦,还不断把自己的衣服拿给素琴穿,都是新的,起先怕素琴不要,她就说自己胖了,穿上不合身了,有些衣服的商标牌还在上面,都是八九百元的标价,素琴根本谢绝不了这份热情。”即使有上面陈述过的理由,吴娟的如此热情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一个文雅大方的老师如此做事是不是可信?这样的事,与其说是文雅大方的人能做出来的,不如说是热情泼辣的人能做出来的。在这样的细节中,不知作者是否考虑过素琴的感受?素琴原是出身工人家庭的女子,她不是来自贫困农村的。以她的自尊、智力、家庭熏陶,以及在城市生活多年的经验,一个简单的“根本谢绝不了”就能打发得了?小说塑造的素琴,实在不像是一个工人家庭的子女,而更像是一个身无长技、读书不多、又不会拒绝他人之善意的农村妇女。
  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素琴去监狱里探望丈夫仝全,耽搁了几天,竟然把五岁的孩子留给吴娟一家人。一个母亲真会这么做么?这些细节也令我们生疑。而监狱里素琴的丈夫仝全,听说郭世道在照应家里,对妻子说:“郭世道是咱的仇人,大仇人!”是不是也觉悟太低了一点?至少在表述上过于简单粗暴了点?小说前面并没有铺垫说,仝全是个小心眼、势利且记仇的人。即便他是这样一个人,被改造了三年,他也没有醒悟自己被关进监狱,不是因为郭世道,而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事?即使他的觉悟没有提高,也不会在表述中稍微委婉一些?诸如此类的细节,在小说中是不应、也不能轻易放过的。它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建筑是否稳靠的问题。
  另外,像小说中的一些带有论断性质的话,比如“女人把温柔给了男人,男人却把温柔给了孩子”,除了在具体的语境中,用于具体的人物身上,是不大好笼统地这么写的。这样的话,相信很多女性读者都不会接受。除非我们能写出像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样经典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最后,《暮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其中的人物也似乎有些多了点。比如菜市场的老谢,似乎没有这个人物也不影响小说的展开。
  三
  以上问题,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提示,不仅在小说写作中值得注意,在其他文体的写作中也值得注意。和其他许多事情一样,写作是与时间成为朋友的事情,是个需要一天天去动手做、上手练的手艺活。手艺作品除了需要练习,在与时间成为朋友的同时,也与文字成为朋友,还需要不断打磨,更需要推敲。
  关于写作,如果我们只是为参加一个活动———比如征文比赛之类的———而写,且不为什么名分,而只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那就不必多说,临时抱一下“佛脚”,自我发挥一下即可。如果在上述的情形之外,还想距离真正的写作,走得更近一些,让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一些,那么,在这件事情上花费些时间精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值得的。它不仅会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也会———而且更为明显和方便地———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我们的文化趣味。
  许多作家都会建议,如果有意愿从事写作(包括业余的写作),先从体量较小的文字开始写起,是最方便可行的一种方式。体量较小的散文、短诗、短篇小说……都可以。因为篇幅短小的文字,至少好把握一些,不至于让我们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四处掣肘且感到受挫。
  村上春树在谈到短篇小说时说:“短篇小说这东西,能用来弥补长篇小说无法完全捕捉的细节,是敏捷而灵活的载体,可以在文字表现方式和情节上进行各种大胆的实验,还可以嘗试唯有短篇形式才能处理的素材。而且(运气好的话)也可以把我心中形形色色的侧面,就像拿细纱网去捞取微妙的影子一般,原模原样地迅速形象化。写短篇小说也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一旦来了兴致,完全有可能不作准备便一气呵成,几天内顺顺当当完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南海出版社2017年版,第104页。)这当然是“资深行家”的经验之谈。我想提醒的是,其中提到的注意“细节”、注意我们自己“心中形形色色的侧面”,以及时间的保证,不仅对短篇小说适用,对其他一些短小的文字都适用。哪怕———或者说越是从事短小篇幅的写作,我们越要注意细节、具象,以及“心中形形色色的侧面”———我称之为“内心的褶皱”,以之作为写作的基本练习。其实,这些不仅仅是练习,也许在别人眼里,已经是不错的文学成品了。
  的确,写作也需要灵感。但是比灵感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个体的带有体力劳动性质的工匠式劳作,是庖丁解牛般的“手熟”———虽然在真正的写作中,我们更多地会遭遇陌生和未知的事物,但是对于写作本身的“熟悉”,会让你不至于紧张到不知所措,相反,会使你对之有所认定和把握,并将之转化为写作成果本身。这一点,其实是无论什么行业的写作者———包括作为笔者的我们,都同样要去面对的。这是写作的艰辛之处,也是真正令人愉悦的地方。让我们共勉。
  作者简介:冯光,男,原籍陕西长安,陕西省委党校原文史部主任,教授,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宁刚,陕西宝鸡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历。西安财经大学文学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文艺学博士后。
其他文献
布谷鸟飞过  我想,布谷鸟一定是无限接近  天空,再返回大地  此时阳光金黄,完美无比  此时我的眼睛深深饮着  最后的春光  直到一棵橙子  坐果  直到布谷鸟飞过  消失于寂寥  它们远了,春  在每一个果实中跳动  它是绿色的  留下梦和有缝隙的光影  这对我有什么意义  我站着  听它飞远时大声地唤着自己  布谷,布谷……  卷耳  荠菜。黄鹌菜。鱼腥草。白花菜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期刊
化整为零  所有该安放的都安放在  本来的地方。瞧不出任何破绽  风,土,建筑,树木  雨水也如约而至。悬针  刺向平滑如镜的大河,痛点  随即失去重心,杳无踪迹  若有若无的灵魂在空中飞舞  一切从未发生,一切发生  等于消失,一切的一切  合在一起叫做肉身  分开叫做灵魂  靜  凝固的是一帧断了指针的风景  纹丝不动,时间就此停滞  连带声音一同消失  万物沸腾在另一处真空地带  而我听不见
期刊
公元一九七九年盛夏,我和二位好友一起游览了道教圣地武当山。  相对人生的倥偬和迷惘,那的确是一次奇之又奇的经历。  当然,它绝非是南柯一梦,更与黄梁之炊无缘,它自有其亦真亦幻之志。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然是大道理。然而,逝则非逝,不舍即舍。四十年前一段仓忙的游踪,历经岁月刻剥而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之中闪耀,那骨突于无尽一般之中的平淡,即可证其不灭不寂的无量之力。  我的家乡老河口,隔汉
期刊
在蒙自的意境里  我喜欢蛰居在蒙自,宿命里的蓝天  把每个季节烘焙得格外香甜  像过桥米线。像石榴花开  像新安古韵。像百年碧色寨  在流淌的慢时光里。锁住白霜  高亢成记忆中一些经典名字的亮度  在时空的速度里,在蒙自方言的屋檐下  川渝话、东北话、江浙话、赣闽话  甚至相遇港澳台和外国话  把城市的表情修饰得生动起来  当我们谈论改革开放这个话题的时候  天马路。银河路。红河大道  尼苏小镇。
期刊
王成祥的长篇小说《黑与红》就要付梓出版了,这不仅是作者本人的成果,也是中国煤矿文学的重要收获,作品是直接表现煤矿工人生存、生活状态的现实主义题材。里里外外浸润着劳动者的汗水,荡漾着浓郁的煤香。正能量,原汁味,有故事,符合大众读者特别是煤矿读者的口味,也符合接地气讴歌劳动者的新时代要求。我对此表示衷心祝贺。  乍看书名《黑与红》,感觉眼熟,因为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叫《红与黑》,
期刊
毗卢之境  山里还有更深的山。每一条小路  写满暗喻,有缘之人  都可能接近传说中的神仙  风带着隐语扑面而来。清凉阵阵  衡山神秘而辽阔。蝉鸣激越  这些高处的歌者,永远清一色的梵音  “一切终成过往。勿如放下”  石头般慢慢长大的树,寂寥  如星辰。从不知道生死、轮回的  晨昏和尘世间四季起伏  南岳雨夜  夜的海,深不可测。可是它究竟有多深  不断爬升的七十二峰,始终没有浮出水面  风,缓缓
期刊
尊敬的关中牛副主席,主持人李文君女士,各位老师和朋友:  大家好!  我是《陕西文学》杂志主编张铖,今晚我和本刊副主编李印功一起,很高兴参与渭南小说界平台———探讨《陕西文学》杂志所发表的两篇小说,对朋友们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深表感谢。文学的力量,使我们消除分歧,义无反顾地走到一起,在这神圣的殿堂里,除去喧嚣,滤清尘埃,蓬勃心智。这是文学人的盛宴!  《陕西文学》杂志,由陕西省高校系统主办,创刊八年
期刊
家门口的老槐树  一九七九年,是祖父的春天。他老人家终于安置好了一切,心里格外高兴,发电报说要接家里人去白银团聚,家里老老少少都放了心,和过年一样的兴高采烈。但从春天,一直准备到夏日里,祖父电报都催促几次了,家里人还是迟迟没有动身。一方面,大家舍不得家门口那棵老槐树,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如今,就要离开了,每个人心里都是依依不舍。家里人多,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离开,最后决定,祖母带三叔三婶、大伯家的二姐
期刊
陆游的呢喃  其实,我和你只有一阙词的距离。  婉儿,如果说相遇只是一种奢望,如果说命里注定我们缘轻如此,婉儿,我想说,我和你只有一阙词的距离……  我们不要说来生,就说这辈子,我就不应该和你邂逅于此,更不该吟出千古愁肠,让人溃堤的思念淹没沈园!但是,我无悔,无悔今生遇见你,你病中的呻吟,是我无法用词汇表达的疼,就连你微微的喘息在我看来都是字字珠玑。  我不知道,红尘中还有多少人,多少情爱,与我们
期刊
【本刊讯】5月1 7日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协会与《陕西文學》合作办刊签字仪式在《陕西煤炭》编辑部举行。  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薛跃,陕西省写作协会名誉会长、《陕西文学》杂志社社长刘路,《陕西文学》杂志总监冯光,《陕西文学》主编张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舒敏,陕西能化作协主席王成祥,副主席张春喜、杨智华,秘书长谈美娜出席签字仪式,双方还就合作办刊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事宜,进行了坦诚交流。  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