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间,“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高频词和标签词,从教育研究到课堂教学,人们言必称“核心素养”,似乎不用此词就有落伍之嫌。本文作者从事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多年,在近几次的讲座邀请中,就曾被主办方要求在讲座题目或内容中涉及此概念。原本不那么与时俱进的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做一下功课,找来一些相关文献阅读。阅读过程中便有了一些想法,恰在此时,接到《英语学习》教师版的邀请,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首先,我对《英语学习》教师版发起对“培养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师”话题的讨论的做法表示高度赞同和敬意。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除父母之外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基础教育重要文化课程之一的英语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责无旁贷。应该说,一切撇开教师探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讨论都是务虚的讨论。当然,这样的务虚讨论在一定的语境中也是重要和必须的,它可帮助大家厘清认识,定位目标。但一旦目标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就不能再游离于教师之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学习》教师版此时发起这个话题讨论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笔者注意到,当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大多是在即将面世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思维品质、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四维目标框架下展开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以上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毋庸置疑,这些讨论都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关系并决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成败。目前,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理由做出假设:绝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已经具备完成以上四维目标的素养与能力。笔者建议,英语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提高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才是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前提与保障。
提到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有很多人会想到良好的师德与敬业精神、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一定的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基础、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等等。我们并不否认上述各项是英语教师、尤其是优秀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态度、知识与技能,但这还不属于更不能等同于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究竟指什么?笔者不敢妄下定义,根据褚宏启的阐述,“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概念的提出源于经合组织与欧盟于1997年启动的一个研究项目。所谓“核心素养”,实为“关键能力”,是每一个身处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的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它至少有以下基本内涵与特征:首先,核心素养指向人,指人的素质与涵养,它得益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却是超越知识与技能的存在;其二,核心素养重在“核心”二字,是关键素养,而不是全面素养,一旦全面,即非核心;其三,核心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具有多功能性和迁移性;其四,核心素养具有个体与社会双重属性,是个人拥有的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的综合品质与能力,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机制得以健康运作的需要。综上所述,指向人的核心素养是超越学科、超越知识与技能的存在,它不隶属于某一学科,也不是各类学科素养的简单相加。
有人会说,笔者的上述讨论是否会将学科素养虚无化,会否误导大家撇开学科教学去空谈核心素养的培养。其实不然,笔者主张从超越学科的角度去看待核心素养,希望能帮助教师突破学科的藩篱去认识英语教育的本质,明白其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是育人而不只是传授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促使我们在英语课堂上将目光真正投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促进学生精神发育的高度去思考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意义与教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教学的程序与活动,而不是眼里只有单词、短语、句型、语法及听、说、读、写的教学。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推动我们的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那么,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的课题,笔者不敢在此短文中妄加评议,但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的角度来看,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语境中,“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意识与能力”(注:亦译为“批判性思维”,笔者选择使用前者)应该是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提出这个观点的理据如下:首先,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在世界范围内达成的共识。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审辩式思维”,无以审辩,何来创新?其次,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审辩式思维培养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亟待提高。否则,我们的强国梦将永远是一场梦;其三,这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审辩式思维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和迁移性决定了它是人们发展自我、融入社会、胜任工作的必备能力;其四,鉴于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特殊关系及英语语言所具有的特点,培养审辩式思维是英语学科学习与核心素养养成的最佳契合点。
有人会说,理论上讲,我们都赞同这样的观点。但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我们所从事的只是最基础和最简单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笔者清楚,这样的想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的提出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审辩式思维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这是教育的常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的审辩式思维普遍缺失,其基础教育一定难辞其咎。事实上,如果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审辩式思维意识与能力,他们的课堂自会别有一番风景。笔者观摩了一堂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下面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个小片段。
教学任务:教学十二个月份的英语单词拼写。
第一步:老师先用不同颜色将9-12月份单词末尾的“-ber”凸显出来,并向学生介绍自己记忆这些单词的方法。
第二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记忆这十二个单词的方法并在全班分享。
第三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记忆这十二个单词的有效方法。 案例中的老师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十二个月份的英语拼写,而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语言进行仔细观察、分类、思考、分享、归纳,找寻记忆规律。学生积极思考,争相发言。有学生企图用中文注音的方式来记忆单词,老师进行了纠正和引导。在整个活动中,老师循循善诱,耐心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只微笑着用眼神鼓励学生。我们看见,学生在该活动中既有效加深了对十二个月份单词的记忆,又尝试了对学习方法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真正进入了思维状态,很多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快乐的笑容,真实体现了“我思考,我快乐”。
笔者所观摩到的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囿于篇幅,不再举例。其实,即使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和契机也有很多,譬如让学生对事件进行排序、讨论相似事物之间的异同、探讨事件的因果关系、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学会表达观点、学会用简单的事实与逻辑去支撑自己的观点、学会提问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基础。但以上各项绝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师自身的审辩式思维意识与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有的老师也经常组织上述活动,但他们关注的焦点只是教学流程的畅达,而不是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公开课上经常出现下列令人遗憾的现象:教师追着学生跑,只求活动顺利结束;教师急于递台词,甚至越俎代庖,只求得到“正确答案”;教师一味灌输,很少真正倾听学生,只求教学任务的表面达成。再看学生的表现:一脸茫然,被动跟进,鹦鹉学舌,空喊口号,内容离谱。这样的课堂如何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平心而论,我们的老师都在努力想把课上得更好,也不缺少先进的理念与方法,但教师自身的审辩式思维意识与能力的缺失让他们力不从心,最终事与愿违。
最后,笔者想对本文主张的“审辩式思维意识与能力”这一概念做一个简要的说明,以免被误解。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笔者在通常所说的“审辩式思维”后加了“意识与能力”几个字,意在强调审辩式思维的养成过程:意识→行为→能力。笔者藉此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意识,发展能力,走向成熟,从而使师生双方的核心素养都在此过程中得以涵养与发展。这正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的境界。如此,才有希望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任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英语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首先,我对《英语学习》教师版发起对“培养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师”话题的讨论的做法表示高度赞同和敬意。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除父母之外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基础教育重要文化课程之一的英语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责无旁贷。应该说,一切撇开教师探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讨论都是务虚的讨论。当然,这样的务虚讨论在一定的语境中也是重要和必须的,它可帮助大家厘清认识,定位目标。但一旦目标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就不能再游离于教师之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学习》教师版此时发起这个话题讨论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笔者注意到,当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大多是在即将面世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思维品质、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四维目标框架下展开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以上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毋庸置疑,这些讨论都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关系并决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成败。目前,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理由做出假设:绝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已经具备完成以上四维目标的素养与能力。笔者建议,英语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提高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才是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前提与保障。
提到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有很多人会想到良好的师德与敬业精神、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一定的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基础、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等等。我们并不否认上述各项是英语教师、尤其是优秀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态度、知识与技能,但这还不属于更不能等同于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究竟指什么?笔者不敢妄下定义,根据褚宏启的阐述,“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概念的提出源于经合组织与欧盟于1997年启动的一个研究项目。所谓“核心素养”,实为“关键能力”,是每一个身处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的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它至少有以下基本内涵与特征:首先,核心素养指向人,指人的素质与涵养,它得益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却是超越知识与技能的存在;其二,核心素养重在“核心”二字,是关键素养,而不是全面素养,一旦全面,即非核心;其三,核心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具有多功能性和迁移性;其四,核心素养具有个体与社会双重属性,是个人拥有的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的综合品质与能力,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机制得以健康运作的需要。综上所述,指向人的核心素养是超越学科、超越知识与技能的存在,它不隶属于某一学科,也不是各类学科素养的简单相加。
有人会说,笔者的上述讨论是否会将学科素养虚无化,会否误导大家撇开学科教学去空谈核心素养的培养。其实不然,笔者主张从超越学科的角度去看待核心素养,希望能帮助教师突破学科的藩篱去认识英语教育的本质,明白其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是育人而不只是传授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促使我们在英语课堂上将目光真正投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促进学生精神发育的高度去思考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意义与教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教学的程序与活动,而不是眼里只有单词、短语、句型、语法及听、说、读、写的教学。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推动我们的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那么,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的课题,笔者不敢在此短文中妄加评议,但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的角度来看,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语境中,“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意识与能力”(注:亦译为“批判性思维”,笔者选择使用前者)应该是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提出这个观点的理据如下:首先,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在世界范围内达成的共识。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审辩式思维”,无以审辩,何来创新?其次,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审辩式思维培养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亟待提高。否则,我们的强国梦将永远是一场梦;其三,这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审辩式思维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和迁移性决定了它是人们发展自我、融入社会、胜任工作的必备能力;其四,鉴于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特殊关系及英语语言所具有的特点,培养审辩式思维是英语学科学习与核心素养养成的最佳契合点。
有人会说,理论上讲,我们都赞同这样的观点。但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我们所从事的只是最基础和最简单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笔者清楚,这样的想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的提出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审辩式思维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这是教育的常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的审辩式思维普遍缺失,其基础教育一定难辞其咎。事实上,如果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审辩式思维意识与能力,他们的课堂自会别有一番风景。笔者观摩了一堂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下面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个小片段。
教学任务:教学十二个月份的英语单词拼写。
第一步:老师先用不同颜色将9-12月份单词末尾的“-ber”凸显出来,并向学生介绍自己记忆这些单词的方法。
第二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记忆这十二个单词的方法并在全班分享。
第三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记忆这十二个单词的有效方法。 案例中的老师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十二个月份的英语拼写,而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语言进行仔细观察、分类、思考、分享、归纳,找寻记忆规律。学生积极思考,争相发言。有学生企图用中文注音的方式来记忆单词,老师进行了纠正和引导。在整个活动中,老师循循善诱,耐心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只微笑着用眼神鼓励学生。我们看见,学生在该活动中既有效加深了对十二个月份单词的记忆,又尝试了对学习方法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真正进入了思维状态,很多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快乐的笑容,真实体现了“我思考,我快乐”。
笔者所观摩到的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囿于篇幅,不再举例。其实,即使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和契机也有很多,譬如让学生对事件进行排序、讨论相似事物之间的异同、探讨事件的因果关系、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学会表达观点、学会用简单的事实与逻辑去支撑自己的观点、学会提问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基础。但以上各项绝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师自身的审辩式思维意识与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有的老师也经常组织上述活动,但他们关注的焦点只是教学流程的畅达,而不是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公开课上经常出现下列令人遗憾的现象:教师追着学生跑,只求活动顺利结束;教师急于递台词,甚至越俎代庖,只求得到“正确答案”;教师一味灌输,很少真正倾听学生,只求教学任务的表面达成。再看学生的表现:一脸茫然,被动跟进,鹦鹉学舌,空喊口号,内容离谱。这样的课堂如何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平心而论,我们的老师都在努力想把课上得更好,也不缺少先进的理念与方法,但教师自身的审辩式思维意识与能力的缺失让他们力不从心,最终事与愿违。
最后,笔者想对本文主张的“审辩式思维意识与能力”这一概念做一个简要的说明,以免被误解。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笔者在通常所说的“审辩式思维”后加了“意识与能力”几个字,意在强调审辩式思维的养成过程:意识→行为→能力。笔者藉此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意识,发展能力,走向成熟,从而使师生双方的核心素养都在此过程中得以涵养与发展。这正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的境界。如此,才有希望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任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英语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