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只有推行素质教育,改变教学评价体制,改变高考制度,努力营造一个育人的良好环境,把做人的道理和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创造最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德育 人才 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在教学评价体制中,“唯分数论”盛行,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缺失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众所周知,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维没有定型,极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而走向歧途,有的甚至违法犯罪。我们在感到痛惜的同时,不能不对我们的教育开始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合格的人才?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诚信,信仰迷茫,形成两面人格,犯罪率上升。这种状况再次向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教育必须要以德育为先,教学生学会做人。
一、德育为先是教育之魂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我们党在培养和选拔干部时的标准一贯是“德才兼备”,把“德”放在首位;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把“德”放在首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领导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并把这一观念贯彻在教育全过程中。古人云:“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因此,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所谓“要成才,先做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落实德育为先的举措
1.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变教学评价体制,改变高考制度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学校通过素质教育,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要把以“五爱”教育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期抓下去;二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忠于职守的品质;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
2.努力营造一个育人的良好环境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法》第五章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通过报刊、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迅速传播,其传播之快、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要利用这些传媒的优势,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对他们进行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由于社会大环境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的,因此,社会教育机构为学校教育营造有益的氛围,是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遗憾的是,在金钱风刮起滚滚风沙的今天,有些机构为了单纯地盈利,不惜牺牲青少年的利益,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少不可忽视的精神污染。这些污染严重地消解了学校教育的积极成果,有的教师痛心地说:“学校十几年的教育,抵不住‘老鼠会’几天的洗脑。”重庆市破获的千名大学生参与的传销大案,不正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吗?有些低俗的影视节目及媒体推出的没有“艺德”低俗艺人的負面新闻事件,则对青少年和所谓的“追星族们”毒害是巨大的,他们或崇拜之、或向往之、或模仿之。社会是个万花筒,五颜六色,异彩纷呈;社会也是个大染缸,黑白难分。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半成熟状态,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东西是坏的,往往难以辨别,而是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外在刺激的强度进行选择。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的青少年是有希望的一代,也是危险的一代。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现实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社会环境的净化已是迫在眉睫。因此,全社会要通力协作,各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打击违规违法的行为,杜绝不良的信息、不良的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根本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育人既是一种漫长而艰难的工作,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谓让学生学会做人,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社会责任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的人。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近期发生的药家鑫杀人案震惊了全国。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大学生,在撞伤人后,本该积极施救、抢救伤者,这是做人的基本底线;而药家鑫不但不施救,反而拿起尖刀刺向伤者,并且连刺了八刀。看到这些,我们在震惊之余不禁要问:这还是大学生吗?这还是人吗?在药家鑫的身上,看不到一丝的人性了,只有自私、凶狠、残暴。这说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人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要从青少年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从日常行为出发,从小处着手,抓养成、抓平时、抓习惯。通过学校系统地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造。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现行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同时,家庭教育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方面,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遵纪守法、讲究公德等良好作风。家长教育孩子应严爱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刚柔相济”,要让“理”制约“情”并成为情的基础,教其明白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才。
总之,学会做人,明白如何做人,是做好万事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对青少年做人教育,教会青少年做人,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牢牢把握做人最基本的内涵和要求,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创造最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回到它的本源——“德育为先,做人为本”。
关键词:德育 人才 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在教学评价体制中,“唯分数论”盛行,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缺失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众所周知,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维没有定型,极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而走向歧途,有的甚至违法犯罪。我们在感到痛惜的同时,不能不对我们的教育开始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合格的人才?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诚信,信仰迷茫,形成两面人格,犯罪率上升。这种状况再次向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教育必须要以德育为先,教学生学会做人。
一、德育为先是教育之魂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我们党在培养和选拔干部时的标准一贯是“德才兼备”,把“德”放在首位;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把“德”放在首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领导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并把这一观念贯彻在教育全过程中。古人云:“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因此,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所谓“要成才,先做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落实德育为先的举措
1.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变教学评价体制,改变高考制度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学校通过素质教育,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要把以“五爱”教育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期抓下去;二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忠于职守的品质;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
2.努力营造一个育人的良好环境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法》第五章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通过报刊、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迅速传播,其传播之快、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要利用这些传媒的优势,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对他们进行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由于社会大环境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的,因此,社会教育机构为学校教育营造有益的氛围,是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遗憾的是,在金钱风刮起滚滚风沙的今天,有些机构为了单纯地盈利,不惜牺牲青少年的利益,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少不可忽视的精神污染。这些污染严重地消解了学校教育的积极成果,有的教师痛心地说:“学校十几年的教育,抵不住‘老鼠会’几天的洗脑。”重庆市破获的千名大学生参与的传销大案,不正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吗?有些低俗的影视节目及媒体推出的没有“艺德”低俗艺人的負面新闻事件,则对青少年和所谓的“追星族们”毒害是巨大的,他们或崇拜之、或向往之、或模仿之。社会是个万花筒,五颜六色,异彩纷呈;社会也是个大染缸,黑白难分。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半成熟状态,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东西是坏的,往往难以辨别,而是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外在刺激的强度进行选择。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的青少年是有希望的一代,也是危险的一代。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现实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社会环境的净化已是迫在眉睫。因此,全社会要通力协作,各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打击违规违法的行为,杜绝不良的信息、不良的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根本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育人既是一种漫长而艰难的工作,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谓让学生学会做人,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社会责任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的人。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近期发生的药家鑫杀人案震惊了全国。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大学生,在撞伤人后,本该积极施救、抢救伤者,这是做人的基本底线;而药家鑫不但不施救,反而拿起尖刀刺向伤者,并且连刺了八刀。看到这些,我们在震惊之余不禁要问:这还是大学生吗?这还是人吗?在药家鑫的身上,看不到一丝的人性了,只有自私、凶狠、残暴。这说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人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要从青少年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从日常行为出发,从小处着手,抓养成、抓平时、抓习惯。通过学校系统地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造。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现行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同时,家庭教育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方面,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遵纪守法、讲究公德等良好作风。家长教育孩子应严爱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刚柔相济”,要让“理”制约“情”并成为情的基础,教其明白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才。
总之,学会做人,明白如何做人,是做好万事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对青少年做人教育,教会青少年做人,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牢牢把握做人最基本的内涵和要求,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创造最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回到它的本源——“德育为先,做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