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儿童文学出版“大跃进”的繁荣背景下,能够保持镇静、从容的作家少之又少,整个儿童文学生态出现了不容乐观的乱象。本文通过对儿童美学特质的挖掘,呼唤儿童文学要回归其美学特质,给孩子以“人性之熏陶”。
关键词:儿童文学;美学特质;“人性之熏陶”
中图分类号:I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65-02
20世纪20年代初,文学大师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他认为“文学于人性的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是故儿童文学的提倡对于我国社会和国民,最是起死回生的特效药。……”这段话不仅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作了充分的肯定,而且指出“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在于“人性之熏陶”。素质教育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内在身心品质为根本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逐渐确立起理想和信念,增进文化素养,达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所以近年来重视儿童文学板块的出版社的确加大了投资的力度,那些不重视少儿文学出版的出版社,现在也把目光转向了少儿文学的出版,不少民营书商看到这个市场的广阔前景,也纷纷跃跃欲试,杀进儿童文学出版领域。儿童文学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这并不值得欢欣鼓舞,反而多了一些忧虑,有编辑甚至不无忧虑地称之为儿童文学出版的“大跃进”,这个繁荣的底下,隐藏着太多的泡沫,生产出了太多的残次品,跟风现象严重。不光是内容雷同、风格近似、思想贫瘠、艺术粗糙,书的开本、装帧、版式也相近,封面的色彩搭配相似,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虚拟的现实,叙写的是虚拟的童年和虚拟的快乐生活。很多作家虽然写的是校园小说,但其实是在脱离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制作”作品,一堆流行的符号,加上几个搞笑的段子,就是一本小说。作品缺乏时间和细节,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另一种“概念化”的东西,是虚拟的童年生活——既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又没有审美的新鲜感,只是迎合了当下孩子们的手机短信、网络游戏、QQ聊天中的生活话题而已,那些直面现实、关注现实生活和儿童精神生活的作品却已罕见。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出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再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其实,不论是乌鸦、还是狐狸和蝙蝠,都是人性的体现,《伊索寓言》短小精练,几乎只是像“流水账”一般的简明扼要,尽管只是简单的叙述和对话,却给了读者更大的思索空间。“横看成林侧成峰”,在不同人的眼里对于同一个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人总是慢慢懂事的,当一个孩子对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对人生是怎么一回事还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关键看我们大人们给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儿童文学就可以使人们慢慢睁开眼睛,我们应该摆脱文学以外的种种功利目的和戒备心理,而进入到一种与作者、文本、儿童的纯净的艺术交流和对话之中,给孩子以“感情教育”,“美的教育”,让孩子在人性的熏陶当中自然而然地体味人生真谛。
一、回归儿童文学的纯真美
儿童尤其是幼儿,正处在人生的黎明时期,生命的花朵刚刚开始绽放。在广袤而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儿童世界总是显得那么的稚嫩、纯真和美好,这是儿童生命固有的品性,也恰恰应该成为儿童文学内涵最本真的来源。
二、回归儿童文学的稚拙美
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抓住儿童在心理上、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稚拙情态和形态,注重细节,才能深入小读者的心灵,还原其生命最本真的意趣。如日本作家小春久一郎的童话故事《虎助的尾巴》中,老虎虎助想夸耀自己的裤子,却被袋鼠小路发现尾巴不见了,这下可急坏了小老虎虎助,正当它伤心得要钻到床上做尾巴的梦时,脱下裤子,才发现尾巴原来在裤子里面。这个粗心的小老虎虎助的可笑之处不正是每个童年活脱脱可爱之处的表现吗?冰心作品中的小哥哥使劲踩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告诉妹妹“小心,滑!”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紧紧地跟在泥裤子后面,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在这里,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即便是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中那个失去父母照料而独立生活的小女孩面临着沉重艰难的生活境遇,也没有欲说还休的人生感叹,而全然是一派稚拙淳朴的童年生命气象,全然是一种最自然、本真的生命意趣的飞扬显现。这种生命初始和成长阶段中的稚拙情态,应该成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稚拙美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儿童文学;美学特质;“人性之熏陶”
中图分类号:I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65-02
20世纪20年代初,文学大师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他认为“文学于人性的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是故儿童文学的提倡对于我国社会和国民,最是起死回生的特效药。……”这段话不仅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作了充分的肯定,而且指出“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在于“人性之熏陶”。素质教育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内在身心品质为根本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逐渐确立起理想和信念,增进文化素养,达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所以近年来重视儿童文学板块的出版社的确加大了投资的力度,那些不重视少儿文学出版的出版社,现在也把目光转向了少儿文学的出版,不少民营书商看到这个市场的广阔前景,也纷纷跃跃欲试,杀进儿童文学出版领域。儿童文学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这并不值得欢欣鼓舞,反而多了一些忧虑,有编辑甚至不无忧虑地称之为儿童文学出版的“大跃进”,这个繁荣的底下,隐藏着太多的泡沫,生产出了太多的残次品,跟风现象严重。不光是内容雷同、风格近似、思想贫瘠、艺术粗糙,书的开本、装帧、版式也相近,封面的色彩搭配相似,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虚拟的现实,叙写的是虚拟的童年和虚拟的快乐生活。很多作家虽然写的是校园小说,但其实是在脱离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制作”作品,一堆流行的符号,加上几个搞笑的段子,就是一本小说。作品缺乏时间和细节,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另一种“概念化”的东西,是虚拟的童年生活——既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又没有审美的新鲜感,只是迎合了当下孩子们的手机短信、网络游戏、QQ聊天中的生活话题而已,那些直面现实、关注现实生活和儿童精神生活的作品却已罕见。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出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再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其实,不论是乌鸦、还是狐狸和蝙蝠,都是人性的体现,《伊索寓言》短小精练,几乎只是像“流水账”一般的简明扼要,尽管只是简单的叙述和对话,却给了读者更大的思索空间。“横看成林侧成峰”,在不同人的眼里对于同一个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人总是慢慢懂事的,当一个孩子对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对人生是怎么一回事还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关键看我们大人们给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儿童文学就可以使人们慢慢睁开眼睛,我们应该摆脱文学以外的种种功利目的和戒备心理,而进入到一种与作者、文本、儿童的纯净的艺术交流和对话之中,给孩子以“感情教育”,“美的教育”,让孩子在人性的熏陶当中自然而然地体味人生真谛。
一、回归儿童文学的纯真美
儿童尤其是幼儿,正处在人生的黎明时期,生命的花朵刚刚开始绽放。在广袤而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儿童世界总是显得那么的稚嫩、纯真和美好,这是儿童生命固有的品性,也恰恰应该成为儿童文学内涵最本真的来源。
二、回归儿童文学的稚拙美
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抓住儿童在心理上、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稚拙情态和形态,注重细节,才能深入小读者的心灵,还原其生命最本真的意趣。如日本作家小春久一郎的童话故事《虎助的尾巴》中,老虎虎助想夸耀自己的裤子,却被袋鼠小路发现尾巴不见了,这下可急坏了小老虎虎助,正当它伤心得要钻到床上做尾巴的梦时,脱下裤子,才发现尾巴原来在裤子里面。这个粗心的小老虎虎助的可笑之处不正是每个童年活脱脱可爱之处的表现吗?冰心作品中的小哥哥使劲踩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告诉妹妹“小心,滑!”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紧紧地跟在泥裤子后面,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在这里,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即便是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中那个失去父母照料而独立生活的小女孩面临着沉重艰难的生活境遇,也没有欲说还休的人生感叹,而全然是一派稚拙淳朴的童年生命气象,全然是一种最自然、本真的生命意趣的飞扬显现。这种生命初始和成长阶段中的稚拙情态,应该成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稚拙美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