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默生及其超验主义对艾米丽·狄金森在思想上、生活上和诗歌创作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狄金森一生都在实践着超验主义,隐居家中醉心自然、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虚无的上帝产生怀疑,时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从自然中发现更加超脱外延之物,从而对超验主义进行了拓展。相对爱默生的乐观唯心主义而言,狄金森对自然的认识更清醒、更冷静,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艾米丽·狄金森;超验主义;继承与拓展
艾米丽·伊丽莎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美国诗人,她的诗歌以其凝练的风格、尖新的比喻、自由的格律成为美国诗坛的奇葩,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引起了各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
19世纪中叶,吹遍了新大陆的超验主义思潮对狄金森的思想及诗歌创作影响颇深,而超验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则被普遍认为是狄金森的“文学与精神之父”。狄金森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诗歌领域都表现出她个人的超验主义风格。
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它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超验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超验主义对狄金森的影响
1.隐居家中,醉心自然
狄金森通过全身心的艺术追求与自我意识的探索终生实践着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虽然她没有像超验主义大师梭罗那样在瓦尔登湖畔建造小木屋,与大自然水乳交融,但诗人却勇敢地在自己家中选择了一种独特的隐居生活,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一个女人要成为作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五百英镑的年金,二是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艾米丽·狄金森这两点都具备了。诗人从1958年开始隐居家中,倾心于诗歌创作,远离喧嚣的人群,秘密地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诗歌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狄金森很喜爱读爱默生的作品,甚至在她的诗歌和书信中多次引用爱默生的话。爱默生1857年来安城演讲时,曾经在狄金森哥哥家里住过一夜。在爱默生演讲后,她兴奋地写信给她的嫂子表达自己对爱默生的仰慕之情。爱默生帮助诗人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对诗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离群索居虽然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但对狄金森而言,不用考虑任何世俗浮名,倾听自然,感受生命,随心所欲地在自己的“瓦尔登湖”丛林中生活是最快乐的。伴随隐居的生活,狄金森的诗歌开始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们内心的隐痛与希望,描写细微处的顿悟,感悟爱情、自然、死亡、永生。诗人给出了一种生活的智慧:简单、自然、独立、自由。
狄金森十分热衷于园艺,养花种草是她的另一主要“职业”。在其三分之一的诗歌、一半的信件中,她都热情地提及过她最喜欢的野花,从普通的花卉如雏菊和龙胆,到她温室里那些珍奇的栀子花和茉莉花,这使她能够选择适当的象征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用不同的花象征爱和恨、善与恶、死亡和永生。不仅仅花草,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狄金森酷爱的,而且她认为自然是人类思想感情的源泉。在她的笔下,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都各具特色。她并非站在风景之外的一般游客,而是全身心地融入进去。
在许多诗歌中,狄金森对自然的感悟充满了和谐的精神。超验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上帝的象征,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人在自然万物中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自然界万物具有象征意义,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相信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然美无所不在,人们只要进入大自然便可领略其风采,人的灵魂便可在自然的美的熏陶下得以净化和升华。狄金森从大自然的美中感知真理,感受到大自然即天国所在,是神意的象征,甚至比天国更圣洁,比神意更容易接近。她早期的自然诗经常讴歌自然的和谐及给人类带来的愉悦。
在《我品尝从未酿造过的酒》这首诗中,清新的空气、晶莹的露珠、湛蓝的天空,自然之美、自然之妙在诗人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把大自然比喻成酒馆,“我”在空气里陶醉,即使酩酊大醉的蜜蜂和蝴蝶都被赶出了大门,“我”却要喝得更多更凶,因为这是精神上的贪杯,是对自然的亲近。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亲近于此可见一斑。
2.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超验主义者注重人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摒弃了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就是上帝,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爱默生把人从过去以上帝为中心的生活带入了以人为中心的生活,还人以尊严,人与宇宙一体,相信人具有无限的潜力。
狄金森反复探索人的心灵、灵魂,肯定人的神性与主观能动性,表达了对爱默生的观点的认同,由此可见超验主义思想对她的影响。诗人自己对精神的独立与个性的追求表现了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狄金森无疑是赞同雨果的那句话: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但她比雨果更有胆识的地方在于,她认为人的心灵甚至可以和万能的上帝抗衡,这充分肯定人的认知能力,强调直觉,将人的精神、自我修养及人与自然融会贯通等,提到了神圣的高度。
超验主义者认为,每个有思维能力的人都能够通过内在的自我反思获得普遍真理,能够获得关于自我的真正知识。狄金森正是在纵深的心灵中寻找自己的思想。
3.对上帝的怀疑
在探索中,诗人对虚无的上帝产生了怀疑。在宗教问题上,艾米丽很早就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1840年至1862年间,基督教“复兴主义”来到安城,也席卷了整个新英格兰。以她父亲为首,她的家人全部皈依,只有她坚持抵制,认为没有必要“为基督言志”。1847年,她抵制了学校里强迫性的传教活动,从此也不再参与社区教会的活动。 她深受当时超验主义的影响,相信人的精神力量和自由意志,认为自己不必上教堂去听牧师冗长乏味的说教。既然人和自然都具有神性,那么呆在家里,置身大自然,完全可以用心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有些人注重宗教的仪式,如安息日、教堂、法衣、布道,而对她来说,食米鸟就是唱诗班的歌手,果园就是教堂。她更注重精神世界,认为在大自然里就能感受天堂的精神生活,根本不必等到死后才去天堂。
由于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耳濡目染,狄金森通晓《圣经》,能娴熟地运用其中的教义,她的诗歌自始至终充满了宗教色彩。她赞美耶稣,但对上帝始终持一种矛盾的怀疑态度。
一方面,她相信上帝的存在,上帝是她孤独灵魂的伴侣,当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向上帝伸手。狄金森借用上帝联想一个未知世界来超渡尘世的痛苦,借助上帝来消弭人们无时无刻都在忍受死亡带来的畏惧,这也是存在于狄金森心灵深处的宗教意识使然。
另一方面,超验主义的影响使狄金森无法在现实中建立起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她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上帝的虚无本质。在诗中,狄金森表现了对上帝的追问、戏谑、叛逆及所体验到的痛苦、孤独、迷茫等各种情感,隐含着对人与神的关系的重新认识与顿悟。虽然上帝在狄金森的思想中是一个虚无的象征,但上帝对人的精神作用却始终存在她的理性之中。
二、狄金森对超验主义的拓展
超验主义极大地影响了狄金森的思想及作品,但诗人并非仅限于继承爱默生的理论,而是走得更远。爱默生认为,人可以彻底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他的散文《论自然》中指出,“自然是精神的载体”“我变成一个透明的眼球;我什么也不是;我能看见宇宙的一切;那遍布宇宙中的一部分或一个颗粒。”狄金森在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同时,还不断思考摸索诠释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大自然是一个谜,人类居于自然之外,人类可以观察自然,体验自然,甚至于欣赏自然,但是人类却永远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Nature" is what we see这首诗中,作者对山峦、河流、雷鸣、海啸、松鼠、野蜂、蟋蟀进行描绘,全诗所用的隐喻几乎涵盖了诗人喜爱的所有自然景色和生命。前两节完全是超验主义观点的体现,然而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却明确提出质疑:“‘自然’,是我们所知——我们却无法说明——要道出她的纯朴——我们的智慧无能”。诗人认为人们的智慧与直觉是无法引领她最终洞悉大自然的。狄金森对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自我拓展在这首诗中可略见一二。
狄金森和爱默生的相象之处很多,他们都突破了新英格兰的传统,但他们突破这个传统的方式不同,而且,突破传统之后,狄金森没有找到爱默生的那种乐观、唯心主义。爱默生认为,非“我”的一切即自然,自然对人类具有抚慰心灵、疗治痛苦的作用,而狄金森认为自然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是无法打破的。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对人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人自身的一切发展都依照规律进行。人只能是自然的旁观者,仅凭内心的体验是不可以认识自然和人生真理的。
三、总结
爱默生及其超验主义对艾米丽·狄金森在思想上、生活上和诗歌创作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艾米丽·狄金森在与自然为伍的生活中终生实践着超验主义自然观,时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从自然中发现更加超脱外延之物,从而对超验主义进行了拓展。相对爱默生的乐观唯心主义而言,狄金森对自然的认识更清醒、更冷静,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狄金森著,江枫译.暴风雨夜,暴风雨夜——狄金森诗歌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狄金森著,蒲隆译.我们无法猜出的谜——狄金森选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3]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李正栓,陈岩著.Studies on American Poetry[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艾米丽·狄金森;超验主义;继承与拓展
艾米丽·伊丽莎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美国诗人,她的诗歌以其凝练的风格、尖新的比喻、自由的格律成为美国诗坛的奇葩,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引起了各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
19世纪中叶,吹遍了新大陆的超验主义思潮对狄金森的思想及诗歌创作影响颇深,而超验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则被普遍认为是狄金森的“文学与精神之父”。狄金森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诗歌领域都表现出她个人的超验主义风格。
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它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超验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超验主义对狄金森的影响
1.隐居家中,醉心自然
狄金森通过全身心的艺术追求与自我意识的探索终生实践着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虽然她没有像超验主义大师梭罗那样在瓦尔登湖畔建造小木屋,与大自然水乳交融,但诗人却勇敢地在自己家中选择了一种独特的隐居生活,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一个女人要成为作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五百英镑的年金,二是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艾米丽·狄金森这两点都具备了。诗人从1958年开始隐居家中,倾心于诗歌创作,远离喧嚣的人群,秘密地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诗歌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狄金森很喜爱读爱默生的作品,甚至在她的诗歌和书信中多次引用爱默生的话。爱默生1857年来安城演讲时,曾经在狄金森哥哥家里住过一夜。在爱默生演讲后,她兴奋地写信给她的嫂子表达自己对爱默生的仰慕之情。爱默生帮助诗人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对诗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离群索居虽然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但对狄金森而言,不用考虑任何世俗浮名,倾听自然,感受生命,随心所欲地在自己的“瓦尔登湖”丛林中生活是最快乐的。伴随隐居的生活,狄金森的诗歌开始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们内心的隐痛与希望,描写细微处的顿悟,感悟爱情、自然、死亡、永生。诗人给出了一种生活的智慧:简单、自然、独立、自由。
狄金森十分热衷于园艺,养花种草是她的另一主要“职业”。在其三分之一的诗歌、一半的信件中,她都热情地提及过她最喜欢的野花,从普通的花卉如雏菊和龙胆,到她温室里那些珍奇的栀子花和茉莉花,这使她能够选择适当的象征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用不同的花象征爱和恨、善与恶、死亡和永生。不仅仅花草,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狄金森酷爱的,而且她认为自然是人类思想感情的源泉。在她的笔下,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都各具特色。她并非站在风景之外的一般游客,而是全身心地融入进去。
在许多诗歌中,狄金森对自然的感悟充满了和谐的精神。超验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上帝的象征,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人在自然万物中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自然界万物具有象征意义,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相信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然美无所不在,人们只要进入大自然便可领略其风采,人的灵魂便可在自然的美的熏陶下得以净化和升华。狄金森从大自然的美中感知真理,感受到大自然即天国所在,是神意的象征,甚至比天国更圣洁,比神意更容易接近。她早期的自然诗经常讴歌自然的和谐及给人类带来的愉悦。
在《我品尝从未酿造过的酒》这首诗中,清新的空气、晶莹的露珠、湛蓝的天空,自然之美、自然之妙在诗人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把大自然比喻成酒馆,“我”在空气里陶醉,即使酩酊大醉的蜜蜂和蝴蝶都被赶出了大门,“我”却要喝得更多更凶,因为这是精神上的贪杯,是对自然的亲近。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亲近于此可见一斑。
2.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超验主义者注重人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摒弃了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就是上帝,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爱默生把人从过去以上帝为中心的生活带入了以人为中心的生活,还人以尊严,人与宇宙一体,相信人具有无限的潜力。
狄金森反复探索人的心灵、灵魂,肯定人的神性与主观能动性,表达了对爱默生的观点的认同,由此可见超验主义思想对她的影响。诗人自己对精神的独立与个性的追求表现了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狄金森无疑是赞同雨果的那句话: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但她比雨果更有胆识的地方在于,她认为人的心灵甚至可以和万能的上帝抗衡,这充分肯定人的认知能力,强调直觉,将人的精神、自我修养及人与自然融会贯通等,提到了神圣的高度。
超验主义者认为,每个有思维能力的人都能够通过内在的自我反思获得普遍真理,能够获得关于自我的真正知识。狄金森正是在纵深的心灵中寻找自己的思想。
3.对上帝的怀疑
在探索中,诗人对虚无的上帝产生了怀疑。在宗教问题上,艾米丽很早就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1840年至1862年间,基督教“复兴主义”来到安城,也席卷了整个新英格兰。以她父亲为首,她的家人全部皈依,只有她坚持抵制,认为没有必要“为基督言志”。1847年,她抵制了学校里强迫性的传教活动,从此也不再参与社区教会的活动。 她深受当时超验主义的影响,相信人的精神力量和自由意志,认为自己不必上教堂去听牧师冗长乏味的说教。既然人和自然都具有神性,那么呆在家里,置身大自然,完全可以用心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有些人注重宗教的仪式,如安息日、教堂、法衣、布道,而对她来说,食米鸟就是唱诗班的歌手,果园就是教堂。她更注重精神世界,认为在大自然里就能感受天堂的精神生活,根本不必等到死后才去天堂。
由于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耳濡目染,狄金森通晓《圣经》,能娴熟地运用其中的教义,她的诗歌自始至终充满了宗教色彩。她赞美耶稣,但对上帝始终持一种矛盾的怀疑态度。
一方面,她相信上帝的存在,上帝是她孤独灵魂的伴侣,当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向上帝伸手。狄金森借用上帝联想一个未知世界来超渡尘世的痛苦,借助上帝来消弭人们无时无刻都在忍受死亡带来的畏惧,这也是存在于狄金森心灵深处的宗教意识使然。
另一方面,超验主义的影响使狄金森无法在现实中建立起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她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上帝的虚无本质。在诗中,狄金森表现了对上帝的追问、戏谑、叛逆及所体验到的痛苦、孤独、迷茫等各种情感,隐含着对人与神的关系的重新认识与顿悟。虽然上帝在狄金森的思想中是一个虚无的象征,但上帝对人的精神作用却始终存在她的理性之中。
二、狄金森对超验主义的拓展
超验主义极大地影响了狄金森的思想及作品,但诗人并非仅限于继承爱默生的理论,而是走得更远。爱默生认为,人可以彻底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他的散文《论自然》中指出,“自然是精神的载体”“我变成一个透明的眼球;我什么也不是;我能看见宇宙的一切;那遍布宇宙中的一部分或一个颗粒。”狄金森在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同时,还不断思考摸索诠释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大自然是一个谜,人类居于自然之外,人类可以观察自然,体验自然,甚至于欣赏自然,但是人类却永远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Nature" is what we see这首诗中,作者对山峦、河流、雷鸣、海啸、松鼠、野蜂、蟋蟀进行描绘,全诗所用的隐喻几乎涵盖了诗人喜爱的所有自然景色和生命。前两节完全是超验主义观点的体现,然而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却明确提出质疑:“‘自然’,是我们所知——我们却无法说明——要道出她的纯朴——我们的智慧无能”。诗人认为人们的智慧与直觉是无法引领她最终洞悉大自然的。狄金森对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自我拓展在这首诗中可略见一二。
狄金森和爱默生的相象之处很多,他们都突破了新英格兰的传统,但他们突破这个传统的方式不同,而且,突破传统之后,狄金森没有找到爱默生的那种乐观、唯心主义。爱默生认为,非“我”的一切即自然,自然对人类具有抚慰心灵、疗治痛苦的作用,而狄金森认为自然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是无法打破的。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对人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人自身的一切发展都依照规律进行。人只能是自然的旁观者,仅凭内心的体验是不可以认识自然和人生真理的。
三、总结
爱默生及其超验主义对艾米丽·狄金森在思想上、生活上和诗歌创作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艾米丽·狄金森在与自然为伍的生活中终生实践着超验主义自然观,时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从自然中发现更加超脱外延之物,从而对超验主义进行了拓展。相对爱默生的乐观唯心主义而言,狄金森对自然的认识更清醒、更冷静,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狄金森著,江枫译.暴风雨夜,暴风雨夜——狄金森诗歌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狄金森著,蒲隆译.我们无法猜出的谜——狄金森选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3]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李正栓,陈岩著.Studies on American Poetry[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