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十个手指,各有长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确实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部分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既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造成小学生数学学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智力因素,具体表现为智力发展水平低、反应比较慢、接受能力差;二是非智力因素,体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等;三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体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具体分析如下:
1.学困生形成的外因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读书无用论、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其次是受家庭的影响,如父母离异而使其无心读书,有的家长“棒棍之下必有出息”教育思想使学生自信心消失,自尊心毁灭,从而自暴自弃。三是学校教育出现盲点,数学教师教育态度及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缺少关心和帮助,这些都是使学生变为学困生的原因。
2.学困生形成的内因
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不足是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如:有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智力低下,难以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有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意志不坚强,课堂上缺乏积极、紧张、有效的思维活动;有的学生性格孤僻,逆反心理严重,不听从教师的教诲;有的学生在思维、言语、数理、空间方面的能力较差,导致知识障碍积存较多,形成持续的学习困难;有的学生学习数学习惯差,常怀知足常乐之心,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长期以往,造成知识脱节。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1.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动态生成的渐进过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树立必胜的信心。特别是小学生,其可塑性很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当教员贵在有赤子之忱。”他以博大的爱心,获得了“爱满天下”的美誉。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无私的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困生,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困生提供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学困生的自尊心比较脆弱,一般比较自卑,但内心又渴望学好,希望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更渴望教师对自己“以诚相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心和由衷的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努力为学困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困生。
2.真心付出。激发学生向上的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归宿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困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首先,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学困生尤其如此。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剪、拼、看、想、说等过程指导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其次,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上狠下工夫,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授之以渔。把传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再次,倡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如批改作业时,可以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并辅之以引导和补习;经常找学困生谈心,以赏识教育为主,让学困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闪光点,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真意关注。培育学生坚强意志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这既是对教师的考验,也是对学困生的考验。稍有不慎,则会前功尽弃。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可以设置一定的障碍,有意识地磨练学困生的意志。设计的基础练习,在有限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学困生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可以想像,那种成功一定会是刻骨铭心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如自卑、恐惧、悲观、失望等)的干扰,强迫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数学。“团结就是力量”。在班级,教师还可以成立爱心帮扶小组,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辐射作用,让这些同学特别关照这些学困生,在需要时给予热情的帮助,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共同促进学困生的成长,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只要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认真细致地去查找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耐心地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造成小学生数学学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智力因素,具体表现为智力发展水平低、反应比较慢、接受能力差;二是非智力因素,体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等;三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体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具体分析如下:
1.学困生形成的外因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读书无用论、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其次是受家庭的影响,如父母离异而使其无心读书,有的家长“棒棍之下必有出息”教育思想使学生自信心消失,自尊心毁灭,从而自暴自弃。三是学校教育出现盲点,数学教师教育态度及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缺少关心和帮助,这些都是使学生变为学困生的原因。
2.学困生形成的内因
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不足是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如:有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智力低下,难以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有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意志不坚强,课堂上缺乏积极、紧张、有效的思维活动;有的学生性格孤僻,逆反心理严重,不听从教师的教诲;有的学生在思维、言语、数理、空间方面的能力较差,导致知识障碍积存较多,形成持续的学习困难;有的学生学习数学习惯差,常怀知足常乐之心,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长期以往,造成知识脱节。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1.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动态生成的渐进过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树立必胜的信心。特别是小学生,其可塑性很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当教员贵在有赤子之忱。”他以博大的爱心,获得了“爱满天下”的美誉。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无私的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困生,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困生提供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学困生的自尊心比较脆弱,一般比较自卑,但内心又渴望学好,希望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更渴望教师对自己“以诚相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心和由衷的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努力为学困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困生。
2.真心付出。激发学生向上的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归宿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困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首先,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学困生尤其如此。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剪、拼、看、想、说等过程指导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其次,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上狠下工夫,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授之以渔。把传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再次,倡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如批改作业时,可以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并辅之以引导和补习;经常找学困生谈心,以赏识教育为主,让学困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闪光点,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真意关注。培育学生坚强意志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这既是对教师的考验,也是对学困生的考验。稍有不慎,则会前功尽弃。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可以设置一定的障碍,有意识地磨练学困生的意志。设计的基础练习,在有限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学困生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可以想像,那种成功一定会是刻骨铭心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如自卑、恐惧、悲观、失望等)的干扰,强迫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数学。“团结就是力量”。在班级,教师还可以成立爱心帮扶小组,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辐射作用,让这些同学特别关照这些学困生,在需要时给予热情的帮助,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共同促进学困生的成长,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只要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认真细致地去查找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耐心地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