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情境中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mz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公民必备能力”。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变能力的重任。本着这样的理念,本课教学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引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师生间、学生间的说、问、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口语交际课堂的主体。
  
  教学目标
  
  1.在讨论中,训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编故事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语气的能力。
  3.知道种树的好处,懂得爱护周围的环境,启蒙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按顺序、有条理地把故事说完整,要求做到用词恰当。
  2.劝说时注意使用不同的语气。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环境恶化方面的图片。
  2.多媒体课件、熊爸爸及小熊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听音激情课前交流
  
  教师播放《幸福拍手歌》,师生一起随着欢快动听的音乐边唱边舞动起来。
  
  二、故事引入激发交际兴趣
  
  1.看影碟:童话故事《猫和老鼠》片断。
  2.谈话导入:这个精彩的童话故事是大人们编创的,今天,我们自己也来当个小小创作家,看图编一个《小熊真可爱》的故事。(随机板书课题《小熊真可爱》)
  
  三、创设情景培养交际能力
  
  (一)指导观察,展示故事的背景。
  1.观察画面:由景到动物的顺序进行观察。
  出示课件:环境背景图。
  方法:
  (1)先由学生自由描述环境背景图;
  (2)再指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观察画面;
  (3)最后,按指定的句式练说。
  出示课件:在( )森林里,有一个( )山洞,洞前有一棵( )树,好像( ) 。
  [评析: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再出示相应的句式填空,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降低了说话的难度,从而做到了人人参与,有话可说。]
  2.猜一猜: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把这儿描述得真美呀!猜一猜会有哪些动物住在这儿?出示课件:(1)小熊一家、小松鼠、啄木鸟、小白兔的画面。(2)小动物们围着大树跳舞的画面。
  方法:(1)指导学生一边观察画面,一边思考动物们在这儿生活得怎样?
  (2)可播放歌曲《小熊与布娃娃跳舞》来渲染快乐气氛。
  (二)巧设悬念,营造故事的高潮。
  1.巧设悬念,大胆想象。
  过渡:动物们在这儿生活得多快乐呀!可是,有一天……
  出示课件:熊爸爸扛着锯子从门里向门外边走边说:“我要把这棵大树锯掉。”
  思考:(1)同学们大胆想象熊爸爸为什么要锯掉大树?
  出示课件:用“因为……所以……”句式练说。
  设想学生汇报:
  生:因为这棵树上的小鸟整天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所以我要把这棵大树锯掉。
  生:因为这棵大树挡住了我的视线,所以我要把这棵大树锯掉。
  生:因为这棵大树遮住了我家的光线,所以我要把这棵大树锯掉。
  (2)如果锯掉这棵大树,对居住在这里的动物们有什么影响?
  出示课件:
  想一想。说一说:
  如果锯掉大树……
  设想学生汇报:
  生:如果锯掉这棵大树,夏天我们就不能在这儿乘凉了。
  生:如果锯掉这棵大树,小鸟就没有家了。
  生:如果锯掉这棵大树,小熊就没有伙伴玩了。
  [评析:本环节创造了浓浓的交际氛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辩驳中形成真实的生活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潜能。]
  2.小组合作,情境交流。
  过渡:当小熊看到爸爸去锯大树时,它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出示课件:小熊跑出来拉住爸爸的手说:“爸爸.爸爸……”
  方法:
  (1)小组讨论:小熊是怎样劝阻爸爸不去锯树的?
  (2)代表汇报,要求:①理由充分;②用不同的语气配上动作来劝说。
  设想学生汇报:
  生:焦急:“爸爸,爸爸你不要锯掉这棵树,锯掉了这棵大树,这里的空气就不再新鲜了!”
  生:质问:“爸爸,你为什么要锯掉这棵大树?锯掉这棵树,对我们没有一点好处,不许锯。”
  生:哀求:“爸爸,爸爸,我不许你锯!锯掉了这棵树,小伙伴们就不再跟我玩了,我好孤独呀!”
  生:撒娇:“爸爸,爸爸,我不许你锯!锯掉了这棵树,小伙伴们就没有家了,它们好可怜呀!”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提供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语气把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提高。]
  3.启由组合,编演故事。
  过渡:戴上头饰,配上动作,把握好语气,演小熊劝说爸爸不要去锯树的情景。
  方法:(1)师生共演。(2)生生互演。
  (三)发挥想象,揭示故事结局。思考:1.熊爸爸听了小熊的劝阻和小伙伴的呼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2.小伙伴们会对小熊说些什么?3.小熊与伙伴们围着大树又会做些什么呢?
  
  四、实践运用提高交际能力
  
  方法:1.编故事:小组合作。
  课件出示“编一编”的要求:
  ①仔细看图,大胆想象。
  ②用词准确,把句子说通顺。
  ③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把故事说完整。
  2.讲故事:
  课件出示“讲故事”:
  (1)说话要通顺,清楚。
  (2)小熊与爸爸说话时要讲礼貌。
  (3)其他小动物说话时要注意不同的语气。
  3.评故事:
  (1)教师点评;(2)生生互评。
  [评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训练广度,提高了学生参与面;学生通过编、讲、评故事,进行了语言实践,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会了待人处事的生活技巧,丰富了生活经验。]
  
  五、拓展延伸发展交际能力
  
  过渡: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小熊的可爱。还知道了许多的环保知识。如果破坏环境,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呢?
  出示课件:破坏环境,就会遭到大自然惩罚的一组漫画。
  师说:如果我们乱砍伐
  树木,小鸟就没有家了。
  师说:如果我们乱砍伐树
  木,空气就会受到污染。
  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带
  着管子呼吸了。
  师说:如果我们乱砍伐树
  木,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
  罚,家园也就被毁了。
  [评析:通过展示一组漫画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叙说,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发展交际能力。]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及审美功能。中国文学的审美既有文字表象之美,更有情韵之美,意象之美。《嫦娥奔月》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传说。传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它凝聚着太多的人文积淀,赋予了太多的感情色彩,以至于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直接导致了民族文学的一个共性的形成——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很多无情物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至纯至性的猜测,而它们成
学会学习,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步入中年级,识字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必须独立识字,学会积累语言。“摘抄词字”是独立识字的一个好办法。  “摘抄字词”,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从语文教材之内,自主选择字词摘抄下来,在摘录过程中,教师引导
一位特级教师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时说:“名师所以成为名师,是他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名师。”这句话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发展过程。“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教师发展主体性的支点在哪里呢?    一、践行职业理想——教师发挥主体性的出发点    这两样东西大家并不陌生:陀螺和风筝。如果请您从中挑选一个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您会作何选择呢?有老师
原题回放: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作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100106184  定价:56元  隨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加之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青少年的阅读呈现碎片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列为日常教学任务,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将其置于十八个任务群之首,贯穿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的习作能力往往又是衡量其认识水平和语文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可通常我们要面对这样的情景:“又要写作文了啊!不知道今天写什么呢?”教室里的叹气声此起彼伏。作文课前,气氛绝对沉闷。“眉头紧缩”、“咬着笔头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边写边数格子”,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一篇习作的诞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写并痛苦着。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苦不堪言”。其实,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过程指导,《西游记》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教材中单篇阅读而言的。早在1941 年,叶圣陶先生在《論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其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都一以贯之地对各学段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要求,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读整本书”的实施建
优美的事物具有淡雅清香、 圆润和谐、轻盈柔和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和资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授以相应的知识,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施以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感情,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促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就蕴含着这些优美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淡雅之美、轻柔之美、天人合一之美。  《荷花
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构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范式,使课堂有的放矢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秦始皇兵马俑》的三个片断,从中探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策略,感受由此而引发的课堂增值效应!    【精彩片断】    片断一:目睹秦俑风采  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案例描述】  二年级口语交际课《话说姓名》  上口语交际课一直是最令我头疼的事,就怕课堂上冷冷清清,学生在交际时无话可说,上课成了我和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其他众多的孩子只是陪衬。所以,当我带着孩子们走进多媒体大教室时,听课的老师已经坐在了后面,孩子们也发现了今天的不同寻常,不再吵闹嬉戏了,而是乖乖地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我扫视了大家一眼,发现了孩子们的局促不安和紧张。我也不由地担心起来:不知道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