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作为阅读教学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了许多课文,背了不少经典,做了大量积累,最终却很少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
针对学生上述阅读现状,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主动学习,其表现就是“我要学”。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内在需要的重要表现就是学习兴趣。孟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许多学生在拿到新课本的时候,都会迫不及待地翻看,可真到课堂阅读时又觉索然寡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融入阅读学习之中呢?
(1)精彩的导语抓住学生的心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它能扣人心弦,发人深思,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比如《奇妙的克隆》可以这样导入:假如你是篮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乔丹;假如你是音乐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刘德华;再有一个爱迪生、牛顿这也许是许多人的梦想。“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但是,现在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2)优美的音乐创设阅读氛围
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激昂奋进的钢琴曲,使聋子贝多芬与命运不屈抗争。优美的音乐,熏陶学生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门,也为课堂教学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一曲《命运交响曲》带学生去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段《长江之歌》让学生领略《三峡》的雄奇秀美,一首《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感恩《我的母亲》……
(3)有趣的活动增强参与意识
学生不喜欢每节课都端坐于教室,洗耳恭听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若能让学生在课堂多参与有趣的活动,学生自会融入到学习中。
我在教学《再塑生命》时,请出五位同学到讲台,蒙上眼睛,塞住耳朵,而下面的同学默不作声,让台上同学体会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台下的同学指指点点,台上的同学用心感受。我还牵着一位同学走下讲台,他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五分钟后请四位同学谈感想,发言非常精彩。每位同学带着这种好奇心去读课文,兴趣非常浓,感受非常深。
二、鼓励学生提问,使其学会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也就是探究性学习。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我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感觉文章篇幅太长,若循规蹈矩讲解必将会师生共同痛苦,为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我鼓励学生在默读浏览课文后,自行设计至少五个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看谁提的问题有价值,结果课堂热闹非凡,提的问题也五花八门。诸如“藤野先生叫什么名字?”、“清国留学生有几种发型?”、“照片后面写了哪两个字?”这些问题简单易答又能使学生尽快熟悉课文。还有的问题思考较深入,如“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前三段写鲁迅在东京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说自己良心发现,难道他没良心吗?”不到二十分钟,课文主体内容一目了然,学生也在提问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加之老师以激励的态势让学生保持一种主观能动的激情,长期训练必会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成立学习小组,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开展,通常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其次是在全班交流合作。这样的学习能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对后进生的转化尤为有效。
小组以三至四人为宜,设小组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我在小组讨论中交给的任务有二:一是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小组竞赛提问。这在前文已有探索,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加强指导,提高效率。
四、以课堂为契机,向课外广延伸,促进学生发展性学习
(1)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新教材许多课文很适合表演,为增进学生的理解,可适当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比如《变色龙》﹑《木兰诗》﹑《石壕吏》。至今我对学生表演《石壕吏》的情景记忆犹深:差吏是那样的蛮横粗暴;老妇是那样的声泪俱下;老翁是那样的凄楚无奈;杜甫是那样的忧伤感叹……台上表演生动,台下掌声雷动。
(2)指导学生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
在学生刚入中学第一学期,我在每堂课前五分钟,安排两名同学,一个朗诵诗歌,一个讲故事;第二学期适当变换内容,一个背两则名言,一个讲故事后浅谈感受。到了八年级上期,演讲内容有所提升,每天两位同学各演讲一个话题,比如“感动”﹑“珍惜”﹑“习惯”等等。当然,大多数学生讲的都是《读者》﹑《意林》等杂志上的文章,或者是中学生优秀作文。到下期,开始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演讲内容……直到现在,我仍然非常自豪于我的坚持,这项活动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大胆发言,让出色的同学更加出类拔萃,让封闭的同学打开心窗,让胆怯的同学走上了也许一生一次的演讲台……不知不觉中,演讲成了学生们每堂语文课的期待,哪节课没有演讲就会惘然若失。
将语文延伸到课外的形式还有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绝不会死守教材。激发学生探究其它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语文老师的职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学活动中的师生都是鲜活,独特的个体,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间心灵的对话,让学生愉快学习,让老师幸福从教,这是我们能做到的。
(作者单位:610200四川省双流县东升一中)
针对学生上述阅读现状,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主动学习,其表现就是“我要学”。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内在需要的重要表现就是学习兴趣。孟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许多学生在拿到新课本的时候,都会迫不及待地翻看,可真到课堂阅读时又觉索然寡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融入阅读学习之中呢?
(1)精彩的导语抓住学生的心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它能扣人心弦,发人深思,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比如《奇妙的克隆》可以这样导入:假如你是篮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乔丹;假如你是音乐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刘德华;再有一个爱迪生、牛顿这也许是许多人的梦想。“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但是,现在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2)优美的音乐创设阅读氛围
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激昂奋进的钢琴曲,使聋子贝多芬与命运不屈抗争。优美的音乐,熏陶学生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门,也为课堂教学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一曲《命运交响曲》带学生去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段《长江之歌》让学生领略《三峡》的雄奇秀美,一首《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感恩《我的母亲》……
(3)有趣的活动增强参与意识
学生不喜欢每节课都端坐于教室,洗耳恭听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若能让学生在课堂多参与有趣的活动,学生自会融入到学习中。
我在教学《再塑生命》时,请出五位同学到讲台,蒙上眼睛,塞住耳朵,而下面的同学默不作声,让台上同学体会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台下的同学指指点点,台上的同学用心感受。我还牵着一位同学走下讲台,他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五分钟后请四位同学谈感想,发言非常精彩。每位同学带着这种好奇心去读课文,兴趣非常浓,感受非常深。
二、鼓励学生提问,使其学会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也就是探究性学习。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我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感觉文章篇幅太长,若循规蹈矩讲解必将会师生共同痛苦,为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我鼓励学生在默读浏览课文后,自行设计至少五个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看谁提的问题有价值,结果课堂热闹非凡,提的问题也五花八门。诸如“藤野先生叫什么名字?”、“清国留学生有几种发型?”、“照片后面写了哪两个字?”这些问题简单易答又能使学生尽快熟悉课文。还有的问题思考较深入,如“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前三段写鲁迅在东京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说自己良心发现,难道他没良心吗?”不到二十分钟,课文主体内容一目了然,学生也在提问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加之老师以激励的态势让学生保持一种主观能动的激情,长期训练必会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成立学习小组,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开展,通常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其次是在全班交流合作。这样的学习能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对后进生的转化尤为有效。
小组以三至四人为宜,设小组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我在小组讨论中交给的任务有二:一是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小组竞赛提问。这在前文已有探索,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加强指导,提高效率。
四、以课堂为契机,向课外广延伸,促进学生发展性学习
(1)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新教材许多课文很适合表演,为增进学生的理解,可适当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比如《变色龙》﹑《木兰诗》﹑《石壕吏》。至今我对学生表演《石壕吏》的情景记忆犹深:差吏是那样的蛮横粗暴;老妇是那样的声泪俱下;老翁是那样的凄楚无奈;杜甫是那样的忧伤感叹……台上表演生动,台下掌声雷动。
(2)指导学生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
在学生刚入中学第一学期,我在每堂课前五分钟,安排两名同学,一个朗诵诗歌,一个讲故事;第二学期适当变换内容,一个背两则名言,一个讲故事后浅谈感受。到了八年级上期,演讲内容有所提升,每天两位同学各演讲一个话题,比如“感动”﹑“珍惜”﹑“习惯”等等。当然,大多数学生讲的都是《读者》﹑《意林》等杂志上的文章,或者是中学生优秀作文。到下期,开始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演讲内容……直到现在,我仍然非常自豪于我的坚持,这项活动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大胆发言,让出色的同学更加出类拔萃,让封闭的同学打开心窗,让胆怯的同学走上了也许一生一次的演讲台……不知不觉中,演讲成了学生们每堂语文课的期待,哪节课没有演讲就会惘然若失。
将语文延伸到课外的形式还有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绝不会死守教材。激发学生探究其它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语文老师的职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学活动中的师生都是鲜活,独特的个体,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间心灵的对话,让学生愉快学习,让老师幸福从教,这是我们能做到的。
(作者单位:610200四川省双流县东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