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时间副词;已经
一、“已经”的语义特征和语法意义
“已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时间副词,关于“已经”的语法意义,目前学界通行的看法是“已经”不表时(tense),只表体(aspect),如陆俭明、马真(1999)指出其表己然态。
《词诠》解释了“己”的两种用法:一,表示过去;二,表示旋嗣,指第二件事发生时距离第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很短。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经,“经,织从丝也。从丝为经,衡丝为讳。”经,本义指的是织物的纵线,但凡织作,不动的是经线,动的为讳线,“经”因而引申出了“恒常”的意思。
杨永龙(2002)认为“已经时点”和“施事已经终结动词”是“已经”出现的标志,这时“己经”凝固成词。
张艳认为“已经”最晚在梁朝已经出现了,到唐代的时候,“已经”的功能已经拓展,它的后面可以接短句子、时间名词和数量短语,它的凝固性比较强,己经变成了典型的时间副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已经”是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吕叔湘将“已经”解释为“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可以加在动词、形容词等前面。
马真(2003)指出:“‘已经’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情况在说话之前,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其影响与效应具有延续性和有效性。”
时间副词“己经”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或表示的行為动作在某个特指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了事实,既可以代表过去时,也可以代表现在时或将来的某一特定时间。
(一)表示先时时间关系
先时关系是指“已经”表示事件或状态相对于某一时间参照点之前的时间位置。其中的“时间参照点”可以是说话时间或写作时间(主观时间),也可以是句中的时间词语或动词性结构(客观时间)。“已经”表示事件或状态在这一时间参照点之前已经发生了,在小句中可以位于谓体前、谓体后以及小句末。例如:
(1)他已经走了。
这句话的时间参照点是说这句话的时候,表示“走”这一动作在该时间参照点之前己经发生。时间参照点还可以是句中的某一客观时间,这一客观时间可以是具体的时间词语,或动词性结构。例如:
(2)明天八点,他已经上班了。
(3)我到他家(时),他已经走了。
这两句的时间参照点分别是“明天八点”和“我到他家(时)”,“已经”表示“上班了”和“走了”,发生在这两个时间参照点之前。
“已经”强调事件或状态的一种己然性,“己然性”不同于完成。它只是表示事件或状态相对某一时间参照点之前的时间位置,即先时时间关系。
(二)表示当前相关性
“已经”在表示先时时间关系的同时,还强调时间参照点之前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对当前的影响,即一种当前相关性。当句子只单纯叙述过去发生的某一事件时,一般不用“已经”。例如:
(4)他昨天捡到了一个钱包。/他昨天已经捡到了一个钱包。
(5)他中午吃了一顿饭。/他中午已经吃了一顿饭。
这类句子所表示的时间都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但都不能加时间副词“已经”。
“已经”可以表示过去的动作或事件对当前的影响,因此当句子只是单纯陈述过去的事实时,谓语前后不能出现“已经”。而能出现“已经”的句子都是强调过去的事件对当前的影响。例如(5)他中午吃了一顿饭。/他中午已经吃了一顿饭。可以说成“他中午已经吃了一顿饭,怎么现在又要吃饭。”
总之,当句子仅仅是叙述一个过去发生的孤立事件,但不能体现事件发生时所造成的结果或状态对当前的影响时,不能用“己经”。
二、“已经”的语用功能及句法表现
在现代汉语中,己然体(perfect)概念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句尾“了”来实现,这种时候就存在是否能够在句子中使用“已经”的问题。例如:
(6)甲:响下课铃了吗?
乙:a.已经响了。
b.响了。
(7)甲:你为什么迟到?
乙:a.我生病了。
b.我已经生病了。
(8)甲:我希望成为学者。
乙:a.你已经是学者了。
b.你是学者了。
以上(6)、(7)、(8)涉及的都是已然事件,其中(6)用不用“已经”均可;(7)不能用“已经”,否则会造成句子的不合格;(8)中必须使用“已经”,否则也会造成句子的不准确。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跟“已经”的语用功能有关。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的语用功能表现为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确认,“己经”的确认功能会制约其在己然事件中的使用情况。
(一)“已经”与己然事件与未然事件事件中的使用
1.一般使用情况
己然事件指的是相对在某一参照时间来说已经发生的事件;未然事件指的是相对某一参照时间来说还没发生的事件。“已经”的语法意义为“强调句子所说事情、情况在说话之前,或在某个行为动作之前,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事实了”(马真,2003)。所以从语义搭配的角度看,一般来说,“已经”只能用于己然事件如(9)、(10);不能用于未然事件,如(11)、(12):
(9)(足球)我已经踢了十年了。(HSK2~4)
(10)小明说:“我已经在写论文了。”
(11)hpv疫苗在武汉(已经)将会收到欢迎。
(12)小华明天要值日,他(已经)将提前五分钟起床。
2.对现场突发事件的感叹不能用“已经”
现场突发事件指事件发生时,说话人正好在事发现场,而且说话人对事件事先并不知晓。这种事件具有突发性,如目睹车祸、地震、海啸、火灾、比赛进球、赢得比赛等,这样的事件都属于现场突发事件,说话人一般以感叹句的形式对现场突发事件进行呼告。现场突发事件虽属于己然事件,但是不能使用“已经”对现场突发事件进行感叹。如(13)~(16): (13)甲:进球了!
乙:已经进球了!
(14)甲:我们赢了!
乙:我们已经赢了!
(15)甲:地震了!
乙:已经地震了!
(16)甲:房子着火了!
乙:房子已经着火了1
3.即将发生的未然事件能用“已经”
即将发生的未然事件指的是在说话时间之后很快就会发生的事件,这样的事件通过时间副词“陕”“要”“快要”“即将”“就要”或情态动词“该”来表现。即将发生的事件属于未然事件,却能用“已经”,如(17)~(21):
(17)向外征讨已经告一段落,取代军人的文官时代已经即将来临了。
(18)队务会议一直开到深夜,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已经就要休息了。
(19)隔着窗户往外看,原来一条细长的黑花蛇,正蜿蜒地攀援在树枝梢头,蛇头己经快要伸进房檐下的雀洞里去了。
(20)我匆匆赶到19号登机口时,登机队伍已经快走完了。
(21)你的生命之光将会照亮这个大地,而我的生命之光已经该熄灭了。别难过,亲爱的,别掉眼泪。
造成“已经”不能用于现场突发事件却能用于即将发生的事件的原因,跟“已经”的语用功能,即是否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确认有关。现场突发事件的真实性不需要进行确认,而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真实性可以进行确认。
(二)“已经”在会话语境中使用现情况及语用功能
1.“已经”在反问句、是非问句中的使用情况
“已经”在反问句、是非问句会话语境中能较自由地使用,无论是在引发句部分还是应答句部分。例如:
(22)甲:钱我不是(已经)给过你了吗?
乙.是的,(已经)给过了。
(23)甲:她不是(已经)上完课了吗?
乙:是的,(已经)上完课了。
(24)甲:他(已经)来了吗?
乙:(已经)来了。
(25)甲:你(已经)吃过了吧?
乙:(己经)吃过了。
(22)、(23)是由“不是……吗”构成的反问句,
(24)~(25)为是非疑问句。
反问句属于问话者对所问信息完全知晓的情况;是非疑问句是问话者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可能为A,也可能为非A,但问话者自己不能确认,属于问话者对所问信息有所知晓的情况。但从疑问句的疑问内容来看,无论是对信息完全知晓的反问句,还是对信息有所知晓的是非疑问句,都属于确认指向的疑问句,这种确认指向跟“已经”的确认功能是一致的,所以“已经”能跟这类疑问句较自由地共现。受这类疑问句确认指向的影响,对这类疑问句的应答,只要是肯定性的回答,用不用“已经”都是确认性的。
2.“已经”在释因问句中的使用情况
释因疑问句指的是由“为何”“为什么”构成的疑问句。如果释因疑问句是对一个己然事件发问,一般来说,这个己然事件是不能用“已经”的。例如:
(26)甲:她为何哭了?
乙:她为何已经哭了?
(27)甲:他为何退休了?
乙:他为何已经退休了?
(28)甲:他为何走了?
乙:他为何已经走了?
以上(26)~(28)属于释因疑问句,“她哭了”“他退休了”“他走了”虽属于已然事件,却不能用“已经”,原因在于这些己然事件在疑问句中属于预设信息,预设信息属于说话双方共享的信息,即说话双方默认为真的信息,没必要用“已经”对其真实性进行确认,所以加了“已经”后反倒多余。
但是,如果问句部分关涉的己然事件还有与之相关的未然事件构成对比性语境时,“已经”又可以与己然事件共现了。例如:
(29)她为何已经哭了?(导演明明说好要过一会儿才能哭)
(30)他为什么已经退休了?(都知道他明年才到退休年龄)
(31)他为何已经走了?(明明说好过—会儿才能走)
在这样的对比性语境中,说话双方的共享信息有两个,即除了前面提到的预设信息外,还包括后面的己知信息,由于这两个共享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信息,即事件的真实情况跟事理上应该有的情况产生了冲突,所以需要问话人首先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确认,然后再询问原因。
3.“已经”在祈使句和祈愿句中的使用情况
“己经”也可以在祈使句和祈愿句会话语境中出现,出现的条件是应答人觉得发话人发出的请求或祈愿不合适时,应答人会使用“已经”进行反驳性的应答,这里的“已经”必须使用,不能去掉。例如:
(32)甲:你别把这件事告诉他。
乙:a.我己经告诉他了。
b.我告訴他了。
(33)甲:你快点把钱还给他。
乙:a.我已经还给他了。
b.我还给他了。
(34)甲:我希望我成为富人。
乙:a.你已经是富人了。
b.你是富人了。
(35)甲:我希望雨停下来。
乙:a.雨已经停了。
b.雨停了。
祈使句和祈愿句都关涉到未然的事情,所以说话人发出一个请求或祈愿时,隐含的条件是请求或祈愿的内容还没实现,如祈使句(32)“你别把这件事告诉他”隐含着“你还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祈愿句(34)“我希望我成为富人”隐含着“我现在还不是富人”。当应答人想表达说话人发出的请求或祈愿不合适时,必须对事件的真相进行确认,因此跟事情真实性相关的“已经”不能去掉。
三、留学生习得“已经”的偏误分析
(一)误加偏误
(36)我己经等了一个小时后,她直接到了我家。 (37)亲爱的父亲母亲,现在咱们家樱花己经有没有开。
(38)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己经指日可待了。
以上(36)~(38)句子是“已经”使用误加偏误的典型例子。例(36)中“已经等了”表示这个动作还在进行中,具有延续性的特征,但是“一个小时后”是指这个动作己经结束,显然二者语义矛盾。但是后半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即“到了我家”,应该是之前“等”这一行为动作己经结束,前半句作状语,“已经”的出现就属于多余。例(37)是明显的语义矛盾。《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己经”的注释是“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即表示成为或动作成为现实,对所发生或即将发生事情的肯定。而“有没有”包含肯定与否定,与“已经”表示完成的语义相矛盾。该句的本意应该是笔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樱花是否开了的疑问,所以“已经”属于多余成分。例(38)同样也是“已经”使用误加偏误例子。
(二)误用偏误
(39)那个桃子,是我已经吃过东西中最好吃的。
这句话中的“东西”,指的是过去已经吃过了的,只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实。
(40)這个传说我好像己经听说过,想一想,后来想起来了。
(41)他是一个已经经历过很多困难的人。
(42)现在,一提起这件事,孩子们已经有这种男女有别的想法。
(43)我们如果已经听大海的波涛声,心里就会开心些。
前两个例子(39)、(40)中的“已经”应该改为“曾经”。“己经”强调过去的事情持续到现在,而“曾经”是表示过去一度如此,现在与过去相反。指“这个传说以前听说过”,但是现在却没有听说过,并没有强调对现在的影响。例(41)中“他以前经历过很多困难”,但是现在跟从前不同了,情况发生了变化,符合“曾经”的语义特点。
后面两个句子可以改为“一提起这件事,孩子们就有这种想法”“我们如果听大海的波涛声,心里就会开心些”,这两个句子是关联结构的误用,分别是“一……就……”和“如果……就……”结构。
(三)相关成分缺失
(44)转眼间,你们已经含辛茹苦地抚育我十八年。
(45)不好意思,我已经好久没向你们问候。
(46)已经养成习惯,每当父母下班之前,我都准备好两杯茶。
例(44)缺少了“了1”,表示“抚育我十八年”这个行为已经结束,并且有可能还会继续下去。例(45)应该在整句后加“了2”,即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也表示确认的语气,同时也起到了完句的作用,表示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最后例句缺少一个主语“我”,留学生将主语省略,显然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律。如果这个句子前半句作句首状语的话可以省略主语,如果不是的话主语就要保留,但可以省略后半句的主语。原句可以改为“我己经养成习惯,每当父母下班之前,都准备好两杯茶。”
四、“已经”教学建议
(一)归纳“已经”的表达意义和使用方法
1.表达意义
“已经”表示动作行为可能还在继续,仍未完成。例如: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一年了。(现在还住在这里)
“已经”表示已然态,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是现在、将来。例如:我去年已经去了上海。(过去时态)我现在已经在学校了。
(现在时态)明天这个时候我已经到武汉了。(将来时态)
2.使用方法
例如:“已经”可以与“了1”“了2”搭配。否定形式是:已经+不+动词+了(暑假已经结束了);已经+时间词语+没有+动词+了(我己经2天没有休息了)。
()对比分析教学
对比分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教授留学生“已经”时也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例如将“已经”与“曾经”对比。
1.意义对比
从语义上看,“已经”表示动作或变化在说话前的实现或完成,状态可能持续影响到现在。如:他已经学了三年汉语。
(可能仍在继续学习)
“曾经”表示较远的过去发生过某动作或存在过某状态,但现在动作己经终止,状态不复存在。如:我曾经去过武汉。(现在不在武汉)
2.用法对比
“已经”可以与“了1”“了2”搭配,很少与“过”搭配。例如:
(47)王老师已经回家了。
(48)我的身体已经好了。
(49)(足球)我已经踢了10年了。
否定形式是:
①已经+不+动词+了(我已经不喜欢芒果了。)
②已经+时间词语+没有+动词+了(我已经两次没有去上课了)。
“曾经”主要与“过”搭配,可以与“了1”搭配。例如:
(50)大卫曾经学习过2年汉语。
(51)我曾经一个小时背了150个单词。
否定形式是:
①曾经+不+能愿动词(我曾经不会说中文。)
②曾经+时间词语+没有+动词(小明曾经2个星期没有去上课。)
通过对比分析教学,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区分词语在意义表达和使用方法上的差别,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发现二者的不同。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于留学生学习易混淆的知识点。
(三)教材编写
“已经”语法点出现在HSK教材第二册第四课《这个工作是他帮我介绍的》。教材中参考吕叔湘的解释,将“已经”定义为“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但是从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举的例子来看,如果去掉其中的时间副词“己经”句子仍然可以表示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思。例如:
(52)他已经走了。
(53)风已经停了。
我们可以参考马真(2003)说的:“‘已经’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情况在说话之前,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其影响与效应具有延续性和有效性。”对“已经”的定义进行修改,例如修改为: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在某个特指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了事实,既可以表示过去时,也可以表示现在时或将来的某一特定时间。
五、结语
“已经”作为已然类时间副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由于“已经”的语义对于留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可以通过语义、语用的学习,并与其他时间副词,例如“曾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学习和区分以“已经”为例的己然类时间副词。教师需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特点,设置相应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一、“已经”的语义特征和语法意义
“已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时间副词,关于“已经”的语法意义,目前学界通行的看法是“已经”不表时(tense),只表体(aspect),如陆俭明、马真(1999)指出其表己然态。
《词诠》解释了“己”的两种用法:一,表示过去;二,表示旋嗣,指第二件事发生时距离第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很短。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经,“经,织从丝也。从丝为经,衡丝为讳。”经,本义指的是织物的纵线,但凡织作,不动的是经线,动的为讳线,“经”因而引申出了“恒常”的意思。
杨永龙(2002)认为“已经时点”和“施事已经终结动词”是“已经”出现的标志,这时“己经”凝固成词。
张艳认为“已经”最晚在梁朝已经出现了,到唐代的时候,“已经”的功能已经拓展,它的后面可以接短句子、时间名词和数量短语,它的凝固性比较强,己经变成了典型的时间副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已经”是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吕叔湘将“已经”解释为“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可以加在动词、形容词等前面。
马真(2003)指出:“‘已经’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情况在说话之前,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其影响与效应具有延续性和有效性。”
时间副词“己经”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或表示的行為动作在某个特指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了事实,既可以代表过去时,也可以代表现在时或将来的某一特定时间。
(一)表示先时时间关系
先时关系是指“已经”表示事件或状态相对于某一时间参照点之前的时间位置。其中的“时间参照点”可以是说话时间或写作时间(主观时间),也可以是句中的时间词语或动词性结构(客观时间)。“已经”表示事件或状态在这一时间参照点之前已经发生了,在小句中可以位于谓体前、谓体后以及小句末。例如:
(1)他已经走了。
这句话的时间参照点是说这句话的时候,表示“走”这一动作在该时间参照点之前己经发生。时间参照点还可以是句中的某一客观时间,这一客观时间可以是具体的时间词语,或动词性结构。例如:
(2)明天八点,他已经上班了。
(3)我到他家(时),他已经走了。
这两句的时间参照点分别是“明天八点”和“我到他家(时)”,“已经”表示“上班了”和“走了”,发生在这两个时间参照点之前。
“已经”强调事件或状态的一种己然性,“己然性”不同于完成。它只是表示事件或状态相对某一时间参照点之前的时间位置,即先时时间关系。
(二)表示当前相关性
“已经”在表示先时时间关系的同时,还强调时间参照点之前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对当前的影响,即一种当前相关性。当句子只单纯叙述过去发生的某一事件时,一般不用“已经”。例如:
(4)他昨天捡到了一个钱包。/他昨天已经捡到了一个钱包。
(5)他中午吃了一顿饭。/他中午已经吃了一顿饭。
这类句子所表示的时间都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但都不能加时间副词“已经”。
“已经”可以表示过去的动作或事件对当前的影响,因此当句子只是单纯陈述过去的事实时,谓语前后不能出现“已经”。而能出现“已经”的句子都是强调过去的事件对当前的影响。例如(5)他中午吃了一顿饭。/他中午已经吃了一顿饭。可以说成“他中午已经吃了一顿饭,怎么现在又要吃饭。”
总之,当句子仅仅是叙述一个过去发生的孤立事件,但不能体现事件发生时所造成的结果或状态对当前的影响时,不能用“己经”。
二、“已经”的语用功能及句法表现
在现代汉语中,己然体(perfect)概念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句尾“了”来实现,这种时候就存在是否能够在句子中使用“已经”的问题。例如:
(6)甲:响下课铃了吗?
乙:a.已经响了。
b.响了。
(7)甲:你为什么迟到?
乙:a.我生病了。
b.我已经生病了。
(8)甲:我希望成为学者。
乙:a.你已经是学者了。
b.你是学者了。
以上(6)、(7)、(8)涉及的都是已然事件,其中(6)用不用“已经”均可;(7)不能用“已经”,否则会造成句子的不合格;(8)中必须使用“已经”,否则也会造成句子的不准确。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跟“已经”的语用功能有关。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的语用功能表现为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确认,“己经”的确认功能会制约其在己然事件中的使用情况。
(一)“已经”与己然事件与未然事件事件中的使用
1.一般使用情况
己然事件指的是相对在某一参照时间来说已经发生的事件;未然事件指的是相对某一参照时间来说还没发生的事件。“已经”的语法意义为“强调句子所说事情、情况在说话之前,或在某个行为动作之前,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事实了”(马真,2003)。所以从语义搭配的角度看,一般来说,“已经”只能用于己然事件如(9)、(10);不能用于未然事件,如(11)、(12):
(9)(足球)我已经踢了十年了。(HSK2~4)
(10)小明说:“我已经在写论文了。”
(11)hpv疫苗在武汉(已经)将会收到欢迎。
(12)小华明天要值日,他(已经)将提前五分钟起床。
2.对现场突发事件的感叹不能用“已经”
现场突发事件指事件发生时,说话人正好在事发现场,而且说话人对事件事先并不知晓。这种事件具有突发性,如目睹车祸、地震、海啸、火灾、比赛进球、赢得比赛等,这样的事件都属于现场突发事件,说话人一般以感叹句的形式对现场突发事件进行呼告。现场突发事件虽属于己然事件,但是不能使用“已经”对现场突发事件进行感叹。如(13)~(16): (13)甲:进球了!
乙:已经进球了!
(14)甲:我们赢了!
乙:我们已经赢了!
(15)甲:地震了!
乙:已经地震了!
(16)甲:房子着火了!
乙:房子已经着火了1
3.即将发生的未然事件能用“已经”
即将发生的未然事件指的是在说话时间之后很快就会发生的事件,这样的事件通过时间副词“陕”“要”“快要”“即将”“就要”或情态动词“该”来表现。即将发生的事件属于未然事件,却能用“已经”,如(17)~(21):
(17)向外征讨已经告一段落,取代军人的文官时代已经即将来临了。
(18)队务会议一直开到深夜,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已经就要休息了。
(19)隔着窗户往外看,原来一条细长的黑花蛇,正蜿蜒地攀援在树枝梢头,蛇头己经快要伸进房檐下的雀洞里去了。
(20)我匆匆赶到19号登机口时,登机队伍已经快走完了。
(21)你的生命之光将会照亮这个大地,而我的生命之光已经该熄灭了。别难过,亲爱的,别掉眼泪。
造成“已经”不能用于现场突发事件却能用于即将发生的事件的原因,跟“已经”的语用功能,即是否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确认有关。现场突发事件的真实性不需要进行确认,而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真实性可以进行确认。
(二)“已经”在会话语境中使用现情况及语用功能
1.“已经”在反问句、是非问句中的使用情况
“已经”在反问句、是非问句会话语境中能较自由地使用,无论是在引发句部分还是应答句部分。例如:
(22)甲:钱我不是(已经)给过你了吗?
乙.是的,(已经)给过了。
(23)甲:她不是(已经)上完课了吗?
乙:是的,(已经)上完课了。
(24)甲:他(已经)来了吗?
乙:(已经)来了。
(25)甲:你(已经)吃过了吧?
乙:(己经)吃过了。
(22)、(23)是由“不是……吗”构成的反问句,
(24)~(25)为是非疑问句。
反问句属于问话者对所问信息完全知晓的情况;是非疑问句是问话者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可能为A,也可能为非A,但问话者自己不能确认,属于问话者对所问信息有所知晓的情况。但从疑问句的疑问内容来看,无论是对信息完全知晓的反问句,还是对信息有所知晓的是非疑问句,都属于确认指向的疑问句,这种确认指向跟“已经”的确认功能是一致的,所以“已经”能跟这类疑问句较自由地共现。受这类疑问句确认指向的影响,对这类疑问句的应答,只要是肯定性的回答,用不用“已经”都是确认性的。
2.“已经”在释因问句中的使用情况
释因疑问句指的是由“为何”“为什么”构成的疑问句。如果释因疑问句是对一个己然事件发问,一般来说,这个己然事件是不能用“已经”的。例如:
(26)甲:她为何哭了?
乙:她为何已经哭了?
(27)甲:他为何退休了?
乙:他为何已经退休了?
(28)甲:他为何走了?
乙:他为何已经走了?
以上(26)~(28)属于释因疑问句,“她哭了”“他退休了”“他走了”虽属于已然事件,却不能用“已经”,原因在于这些己然事件在疑问句中属于预设信息,预设信息属于说话双方共享的信息,即说话双方默认为真的信息,没必要用“已经”对其真实性进行确认,所以加了“已经”后反倒多余。
但是,如果问句部分关涉的己然事件还有与之相关的未然事件构成对比性语境时,“已经”又可以与己然事件共现了。例如:
(29)她为何已经哭了?(导演明明说好要过一会儿才能哭)
(30)他为什么已经退休了?(都知道他明年才到退休年龄)
(31)他为何已经走了?(明明说好过—会儿才能走)
在这样的对比性语境中,说话双方的共享信息有两个,即除了前面提到的预设信息外,还包括后面的己知信息,由于这两个共享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信息,即事件的真实情况跟事理上应该有的情况产生了冲突,所以需要问话人首先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确认,然后再询问原因。
3.“已经”在祈使句和祈愿句中的使用情况
“己经”也可以在祈使句和祈愿句会话语境中出现,出现的条件是应答人觉得发话人发出的请求或祈愿不合适时,应答人会使用“已经”进行反驳性的应答,这里的“已经”必须使用,不能去掉。例如:
(32)甲:你别把这件事告诉他。
乙:a.我己经告诉他了。
b.我告訴他了。
(33)甲:你快点把钱还给他。
乙:a.我已经还给他了。
b.我还给他了。
(34)甲:我希望我成为富人。
乙:a.你已经是富人了。
b.你是富人了。
(35)甲:我希望雨停下来。
乙:a.雨已经停了。
b.雨停了。
祈使句和祈愿句都关涉到未然的事情,所以说话人发出一个请求或祈愿时,隐含的条件是请求或祈愿的内容还没实现,如祈使句(32)“你别把这件事告诉他”隐含着“你还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祈愿句(34)“我希望我成为富人”隐含着“我现在还不是富人”。当应答人想表达说话人发出的请求或祈愿不合适时,必须对事件的真相进行确认,因此跟事情真实性相关的“已经”不能去掉。
三、留学生习得“已经”的偏误分析
(一)误加偏误
(36)我己经等了一个小时后,她直接到了我家。 (37)亲爱的父亲母亲,现在咱们家樱花己经有没有开。
(38)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己经指日可待了。
以上(36)~(38)句子是“已经”使用误加偏误的典型例子。例(36)中“已经等了”表示这个动作还在进行中,具有延续性的特征,但是“一个小时后”是指这个动作己经结束,显然二者语义矛盾。但是后半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即“到了我家”,应该是之前“等”这一行为动作己经结束,前半句作状语,“已经”的出现就属于多余。例(37)是明显的语义矛盾。《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己经”的注释是“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即表示成为或动作成为现实,对所发生或即将发生事情的肯定。而“有没有”包含肯定与否定,与“已经”表示完成的语义相矛盾。该句的本意应该是笔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樱花是否开了的疑问,所以“已经”属于多余成分。例(38)同样也是“已经”使用误加偏误例子。
(二)误用偏误
(39)那个桃子,是我已经吃过东西中最好吃的。
这句话中的“东西”,指的是过去已经吃过了的,只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实。
(40)這个传说我好像己经听说过,想一想,后来想起来了。
(41)他是一个已经经历过很多困难的人。
(42)现在,一提起这件事,孩子们已经有这种男女有别的想法。
(43)我们如果已经听大海的波涛声,心里就会开心些。
前两个例子(39)、(40)中的“已经”应该改为“曾经”。“己经”强调过去的事情持续到现在,而“曾经”是表示过去一度如此,现在与过去相反。指“这个传说以前听说过”,但是现在却没有听说过,并没有强调对现在的影响。例(41)中“他以前经历过很多困难”,但是现在跟从前不同了,情况发生了变化,符合“曾经”的语义特点。
后面两个句子可以改为“一提起这件事,孩子们就有这种想法”“我们如果听大海的波涛声,心里就会开心些”,这两个句子是关联结构的误用,分别是“一……就……”和“如果……就……”结构。
(三)相关成分缺失
(44)转眼间,你们已经含辛茹苦地抚育我十八年。
(45)不好意思,我已经好久没向你们问候。
(46)已经养成习惯,每当父母下班之前,我都准备好两杯茶。
例(44)缺少了“了1”,表示“抚育我十八年”这个行为已经结束,并且有可能还会继续下去。例(45)应该在整句后加“了2”,即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也表示确认的语气,同时也起到了完句的作用,表示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最后例句缺少一个主语“我”,留学生将主语省略,显然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律。如果这个句子前半句作句首状语的话可以省略主语,如果不是的话主语就要保留,但可以省略后半句的主语。原句可以改为“我己经养成习惯,每当父母下班之前,都准备好两杯茶。”
四、“已经”教学建议
(一)归纳“已经”的表达意义和使用方法
1.表达意义
“已经”表示动作行为可能还在继续,仍未完成。例如: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一年了。(现在还住在这里)
“已经”表示已然态,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是现在、将来。例如:我去年已经去了上海。(过去时态)我现在已经在学校了。
(现在时态)明天这个时候我已经到武汉了。(将来时态)
2.使用方法
例如:“已经”可以与“了1”“了2”搭配。否定形式是:已经+不+动词+了(暑假已经结束了);已经+时间词语+没有+动词+了(我己经2天没有休息了)。
()对比分析教学
对比分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教授留学生“已经”时也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例如将“已经”与“曾经”对比。
1.意义对比
从语义上看,“已经”表示动作或变化在说话前的实现或完成,状态可能持续影响到现在。如:他已经学了三年汉语。
(可能仍在继续学习)
“曾经”表示较远的过去发生过某动作或存在过某状态,但现在动作己经终止,状态不复存在。如:我曾经去过武汉。(现在不在武汉)
2.用法对比
“已经”可以与“了1”“了2”搭配,很少与“过”搭配。例如:
(47)王老师已经回家了。
(48)我的身体已经好了。
(49)(足球)我已经踢了10年了。
否定形式是:
①已经+不+动词+了(我已经不喜欢芒果了。)
②已经+时间词语+没有+动词+了(我已经两次没有去上课了)。
“曾经”主要与“过”搭配,可以与“了1”搭配。例如:
(50)大卫曾经学习过2年汉语。
(51)我曾经一个小时背了150个单词。
否定形式是:
①曾经+不+能愿动词(我曾经不会说中文。)
②曾经+时间词语+没有+动词(小明曾经2个星期没有去上课。)
通过对比分析教学,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区分词语在意义表达和使用方法上的差别,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发现二者的不同。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于留学生学习易混淆的知识点。
(三)教材编写
“已经”语法点出现在HSK教材第二册第四课《这个工作是他帮我介绍的》。教材中参考吕叔湘的解释,将“已经”定义为“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但是从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举的例子来看,如果去掉其中的时间副词“己经”句子仍然可以表示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思。例如:
(52)他已经走了。
(53)风已经停了。
我们可以参考马真(2003)说的:“‘已经’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情况在说话之前,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其影响与效应具有延续性和有效性。”对“已经”的定义进行修改,例如修改为: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在某个特指的时间之前就成为了事实,既可以表示过去时,也可以表示现在时或将来的某一特定时间。
五、结语
“已经”作为已然类时间副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由于“已经”的语义对于留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可以通过语义、语用的学习,并与其他时间副词,例如“曾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学习和区分以“已经”为例的己然类时间副词。教师需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特点,设置相应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