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音乐;创作思想
刘天华把二胡作为国乐改革的突破点,借鉴了小提琴演奏中的颤弓、揉弦技巧以及西方器乐曲的创作形式和风格特点,并加入了琵琶演奏中的轮指、古琴演奏中的泛音等技法,发明并使用了多把位二胡演奏法。这些改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在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一、刘天华音乐艺术
(一)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先生于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原名刘寿椿,著名的“刘氏三杰”说的就是刘天华先生以及大哥刘半农、三弟刘北茂。他们的父亲是晚清学者刘宝山,他是第一个将私立学校开在家里的人,以一种新的方式创办了国外形式的学校翰林院,刘天华是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批学生。1909年,刘天华先生考入了常州政府学校。在中学学习的两年时间里,他接触到了小号、小提琴、二胡、琵琶、古琴等乐器。退学后,他又在军乐队里当小号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刘天华与哥哥离开他的家乡上海,担任了剧团“开明剧社”乐队的小号手。刘天华先生在其日常生活和演出中不断地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学习小提琴、钢琴和许多西方铜管乐器。19岁的刘天华在江阴华澄小学和常州第五中学担任音乐教师,这段时间他不断地访问当地的民间艺人,向他们请教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和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能,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同时,他也在周少梅和沈肇州那里学习到了专业的二胡、琵琶演奏技能。1922年,刘天华去了北京大学音乐学院教学,在这期间他研究音乐理论、小提琴和三弦拉戏以及昆曲。他也经常花时间去旅行,并在北京著名的集市和娱乐场所跟很多民间艺人学习。1927年,他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创办了《音乐杂志》。
(二)刘天华的二胡艺术
二胡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许多学者一致认为从唐宋时期以后开始形成了一些弓弦类乐器。嵇琴和奚琴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现存的胡琴文献记载中的乐器,而且已被确认属于同一种乐器,只是命名不同。二胡虽已经历过了唐、宋、元、明、清等歷史朝代,但其不但没有被淹没,反而在形态上逐渐变得成熟,它作为一门艺术门类,其发展也是经历了艰辛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的出现改变了二胡的地位,一直以来二胡都是作为地方戏曲伴奏和合奏的乐器出现的,并且仅仅在地方戏曲和地方音乐中才能出现二胡的演奏。刘半农先生在《书亡弟天华遗影后》中曾说过,刘天华把本来平庸低微的二胡带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刘天华先生的二胡有它独特的音乐风格,使得很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对这--种乐器产生了用它创作演奏的想法,也让很多人开始欣赏起独立演奏的二胡乐器。
二、刘天华三大艺术观中的人文精神
(一)“要顾及一般民众”艺术观中的人文精神
就音乐而言,缺乏公共基础,导致了当代音乐社会现象的缺失。这个问题非常明显。没有人的因素、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和人们对一切音乐事物的促进,多么光辉的理论都会失去人文关怀,音乐也就失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顾及大众”的观点就是音乐应该表现出平民百姓之所想,才能更好地体现音乐所表现的人性。这就要求能够深刻地理解人们的生活,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用真实、具体、感人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刘天华先生观察人们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准确、细致地反映了现实,表现出了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人物。
(二)“承认艺术的社会作用及艺术是人们思想反映”艺术观中的人文精神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儒家的先哲们从音乐的社会功能、伦理哲学真理中找到并总结了音乐的功能:既可怡情修身养性,又可治国安邦。刘天华先生在传统音乐的理解之上,依然保持着崇高的情操和志向,他认为音乐作为宣传工具,鼓励人们冲破黑暗,追求光明;他把音乐当作描绘社会特征的画笔,来形容人们的忧郁和沮丧,他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个人内心情感,希望能找到共鸣与安慰。
(三)“国乐发展科学性和民族性”艺术观中的人文精神
刘天华对中国音乐改进充满热情和信心,他尝试着寻求新的途径,通过国家创办的音乐院校和音乐组织来探讨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寻找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规律。他以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实践,促进了中国科学和民族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他朴素的平民意识和民族意识。刘天华先生不断实践和创新,把曾被人认为是一种低级的民族乐器的二胡,变成一种有独奏、合奏等多种演绎形式的高雅乐器。刘天华先生认为,想要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就必须要在与西方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这也是我们当代人面临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会被淘汰而不去学习掌握更好的音乐知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民间音乐的本质特征是不能失去的,也就是说,人们仍然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刘天华二胡作品中的“重情”
(一)郁情类作品中的“情”
刘天华先生悲情忧郁的二胡作品,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复杂的时代特征,更是真实地表现了他内心的主观世界。“五四”时期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来说是最复杂的转型时期,大多数文化人都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和时局的动荡不定,他们的内心深处想要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他们想要有所反抗,想要追求光明,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但他们却常常没有奋斗的力量。所以说,他们对当时社会的失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各种复杂思想交织在一起,促使了那个时代大量的知识分子在情感上出现典型的悲愤状态。痛苦的现实生活不可避免地使有良知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对现实提出挑战。刘天华先生的二胡曲《病中吟》通过歌曲缓慢的旋律,将生病、失业和心烦、苦恼、焦虑、忧愁等心情都逐一体现出来。《苦闷之讴》是刘天华先生的一部表达自己内心独自的作品,音乐的标题已经对这首作品做出了简要的内容概括。与《病中吟》相比,这首歌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无奈,一开始就用前奏来表示直言不讳的语气,但随着音乐的不稳定气氛的渲染,这首歌到后来更表现出深深的绝望。 《悲歌》与《苦闷之讴》是刘天华先生在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这两首乐曲相比,
《悲歌》不拘形迹,节奏连贯有序,而《苦闷之讴》改变了有序的形式;前者在形式上具有模仿哭泣的声音,后者是一首歌,层层递进,把乐曲逐渐推向高潮。虽然《悲歌》是一首精简的音乐,但它凝结了作者倾注的大量心血,带给听众悲伤压抑的情绪。乐曲运用了大量的京剧中的元素,采用不同的演奏风格,把一颗破碎的心从有限的音符之中无限地表达出来,充分揭示了作者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并且也产生了戏剧性的艺术效果。《独弦操》又叫《忧心曲》,也是一首反映作者烦恼心情的巨作,但它的作品更深刻、更凝重,如果说最初的几首乐曲表现出的是个人情感的“孤独”,是一种庄严、宁静、超然的情感,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在揭示作者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闲情类作品中的“情”
《月夜》《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这类休闲作品是刘天华先生情怀的体现,描绘了情感与风景的交融渗透,在这样的场景中时空的界限消失了。《月夜》以描写家乡凉爽的夏夜为主,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沁人心脾的清爽快乐的心情作为作品的主题。这首抒情音乐,以当地的音乐素材描述丰富的景观,描绘出风景如画、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新的夜晚,演奏风格中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热爱生活和美丽的河山,以优雅流畅的旋律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试图从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并想积极地生活下去的愿望。《良宵》是刘天华先生在1928年1月22日除夕之夜即兴创作的作品,所以又称为《除夕小唱》。在这一年里,刘天华先生花费了很多心血酝酿了很长时间的“国乐改进社”终于成立。在一次除夕夜里,教师和学生们欢聚一堂,像是一个大家庭,刘天华先生为了表达他当时内心的喜悦而创作出了这首曲子。《闲居吟》这首愉快的抒情性作品,使用简单、生动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充分展现了作者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无忧无虑的心情,也体现了作者“抱朴含真,陶然自乐”的思想感情。《空山鸟语》这首二胡曲,表现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景象,从而也使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祖国美丽的河流山脉和对自由的渴望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三)欢情类作品中的“情”
《光明行》是一首运用中西方风格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新颖独特的演奏技巧和具有浓郁民族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从这首乐曲的题目来看,他是在表达进步的思想。整首曲子的旋律明快、激昂,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在追求进步和光明路上的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作者不怕失败的决心。在寻求光明自由和真理的同时也反映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广大群众强烈的呼聲和欲望。《烛影摇红》是一个古典音乐的曲牌名称,它是刘天华先生借过来直接用的标题。这首曲子在十首二胡曲中最轻松、风格更写意,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整首歌曲通过轻快优美的旋律和灵活的节奏,引导人们进入激动、兴奋和愉悦的心境,使人陶醉在温柔、深情、甜蜜的梦乡中。
总的来说,刘天华二胡作品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其实是关注人内心的一种人文情怀。他的二胡作品其实也是在强调人在音乐表演中的中心地位。它是以中国悠久的文化根源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为根本依据的。
通过对刘天华先生的生平和他对二胡艺术所做的贡献的论述,以及分析刘天华先生二胡音乐的创作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前秦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各方面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从刘天华先生富于人文精神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二胡作品的构思及思想,他为传统的人文精神特征作了解释和剖析,使音乐从构思到创造,都发挥出中国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
刘天华把二胡作为国乐改革的突破点,借鉴了小提琴演奏中的颤弓、揉弦技巧以及西方器乐曲的创作形式和风格特点,并加入了琵琶演奏中的轮指、古琴演奏中的泛音等技法,发明并使用了多把位二胡演奏法。这些改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在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一、刘天华音乐艺术
(一)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先生于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原名刘寿椿,著名的“刘氏三杰”说的就是刘天华先生以及大哥刘半农、三弟刘北茂。他们的父亲是晚清学者刘宝山,他是第一个将私立学校开在家里的人,以一种新的方式创办了国外形式的学校翰林院,刘天华是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批学生。1909年,刘天华先生考入了常州政府学校。在中学学习的两年时间里,他接触到了小号、小提琴、二胡、琵琶、古琴等乐器。退学后,他又在军乐队里当小号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刘天华与哥哥离开他的家乡上海,担任了剧团“开明剧社”乐队的小号手。刘天华先生在其日常生活和演出中不断地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学习小提琴、钢琴和许多西方铜管乐器。19岁的刘天华在江阴华澄小学和常州第五中学担任音乐教师,这段时间他不断地访问当地的民间艺人,向他们请教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和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能,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同时,他也在周少梅和沈肇州那里学习到了专业的二胡、琵琶演奏技能。1922年,刘天华去了北京大学音乐学院教学,在这期间他研究音乐理论、小提琴和三弦拉戏以及昆曲。他也经常花时间去旅行,并在北京著名的集市和娱乐场所跟很多民间艺人学习。1927年,他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创办了《音乐杂志》。
(二)刘天华的二胡艺术
二胡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许多学者一致认为从唐宋时期以后开始形成了一些弓弦类乐器。嵇琴和奚琴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现存的胡琴文献记载中的乐器,而且已被确认属于同一种乐器,只是命名不同。二胡虽已经历过了唐、宋、元、明、清等歷史朝代,但其不但没有被淹没,反而在形态上逐渐变得成熟,它作为一门艺术门类,其发展也是经历了艰辛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的出现改变了二胡的地位,一直以来二胡都是作为地方戏曲伴奏和合奏的乐器出现的,并且仅仅在地方戏曲和地方音乐中才能出现二胡的演奏。刘半农先生在《书亡弟天华遗影后》中曾说过,刘天华把本来平庸低微的二胡带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刘天华先生的二胡有它独特的音乐风格,使得很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对这--种乐器产生了用它创作演奏的想法,也让很多人开始欣赏起独立演奏的二胡乐器。
二、刘天华三大艺术观中的人文精神
(一)“要顾及一般民众”艺术观中的人文精神
就音乐而言,缺乏公共基础,导致了当代音乐社会现象的缺失。这个问题非常明显。没有人的因素、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和人们对一切音乐事物的促进,多么光辉的理论都会失去人文关怀,音乐也就失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顾及大众”的观点就是音乐应该表现出平民百姓之所想,才能更好地体现音乐所表现的人性。这就要求能够深刻地理解人们的生活,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用真实、具体、感人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刘天华先生观察人们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准确、细致地反映了现实,表现出了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人物。
(二)“承认艺术的社会作用及艺术是人们思想反映”艺术观中的人文精神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儒家的先哲们从音乐的社会功能、伦理哲学真理中找到并总结了音乐的功能:既可怡情修身养性,又可治国安邦。刘天华先生在传统音乐的理解之上,依然保持着崇高的情操和志向,他认为音乐作为宣传工具,鼓励人们冲破黑暗,追求光明;他把音乐当作描绘社会特征的画笔,来形容人们的忧郁和沮丧,他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个人内心情感,希望能找到共鸣与安慰。
(三)“国乐发展科学性和民族性”艺术观中的人文精神
刘天华对中国音乐改进充满热情和信心,他尝试着寻求新的途径,通过国家创办的音乐院校和音乐组织来探讨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寻找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规律。他以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实践,促进了中国科学和民族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他朴素的平民意识和民族意识。刘天华先生不断实践和创新,把曾被人认为是一种低级的民族乐器的二胡,变成一种有独奏、合奏等多种演绎形式的高雅乐器。刘天华先生认为,想要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就必须要在与西方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这也是我们当代人面临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会被淘汰而不去学习掌握更好的音乐知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民间音乐的本质特征是不能失去的,也就是说,人们仍然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刘天华二胡作品中的“重情”
(一)郁情类作品中的“情”
刘天华先生悲情忧郁的二胡作品,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复杂的时代特征,更是真实地表现了他内心的主观世界。“五四”时期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来说是最复杂的转型时期,大多数文化人都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和时局的动荡不定,他们的内心深处想要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他们想要有所反抗,想要追求光明,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但他们却常常没有奋斗的力量。所以说,他们对当时社会的失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各种复杂思想交织在一起,促使了那个时代大量的知识分子在情感上出现典型的悲愤状态。痛苦的现实生活不可避免地使有良知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对现实提出挑战。刘天华先生的二胡曲《病中吟》通过歌曲缓慢的旋律,将生病、失业和心烦、苦恼、焦虑、忧愁等心情都逐一体现出来。《苦闷之讴》是刘天华先生的一部表达自己内心独自的作品,音乐的标题已经对这首作品做出了简要的内容概括。与《病中吟》相比,这首歌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无奈,一开始就用前奏来表示直言不讳的语气,但随着音乐的不稳定气氛的渲染,这首歌到后来更表现出深深的绝望。 《悲歌》与《苦闷之讴》是刘天华先生在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这两首乐曲相比,
《悲歌》不拘形迹,节奏连贯有序,而《苦闷之讴》改变了有序的形式;前者在形式上具有模仿哭泣的声音,后者是一首歌,层层递进,把乐曲逐渐推向高潮。虽然《悲歌》是一首精简的音乐,但它凝结了作者倾注的大量心血,带给听众悲伤压抑的情绪。乐曲运用了大量的京剧中的元素,采用不同的演奏风格,把一颗破碎的心从有限的音符之中无限地表达出来,充分揭示了作者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并且也产生了戏剧性的艺术效果。《独弦操》又叫《忧心曲》,也是一首反映作者烦恼心情的巨作,但它的作品更深刻、更凝重,如果说最初的几首乐曲表现出的是个人情感的“孤独”,是一种庄严、宁静、超然的情感,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在揭示作者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闲情类作品中的“情”
《月夜》《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这类休闲作品是刘天华先生情怀的体现,描绘了情感与风景的交融渗透,在这样的场景中时空的界限消失了。《月夜》以描写家乡凉爽的夏夜为主,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沁人心脾的清爽快乐的心情作为作品的主题。这首抒情音乐,以当地的音乐素材描述丰富的景观,描绘出风景如画、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新的夜晚,演奏风格中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热爱生活和美丽的河山,以优雅流畅的旋律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试图从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并想积极地生活下去的愿望。《良宵》是刘天华先生在1928年1月22日除夕之夜即兴创作的作品,所以又称为《除夕小唱》。在这一年里,刘天华先生花费了很多心血酝酿了很长时间的“国乐改进社”终于成立。在一次除夕夜里,教师和学生们欢聚一堂,像是一个大家庭,刘天华先生为了表达他当时内心的喜悦而创作出了这首曲子。《闲居吟》这首愉快的抒情性作品,使用简单、生动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充分展现了作者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无忧无虑的心情,也体现了作者“抱朴含真,陶然自乐”的思想感情。《空山鸟语》这首二胡曲,表现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景象,从而也使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祖国美丽的河流山脉和对自由的渴望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三)欢情类作品中的“情”
《光明行》是一首运用中西方风格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新颖独特的演奏技巧和具有浓郁民族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从这首乐曲的题目来看,他是在表达进步的思想。整首曲子的旋律明快、激昂,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在追求进步和光明路上的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作者不怕失败的决心。在寻求光明自由和真理的同时也反映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广大群众强烈的呼聲和欲望。《烛影摇红》是一个古典音乐的曲牌名称,它是刘天华先生借过来直接用的标题。这首曲子在十首二胡曲中最轻松、风格更写意,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整首歌曲通过轻快优美的旋律和灵活的节奏,引导人们进入激动、兴奋和愉悦的心境,使人陶醉在温柔、深情、甜蜜的梦乡中。
总的来说,刘天华二胡作品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其实是关注人内心的一种人文情怀。他的二胡作品其实也是在强调人在音乐表演中的中心地位。它是以中国悠久的文化根源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为根本依据的。
通过对刘天华先生的生平和他对二胡艺术所做的贡献的论述,以及分析刘天华先生二胡音乐的创作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前秦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各方面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从刘天华先生富于人文精神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二胡作品的构思及思想,他为传统的人文精神特征作了解释和剖析,使音乐从构思到创造,都发挥出中国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