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老漂族”;城市适应;社会工作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之下,一些农村人口逐渐地涌入到城市。因为农村人口在城市中获得了事业,在城市中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样也让农村中老年人为了照顾子女,尤其是为了照顾自己的孙辈,从而离开自己的家乡到自己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成为了城市“老漂族”。因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各种方面的差异,这些“老漂族”在城市适应过程中存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可以帮助“老漂族”,需要社会相关机构的介入,帮助“老漂族”解决各方面的适应问题,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对“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的意义。
一、“老漂族”城市适应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相对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很大,生育政策限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生育率与死亡率下降,从而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中,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突出。很多中老年人为了照顾子女或是孙辈,远离家乡到陌生的城市生活,成为了城市的“老漂族”。他们虽然和自己的子女团聚,但是也面临了各种困难和问题。“老漂族”漂在城市,想要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但是面临和原来生活环境不同的陌生环境,适应城市的生活寸步难行。社会制度、政策、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以及老年人心理、生理上的问题,使其在城市生活中孤独无助。老年人是维系家庭温馨和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老漂族”群体扩大了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工作服务的难度。解决“老漂族”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经过社会介入的方式,优化“老漂族”的生活情况,给予其更多的关怀,这样对提高“老漂族”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社会介入到“老漂族”城市适应过程,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观,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作出贡献。总之,社会介入“老漂族”城市适应过程中有着很大的意义和价值,是以提升“老漂族”适应能力和幸福感当作基础,以此促使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二、“老漂族”的城市适应问题
(一)生理适应问题
在年龄的增长下,老年人的生理器官功能与身体机能也逐渐减弱,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应激反应也会逐渐加强。所以,很多老年人在进入了城市居住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如以前,各种身体不适感也会增加,生病次数增多。还有则是水土不服,老年人在进入城市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已经习惯了家乡的气候与环境。在进入城市之后,对陌生城市的气候与环境不太习惯。还有则是饮食和睡眠方面的问题。到城市居住经常会顺应儿女的饮食口味,年轻人喜好油腻辛辣的食物,但是老年人肠胃经常会无法适应。加之要照顾自己的孙辈,晚上睡眠质量也很差。
(二)心理适应问题
除了身体上的不适之外,“老漂族”在心理上也遇到一定的适应问题。大部分的人在进入陌生的城市之后,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主要是有自卑、消极脆弱以及自尊感缺失等方面。一些刚到城市生活的农村老年人,陌生的环境会让其心理上无法适应,对一些新的事物不太了解,这样就会感到孤单自卑。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极少和社区居民交往,甚至还会自己封闭自己,内心长时间处于消极压抑的状态中,这样就会形成很多消极情绪。
(三)文化适应问题
老年人离开故土到城市生活,其生活环境和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和外界交流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存在了文化适应的问题。比如语言交流上的困难,比如一些老年人只会讲方言,而在大城市中基本上讲的都是普通话,这样就会导致“老漂族”听不懂,使其缺少和外界的交流。还有则是休闲方式的单一性,休闲是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关键的构成部分,来自农村的“老漂族”长时间务农,和从事非农业的城市人生活处于两个世界,各自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方式,有着不同的休闲方式。农村的休闲主要是串门与闲聊,而城市的休闲主要是旅游和跳广场舞,所以城市“老漂族”经常选择待在家里不出门。此外,价值观上存在的冲突,比如在消费和教育方面,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城市适应中的措施
(一)调整“老漂族”心理状态
对于“老漂族”在适应城市时存在的消极心理而言,社会工作在介入时,要帮助其消除寄居城市的心理,深入挖掘其潜力,提升“老漂族”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改善其自身存在的老而无用的心理,使其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确保他们可以有效适应城市生活。个人层面上,社会工作者要鼓励“老漂族”自己寻找专业辅导,调整心理状态。在“老漂族”发现自己不适应城市生活时,可以自己主动找到社区的心理咨询或是社工服务寻找帮助。工作者要使用个案工作的方式鼓励“老漂族”,使其能够倾诉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无助和恐慌感,并且在优势的角度上积极对待当前的生活,保持心理平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了解“老漂族”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应城市的目标与具体计划,帮助其反思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其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家庭层面上,社会工作还需要和“老漂族”的子女交流,让子女可以主动关心和理解“老漂族”。在适应城市生活时,“老漂族”面对的压力逐渐增多,其心理上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多。社会工作者可以经过提供信息和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家庭成員可以主动和老年人商量家里的事情,充分尊重老人,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感。社会层面上,社会工作者要呼吁社区其他的居民关心外地的老年人,消除社区居民的距离感,消除社区居民对“老漂族”的偏见。比如,可以组织“老漂族”和当地同龄老人一起参与到社区志愿活动中,在优化社区卫生和绿化环境的同时,也拉近了城市本地人和“老漂族”之间的距离,消除“老漂族”的孤独感。
(二)鼓励“老漂族”更新观念
在城市环境中生活,“老漂族”的思想观念是比较落后的。观念上的冲突极易引发家庭矛盾,所以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适应问题中,就需要引导其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就个人层面上而言,“老漂族”自己要想实现思想的创新,尽快适应城市环境,需要其自身的积极配合。社会工作者要综合“老漂族”的特点与优势,引导其可以坚持自己的意愿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使其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实际上,现在很多“老漂族”本身都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是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更新其观念而己。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社会工作者要让“老漂族”主动和家庭其他成员沟通交流,要关注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就消费观念而言,还需要让“老漂族”与时俱进,依据家庭经济情况安排生活,吸收更多的消费观念。其中,可以让“老漂族”在社区书屋中阅读一些和消费、教育相关的书籍,不认字的老人可以听广播来学习新知识。就家庭方面而言,还要鼓励家庭成员学习家庭交流技巧。就消费观念而言,子女要和老人毫无保留地沟通,要帮助老人学习新的事物,制造共同话题,消除家庭中存在的代沟。“老漂族”一般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很少对外界的消费信息进行关注,家庭成员要有意识地向“老漂族”灌输新的消费信息,鼓励其购买一些老年用品。其中可以夸赞“老漂族”节俭的品质,还可以让老年人在节俭基础上理性消费。
(三)帮助“老漂族”改变行为方式
“老漂族”从长时间生活的地区离开,到子女成家立业的城市生活,原本的交流、休闲和生活方式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老漂族”在融入城市时,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自我认知和行为出现变化,需要社会大众与“老漂族”一起努力。社会工作者需要深入挖掘“老漂族”的潜力,使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帮助其学习和习惯城市中的各种行为。就个人方面而言,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老漂族”培养兴趣爱好,使其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且主动学习城市的行为。因为身体机能衰弱,“老漂族”通常都长时间待在家里照顾小孩,或是看电视。面对这种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要鼓励“老漂族”走出家门,到户外活动,让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可以建立志愿者和“老漂族”一对一帮助的模式,主要是让志愿者依据“老漂族”的喜好,安排其参与到社区兴趣活动中,并且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比如参加到周末影院、广场舞比赛以及娱乐小组等等。通过帮助“老漂族”参与到各种文化互动中,可以培养“老漂族”的兴趣爱好,也可以使其展现自己的长处,加强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此外对于““老漂族””口音的问题,志愿者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普通话,以此消除“老漂族”和其他人之间的交流障碍。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经过家庭作业的方式,让“老漂族”每天活动之后总结城市生活和原来生活的不同,并且试着提出一些改变策略。就家庭方面而言,家庭是在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上构成的群体,其承担着家庭成员社会化的关键功能,是人们基本生活的归属。社会工作和要帮助家庭成员一起制定“老漂族”适应城市行为的计划,比如让老人熟悉经常要去的地方,像超市、公交站、公园以及医院等等。还有就是帮助老人熟悉生活范围内的交通路线和交通规则等,使其可以适应城市生活。
四、结语
“老漂族”是当前城市群体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其在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分析和掌握“老漂族”在城市适应中的各种问题,比如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等,然后依据实际问题,引导“老漂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更新观念,在此基础上帮助“老漂族”顺利适应城市环境。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之下,一些农村人口逐渐地涌入到城市。因为农村人口在城市中获得了事业,在城市中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样也让农村中老年人为了照顾子女,尤其是为了照顾自己的孙辈,从而离开自己的家乡到自己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成为了城市“老漂族”。因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各种方面的差异,这些“老漂族”在城市适应过程中存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可以帮助“老漂族”,需要社会相关机构的介入,帮助“老漂族”解决各方面的适应问题,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对“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的意义。
一、“老漂族”城市适应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相对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很大,生育政策限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生育率与死亡率下降,从而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中,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突出。很多中老年人为了照顾子女或是孙辈,远离家乡到陌生的城市生活,成为了城市的“老漂族”。他们虽然和自己的子女团聚,但是也面临了各种困难和问题。“老漂族”漂在城市,想要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但是面临和原来生活环境不同的陌生环境,适应城市的生活寸步难行。社会制度、政策、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以及老年人心理、生理上的问题,使其在城市生活中孤独无助。老年人是维系家庭温馨和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老漂族”群体扩大了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工作服务的难度。解决“老漂族”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经过社会介入的方式,优化“老漂族”的生活情况,给予其更多的关怀,这样对提高“老漂族”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社会介入到“老漂族”城市适应过程,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观,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作出贡献。总之,社会介入“老漂族”城市适应过程中有着很大的意义和价值,是以提升“老漂族”适应能力和幸福感当作基础,以此促使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二、“老漂族”的城市适应问题
(一)生理适应问题
在年龄的增长下,老年人的生理器官功能与身体机能也逐渐减弱,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应激反应也会逐渐加强。所以,很多老年人在进入了城市居住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如以前,各种身体不适感也会增加,生病次数增多。还有则是水土不服,老年人在进入城市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已经习惯了家乡的气候与环境。在进入城市之后,对陌生城市的气候与环境不太习惯。还有则是饮食和睡眠方面的问题。到城市居住经常会顺应儿女的饮食口味,年轻人喜好油腻辛辣的食物,但是老年人肠胃经常会无法适应。加之要照顾自己的孙辈,晚上睡眠质量也很差。
(二)心理适应问题
除了身体上的不适之外,“老漂族”在心理上也遇到一定的适应问题。大部分的人在进入陌生的城市之后,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主要是有自卑、消极脆弱以及自尊感缺失等方面。一些刚到城市生活的农村老年人,陌生的环境会让其心理上无法适应,对一些新的事物不太了解,这样就会感到孤单自卑。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极少和社区居民交往,甚至还会自己封闭自己,内心长时间处于消极压抑的状态中,这样就会形成很多消极情绪。
(三)文化适应问题
老年人离开故土到城市生活,其生活环境和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和外界交流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存在了文化适应的问题。比如语言交流上的困难,比如一些老年人只会讲方言,而在大城市中基本上讲的都是普通话,这样就会导致“老漂族”听不懂,使其缺少和外界的交流。还有则是休闲方式的单一性,休闲是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关键的构成部分,来自农村的“老漂族”长时间务农,和从事非农业的城市人生活处于两个世界,各自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方式,有着不同的休闲方式。农村的休闲主要是串门与闲聊,而城市的休闲主要是旅游和跳广场舞,所以城市“老漂族”经常选择待在家里不出门。此外,价值观上存在的冲突,比如在消费和教育方面,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城市适应中的措施
(一)调整“老漂族”心理状态
对于“老漂族”在适应城市时存在的消极心理而言,社会工作在介入时,要帮助其消除寄居城市的心理,深入挖掘其潜力,提升“老漂族”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改善其自身存在的老而无用的心理,使其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确保他们可以有效适应城市生活。个人层面上,社会工作者要鼓励“老漂族”自己寻找专业辅导,调整心理状态。在“老漂族”发现自己不适应城市生活时,可以自己主动找到社区的心理咨询或是社工服务寻找帮助。工作者要使用个案工作的方式鼓励“老漂族”,使其能够倾诉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无助和恐慌感,并且在优势的角度上积极对待当前的生活,保持心理平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了解“老漂族”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应城市的目标与具体计划,帮助其反思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其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家庭层面上,社会工作还需要和“老漂族”的子女交流,让子女可以主动关心和理解“老漂族”。在适应城市生活时,“老漂族”面对的压力逐渐增多,其心理上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多。社会工作者可以经过提供信息和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家庭成員可以主动和老年人商量家里的事情,充分尊重老人,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感。社会层面上,社会工作者要呼吁社区其他的居民关心外地的老年人,消除社区居民的距离感,消除社区居民对“老漂族”的偏见。比如,可以组织“老漂族”和当地同龄老人一起参与到社区志愿活动中,在优化社区卫生和绿化环境的同时,也拉近了城市本地人和“老漂族”之间的距离,消除“老漂族”的孤独感。
(二)鼓励“老漂族”更新观念
在城市环境中生活,“老漂族”的思想观念是比较落后的。观念上的冲突极易引发家庭矛盾,所以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适应问题中,就需要引导其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就个人层面上而言,“老漂族”自己要想实现思想的创新,尽快适应城市环境,需要其自身的积极配合。社会工作者要综合“老漂族”的特点与优势,引导其可以坚持自己的意愿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使其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实际上,现在很多“老漂族”本身都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是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更新其观念而己。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社会工作者要让“老漂族”主动和家庭其他成员沟通交流,要关注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就消费观念而言,还需要让“老漂族”与时俱进,依据家庭经济情况安排生活,吸收更多的消费观念。其中,可以让“老漂族”在社区书屋中阅读一些和消费、教育相关的书籍,不认字的老人可以听广播来学习新知识。就家庭方面而言,还要鼓励家庭成员学习家庭交流技巧。就消费观念而言,子女要和老人毫无保留地沟通,要帮助老人学习新的事物,制造共同话题,消除家庭中存在的代沟。“老漂族”一般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很少对外界的消费信息进行关注,家庭成员要有意识地向“老漂族”灌输新的消费信息,鼓励其购买一些老年用品。其中可以夸赞“老漂族”节俭的品质,还可以让老年人在节俭基础上理性消费。
(三)帮助“老漂族”改变行为方式
“老漂族”从长时间生活的地区离开,到子女成家立业的城市生活,原本的交流、休闲和生活方式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老漂族”在融入城市时,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自我认知和行为出现变化,需要社会大众与“老漂族”一起努力。社会工作者需要深入挖掘“老漂族”的潜力,使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帮助其学习和习惯城市中的各种行为。就个人方面而言,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老漂族”培养兴趣爱好,使其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且主动学习城市的行为。因为身体机能衰弱,“老漂族”通常都长时间待在家里照顾小孩,或是看电视。面对这种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要鼓励“老漂族”走出家门,到户外活动,让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可以建立志愿者和“老漂族”一对一帮助的模式,主要是让志愿者依据“老漂族”的喜好,安排其参与到社区兴趣活动中,并且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比如参加到周末影院、广场舞比赛以及娱乐小组等等。通过帮助“老漂族”参与到各种文化互动中,可以培养“老漂族”的兴趣爱好,也可以使其展现自己的长处,加强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此外对于““老漂族””口音的问题,志愿者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普通话,以此消除“老漂族”和其他人之间的交流障碍。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经过家庭作业的方式,让“老漂族”每天活动之后总结城市生活和原来生活的不同,并且试着提出一些改变策略。就家庭方面而言,家庭是在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上构成的群体,其承担着家庭成员社会化的关键功能,是人们基本生活的归属。社会工作和要帮助家庭成员一起制定“老漂族”适应城市行为的计划,比如让老人熟悉经常要去的地方,像超市、公交站、公园以及医院等等。还有就是帮助老人熟悉生活范围内的交通路线和交通规则等,使其可以适应城市生活。
四、结语
“老漂族”是当前城市群体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其在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分析和掌握“老漂族”在城市适应中的各种问题,比如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等,然后依据实际问题,引导“老漂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更新观念,在此基础上帮助“老漂族”顺利适应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