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双循环”成了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词。
毫无疑问,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犹如一针催化剂,让本来就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加快了变化的速度,也产生了更多不确定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久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其中发达经济体将萎缩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萎缩3%。
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剧变的当下,中国迅速做出了反应和调整。
早在今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就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8月24日,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双循环”具体是指什么?哪些行业会因此发生重大变化?它对国计民生将产生什么深远影响?围绕大众关心的问题,《环球人物》记者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
“这个战略其实早已构建”
《环球人物》: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正在稳步恢复,中国为什么在此时提出“双循环”战略?
芮萌:学术界目前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双循环”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短期解决方案,有人认为是长期的;有人认为它是中国被动的选择,有人认为是我们的主动出击。
“双循环”这个概念不是最近才有的。早在2008年,国内学术界出了一本书《中国经济50人看30年:回顾与评析》,是中国知名经济学家的文章合集。在这本书中,有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反思“赶超型”的工业化路径,要建立新的产业体系和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拉动的路径,同时用和平方式与资源供给国家形成互惠互利的战略分工。在那篇文章的结尾,提出了调整扭曲的价格和实现内部良性循环的未来改革的大方向。这或许是“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早期思考。
所以我认为,中国高层其实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十四五”规划里的一些内容与“双循环”战略也是非常吻合的。它不是短期内高层“头脑风暴”出来的构想,而是已经存在很久了,只是选择在今天这个特殊时间点,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个选择既有疫情的偶然因素,也有历史的必然因素。
《环球人物》:在您看来,今天这个时间点有什么特殊性?
芮萌: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方面。一是历史的趋势。人类社会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改变了旧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世界秩序出现新变化,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是当前的国际形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全球化的步伐已经非常缓慢,疫情暴发后,国际交通中断、国际贸易停滞,很多国家和地区连口罩都无法自给自足。美国、日本等国开始进一步鼓励本国企业把部分制造业转回国内。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外贸市场来拉动经济已经不现实,何况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GDP都是负增长。
三是国内的发展阶段。过去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是因为中国的两大竞争优势——人口红利、资本价格低廉,现在这两大优势都在减弱。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还在进行中。这么大的体量,希望像新加坡、韩国那样长期依赖外贸是不可能的,我们未来的主要动力一定是内需,是国内消费。
《环球人物》:在国际环境严峻的大背景下,中国果断提出了新战略,我们的底气是什么?
芮萌:中国的市场足够大、潜力足够大。我们地域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程度还很不平衡,呈现梯队形式。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三四线地区是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个别偏远地区可能刚刚脱贫。所以,我们的产业链仍然可以不断辐射,从沿海地区慢慢溢出到中部地区,再溢出到西部地区,形成良性循环。
A股是“双循环”的粮草、弹药
《环球人物》:中央提出“双循环”要以“内循环”为主体,具体怎么构建?
芮萌:“內循环”的构建基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需求就是增加内需。最近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进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的钱现在很多在房地产市场里,没多少钱去大笔消费。但买房子是一次性的,不像日常消费能涉及更多产业、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因此,这次疫情尽管对经济影响很大,中央政府却没有给房地产市场松绑,依然坚持调控。这样老百姓才有可能把钱从楼市拿出来,用于国内消费。
同时,海南省建立了自贸区、免税区。过去大量中国人到境外旅游、购物,拉动了全世界的消费,现在变成到海南免税区消费。 “内循环”的另一方面是供给。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是某些环节还不够完善。比如,一些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是在海外生产的。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意识到在国内建立全套现代化产业链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改革五大要素市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释放市场潜力和活力,促进供给侧改革。
《环球人物》:除了消费领域外,“内循环”对哪些行业的影响比较大?
芮萌:中美贸易摩擦让我们意识到,中国有很多短板。过去太追求短期利益,导致在很多核心技术上被国外卡脖子,“内循环”会重点加强这些领域的投入和建设。尤其是对于芯片、软件等核心科技产业,政府会在财税、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此外,中国现在也有一些具有领先优势的行业,比如5G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国家会推出相关政策巩固和扩大优势。
再就是资本市场,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对接国际资本市场,从“双循环”中受益。
《环球人物》: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在“双循环”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芮萌:企业研发核心技术需要长期资本,而银行是没有长期资本的,钱从哪里来呢?股市是一个重要的投融资来源。
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平均寿命都在不断提高,相应地,我们对投资理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因此,老百姓也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它除了为实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外,也可以为投资者带来资本性收入。要实现这个目标,A股必须进行全面改革。
过去A股市场以散户为主,大家不是投资,而是投机、博弈。中国股市的平均换手率是400%。什么概念?一个人一年换了4只股票,平均每只股票只持有3个月,这怎么能叫长期资金呢?A股的问题不是它不能为投资者带来收益,而是投机者太多。
现在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境内外的机构投资者大量进入A股,注册制等相关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希望能够大浪淘沙,良币驱逐劣币,让A股市场的资金成为“双循环”的粮草、弹药。
“双循环”不是自我封闭
《环球人物》:过去几年,随着国内产业升级,一些中低端产业转到了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家,“双循环”之后这种转移还会持续吗?
芮萌:这种转移也是一种趋势。即使是美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产业链都搬回去。如果一件商品卖4美元,在中国的生产成本是1美元,在美国要7美元,企业会怎么选择?肯定不会做亏本生意。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国内的人工成本早已超过越南等国家,所以部分产业链外迁是一个趋势。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过程。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双循环”不是要让中国经济回到自给自足的封闭年代,所以政府才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
《環球人物》: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外循环”会加强和哪些地区的合作?
芮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肯定会与中国有更多合作。比如东盟10国,现在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此外,我们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国家也签署了一些双边协议,其中涉及的行业、企业都会直接受益。
中国在基建领域的产品、技术和标准是很多国家需要的;东盟的人口结构非常年轻,劳动力资源丰富;中日韩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可以有深度合作;还有一些资源型国家,可以作为原材料提供者。从长期来看,这些都是比较稳定的合作。
《环球人物》:随着“双循环”的推进,世界经济格局会发生哪些新变化?
芮萌:过去的经济全球化模式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资金、市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提供劳动力、资源、产品,说白了就是“中国人制造,美国人消费”。
因为美元霸权,美国政府可以无限制地印钞票,在全球买东西,一旦发生金融危机还可以转嫁给世界。中国牺牲了各种各样的资源,用几代人的汗水、低附加值的产品一步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双循环”的推进,我们要更侧重“中国人制造,中国人消费”,同时和那些与我们价值观趋于一致的国家和地区有更密切的合作。
《环球人物》: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出海,发展势头非常不错,但现在频频遭受美国政府的打压和威胁,他们应该如何调整企业战略?
芮萌:之前企业考虑比较多的是商业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现在要更多地考虑地缘政治风险。
WTO是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秩序,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过去谁违反了它的游戏规则,它就处罚谁,扮演全球警察的角色,那时候出海的中国企业,因为不涉及美国的核心利益,发展空间是比较大的。
但现在,美国的心态变了,觉得自己收保护费的霸权受到了挑战,以后可能收不到了,所以才不择手段地阻止非美国企业在全球的发展。在实力还不够强大的当下,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对方的游戏规则捍卫自身权利,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所在国企业的合作,互利共赢,有钱一起赚。
《环球人物》: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您认为哪些领域有可能借助“双循环”实现跨越式发展?
芮萌:中国自主可控的那些高科技产业,比如新机电、高端消费、军工、粮食安全等,这些都有机会。
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800万人左右,就算其中只有10%是精英,也有80万人。再加上每年几十万的留学生,未来回国人数会越来越多。虽然中国人的年龄结构在变老,但知识结构在不断升级,这是一项重要的资产,希望未来我们能把它用好。
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是以它自己为中心,什么便宜都占,什么好处都拿。今天我们要更强调共赢,“双循环”不仅利己,也要利他,这样才能看得更广、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