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包含面很广,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可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析”、“综合.探索”等四个学习领域。其中,绘画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而创作画又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地进行辅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反之,辅导不当还会抑制和妨碍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翻开小学生的美术作业,常会看到有些作业画得非常空,主题物画得小而单一,而有的画面则显得太满,主次不分、一片混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初学绘画的学生,要么不敢下笔,而敢画的往往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局部地勾描,这样就造成比例失调,构图不规范缺乏整体感,对物体没有整体认识。因此美术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二是表现。认识依靠观察来进行,表现依靠经验来完成。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更为重要一些。在绘画中,如果学生的认识方法不正确,仅仅凭自己的经验来涂鸦,不但不能提高表现能力,反而会养成一种错误的习惯。训练、培养学生整体观察能力和绘画创作能力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歩来进行: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会发现
美,生活中无处不在。而美的创造源于生活。小学生绘画创作的过程,其实与成人搞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在创作前都需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细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例如在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云南省地方教材第一册一年级的《我是小学生》了一课中,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发现,人物的穿着、样貌、改变以及环境的添加来表现小学生的特点,通过记忆组合就可以完成一幅较好的画了。经过这样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同学们不但把画面画的完整,还可以画得逐步具体。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记忆,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过程与细节,这样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题课做了。
二、培养学生学会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其实很多孩子的想象力比我们成人要丰富,只是不懂得如何取舍、综合表现而已。在辅导小学生绘画创作时,我们作为引导者应注意孩子的特性,适时鼓励和帮助,但切忌圈固其思维。创作画我们大致可分为命题画创作和自由绘画创作。在面对命题画创作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照片或画记忆画来收集素材。例如四年级的《热闹的集市》一课,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不同人物的穿戴、动作、表情变化,观察集市中来、往、停、动的人物和动物,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品,云南的民族风情和服饰,以及各景点的优美风景等等。通过观察感受和记忆家乡的美来体现家乡具有特色的热闹集市一景,从某一兴趣点出发来扩展,激发学生对表现《热闹集市》这一主题画的兴趣。对有关科幻题材的主题创作,如拓展课中关于外太空的想象创作,不能到实地去观察,就让学生通过搜集有关的书本材料,或观看有关的电视、录像、电影等。二是自由绘画的创作。没有特定的主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善于观察,留意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思考把平常的事物通过想象变成不平常的画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想象,这种想象是有了“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有感而发。告诉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这时可以加工改造,把它画漂亮,包括造型和色彩,也可以放大、缩小或取舍。有时还可以把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样子,当然还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三、教会学生巧取舍、用心勾画完善图稿
有了充分的“感知材料”,并能展开想象,接下来就是进入画面构图,这一阶段很关键。尽管小学生绘画作品的构图没有成人作品那么严谨。但花心思布置画面,设计出“巧”的构图与随随便便画上去的画面效果大不一样。正如有人这样比喻,布置构图就像布置房间一样,一个房间总不能把家具塞满就了事。正确的应该是想想不同的家具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做到既实用又好看。所以,下笔前让学生想想,把画的内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要的东西(主体部分),哪些地方画衬托的东西(画面背景),哪里应该留出空白,为什么?想好了再下笔。平时我碰到两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一、是一些学生以为画得越多越好,整个画面画得满满的,没有透气的地方。反之,另一种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的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把画里画的东西都画得最合适又好看的时候,才算是一幅完整的面。画构图不要一下子画好,需要引导学生反复修改,在画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有意思的东西,去掉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东西,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四、鼓励学生大胆用笔、放手着色
图稿完善后,接着是完成作品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因为画面效果主要看完成作品的阶段,如果用笔用色不当,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出不了好作品。在辅导学生完成作品时,首先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画”制宜,即根据绘画创作内容,选择适宜的画种及绘制方法,有的内容宜用油画棒,有的内容则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纸版画制作等。这种“适宜”只是从画面效果考虑而已,例如画有关雨天题材的画,选用水彩或国画的画法,容易表达出水迹淋漓的感觉。二是因人制宜,即根据学生喜欢及掌握画法程度来考虑,有的学生喜欢画水彩、油画棒,有的喜欢画国画,还有的喜欢制作剪贴画。小学生绘画创作应围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展开,并要细心的“导”。作画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用笔,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出不了好的效果,如果反复涂抹还会损坏画面效果。所以,整体要画得大胆,局部及细节要画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胆用笔,细心“收拾”。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从而也能提高学生的作画水平。
完成一件好作品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用色问题,用色时要让学生明白,色彩不仅是为了画面更漂亮,更重要的是色彩可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比如画面上鲜花盛放,到处充满嫩绿的景象,那表达的当然是春天的气息。而表达寒冬自然就需要冷的色调,如紫、蓝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哪里可多用色彩,哪里可少用色彩,并注意到色彩可互相衬托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大胆处理好色彩的关系时还要进行“收拾”整理,完善画面。
美术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但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而绘画创作时更需要有正确的观察认识方法,才能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习绘画变成一种追求美的享受,不断提高绘画水平,同时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以更上一层楼。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会发现
美,生活中无处不在。而美的创造源于生活。小学生绘画创作的过程,其实与成人搞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在创作前都需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细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例如在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云南省地方教材第一册一年级的《我是小学生》了一课中,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发现,人物的穿着、样貌、改变以及环境的添加来表现小学生的特点,通过记忆组合就可以完成一幅较好的画了。经过这样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同学们不但把画面画的完整,还可以画得逐步具体。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记忆,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过程与细节,这样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题课做了。
二、培养学生学会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其实很多孩子的想象力比我们成人要丰富,只是不懂得如何取舍、综合表现而已。在辅导小学生绘画创作时,我们作为引导者应注意孩子的特性,适时鼓励和帮助,但切忌圈固其思维。创作画我们大致可分为命题画创作和自由绘画创作。在面对命题画创作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照片或画记忆画来收集素材。例如四年级的《热闹的集市》一课,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不同人物的穿戴、动作、表情变化,观察集市中来、往、停、动的人物和动物,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品,云南的民族风情和服饰,以及各景点的优美风景等等。通过观察感受和记忆家乡的美来体现家乡具有特色的热闹集市一景,从某一兴趣点出发来扩展,激发学生对表现《热闹集市》这一主题画的兴趣。对有关科幻题材的主题创作,如拓展课中关于外太空的想象创作,不能到实地去观察,就让学生通过搜集有关的书本材料,或观看有关的电视、录像、电影等。二是自由绘画的创作。没有特定的主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善于观察,留意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思考把平常的事物通过想象变成不平常的画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想象,这种想象是有了“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有感而发。告诉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这时可以加工改造,把它画漂亮,包括造型和色彩,也可以放大、缩小或取舍。有时还可以把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样子,当然还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三、教会学生巧取舍、用心勾画完善图稿
有了充分的“感知材料”,并能展开想象,接下来就是进入画面构图,这一阶段很关键。尽管小学生绘画作品的构图没有成人作品那么严谨。但花心思布置画面,设计出“巧”的构图与随随便便画上去的画面效果大不一样。正如有人这样比喻,布置构图就像布置房间一样,一个房间总不能把家具塞满就了事。正确的应该是想想不同的家具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做到既实用又好看。所以,下笔前让学生想想,把画的内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要的东西(主体部分),哪些地方画衬托的东西(画面背景),哪里应该留出空白,为什么?想好了再下笔。平时我碰到两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一、是一些学生以为画得越多越好,整个画面画得满满的,没有透气的地方。反之,另一种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的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把画里画的东西都画得最合适又好看的时候,才算是一幅完整的面。画构图不要一下子画好,需要引导学生反复修改,在画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有意思的东西,去掉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东西,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四、鼓励学生大胆用笔、放手着色
图稿完善后,接着是完成作品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因为画面效果主要看完成作品的阶段,如果用笔用色不当,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出不了好作品。在辅导学生完成作品时,首先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画”制宜,即根据绘画创作内容,选择适宜的画种及绘制方法,有的内容宜用油画棒,有的内容则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纸版画制作等。这种“适宜”只是从画面效果考虑而已,例如画有关雨天题材的画,选用水彩或国画的画法,容易表达出水迹淋漓的感觉。二是因人制宜,即根据学生喜欢及掌握画法程度来考虑,有的学生喜欢画水彩、油画棒,有的喜欢画国画,还有的喜欢制作剪贴画。小学生绘画创作应围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展开,并要细心的“导”。作画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用笔,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出不了好的效果,如果反复涂抹还会损坏画面效果。所以,整体要画得大胆,局部及细节要画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胆用笔,细心“收拾”。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从而也能提高学生的作画水平。
完成一件好作品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用色问题,用色时要让学生明白,色彩不仅是为了画面更漂亮,更重要的是色彩可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比如画面上鲜花盛放,到处充满嫩绿的景象,那表达的当然是春天的气息。而表达寒冬自然就需要冷的色调,如紫、蓝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哪里可多用色彩,哪里可少用色彩,并注意到色彩可互相衬托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大胆处理好色彩的关系时还要进行“收拾”整理,完善画面。
美术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但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而绘画创作时更需要有正确的观察认识方法,才能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习绘画变成一种追求美的享受,不断提高绘画水平,同时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以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