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路上,他们总是对我说:“你要拼命读书,你要翻过那座山,看看群星闪耀。”于是,来自大凉山的我把读书当成信仰。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付出了三年甚至是十年的血汗泪,终于拿到一张去往远方的通行证。
我不去怪罪世界的参差,独善其身
尽管我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但学习环境依然不理想。好在我上高中那年,学校和成都市第七中学合作,开始试行远程网班教学。两个重点班观看远端的直播,跟着远端的老师学习,找近端的老师答疑。这种教学模式很新颖,但也因为很新,才刚开始就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手足无措。在初中,教学工具就只有黑板和粉笔,我已经习惯了板书和慢节奏的教学形式,现在突然让我盯着一块电子白板,在一片死寂的教室里,跟着没法对话的老师学习,真的是老师讲得再好,有时也无法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另一个是学习氛围的改变让我有些焦虑。早上直播的课上,班里经常“睡死”一大片,老师挨个儿去敲他们的脑袋,也只能管几分钟。而远端班的同学则“生龙活虎”,反应迅速,仿佛我的反射弧要比他们的长好一截。我们还得时不时听他们的老师教训他们:“你们要是不努力啊,就只能去对门的川大了。”用现在的话说,这简直就是太“凡尔赛”了。
但人的适应能力终究是极强的,我也期望我能成为远端同学的样子,毕竟引入顶级中学的资源,本质上是一件好事。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摸索学习之道,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
课上我根据老师讲的内容,快速记下关键词,课下再依照课本和记忆补充出对应的重点内容。以关键词为干,延伸出枝叶,一周就可以“枝繁叶茂”。这时,就需要剔除“废枝”,每科花两三个小时,先整体看一遍,再把原本杂乱的笔记默写梳理到干净的A4 纸上,将记不清楚或是不会的概念标红。
我每周一结,月结的时候就重点攻克不会的知识点,还是不会则标蓝,直到没有标记为止。到高三的时候,就不用再去一本一本地翻书和练习册,所有会的和不会的东西都会呈现在笔记上。
理科还是需要刷大量的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先把教材吃透,再去刷题,会有很大的成效,尤其是物理和数学,教材上的每个概念、每一句话都要理解,每一道例题都需要掌握。我早自习会提前20 分钟进教室,背数学和理综的公式、方程式、概念和例题。后期刷题的时候我都会条件反射:诶,这道题我好像在哪里见过!错题我会把题目裁下来,把当时做题的思路写在旁边,投进我的错题箱,每天抽三五题出来重新做,有点像现在流行的抽盲盒。
另外,不懂就问是非常重要的。即便近端的个别老师真的无法给出答案,但跟他们探讨自己不会的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没办法问远端的老师,也没有钱去补课。
记得高三的时候,碰上县城教学资源整合,把一中和二中合并到一起。我们换了新的化学老师,学校还停了直播课。结果老师经常讲到一半就卡壳了,红着脸在台上说:“你们自己下去再算算。”
有时,班上成绩好的几位同学会被叫去轮流讲题,最难的时候是没有一个人知道那道题到底该怎么做。但我还是会硬着头皮去请教老师,至少他见过的题比我多,多少能给我一些思路上的启发。
我时常在想,要是我出生在大城市,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结果会不会更好一点?但我不能改变自己的出身,父母把我带到这世界,养大我,我就很感恩了。我只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就这样,我满怀着淳朴的期望,去与周遭的环境做对抗,努力把自己打造得更好一点。
我用电场线与磁场线编织成青春,万般美丽
高考的石子路上,偏科总是绊倒我的那一颗石子。因为初中时理化生拔尖,以及所谓的“理科生好找工作”论,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理科。万万没想到,高中物理的学习思维和知识体系跟初中的完全不一样,才上课两周,我就完全懵了。我弄不清楚矢量的方向,更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期中考,我觉得物理做得挺好的,结果试卷发下来只有40 分。同桌安慰我说:“没事儿,七中的试卷本来就不是给正常人做的。”但是从初中接近满分的成绩降到现在的40分,断崖式降分造成的心理落差真的很大。再看看成绩单上的排名,只觉得凭什么他们用物理一科就能把我甩开,而且远端班的同学还有考满分的,我不甘心。
我主动找了班主任,请他把我的座位调到了我们班的“物理天才”旁边。恰巧“物理天才”的英语不好,我们俩可以互补。他给我讲摩擦力,讲直线运动,讲功率,我也给他讲语法,讲发音,讲短文。日复一日,我们就这样一直坚持着,并肩前行,从不放弃。
但是偏科的孩子应该都有过这种体验:如果其他科付出100% 的努力就能让成绩光鲜亮丽的话,那么不好的那一科就算付出200% 的汗水也无法让它起死回生。我的物理就像是一个不听话的野人,就算不停地鞭笞,还是桀骜不驯。
高二的物理更加晦涩难懂。我们开始练习理综,每次我都把生物和化学做完,物理只能做一点点,而且还不能保证正确率。后来老师讲到时间分配,说是理化生的时间应该按照物理60 分钟、化学50 分钟、生物40 分钟来分配,虽然我在心理暗自琢磨给物理一小时会不会多了点,但是也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那是我第一次在考场上会面卷尾“高大上”的大题,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尽管读题都难,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分析。
之后,我也愿意花时间去做物理题,成绩也有了些起色,最高还突破过80 分。然而,或许是这次考好让我觉得自己棒棒的,或许是我被自己的努力蒙蔽了双眼,觉得那就是我应得的,又或许是我太想要好的结果了,最后适得其反。现实生活里,哪有那么多黑马逆袭的案例,我再一次败给了物理。
高三的一个下午,发理综试卷,物理老师喜欢一边发一边念分数,“7 分”,没听错,这就是我的成绩,我仅仅做对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填空题而已。老师瞪着我说:“你可真行,你其他科目再好有什么用?没有物理,考得上好大学吗?”我羞红了脸,低着头,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
卷子发完,大部分同学都朝食堂走去,我在座位上失了神,脑子里嗡嗡作响,桌子上还摆着自习课刷的物理练习册,旁边的笔记本里全是典型例题、经典易错题、必备基础知识点、不同颜色笔画的电场线……我所有的努力好像被一个“7”全权否定了。
同桌用他沾着黑色墨水的“脏手”在我眼前晃了晃:“想啥呢?我英语还不是一如既往地差,不要放弃哦。” 我硬生生把眼泪憋了回去:“放心,一次而已,干不倒我。”我很幸运有这样的一个同桌,不仅是因为他可以教我物理,更大的原因还在于我们是相似的人,彼此感同身受,我们知道偏科孩子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证候。我们很清楚敌人比自己强大许多,却还要跟它硬刚到底。
老师讲完卷子后,不懂的题目同桌又给我讲了一遍,然后我便开始做错题分析。我把试卷上的那个“7 分”剪下来贴在桌子上,以时刻提醒自己。后来的日子里,我的成绩依然忽上忽下,直到自己悄然被时间推上了“战场”,以几张答题卡结束了三年的光阴。
最终,我物理考了69 分,总成绩全县前十。相对其他学霸来说,不是值得骄傲的成绩,但是至少我做到了每一科都均衡发展。我努力斗争过,就不觉得遗憾。从7 分到69 分,我用從不曾痊愈的脚踢飞了这颗小小的绊脚石。
我用三年行至远方。这三年,我没有在糟糕的环境里自甘堕落;这三年,我从没放弃过任何科目,脚踏实地地做了所有我应该做的事情;这三年,是电场线和磁场线交织而成的青葱年华……这三年很苦,但我能想起来的,只有甜!
我不去怪罪世界的参差,独善其身
尽管我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但学习环境依然不理想。好在我上高中那年,学校和成都市第七中学合作,开始试行远程网班教学。两个重点班观看远端的直播,跟着远端的老师学习,找近端的老师答疑。这种教学模式很新颖,但也因为很新,才刚开始就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手足无措。在初中,教学工具就只有黑板和粉笔,我已经习惯了板书和慢节奏的教学形式,现在突然让我盯着一块电子白板,在一片死寂的教室里,跟着没法对话的老师学习,真的是老师讲得再好,有时也无法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另一个是学习氛围的改变让我有些焦虑。早上直播的课上,班里经常“睡死”一大片,老师挨个儿去敲他们的脑袋,也只能管几分钟。而远端班的同学则“生龙活虎”,反应迅速,仿佛我的反射弧要比他们的长好一截。我们还得时不时听他们的老师教训他们:“你们要是不努力啊,就只能去对门的川大了。”用现在的话说,这简直就是太“凡尔赛”了。
但人的适应能力终究是极强的,我也期望我能成为远端同学的样子,毕竟引入顶级中学的资源,本质上是一件好事。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摸索学习之道,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
课上我根据老师讲的内容,快速记下关键词,课下再依照课本和记忆补充出对应的重点内容。以关键词为干,延伸出枝叶,一周就可以“枝繁叶茂”。这时,就需要剔除“废枝”,每科花两三个小时,先整体看一遍,再把原本杂乱的笔记默写梳理到干净的A4 纸上,将记不清楚或是不会的概念标红。
我每周一结,月结的时候就重点攻克不会的知识点,还是不会则标蓝,直到没有标记为止。到高三的时候,就不用再去一本一本地翻书和练习册,所有会的和不会的东西都会呈现在笔记上。
理科还是需要刷大量的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先把教材吃透,再去刷题,会有很大的成效,尤其是物理和数学,教材上的每个概念、每一句话都要理解,每一道例题都需要掌握。我早自习会提前20 分钟进教室,背数学和理综的公式、方程式、概念和例题。后期刷题的时候我都会条件反射:诶,这道题我好像在哪里见过!错题我会把题目裁下来,把当时做题的思路写在旁边,投进我的错题箱,每天抽三五题出来重新做,有点像现在流行的抽盲盒。
另外,不懂就问是非常重要的。即便近端的个别老师真的无法给出答案,但跟他们探讨自己不会的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没办法问远端的老师,也没有钱去补课。
记得高三的时候,碰上县城教学资源整合,把一中和二中合并到一起。我们换了新的化学老师,学校还停了直播课。结果老师经常讲到一半就卡壳了,红着脸在台上说:“你们自己下去再算算。”
有时,班上成绩好的几位同学会被叫去轮流讲题,最难的时候是没有一个人知道那道题到底该怎么做。但我还是会硬着头皮去请教老师,至少他见过的题比我多,多少能给我一些思路上的启发。
我时常在想,要是我出生在大城市,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结果会不会更好一点?但我不能改变自己的出身,父母把我带到这世界,养大我,我就很感恩了。我只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就这样,我满怀着淳朴的期望,去与周遭的环境做对抗,努力把自己打造得更好一点。
我用电场线与磁场线编织成青春,万般美丽
高考的石子路上,偏科总是绊倒我的那一颗石子。因为初中时理化生拔尖,以及所谓的“理科生好找工作”论,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理科。万万没想到,高中物理的学习思维和知识体系跟初中的完全不一样,才上课两周,我就完全懵了。我弄不清楚矢量的方向,更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期中考,我觉得物理做得挺好的,结果试卷发下来只有40 分。同桌安慰我说:“没事儿,七中的试卷本来就不是给正常人做的。”但是从初中接近满分的成绩降到现在的40分,断崖式降分造成的心理落差真的很大。再看看成绩单上的排名,只觉得凭什么他们用物理一科就能把我甩开,而且远端班的同学还有考满分的,我不甘心。
我主动找了班主任,请他把我的座位调到了我们班的“物理天才”旁边。恰巧“物理天才”的英语不好,我们俩可以互补。他给我讲摩擦力,讲直线运动,讲功率,我也给他讲语法,讲发音,讲短文。日复一日,我们就这样一直坚持着,并肩前行,从不放弃。
但是偏科的孩子应该都有过这种体验:如果其他科付出100% 的努力就能让成绩光鲜亮丽的话,那么不好的那一科就算付出200% 的汗水也无法让它起死回生。我的物理就像是一个不听话的野人,就算不停地鞭笞,还是桀骜不驯。
高二的物理更加晦涩难懂。我们开始练习理综,每次我都把生物和化学做完,物理只能做一点点,而且还不能保证正确率。后来老师讲到时间分配,说是理化生的时间应该按照物理60 分钟、化学50 分钟、生物40 分钟来分配,虽然我在心理暗自琢磨给物理一小时会不会多了点,但是也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那是我第一次在考场上会面卷尾“高大上”的大题,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尽管读题都难,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分析。
之后,我也愿意花时间去做物理题,成绩也有了些起色,最高还突破过80 分。然而,或许是这次考好让我觉得自己棒棒的,或许是我被自己的努力蒙蔽了双眼,觉得那就是我应得的,又或许是我太想要好的结果了,最后适得其反。现实生活里,哪有那么多黑马逆袭的案例,我再一次败给了物理。
高三的一个下午,发理综试卷,物理老师喜欢一边发一边念分数,“7 分”,没听错,这就是我的成绩,我仅仅做对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填空题而已。老师瞪着我说:“你可真行,你其他科目再好有什么用?没有物理,考得上好大学吗?”我羞红了脸,低着头,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
卷子发完,大部分同学都朝食堂走去,我在座位上失了神,脑子里嗡嗡作响,桌子上还摆着自习课刷的物理练习册,旁边的笔记本里全是典型例题、经典易错题、必备基础知识点、不同颜色笔画的电场线……我所有的努力好像被一个“7”全权否定了。
同桌用他沾着黑色墨水的“脏手”在我眼前晃了晃:“想啥呢?我英语还不是一如既往地差,不要放弃哦。” 我硬生生把眼泪憋了回去:“放心,一次而已,干不倒我。”我很幸运有这样的一个同桌,不仅是因为他可以教我物理,更大的原因还在于我们是相似的人,彼此感同身受,我们知道偏科孩子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证候。我们很清楚敌人比自己强大许多,却还要跟它硬刚到底。
老师讲完卷子后,不懂的题目同桌又给我讲了一遍,然后我便开始做错题分析。我把试卷上的那个“7 分”剪下来贴在桌子上,以时刻提醒自己。后来的日子里,我的成绩依然忽上忽下,直到自己悄然被时间推上了“战场”,以几张答题卡结束了三年的光阴。
最终,我物理考了69 分,总成绩全县前十。相对其他学霸来说,不是值得骄傲的成绩,但是至少我做到了每一科都均衡发展。我努力斗争过,就不觉得遗憾。从7 分到69 分,我用從不曾痊愈的脚踢飞了这颗小小的绊脚石。
我用三年行至远方。这三年,我没有在糟糕的环境里自甘堕落;这三年,我从没放弃过任何科目,脚踏实地地做了所有我应该做的事情;这三年,是电场线和磁场线交织而成的青葱年华……这三年很苦,但我能想起来的,只有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