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贵在创新,复习也不例外,妙“比”生花、以辩导学、以猜启思的语文创新教学和明辨复习中的误区都很关键,以创新求取课堂实效,通过辨析走出复习误区。
关键词:创新;比较;辩论;猜想;复习
一、语文教学创新设计例谈
1.妙“比”生花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一篇知识短文专门介绍比较阅读法。学过本篇短文后,在《守财奴》一文的第二课时,我特地安排了两组比较阅读。第一组为葛朗台太太之死与葛朗台之死的比较。我先请学生读相关的两段描写,并考虑作者这样对比着写有何用意,还组织学生就一些难点(如两人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怎样理解文末所说的“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展开讨论。第二组为葛朗台之死与严监生临终的比较。我在课前就印发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的精彩片段,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的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重点明确东西方两大吝啬鬼的共性是什么,个性又是什么。学生全部学的饶有兴味。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以“葛朗台巧遇(或拜访、挑战)严监生”为题,写篇作文如何?学生思维马上被激活了,一个个成了编故事的能手,写出了一批有新意,又有生动细节的佳作。
2.以辩导学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所提供的知识既有抽象性,也有形象性,所以这种认识常带有模糊性。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对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有时还可以尝试一下辩论式课型。通过辩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笔者教《雷雨》,一上课就提出了一个悖论:“有人指出,周朴园并非如作者所说的‘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坏人的程度’。理由有四:一、逼走鲁侍萍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封建宗法制度、门第观念;二、周朴园30年前对鲁侍萍的行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始乱终弃’,两人当初确实情意绵绵;三、鲁侍萍离开周家后,周朴园的许多行为足以证明他多情;四、开除鲁大海实属无奈,何况他已送给侍萍五千元钱,完全可以使他们母子生活无忧,这说明他本性中有善良的一面。”这一观点一抛出,立即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一时间, “同情派”和“抗议派”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经过深入研讨,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认识到支持上述悖论的几条 “理由”有正有误,但总体上认定周朴园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反面现象。
3.以猜启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教学中必须注意想象力的培养。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唤起学生想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准“触发点”。本学期教《项链》,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两个问题:“一、如果你不读小说结尾时,能不能根据前文的描写推测出项链是假的?二、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会怎样说,怎样想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纷纷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我趁热打铁道:“看来大家猜读的本领还真高,我已选好一组微型小说,掐去了结尾,现在发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猜一猜、补一补,如何?”学生们一致高声赞成。上猜读课了,我先以小故事开路:“银行老板和文人打赌,如果文人连续15年深居一室,整天看书,闭门不出,也不接待来客,老板就输给他一笔巨款。文人同意了。日复一日,冬去春来,文人天天在屋里看书,哲学、文学、历史、科学、逻辑……无书不读。15年期限眼看要满,银行老板为避免破财,顿起杀机。他在一个深夜潜入小屋……”我停顿在这里,请同学们续补结局。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围绕发下的《雪夜赌冻》、《精彩的镜头》、《血扇》等六篇作品分组展开猜读。
二、语文复习误区探讨
1.重做题轻读书
有有不少教师和学生热衷于大搞题海战术,一是深信“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甚至寄希望于考题撞车;二是对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失去鉴别力,觉得这也好那也好,于是统统采取“拿来主义|”。这样囫囵吞枣、昏天黑地地做下去,对提高语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
2.重语基轻作文
有相当多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语文基础知识岁多虽难,但复习起来容易操作,复习起来心里踏实,复习效果也快而明显;可是作文训练起来就往往不好把握,也没有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使多写几篇,也不一定能提高多少分。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总愿用在复习语基上,而不愿用在作文上。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语基复习固然重要,作文复习同样重要。教师轻视作文的复习,是对学生前途不负责;学生轻视作文的复习,是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作文复习确实难以把握,打也不是没有规律的可循。
3.重识记轻阅读
这也是语文复习阶段常出现的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识记题有本可依,而阅读题则活得很,非一日之功,只好靠基础,靠天收,靠运气。于是对阅读这一大块往往草草带过、匆匆收场,甚至把它当作难啃的石头而丢在一边根本不复习,这是十分错误的想发。进入21世纪,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求知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阅读关系到我们的学习成绩和生存质量,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试对阅读能力的考察也是一直身份重视,分值高,评分要求严格。
4.重課内轻课外
长期以来,学生除了啃老师发来的一大堆资料,不得看电视,不得看报刊,不得走出校门。学生恨不得把老师的东西嚼烂了吞进肚子里,换得大学的门票。其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复习阶段也是如此。看看近几年语文考试题(尤其是语文作文),可以说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晴雨表;它要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对生活的评价能力。不用多说,知识面窄,能力匮乏、时代性不强,是根本做不好的。所以,我们应当提倡学生多看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多写写观察日记,多议议社会热点。如此这般,一定能拓展视野,启迪心智。
关键词:创新;比较;辩论;猜想;复习
一、语文教学创新设计例谈
1.妙“比”生花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一篇知识短文专门介绍比较阅读法。学过本篇短文后,在《守财奴》一文的第二课时,我特地安排了两组比较阅读。第一组为葛朗台太太之死与葛朗台之死的比较。我先请学生读相关的两段描写,并考虑作者这样对比着写有何用意,还组织学生就一些难点(如两人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怎样理解文末所说的“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展开讨论。第二组为葛朗台之死与严监生临终的比较。我在课前就印发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的精彩片段,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的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重点明确东西方两大吝啬鬼的共性是什么,个性又是什么。学生全部学的饶有兴味。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以“葛朗台巧遇(或拜访、挑战)严监生”为题,写篇作文如何?学生思维马上被激活了,一个个成了编故事的能手,写出了一批有新意,又有生动细节的佳作。
2.以辩导学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所提供的知识既有抽象性,也有形象性,所以这种认识常带有模糊性。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对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有时还可以尝试一下辩论式课型。通过辩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笔者教《雷雨》,一上课就提出了一个悖论:“有人指出,周朴园并非如作者所说的‘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坏人的程度’。理由有四:一、逼走鲁侍萍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封建宗法制度、门第观念;二、周朴园30年前对鲁侍萍的行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始乱终弃’,两人当初确实情意绵绵;三、鲁侍萍离开周家后,周朴园的许多行为足以证明他多情;四、开除鲁大海实属无奈,何况他已送给侍萍五千元钱,完全可以使他们母子生活无忧,这说明他本性中有善良的一面。”这一观点一抛出,立即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一时间, “同情派”和“抗议派”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经过深入研讨,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认识到支持上述悖论的几条 “理由”有正有误,但总体上认定周朴园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反面现象。
3.以猜启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教学中必须注意想象力的培养。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唤起学生想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准“触发点”。本学期教《项链》,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两个问题:“一、如果你不读小说结尾时,能不能根据前文的描写推测出项链是假的?二、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会怎样说,怎样想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纷纷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我趁热打铁道:“看来大家猜读的本领还真高,我已选好一组微型小说,掐去了结尾,现在发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猜一猜、补一补,如何?”学生们一致高声赞成。上猜读课了,我先以小故事开路:“银行老板和文人打赌,如果文人连续15年深居一室,整天看书,闭门不出,也不接待来客,老板就输给他一笔巨款。文人同意了。日复一日,冬去春来,文人天天在屋里看书,哲学、文学、历史、科学、逻辑……无书不读。15年期限眼看要满,银行老板为避免破财,顿起杀机。他在一个深夜潜入小屋……”我停顿在这里,请同学们续补结局。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围绕发下的《雪夜赌冻》、《精彩的镜头》、《血扇》等六篇作品分组展开猜读。
二、语文复习误区探讨
1.重做题轻读书
有有不少教师和学生热衷于大搞题海战术,一是深信“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甚至寄希望于考题撞车;二是对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失去鉴别力,觉得这也好那也好,于是统统采取“拿来主义|”。这样囫囵吞枣、昏天黑地地做下去,对提高语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
2.重语基轻作文
有相当多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语文基础知识岁多虽难,但复习起来容易操作,复习起来心里踏实,复习效果也快而明显;可是作文训练起来就往往不好把握,也没有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使多写几篇,也不一定能提高多少分。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总愿用在复习语基上,而不愿用在作文上。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语基复习固然重要,作文复习同样重要。教师轻视作文的复习,是对学生前途不负责;学生轻视作文的复习,是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作文复习确实难以把握,打也不是没有规律的可循。
3.重识记轻阅读
这也是语文复习阶段常出现的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识记题有本可依,而阅读题则活得很,非一日之功,只好靠基础,靠天收,靠运气。于是对阅读这一大块往往草草带过、匆匆收场,甚至把它当作难啃的石头而丢在一边根本不复习,这是十分错误的想发。进入21世纪,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求知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阅读关系到我们的学习成绩和生存质量,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试对阅读能力的考察也是一直身份重视,分值高,评分要求严格。
4.重課内轻课外
长期以来,学生除了啃老师发来的一大堆资料,不得看电视,不得看报刊,不得走出校门。学生恨不得把老师的东西嚼烂了吞进肚子里,换得大学的门票。其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复习阶段也是如此。看看近几年语文考试题(尤其是语文作文),可以说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晴雨表;它要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对生活的评价能力。不用多说,知识面窄,能力匮乏、时代性不强,是根本做不好的。所以,我们应当提倡学生多看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多写写观察日记,多议议社会热点。如此这般,一定能拓展视野,启迪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