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结果轻过程,而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调控和修改。从教学思想的确立到教学材料的编定,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管理措施的确定,都忽视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身发展没有充分实现,也就违背了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开辟一个新教学途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指学生对学校教育中已经发生过的教育教学活动回过头来进行积极的再思考,最终真正理解和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
那么,怎样作到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该作到以下几点(以下均以历史学科为例):
1、明确反思的目的和意义
在教学中,应首先明确自我反思的含义和意义,让学生对反思的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知晓没有反思便难有对主体性自我识错纠偏的道理,而且反思不仅可用于纠错,还能提升认识与行为的层次,升华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能适时发现自己的情绪、情感以及方法的不足,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2、强化反思意识,使反思行为习惯化
要培养学生在各个环节中注意存在的障碍,尤其要监视“判别错误”,从中获得需要反思的对象信息。一旦遇到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课前反思:我上一节课内容复习好了吗?下节课内容预习了吗?课间反思:老师讲的哪些是重点、难点、新思路、新方法,有疑点吗?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基本知识、技能?一个章节学完后,本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样,在反思过程中。不但认知能力可以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而且通过反思的总结提高可以使认知能力不断得到补充、丰富和完善。
3、培养反思能力
(1)向学生提出反思任务,制定反思计划,确立学习目标
每次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都让学生制定反思计划。每上完一章节后写反思报告,检测在这段学习过程中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是否选择了恰当的学习方法,然后及时调整补救。
(2)课堂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榜样和示范能提高学生有意识地去反思的能力。我曾经作了这样的尝试:
①“出声思维”:即用言语将自己思维过程详细地、清晰地描述出来。先展示自己对待陌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时运用的有效策略,然后让学生模仿,进而反思这种策略对自已是否有效。
如:新教材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前言中谈到17至18世纪中国落后了这个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教材,全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可先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详细地表述出来,然后让学生反思:教材为何在这里安排这个话题呢?原来是告诉我们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落后就要挨打。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找发展空间,必然来到落后的中国。因此,鸦片战争爆发也就不是偶然的了。让学生明白,教材原来是在谈鸦片战争的原因。这样,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真正读懂教材,理解教材的深刻含义。
②结合历史课本中的具体知识适当穿插相应的历史小论文,把一些历史学家、学者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叙述出来。
如:在活动课“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课中。就向学生介绍目前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法。展示历史学家们研究某个知识时的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成败经验等,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些思路去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
③尝试错误、激发反思。
如:讲到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表达。有些学生满以为在书上轻而易举地找到了答案:中国的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政府就决定发动对中国战争。
可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不够,从而出现了致命的错误。然后引导学生反思:假如没有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来中国了吗?你解决问题的方法错在哪里?应如何纠正?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再回答这类问题时在,学生就能分清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反思过程中得到优化和发展。
(3)指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诊断
所谓自我诊断,就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等进行反思。对学习水平和外在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对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等的反思。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防止和控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自我诊断的形式主要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策略进行尝试回忆,以检验识记和理解水平:同学们互相考问。做一些习题检查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反思报告。
(4)提供反馈机会,进行反思训练
学生在学习时会意识不到他们对某些问题没有弄清。所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就应提醒学生可能遗漏了某些主要细节或知识,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和目标的检测方法,会到预防与补救同抓。例如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重大事件的理解、主要人物的评价方法等。
4、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应注意的策略
(1)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师生合作
反思是师生共同完成的,需要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将心比心,互相体贴、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听学生的建议,会使反思更有收获。
(2)消解教师中心。面向全体学生。
①关注边缘人。即教育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即我们所指的“后进生”,他们某些思维方法有时也是独树一帜的。②师生共同发展。既要消解教师中心,让学生充分发展,又要注意教师自觉性的发挥,通过自身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相长。③知识提升策略。反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理论的重构与重建。对学生来说,就是知识重组和运用。因此,仅仅反思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上升为理论,使之成为一种明白的知识。
5、科学组织学习评价
新课改很注重学习评价,因为这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施学习评价时,应坚持评价主题多样化。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的局面,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问相互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下结合。不仅仅注重考试和课外作业的评价,更注意把学习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情境。及时启发学生评价自我思维过程。
如此坚持不懈。即可促进学生养成内省的习惯,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实施自动化调节和控制,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指学生对学校教育中已经发生过的教育教学活动回过头来进行积极的再思考,最终真正理解和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
那么,怎样作到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该作到以下几点(以下均以历史学科为例):
1、明确反思的目的和意义
在教学中,应首先明确自我反思的含义和意义,让学生对反思的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知晓没有反思便难有对主体性自我识错纠偏的道理,而且反思不仅可用于纠错,还能提升认识与行为的层次,升华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能适时发现自己的情绪、情感以及方法的不足,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2、强化反思意识,使反思行为习惯化
要培养学生在各个环节中注意存在的障碍,尤其要监视“判别错误”,从中获得需要反思的对象信息。一旦遇到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课前反思:我上一节课内容复习好了吗?下节课内容预习了吗?课间反思:老师讲的哪些是重点、难点、新思路、新方法,有疑点吗?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基本知识、技能?一个章节学完后,本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样,在反思过程中。不但认知能力可以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而且通过反思的总结提高可以使认知能力不断得到补充、丰富和完善。
3、培养反思能力
(1)向学生提出反思任务,制定反思计划,确立学习目标
每次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都让学生制定反思计划。每上完一章节后写反思报告,检测在这段学习过程中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是否选择了恰当的学习方法,然后及时调整补救。
(2)课堂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榜样和示范能提高学生有意识地去反思的能力。我曾经作了这样的尝试:
①“出声思维”:即用言语将自己思维过程详细地、清晰地描述出来。先展示自己对待陌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时运用的有效策略,然后让学生模仿,进而反思这种策略对自已是否有效。
如:新教材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前言中谈到17至18世纪中国落后了这个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教材,全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可先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详细地表述出来,然后让学生反思:教材为何在这里安排这个话题呢?原来是告诉我们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落后就要挨打。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找发展空间,必然来到落后的中国。因此,鸦片战争爆发也就不是偶然的了。让学生明白,教材原来是在谈鸦片战争的原因。这样,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真正读懂教材,理解教材的深刻含义。
②结合历史课本中的具体知识适当穿插相应的历史小论文,把一些历史学家、学者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叙述出来。
如:在活动课“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课中。就向学生介绍目前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法。展示历史学家们研究某个知识时的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成败经验等,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些思路去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
③尝试错误、激发反思。
如:讲到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表达。有些学生满以为在书上轻而易举地找到了答案:中国的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政府就决定发动对中国战争。
可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不够,从而出现了致命的错误。然后引导学生反思:假如没有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来中国了吗?你解决问题的方法错在哪里?应如何纠正?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再回答这类问题时在,学生就能分清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反思过程中得到优化和发展。
(3)指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诊断
所谓自我诊断,就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等进行反思。对学习水平和外在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对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等的反思。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防止和控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自我诊断的形式主要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策略进行尝试回忆,以检验识记和理解水平:同学们互相考问。做一些习题检查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反思报告。
(4)提供反馈机会,进行反思训练
学生在学习时会意识不到他们对某些问题没有弄清。所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就应提醒学生可能遗漏了某些主要细节或知识,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和目标的检测方法,会到预防与补救同抓。例如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重大事件的理解、主要人物的评价方法等。
4、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应注意的策略
(1)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师生合作
反思是师生共同完成的,需要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将心比心,互相体贴、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听学生的建议,会使反思更有收获。
(2)消解教师中心。面向全体学生。
①关注边缘人。即教育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即我们所指的“后进生”,他们某些思维方法有时也是独树一帜的。②师生共同发展。既要消解教师中心,让学生充分发展,又要注意教师自觉性的发挥,通过自身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相长。③知识提升策略。反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理论的重构与重建。对学生来说,就是知识重组和运用。因此,仅仅反思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上升为理论,使之成为一种明白的知识。
5、科学组织学习评价
新课改很注重学习评价,因为这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施学习评价时,应坚持评价主题多样化。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的局面,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问相互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下结合。不仅仅注重考试和课外作业的评价,更注意把学习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情境。及时启发学生评价自我思维过程。
如此坚持不懈。即可促进学生养成内省的习惯,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实施自动化调节和控制,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