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半坡“人面鱼纹”彩陶出土以来,关于其意义及内涵一直备受关注。作为仰韶文化的一支,对半坡彩陶的研究,尤其是对具有特殊意义的“人面鱼纹”的研究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对于“人面鱼纹”的真正含义有三种说法:图腾说、生死轮回说和生殖崇拜说。但是,从现有的各种资料看来,“人面鱼纹”最主要的内涵是生殖崇拜,是原始人类对繁衍生息的强烈渴望。
关键词:“人面鱼纹”;生殖崇拜;鱼妇
大约距今8000年时,中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此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都已经相当发达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已经得到发展;有十分成熟的素陶、彩陶制作技法;产生了图腾祖先祭祀中心坛台庙宇等建筑和巫政领袖,跨地域的部族联盟与共主的形成,这些文明都至少在公元前6500—6000年后相继成为主导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在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明及技术支持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发展和宗教信仰活动的举行。
“人面鱼纹”首次发现于西安市半坡村,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彩陶。器形以大口盆、平底钵、细颈壶、葫芦瓶为主。纹饰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在动物纹中,尤以鱼纹最为典型。鱼纹始终贯穿在半坡类型彩陶装饰中,这种鱼纹由早期的写实到后期的抽象经历了一些列的变化,“人面鱼纹”是其中的典型,这种纹饰的个中内涵即为本文将讨论的问题。
一、 “人面鱼纹”与图腾说
“人面鱼纹”的类型多样及普遍表达了半坡文化人类内部一系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它的功能跟人类学家们常说的图腾非常相似,“人面鱼纹”由于其自身的神秘性使得很多人认为其是仰韶文化时期那一地氏族的图腾,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鱼的崇拜进而导致对人面鱼纹图腾的崇拜。“按照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迹,图腾即人类族团、该族团聚居区、该区域内有代表性的或与该地人民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某类物或族团的重大社会发明、社会分工等的一体化表征。其图文标志化,为徽铭。”
对“人面鱼纹”这一图腾的崇拜与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仰韶文化的范围,遍及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半坡遗址附近水源丰富,分布大片沼泽,水草丛生,可以产出大量鱼类,为捕鱼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捕鱼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遗址内出土的鱼纹及渔网状的饰物“反映出半坡人对鱼类的重视和熟悉程度”。
这种日积月累的接触让半坡人无形中产生了对鱼的依赖,鱼既为他们提供了食物,更是作为一种神秘的符号化身为他们的图腾。
二、“人面鱼纹”与生命轮回说
从出土的“人面鱼纹盆”中的图案来看,两条鱼和两个“人面鱼纹”组成了一个圆形,相同的图案两两相对。两条鱼的鱼带头朝向相反,与“人面鱼纹”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可循环的圆。有一种推测为:这种人面鱼纹“代表着一种生死轮回观”。 我国许多神话故事中就有关于“生死轮回”的内容,这一观念很早就产生了,甚至可能和宗教和巫术有关。因此,半坡彩陶上绘有人面鱼纹也可看成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代表了半坡人的生死轮回观念,在他们的时代鱼是转世的媒介。“人面鱼纹”也可能作为人面鱼身的神的体现被描绘于器皿上,这个“鱼神”掌管生死轮回。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半坡人对鱼的崇拜。
三、 “人面鱼纹”与生殖崇拜
无论“人面鱼纹”是作为氏族的图腾还是代表了一种生命的轮回,它都不可避免的有对生殖的追求。
闻一多援引《诗经》、《周易》、《楚辞》等,撰写了一篇《说鱼》,指出中国人从上古起以鱼象征女性。他认为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而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直接相关。李泽厚进一步追溯到仰韶彩陶,他说:“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半坡等地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的鱼纹多数呈三角形,可推断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半坡陶器上绘的抽象鱼纹都带有模拟女性生殖器的性质。表面看来,“鱼的轮廓,更准确的说是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 ;从内涵来说,鱼腹多子,鱼的繁殖能力极强,原始人类为了扩大自身并且持续不断地繁衍下去,而人面与鱼组合在一起可释为“鱼妇”,象征生育之神。“鱼妇”既表达了原始人类生死回轮的观念,更是象征了生殖的崇高和对生殖的崇拜。
“人面鱼纹”图腾说认为人们以鱼为祖先,表示人由此来,即图腾生人,从这层意义上讲图腾说与生殖崇拜说并不矛盾,二者都是说明鱼是生人的,因此“在原始思维的情况下,生殖力与生殖器乃是一种东西,所以说,图腾是妇女生殖力的象征物,图腾崇拜,也是对氏族本身的‘神化’与崇拜”。 半坡类型中的彩陶纹饰中有鱼头嵌入人面,鱼和人两种形象叠印与同一个平面上,“‘它’似有‘寓人于鱼’或‘鱼生人’之含义”。
人与鱼的结合即产生了人面鱼纹,更可以看出早期人类对生殖的渴望,人与鱼的媾和是早期人希望借由鱼类强大的生命力和繁衍力,使人类得到延续。通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被视为是繁殖力最强的生物,因此鱼有配偶之意。
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对原始人类来说,生殖不仅仅是本性的生理需求,更是对后代繁衍的渴望。人面鱼纹也许有某种图腾的含义,也许表达了生死轮回观,但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候,对于生殖繁衍的渴求才是主导生活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①《图说中国图腾》王大有 王双有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 p25
②《文物与地理》 朱玲玲 著 东方出版社 2000年版p38
③《中原文物》2009年第1期 p25《“人面鱼纹”心探 》杨玥
④《神话考古》陆思贤 著 文物出版社 1995年版 p127
⑤《美的历程》李泽厚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 p20
⑥《生殖崇拜文化论》赵国华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p168
⑦《民间文学论坛》《女娲考—论中国古代母性崇拜与图腾》杨堃 著 1986年6期
⑧《中原文物》《试析姜寨出土的一幅彩陶图案》袁广阔 著 1995年第2期
关键词:“人面鱼纹”;生殖崇拜;鱼妇
大约距今8000年时,中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此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都已经相当发达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已经得到发展;有十分成熟的素陶、彩陶制作技法;产生了图腾祖先祭祀中心坛台庙宇等建筑和巫政领袖,跨地域的部族联盟与共主的形成,这些文明都至少在公元前6500—6000年后相继成为主导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在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明及技术支持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发展和宗教信仰活动的举行。
“人面鱼纹”首次发现于西安市半坡村,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彩陶。器形以大口盆、平底钵、细颈壶、葫芦瓶为主。纹饰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在动物纹中,尤以鱼纹最为典型。鱼纹始终贯穿在半坡类型彩陶装饰中,这种鱼纹由早期的写实到后期的抽象经历了一些列的变化,“人面鱼纹”是其中的典型,这种纹饰的个中内涵即为本文将讨论的问题。
一、 “人面鱼纹”与图腾说
“人面鱼纹”的类型多样及普遍表达了半坡文化人类内部一系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它的功能跟人类学家们常说的图腾非常相似,“人面鱼纹”由于其自身的神秘性使得很多人认为其是仰韶文化时期那一地氏族的图腾,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鱼的崇拜进而导致对人面鱼纹图腾的崇拜。“按照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迹,图腾即人类族团、该族团聚居区、该区域内有代表性的或与该地人民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某类物或族团的重大社会发明、社会分工等的一体化表征。其图文标志化,为徽铭。”
对“人面鱼纹”这一图腾的崇拜与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仰韶文化的范围,遍及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半坡遗址附近水源丰富,分布大片沼泽,水草丛生,可以产出大量鱼类,为捕鱼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捕鱼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遗址内出土的鱼纹及渔网状的饰物“反映出半坡人对鱼类的重视和熟悉程度”。
这种日积月累的接触让半坡人无形中产生了对鱼的依赖,鱼既为他们提供了食物,更是作为一种神秘的符号化身为他们的图腾。
二、“人面鱼纹”与生命轮回说
从出土的“人面鱼纹盆”中的图案来看,两条鱼和两个“人面鱼纹”组成了一个圆形,相同的图案两两相对。两条鱼的鱼带头朝向相反,与“人面鱼纹”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可循环的圆。有一种推测为:这种人面鱼纹“代表着一种生死轮回观”。 我国许多神话故事中就有关于“生死轮回”的内容,这一观念很早就产生了,甚至可能和宗教和巫术有关。因此,半坡彩陶上绘有人面鱼纹也可看成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代表了半坡人的生死轮回观念,在他们的时代鱼是转世的媒介。“人面鱼纹”也可能作为人面鱼身的神的体现被描绘于器皿上,这个“鱼神”掌管生死轮回。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半坡人对鱼的崇拜。
三、 “人面鱼纹”与生殖崇拜
无论“人面鱼纹”是作为氏族的图腾还是代表了一种生命的轮回,它都不可避免的有对生殖的追求。
闻一多援引《诗经》、《周易》、《楚辞》等,撰写了一篇《说鱼》,指出中国人从上古起以鱼象征女性。他认为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而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直接相关。李泽厚进一步追溯到仰韶彩陶,他说:“像仰韶期半坡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半坡等地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的鱼纹多数呈三角形,可推断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半坡陶器上绘的抽象鱼纹都带有模拟女性生殖器的性质。表面看来,“鱼的轮廓,更准确的说是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 ;从内涵来说,鱼腹多子,鱼的繁殖能力极强,原始人类为了扩大自身并且持续不断地繁衍下去,而人面与鱼组合在一起可释为“鱼妇”,象征生育之神。“鱼妇”既表达了原始人类生死回轮的观念,更是象征了生殖的崇高和对生殖的崇拜。
“人面鱼纹”图腾说认为人们以鱼为祖先,表示人由此来,即图腾生人,从这层意义上讲图腾说与生殖崇拜说并不矛盾,二者都是说明鱼是生人的,因此“在原始思维的情况下,生殖力与生殖器乃是一种东西,所以说,图腾是妇女生殖力的象征物,图腾崇拜,也是对氏族本身的‘神化’与崇拜”。 半坡类型中的彩陶纹饰中有鱼头嵌入人面,鱼和人两种形象叠印与同一个平面上,“‘它’似有‘寓人于鱼’或‘鱼生人’之含义”。
人与鱼的结合即产生了人面鱼纹,更可以看出早期人类对生殖的渴望,人与鱼的媾和是早期人希望借由鱼类强大的生命力和繁衍力,使人类得到延续。通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被视为是繁殖力最强的生物,因此鱼有配偶之意。
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对原始人类来说,生殖不仅仅是本性的生理需求,更是对后代繁衍的渴望。人面鱼纹也许有某种图腾的含义,也许表达了生死轮回观,但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候,对于生殖繁衍的渴求才是主导生活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①《图说中国图腾》王大有 王双有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 p25
②《文物与地理》 朱玲玲 著 东方出版社 2000年版p38
③《中原文物》2009年第1期 p25《“人面鱼纹”心探 》杨玥
④《神话考古》陆思贤 著 文物出版社 1995年版 p127
⑤《美的历程》李泽厚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 p20
⑥《生殖崇拜文化论》赵国华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p168
⑦《民间文学论坛》《女娲考—论中国古代母性崇拜与图腾》杨堃 著 1986年6期
⑧《中原文物》《试析姜寨出土的一幅彩陶图案》袁广阔 著 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