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颠覆《圣经》,似乎是西方文学很喜欢的一个题材。《达·芬奇密码》在这方面引起了一些风波,但比起之前的一些作品,它对《圣经》的戏说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之前,在多部小说和电影中,犹大是圣人,耶稣是叛徒,圣母则成了荡妇……西方科幻在这方面也有建树,这一类型中比较有名的科幻小说是《瞧这个人》(国内译名《走进灵光》),描写一个时间旅行者代替耶稣受难的故事。这篇《死鸟》也是一篇颠覆《圣经》的科幻小说,而且,与其他类似的作品不同,它从旧约的开头就颠覆了,那是《圣经》最本源的东西。在小说中,伊甸园中的蛇成了普罗米修斯式的圣人,为人类带来智慧和火种,地狱是亚当安全宁静的庇护所,上帝则成了一个疯老头……类似的颠覆,在小说中还可以按图索骥地找出很多。为此,作者不惜在不长的篇幅中大段引用《圣经》原文,还在最后几乎一字不差地抄录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前言第二节,只是最后加上了上帝死了的宣言。
但《死鸟》所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被改写的《圣经》,它站在一个比《圣经》更高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地球末日的宏大场景,充满了残酷的美。科幻作者往往用上帝的眼睛看世界,而在《死鸟》中,这种视角比上帝还高,上帝不再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只是其中的一个疯狂的角色。在这样一个视角下,地球变得很小,只是宇宙中其他文明种族构建的许多世界之一,可以在仲裁中被放弃,也可以交给一个发狂的上帝成为它的玩物,并最终被毁灭。文中对地球的拟人化(这在小说中可能只是一种象征或寓言式描述,没有上升到盖亚假说这样的高度),把对宠物和对母亲感情的细微描写与对整个地球世界的感觉相类比,都使地球变小了,以至于最后被死鸟的翅膀所覆盖。
小说的主人公在地心沉睡几十万年,重新回到世界,走过艰难的路程在山巅与发疯的上帝对决,最后的目的,却是以安乐死结束地球的痛苦。如果以人类的低视角来看,《死鸟》讲述的是一个终极悲剧,是绝望中的绝望,当地球的丧钟响起时,对于人类来说,一切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但从《死鸟》的科幻高视角来看,这种悲剧不是终极的,它的绝望色彩也大大减轻,在宇宙的大文明中,地球只是无数生命世界中的一个,当死鸟向宇宙发出她死亡的信息时,在那遥远的星海中,更多的生命世界可能正在诞生。
这样宗教色彩浓厚的科幻小说,国内读者读起来可能隔着一层东西,除了对基督教文化的隔阂外,还有一个原因:缺少宗教感情。在中华文化史上,宗教和科学一样,从来没有占据过强势地位,中华文化的神殿一直是空寂的。不错,现在大大小小的庙里香火都很旺,但没有多少真正的宗教感情在其中,中国民众对宗教执一种很实用的态度,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宗教感情的。
宗教与科学有着复杂关系,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水火不相容,现代自然科学之所以诞生在西方,可能同西方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感情有关,而科学发展所催生的科幻文学,自然也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上第一篇科幻小说就直接触及基督教文化最敏感的造人问题。后来科幻小说中表现的对浩瀚宇宙的敬畏和向往,对宇宙终极奥秘的追问,在精神上与宗教中对造物主的崇敬、对灵魂净化和救赎的渴望十分相似,以至于库布里克称他的被国内科幻人奉为经典之最的《2001》为宗教电影。还有目前科幻文学中广泛涉及的生命科学带来的道德危机,其背景也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之上的。
科幻在国内的不景气,通常被归咎于科学氛围的淡薄,但宗教感情的缺失可能也是一个还没有被评论者注意到,但更加深刻的因素:一个对大自然丝毫没有敬畏感的人,大概很难对科幻产生兴趣。
但即使完全抛开与《圣经》和宗教的联系,《死鸟》仍然是一篇充满震撼的作品,这种震撼来自于它的宏大叙事。一种文学形式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它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地方。对科幻文学而言,其宏大叙事的表现手法是现实主义文学无法替代的。对于后者而言,叙事在宏观层次上是有一个上限的,假如有这样一篇短篇小说,要在一万字之内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个历史框架,这样的文章当然能写出来,但肯定不是小说了。科幻小说则不同,它的历史背景可以自己创造,而这种创造本身也属于科幻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科幻文学最大的魅力之一,它使得科幻小说有可能在很小的文字空间中容纳巨大的时空跨度,创造一种在其他文学形式中无法出现的宏伟。不到两万字的《死鸟》生动地描述了地球的最后岁月,而且是站在一个宇宙的高度来描写。像这种纳须祢于芥子,在极短的篇幅中描写整个世界甚至宇宙的科幻小说还有许多,如《最后的问题》,《引力深井》,《取消》(《UNDO》)等等。这类科幻短中篇是最能彰显科幻特色的文体,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种“微史诗”型的科幻作品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不能让宏大湮没了细节,在这一点上,《死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主人公的尘世生活,另一条是在更宏观的层次上主人公和地球的命运。两条线索,一条充满鲜活的细节,一条则凸现末日宏大的惨烈和恐怖,相互映衬,最终在精神上融为一体。
最后,死鸟是什么?它是一种巨大的象征,是毁灭与创造、希望与绝望和死亡与新生的混合体。读完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觉到它那庞大的黑影就在地球上空盘旋,而它所俯视的地球在疯狂的上帝手中命悬一线的处境,也将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
但《死鸟》所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被改写的《圣经》,它站在一个比《圣经》更高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地球末日的宏大场景,充满了残酷的美。科幻作者往往用上帝的眼睛看世界,而在《死鸟》中,这种视角比上帝还高,上帝不再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只是其中的一个疯狂的角色。在这样一个视角下,地球变得很小,只是宇宙中其他文明种族构建的许多世界之一,可以在仲裁中被放弃,也可以交给一个发狂的上帝成为它的玩物,并最终被毁灭。文中对地球的拟人化(这在小说中可能只是一种象征或寓言式描述,没有上升到盖亚假说这样的高度),把对宠物和对母亲感情的细微描写与对整个地球世界的感觉相类比,都使地球变小了,以至于最后被死鸟的翅膀所覆盖。
小说的主人公在地心沉睡几十万年,重新回到世界,走过艰难的路程在山巅与发疯的上帝对决,最后的目的,却是以安乐死结束地球的痛苦。如果以人类的低视角来看,《死鸟》讲述的是一个终极悲剧,是绝望中的绝望,当地球的丧钟响起时,对于人类来说,一切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但从《死鸟》的科幻高视角来看,这种悲剧不是终极的,它的绝望色彩也大大减轻,在宇宙的大文明中,地球只是无数生命世界中的一个,当死鸟向宇宙发出她死亡的信息时,在那遥远的星海中,更多的生命世界可能正在诞生。
这样宗教色彩浓厚的科幻小说,国内读者读起来可能隔着一层东西,除了对基督教文化的隔阂外,还有一个原因:缺少宗教感情。在中华文化史上,宗教和科学一样,从来没有占据过强势地位,中华文化的神殿一直是空寂的。不错,现在大大小小的庙里香火都很旺,但没有多少真正的宗教感情在其中,中国民众对宗教执一种很实用的态度,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宗教感情的。
宗教与科学有着复杂关系,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水火不相容,现代自然科学之所以诞生在西方,可能同西方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感情有关,而科学发展所催生的科幻文学,自然也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上第一篇科幻小说就直接触及基督教文化最敏感的造人问题。后来科幻小说中表现的对浩瀚宇宙的敬畏和向往,对宇宙终极奥秘的追问,在精神上与宗教中对造物主的崇敬、对灵魂净化和救赎的渴望十分相似,以至于库布里克称他的被国内科幻人奉为经典之最的《2001》为宗教电影。还有目前科幻文学中广泛涉及的生命科学带来的道德危机,其背景也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之上的。
科幻在国内的不景气,通常被归咎于科学氛围的淡薄,但宗教感情的缺失可能也是一个还没有被评论者注意到,但更加深刻的因素:一个对大自然丝毫没有敬畏感的人,大概很难对科幻产生兴趣。
但即使完全抛开与《圣经》和宗教的联系,《死鸟》仍然是一篇充满震撼的作品,这种震撼来自于它的宏大叙事。一种文学形式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它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地方。对科幻文学而言,其宏大叙事的表现手法是现实主义文学无法替代的。对于后者而言,叙事在宏观层次上是有一个上限的,假如有这样一篇短篇小说,要在一万字之内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个历史框架,这样的文章当然能写出来,但肯定不是小说了。科幻小说则不同,它的历史背景可以自己创造,而这种创造本身也属于科幻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科幻文学最大的魅力之一,它使得科幻小说有可能在很小的文字空间中容纳巨大的时空跨度,创造一种在其他文学形式中无法出现的宏伟。不到两万字的《死鸟》生动地描述了地球的最后岁月,而且是站在一个宇宙的高度来描写。像这种纳须祢于芥子,在极短的篇幅中描写整个世界甚至宇宙的科幻小说还有许多,如《最后的问题》,《引力深井》,《取消》(《UNDO》)等等。这类科幻短中篇是最能彰显科幻特色的文体,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种“微史诗”型的科幻作品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不能让宏大湮没了细节,在这一点上,《死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主人公的尘世生活,另一条是在更宏观的层次上主人公和地球的命运。两条线索,一条充满鲜活的细节,一条则凸现末日宏大的惨烈和恐怖,相互映衬,最终在精神上融为一体。
最后,死鸟是什么?它是一种巨大的象征,是毁灭与创造、希望与绝望和死亡与新生的混合体。读完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觉到它那庞大的黑影就在地球上空盘旋,而它所俯视的地球在疯狂的上帝手中命悬一线的处境,也将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