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它们是无国界、无地域限制的,是全世界共同会意的语言。而好的音乐可打动心扉,能给人甜蜜的回忆、给人奋进的力量。幼儿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潜力,如幼儿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歌曲,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听到进行曲马上会甩起臂膀学起解放军,雄纠纠气昂昂地边敬礼边走起步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常接触的熟悉的音乐形象和带情节的音乐,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感知后所创设的艺术享受,在幼儿园里音乐是需要通过听、唱、表演等音乐实践来开展的一门音乐艺术教育活动,其感受与表现重在通过音乐作品的聆听、联想、想象、演唱、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来发挥其教育功能。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我非常喜爱音乐教育活动,在带班中也曾不停的探索、寻求好的一些方法,在努力中也取得过一些较好的教育成果。这种情节一直伴随着我,虽然我现在已经从事幼儿园保育方面的管理工作,但依然关注幼儿的音乐教育。我发现今天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似乎忽略了些什么,而忽略的恰恰是孩子应该获得的。就像盖高楼必需得打好地基,得准备好砖、瓦、泥等材料。
记得有次观摩教学,一位老师特别准备了一堂音乐教学活动的展示。艺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在进行中相对是有难度的(要有足够的音乐知识储备、一定的教学经验、紧凑丰富的教学内容、有趣活跃的方法),在活动中教师过多地依赖电教设施(DVD、课件)完成了一节音乐活动,虽然结束后大家都一致好评:“教学方法新颖、教学目标达到、幼儿也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等”,但在我看来她缺少了一些教师有关音乐的基本常识(比如:音乐常规培养,歌词的领会,幼儿基本技能,动作的传授等)技能的体现。这些直接影响了教师运用自身良好的技能去感染和带动幼儿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影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活动中深深感到,教会幼儿单纯学习唱歌、跳舞是不难的。如果要做到使幼儿有能力感受音乐艺术内涵的“情”,有能力表现音乐艺术的“美”,就必须教幼儿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可现在教师教给孩子的一些基本点很少,甚至一节课结束都没有传授任何基本知识,过去我们一些很好的教育形式也较少使用了,这令我很担忧。当然,在音乐教育中,对音乐的独特感受也是需要教师传递的,当音乐不能以感受为基础,只剩下技巧的时候,音乐那独有的动人艺术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幼儿将在枯燥的技能训练中最终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如果是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又有何益处呢?
因此,长时间一些围绕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如何与孩子产生共鸣、怎样带动感染幼儿、如何教、教给幼儿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使我在困惑中有了一些思考。
1音乐教育成效的需要是音乐技能的培养
教师在教幼儿唱歌前必须要教幼儿唱歌有准确的音调、正确的节奏、吐字清楚、会用动听的、感情充沛的歌声,有理解、有感受的表达歌曲内涵的情感,这是幼儿应当掌握的唱歌的基本技能。否则,唱出的歌曲“有声无情”,难以感人。对于幼儿音乐所需技能:听的、唱的、动的、表演的多方面技能,当然,也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技能培养。不同的技能有不同的培养方法和要求,对于幼儿不能小学化、成人化,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如何培养幼儿动听的歌声是一个很重要环节。
1.1音乐的节奏: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包含生命、感情和意义。教师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如:中班《小鼓咚咚响》模仿小鼓声音“咚”的单音节象声词,然后逐渐增加“咚哒”。幼儿会发现图画中有〈*〉,表示音乐节拍里有一个声音;图画中有〈* *〉,表示音乐中节拍里有两个声音。用图形对应单一的象声词“咚”或“咚哒”,这样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这个节奏变化的现象。击鼓的“咚-咚-”声训练“×-|×-|”节奏;石英钟“嗒、嗒、嗒、嗒”的走动声训练“× ×|× ×|”节奏;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走动声训练“×× ××”节奏;
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叫声训练“×××”节奏,由易到难,逐日积累。
1.2音乐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幼儿也是通过歌唱或是演奏来体会旋律的流畅、优美,各种不同的音高、调式的变化等等。如果把听到的声音借由图画中线条的起伏来表示,就把抽象的声音变具体化了,这样幼儿所学习到的旋律将更为深刻,所以教师应借助这些音乐图画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增进对旋律的敏锐感觉。如大班音乐《蝴蝶的飞舞》,让幼儿看图画讲故事,并跟随音乐将蝴蝶飞舞的路线用线连起来。在听到很‘舒缓’的旋律时,带领幼儿用较慢的速度来描绘旋律线,手中的蜡笔会跟随旋律的高低起伏将小蝴蝶的路线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缓慢的连接起来,从而更充分的体验那流淌着的高低抑扬的旋律。借有这些活动,幼儿更容易用歌声将内心的旋律唱出来,可以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旋律。
1.3音乐的表情:表情是音乐中所要传达的情感(喜怒哀乐)。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去找寻、去表现,比如说高兴,大家互相欣赏彼此高兴时的表情;还可以做生气的表情,然后讨论一下还有什么表情是什么情况下会有的?比如,很伤心、很兴奋、很幸福……大家来尝试做各种表情,幼儿可以彼此分享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
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幼儿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就是要他们体验音乐中体现的是活泼的或笨重的,紧张的或舒缓的,雄壮的或温柔的,通过音乐图画他们会被带入音乐的场景中,真正融入音乐。如,中班《春天天气真好》中又活泼采蜜的小蜜蜂、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也有安静等待的花朵;小班《动物狂欢节》中,有威武的狮子,吵闹的公鸡,笨重的大象。大班《静夜思》中,用蓝色色调体现的音乐表情是略带忧伤的,用一个诗人的背景体现那种思乡的情绪。让孩子用各种方法领悟音乐表情中所蕴含的乐思,有助于他们体验不同的感觉,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1.4音乐的色彩:用严谨的理论来创造出感性的听觉、感官、想象。有的辉煌,有的忧愁,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缠绵悱恻。音乐中的音色就像是图画中的颜色。音色是音乐中最有启发性的元素,每一个音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是各具特色;再幼儿音乐教学中,经常用猜猜我是谁来玩游戏,这里可以是不同的小朋友的音色,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鸟声。此外,还可以用各种乐器做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这些使用方法不是教师强行灌输的,而是幼儿在自己不断感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他们会有成功感,会增强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为以后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2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是设计好教学语
在音乐活动中教学语、节奏语、手势语、体态语也是至关重要的。
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在音乐活动中起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
3借教师品质能力传递“快乐音符”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能力音乐教学的实施是通过音乐教师心理活动的控制来完成的,在此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统称为音乐教学心理。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以其特有的心理品质与学生的特殊接受心理形成了音乐教与学的过程,并将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才能使音乐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总之,在音乐教育的海洋中幼儿需要发展,教师也需要提高,需要我们全情的融入感情,只要我们明确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就能摆正技能技巧在音乐教育中的位置,使幼儿在活动中能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表现而学习使用技能,进而充分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现在就跟着我一起用“心”去聆听音乐的声音吧!
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感知后所创设的艺术享受,在幼儿园里音乐是需要通过听、唱、表演等音乐实践来开展的一门音乐艺术教育活动,其感受与表现重在通过音乐作品的聆听、联想、想象、演唱、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来发挥其教育功能。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我非常喜爱音乐教育活动,在带班中也曾不停的探索、寻求好的一些方法,在努力中也取得过一些较好的教育成果。这种情节一直伴随着我,虽然我现在已经从事幼儿园保育方面的管理工作,但依然关注幼儿的音乐教育。我发现今天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似乎忽略了些什么,而忽略的恰恰是孩子应该获得的。就像盖高楼必需得打好地基,得准备好砖、瓦、泥等材料。
记得有次观摩教学,一位老师特别准备了一堂音乐教学活动的展示。艺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在进行中相对是有难度的(要有足够的音乐知识储备、一定的教学经验、紧凑丰富的教学内容、有趣活跃的方法),在活动中教师过多地依赖电教设施(DVD、课件)完成了一节音乐活动,虽然结束后大家都一致好评:“教学方法新颖、教学目标达到、幼儿也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等”,但在我看来她缺少了一些教师有关音乐的基本常识(比如:音乐常规培养,歌词的领会,幼儿基本技能,动作的传授等)技能的体现。这些直接影响了教师运用自身良好的技能去感染和带动幼儿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影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活动中深深感到,教会幼儿单纯学习唱歌、跳舞是不难的。如果要做到使幼儿有能力感受音乐艺术内涵的“情”,有能力表现音乐艺术的“美”,就必须教幼儿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可现在教师教给孩子的一些基本点很少,甚至一节课结束都没有传授任何基本知识,过去我们一些很好的教育形式也较少使用了,这令我很担忧。当然,在音乐教育中,对音乐的独特感受也是需要教师传递的,当音乐不能以感受为基础,只剩下技巧的时候,音乐那独有的动人艺术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幼儿将在枯燥的技能训练中最终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如果是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又有何益处呢?
因此,长时间一些围绕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如何与孩子产生共鸣、怎样带动感染幼儿、如何教、教给幼儿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使我在困惑中有了一些思考。
1音乐教育成效的需要是音乐技能的培养
教师在教幼儿唱歌前必须要教幼儿唱歌有准确的音调、正确的节奏、吐字清楚、会用动听的、感情充沛的歌声,有理解、有感受的表达歌曲内涵的情感,这是幼儿应当掌握的唱歌的基本技能。否则,唱出的歌曲“有声无情”,难以感人。对于幼儿音乐所需技能:听的、唱的、动的、表演的多方面技能,当然,也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技能培养。不同的技能有不同的培养方法和要求,对于幼儿不能小学化、成人化,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如何培养幼儿动听的歌声是一个很重要环节。
1.1音乐的节奏: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包含生命、感情和意义。教师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如:中班《小鼓咚咚响》模仿小鼓声音“咚”的单音节象声词,然后逐渐增加“咚哒”。幼儿会发现图画中有〈*〉,表示音乐节拍里有一个声音;图画中有〈* *〉,表示音乐中节拍里有两个声音。用图形对应单一的象声词“咚”或“咚哒”,这样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这个节奏变化的现象。击鼓的“咚-咚-”声训练“×-|×-|”节奏;石英钟“嗒、嗒、嗒、嗒”的走动声训练“× ×|× ×|”节奏;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走动声训练“×× ××”节奏;
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叫声训练“×××”节奏,由易到难,逐日积累。
1.2音乐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幼儿也是通过歌唱或是演奏来体会旋律的流畅、优美,各种不同的音高、调式的变化等等。如果把听到的声音借由图画中线条的起伏来表示,就把抽象的声音变具体化了,这样幼儿所学习到的旋律将更为深刻,所以教师应借助这些音乐图画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增进对旋律的敏锐感觉。如大班音乐《蝴蝶的飞舞》,让幼儿看图画讲故事,并跟随音乐将蝴蝶飞舞的路线用线连起来。在听到很‘舒缓’的旋律时,带领幼儿用较慢的速度来描绘旋律线,手中的蜡笔会跟随旋律的高低起伏将小蝴蝶的路线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缓慢的连接起来,从而更充分的体验那流淌着的高低抑扬的旋律。借有这些活动,幼儿更容易用歌声将内心的旋律唱出来,可以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旋律。
1.3音乐的表情:表情是音乐中所要传达的情感(喜怒哀乐)。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去找寻、去表现,比如说高兴,大家互相欣赏彼此高兴时的表情;还可以做生气的表情,然后讨论一下还有什么表情是什么情况下会有的?比如,很伤心、很兴奋、很幸福……大家来尝试做各种表情,幼儿可以彼此分享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
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幼儿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就是要他们体验音乐中体现的是活泼的或笨重的,紧张的或舒缓的,雄壮的或温柔的,通过音乐图画他们会被带入音乐的场景中,真正融入音乐。如,中班《春天天气真好》中又活泼采蜜的小蜜蜂、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也有安静等待的花朵;小班《动物狂欢节》中,有威武的狮子,吵闹的公鸡,笨重的大象。大班《静夜思》中,用蓝色色调体现的音乐表情是略带忧伤的,用一个诗人的背景体现那种思乡的情绪。让孩子用各种方法领悟音乐表情中所蕴含的乐思,有助于他们体验不同的感觉,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1.4音乐的色彩:用严谨的理论来创造出感性的听觉、感官、想象。有的辉煌,有的忧愁,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缠绵悱恻。音乐中的音色就像是图画中的颜色。音色是音乐中最有启发性的元素,每一个音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是各具特色;再幼儿音乐教学中,经常用猜猜我是谁来玩游戏,这里可以是不同的小朋友的音色,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鸟声。此外,还可以用各种乐器做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这些使用方法不是教师强行灌输的,而是幼儿在自己不断感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他们会有成功感,会增强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为以后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2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是设计好教学语
在音乐活动中教学语、节奏语、手势语、体态语也是至关重要的。
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在音乐活动中起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
3借教师品质能力传递“快乐音符”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能力音乐教学的实施是通过音乐教师心理活动的控制来完成的,在此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统称为音乐教学心理。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以其特有的心理品质与学生的特殊接受心理形成了音乐教与学的过程,并将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才能使音乐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总之,在音乐教育的海洋中幼儿需要发展,教师也需要提高,需要我们全情的融入感情,只要我们明确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就能摆正技能技巧在音乐教育中的位置,使幼儿在活动中能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表现而学习使用技能,进而充分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现在就跟着我一起用“心”去聆听音乐的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