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挥洒 苍劲绝伦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中期的兴化(今江苏属县)人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出身微贱,靠父亲教徒度日。刚三岁,生母去世,由叔父与乳母养大。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二十四岁中秀才,依设塾收徒糊口。父亲去世后,至扬州,寄居其族叔当和尚的古寺,卖画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及第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起任山东范县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有“小苏州”之誉的山东潍县县令。因天灾开仓赈民,遭权贵诬告而丢官。当了十二年的七品芝麻官。后至扬州卖画达四五十年之久。其所绘以竹、兰、石居多,绘“无古无今之画”,重视形外之似,认为神似重于形似。写神写意,致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为了画竹,不论什么天气,都去竹林里散步,观察竹的神态,并把书法的笔法运用于绘画,最终成就“扬州八怪”中首屈一指的名画家。秦祖永《桐阴论画》评其绘画作品:“随意挥洒,苍劲绝伦。”
  郑板桥的画,尤其墨竹,学宗明代徐渭,清代石涛、八大山人笔法,擅长水墨写意。现有郑板桥人生不同年龄阶段之墨竹珍品与读者一起欣赏。
  郑板桥《墨竹图》轴
  纸本水墨 纵109厘米
  横35.5厘米
  画面三株挺直并立的竹篁,苍嫩有别,直刺天际,显示出无穷的劲力。竹叶下俯,浓淡相宜。
  画的左上方,有画家以“六分半”而成的“板桥体”书写七绝诗一首。诗云:
  山里秋风应更多,丁窗敲户影婆娑。老夫不肯删除去,留与三更警睡魔。
  款署:乾隆辛巳,板桥郑燮画并题。钤“郑板桥”白文印、“乾隆东封书画史”白文印、“歌吹古扬州”朱文印。七绝题画诗,点明所画的“丁窗敲户”的“山里秋风”中的竹篁形态。
  “乾隆辛巳”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此是郑板桥六十九岁之杰作。
  郑板桥《兰竹石图》卷
  纸本水墨 纵112厘米 横195厘米
  巨大的土坪之上,一株株兰草纵横披靡,疏散简劲,青竹杂依兰、石,显示出气势淋漓、和谐统一,一派生机。巨石之上,几株嫩物扎根于乱石之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画面右上部,有画家以“板桥体”所书题跋:索画者必有来意,某处画兰,某处画竹,某处画石,而作画者又倔强不依此,两两所以背谬也。殊不知即其所索之中,依其位置而略为剪裁,稍加伸缩既不失主人意指,而亦不愧自家笔墨,顾不美乎!?主司命题如此,而我之作文偏不如此,虽锦绢珠玑与题何涉?善作者绝不与众人同,而却不与命题□□,求匠心独得乎?吾之此画亦只是兰竹石,而绝不与众家同,亦绝不与自家同,或亦有匠心焉!
  署款:乾隆壬年,板桥老人郑燮。钤小方印两枚。跋文中所叙此画历程较为详细。“乾隆壬年”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可知此画为郑板桥七十岁之作品。
  郑板桥《墨竹图》卷
  水墨纸本 纵96.4厘米 横136.5厘米
  画面绘稀疏并立的多株修篁,枝与叶飘摇多姿,构图奇特。左部有画家以“板桥题”所书题语。题语穿插于竹林之中,别有新意。
  语曰:纸外之竹更多于纸中之竹,竹外之风更多于竹内之风。有笔墨处固是画,无笔墨处亦是画。昔庖丁解牛,排击割剥皆□理解,为之踌躇,为之四顾,善刀而藏之。吾亦将善,吾笔墨藏之矣。
  款署:乾隆二十九年二月板桥郑燮画并题。钤“郑燮之印”等三印章。“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64年,故推测,此画乃郑板桥七十二岁作品。
  郑板桥《竹石图》轴
  纸本水墨 纵284.5厘米
  横139.9厘米
  全幅绘垒石坚岩间五竹并立,与兰草同茂。石间高竹瘦劲,卧兰俊爽,别具一种幽然之意。笔墨秀劲奔放,气韵沉雄潇洒。
  画面右侧,有“板桥体”所写三竖行题跋:萤起蕉山登崖看竹,日光露影皆浮动于青枝碧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因而构成一局。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修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苍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尘外者,□□□独画云乎哉!
  款署:乾隆乙酉。板桥郑燮。下钤“燮何力之有焉”、“爱君且欲君先达”、“撮榄轩”三印。
  画面左下角钤:“七品官耳”小方印,画面右下钤两方鉴藏印。“乾隆乙酉”即乾隆三十年(1765年),是年郑板桥七十三岁,也即终命之年也。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墨竹大家,谁也不可否认,至今仿学郑氏“板桥体”书法与板桥墨竹的大有人在,久盛不衰。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再至手中之竹的三段式,恰显出郑板桥墨竹画的巧妙之程。
  郑板桥《梅竹图》轴
  水墨纸本 纵127.8厘米 横31.2厘米
  郑板桥一生绘梅画较少,此乃稀珍之图。画中之梅与竹,均不现根底,二者交错相间,生动有趣。竹挺拔于梅树之间,显示出力劲雄健之形态。
  画面左上部,有以“板桥体”所书题诗: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
  题画诗郑板桥透露出“一生从未画梅花”的束缚,第一次“画梅兼画竹”的“心事”,遗憾的是此画未留下作画的年份。
  (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古玩艺术品市场持续升温,随之伴生的就是对古玩艺术品鉴定的需求和对古玩艺术品知识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推动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鉴定专家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就当前古玩艺术品鉴定专家队伍建设谈几点意见。  当前古玩艺术品鉴定领域的现状  当前的古玩艺术品鉴定领域,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乱象丛生。首先,缺乏严格的专家管理机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古玩艺术
期刊
多年前,天津杨柳青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文化传承名镇”。《魅力中国·魅力名镇》节目对天津杨柳青这样评价:古老的大运河为这里带来深厚的积淀。运河水早无当年辉煌,但这里仍然是文脉昌盛,一派斯文。这里的年画天下闻名。几百年兴盛,几十年衰落,如今已经全面复兴。文化是这里不灭的灵魂,京师附近的平原小镇,当属中国文化传承名镇——杨柳青……  许多年前去北方出差,过天津时,列车员报站名:“杨柳青到了……”我有
期刊
中国的青铜器出现于史前,繁盛于夏商周时期。不仅器物类型繁多,而且造型庄重华丽,纹饰精湛优美,为世界所罕见,且铭文内容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文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从用途上来说,青铜器分为容器、兵器、乐器、车马器等几个大类。本文简介一些青铜容器主要的种类和名称。  鬲(li,音历):形状和鼎相似,侈口、三空足。一般煮饭用,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  鼎古代的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差
期刊
张大千先生在中国书画史上是位名副其实的传奇人物,他的后半生与台北历史博物馆的不解之缘也极富传奇色彩。去年笔者因公务出差台北历史博物馆,不仅瞻仰了这位近现代书画大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楼台后廊,面对植物园、荷塘的大画室,还有幸观赏了该馆收藏之张大千为数可观的书画精品。  在这些精品中,有一套张大千绘画的水墨写意画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台北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称该册为《观物之生》。此册绘于1962年,
期刊
宜春市博物馆藏两件石湾窑素胎瓷猴,两猴大小相同,高16.5厘米,形态相似。一件屈膝交脚而坐,头左斜,双眼注视左上方,两唇微张,露齿,似有垂涎欲出;右手置于两膝之间自然而垂,左手手指微弯,放在右侧太阳穴处。另一件屈膝并脚而坐,头略前探,双眼微向前上方注视,左手置于左股外侧,右手微弯,用指盖轻搔右腮。二者通体露胎,呈赭褐色,唯眼白、牙齿施白釉,眼球、指、趾甲施黑釉。露胎处刻划细腻纹理,将猴毛表现得十分
期刊
江西省景德镇是闻名遐迩的制瓷重镇、瓷艺之都,其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地域特色鲜明,艺术成就辉煌。早在汉代景德镇已出现了冶陶业,宋代创烧的青白瓷便已闻名全国。而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珠山御器厂,当时就成为了全国的制瓷中心。其烧制的宫廷用瓷及皇帝的赏赐用瓷,代表着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成就。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陶瓷艺术流派“月圆会”。他们致力于新粉彩
期刊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夏代(公元前2070-1600年)  高16.5厘米 宽12厘米  盾牌形,面微凸起,正面以长方形绿松石石片规整地镶嵌成兽面纹。铜牌两侧上下有相互对应的四个半圆形孔,可系绳。该铜牌制作考究,在背面没有任何依托的情况下由几百块绿松石镶嵌而成,历经3000多年未松动一块,显见其镶嵌工艺技术之高超,是极其罕见的艺术珍品,更是我国已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它的发现标志着在夏代,
期刊
牙雕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象牙质地光滑细腻,色泽柔润如玉,硬度适中,牙纹细洁,辽、金、元、明、清各朝代都把象牙作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制作牙雕制品的专门作坊。  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制品;山东
期刊
2016年9月13日,每年一度的苏富比、佳士得秋季大拍如期在纽约举行,笔者跟随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赴美访问团有幸目睹了拍品的预展及现场拍卖会。  原以为在伦敦由两大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举办的拍卖会,现场一定是人气旺盛、竞价声此起彼伏,高潮连连,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拍卖现场异常冷清,场内的坐凳有三分之一是空的,与前几年在香港看到的该两大拍卖公司火爆的拍卖场面相去甚远。纵观两大拍卖公司上拍的拍品,鲜
期刊
四条屏是一种书画传统流行幅式,与中堂、扇面、横披、斗方、手卷、镜心等其他幅式共同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欣赏形式。长沙博物馆藏有不少名家书画四条屏作品,这些作品风格独特,个性鲜明,颇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现选取其中三组馆藏近代名家书画四条屏作品介绍予读者赏析。  清 何维朴《山水图》四条屏 纸本水墨  何维朴(1842-1922年),字诗孙,晚号盘止,亦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晚遂老人,室名颐素斋、盘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