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 公正 全面 平衡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ng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闻学观念体系中,真实性居于最核心的地位,是所有其他新闻学观念的基石。新闻真实性的下位观念是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全面、平衡等。这些观念既保证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实现,又体现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某些内容,即服务于新闻的真实性观念。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克·富勒明确指出:"客观这个概念就像其他概念一样,可以用做研究被记者用来描述真实性原则的含义和局限性的一个极好的起点。"在我国新闻界,虽然人们也都坚持真实性原则,但很多人并不认同真实性原则的下位观念。由于理念的缺失,新闻失实在所难免。
  客观性新闻观念。客观报道的基本含义是指:记者在事实选择中尽量不带偏见,公平均衡地展现事实,不对事实发表评论。在中国新闻界,客观报道长期被视为另类。特别是20世纪初叶,西方的客观性报道在中国开始出现错位:西方客观报道所指的新闻内容,在中国成了报道方式--以客观的外衣来掩盖主观的内容,以客观的手法达到宣传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新闻理论界对客观报道出现了较为积极的态度,一些学者发表文章对西方客观性报道的本质进行阐释,将客观报道看做是新闻的一种职业准则,但这种声音在新闻界并没有成为主旋律。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公平均衡地展现事实的新闻是很罕见的,很多敏感问题、与政府期望相左的信息一般不会出现在传媒中,除非是作为批判使用。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发生特大火灾,300多名中小学生被烧死。灾难发生后,许多群众抗议者在市内自发地组织起来,受害者亲属认为官僚们应对此事负责,但这些负面信息没有出现在任何中国大陆的媒体上。这种报道你不能说它是真实的,因为它并没有让受众看到真实的事实。人们已经注意到在众多的失实新闻中,有一类失实新闻并非事实细节不准确,而是没有均衡地展现事实造成了结构性新闻失实。在西方新闻界,客观作为一种报道原则,总是与真实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认为没有客观性,就不可能实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是对新闻记者主观的一种限制,这种限制对实现新闻真实性有巨大帮助意义。准确地认识事实是真实性报道的前提。可见,客观性还具有实现真实性报道的方法论意义。由于缺少客观性新闻理念,我国很多记者无法由此迈向真实性传播的目标。
  公正性新闻观念。公正性是西方新闻界另一基本报道原则。它是指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或传播者不以一己之立场,片面地报道事实与提供只是自己赞成的一方面意见,压制、不报道或歪曲报道另一方面的事实或自己反对的一方的意见。在经过对客观性报道原则顶礼膜拜的狂热之后,西方新闻界的人们很快发现客观性报道并不是万能的,任何报道内容都会带有记者主观的烙印,如果不对细节添油加醋,至少倾向会影响记者对细节的取舍。于是,人们逐渐试图用公正性来弥补客观性的不足。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发行人卢斯宣称:"不偏不倚与公正的差别是什么?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对在他看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事实进行分析的时候,是'有偏见的'。他只要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歪曲事实,只要不隐瞒能说明一个不同观点的事实真相,他就是公正的。"公正性作为报道原则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因为原则的内涵为记者逼近新闻真实提供了一种可能。新闻媒介的主要职能是向人们提供客观世界存在的事实,以及时人对它的种种评价的客观情况。人们透过媒介想了解的,主要是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相关的人们对这种变化持怎样的立场和看法,而不是媒介持反对或赞许的态度。媒介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立场对事实进行筛选,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事实,那么它对事实的认识和反映必然是扭曲和变形的。我国新闻界由于一直强调新闻传播要旗帜鲜明,因此,很多媒体和从业人员在内心里对公正性原则并不真正信服,他们认为真正的公正并不存在,所谓的公正会影响倾向性的表达。其实,公正性是倾向性借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倾向性得以发挥效应的前提。一个企图说服受众、企图影响社会的传播工作者,如果不以公正性为前提,那么倾向性注定无法充分实现,它只能产生不真实的报道。
  全面性新闻观念。在西方新闻报道中,人们非常注重新闻报道事实要充分、完整和全面,将全面性列为新闻传播的又一条基本原则。全面性的内容是指新闻传播中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要求对一件事实的报道过程要完整,情节要详尽,尤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与情节,必须作出具体细致的报道,实在无法提供有关情况者,要作出交代。第二是要求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报道,提供纵向与横向的全方位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既不隐恶扬善,又不隐善显恶,使公众能够毫无障碍地获得关于这些社会现象的总体资讯和全部看法。第三是要求对于有争议的事件,充分顾及和全面报道各种情况、意见和看法,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与看法,或者在传播者看来是错误的意见与看法,也应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公开报道。联合国新闻自由小组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新闻道德信条》第一条就是:"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前著名记者马文·卡尔布曾主张:记者的责任是尽可能报道完整的事实,有时候记者的报道只有80%完整性的新闻,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要不断增加信息,直到报道完成。"卡尔布指出了只有80%完整性的新闻和只有80%准确性的新闻之间的差异。只有80%完整性的新闻可能缺少一些细节和补充的资料,而只有80%准确性的新闻缺少的是基本的信息和确定性。对他来说,这就是可以立即播发的新闻和须拖延几天以静观其变的新闻之间的差异。"全面性成为新闻传播基本原则之一的原因非常浅显:因为只有向受众全面地提供事实与情况,尤其是意见与看法对立的事实和情况,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宏观真实。一些人已经认识到坚守全面性是实现真实性的关键和路径。刘少奇指出:"要做到真实,就要全面,缺一面就不是真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也专门对全面性的原则加以确定,但尽管如此,全面性原则并没有得到中国新闻从业人员的普遍认同,调查显示,有17.1%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认为全面性报道不重要或不太重要。有这么多的新闻工作者对全面性报道原则不以为然,片面报道--不真实报道的出现成为某种必然。
  平衡性新闻观念。平衡性是西方新闻界另一报道操作守则和新闻理念,被西方某些人理解为是公正性原则的具体化。麦尔文·曼切尔的《新闻报道与写作》是在西方很多大学新闻系使用的教材,他在书中提出了"平衡与公正"的命题:"平衡是重要的。平衡是一个道地的信条。对于需要公正对待的事情应当使用同样的情理。假如候选人A对他的对手B提出一个严重的指责,那么公正就要求记者找到B,询问他的答复。受到控告和指责的人应当永远有说话的机会,而且,他的回答应该是及时的。"西方新闻界在处理那些有争议或者竞选方面的新闻时,尤其强调对双方的平衡处理。《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艾布·罗森索1976年10月20日在有关该报新闻政策的备忘录中指出:"政治竞选新闻的报道必须做到平衡,照顾到双方候选人,新闻写作,不能有所偏袒,要非常小心,不要给人有倾向于某一方的感觉。除了新闻之外,对于版面的处理上,也要顾全到双方平等的待遇,不致有主从之分。"
  具体地说,平衡性就是在突出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新闻报道中的平衡性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从哲学的角度说,任何事物都是主要和次要矛盾的统一体,或者每一个矛盾都有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平衡报道要求记者在报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也要顾及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平衡报道所追求的目标,是更真实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平衡是相对的:"这当然是指有关新闻的'新闻价值'是属于相当或相等而言。如果候选人一方的新闻显然是属于'重大新闻'的情况下,自然应依新闻的重要性作为取决的标准,不必拘泥于'为平衡而求平衡'的原则。"西方很多新闻记者认为在分析复杂的事实时,只有采用平衡手法,才能使自己的推断和预言更接近于真实。
  客观、公正、全面、平衡作为新闻传播原则,都是在探讨如何实现新闻真实性的过程中得到确立的,是新闻真实性内涵的具体化。虽然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客观、公正、全面、平衡却一直是西方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念。他们也认识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全面、平衡是达不到的,不过他们仍然坚持记者应当尽可能地信守这些新闻理念:"尽管'客观性'像一座神像一样不可企及,新闻事业的职业仍要求记者向这个目标靠近。"正是有这些新闻理念的支撑,他们才在与新闻失实现象的斗争中,不断地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信誉。应当承认,客观、公正、全面、平衡虽然不能解决所有新闻失实问题,却能帮助记者有效地避免一些新闻失实,特别是减少那些缺少重要事实和细节的结构性失实新闻。据调查,我国28.5%的新闻工作者受过正规新闻教育。新闻理念来源于实践和专业教育,为解决新闻失实问题,我国新闻工作者更新和重塑新闻理念很有必要。
  注释:
  ①(美)杰克·富勒《新闻的价值》第14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②(美)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第519页引,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③周鸿书《新闻伦理学论纲》第256页引,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④(美)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第62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⑤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第189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⑥⑦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第92页,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⑧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第306页引,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文献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
期刊
任何记者和媒体要发布和传播新闻,都必须获取一定的新闻资源。获取新闻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一是靠他人提供。其中靠他人提供通常来说是一条主要途径。因为记者只是“专业的信息传播者”,他不可能事事都能够亲身经历;即使是记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有些背景情况和还不明白的地方,仍然需要向他人了解。  综观那些失实的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根源于新闻源的虚假。新闻源虚假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概括
期刊
写批评报道容易惹上官司,这谁都知道。可谁能想到,写正面典型,却也当了被告,而且告状的人恰恰就是那个被宣传的典型呢?  光明日报记者叶辉就遇上了这么一件尴尬事。  那是1988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楼落成之日,主管基建的副院长却自动辞职了。得到这个线索,叶辉断定,这里面绝对有新闻!他第一次去采访,接待他的人断然否认此事。医院内部提供线索的那个同志陪同他直接找到了辞职的副院长,原来,副院长正是第
期刊
广播是人类信息传播进入电子时代的标志,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发明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下,中国的广播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铸造了近10年的辉煌历史。然而,随着其他媒体尤其是电视的发展普及,广播在媒体市场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另外,中国成功加入WTO,传媒市场将进一步向外国开放,以默多克、美国时代华纳和维亚康姆为代表的外国传媒集团,将携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以种种方式对
期刊
我们全家在国庆节里来到了可以与天堂媲美的杭州西湖。  坐在红木小船上,我置身于这四面环山、四周为水的、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我的心情无比舒畅,淘气的弟弟用手撩起清澈的湖水,吓得湖里的鱼儿们四处逃窜,弟弟也开心地"咯咯"直乐。  半个小时后船靠岸了,我们来到了有趣的"西湖洞",看到了贪吃的"猪八戒",他正在给高老庄的姑娘写情书,那副憨憨的样子真令人忍俊不禁;在他旁边,还有"老鼠偷油"、"龟兔赛跑"等一些
期刊
近日读重庆商报6月5日《七旬"怪老头"医媒都怕他》一文,颇有感触。记者在这篇短小精练的报道中,通过记者巧遇并发现其新闻,将一个七旬"怪老头"为民服务的热心肠和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的精神刻画得生动逼真,有一种呼之欲出之感。我以为,该文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倡导。  其一,记者善于于平凡处发现新闻,可见作者具有较敏锐的新闻眼光。挖掘日常生活之中的"陌生",寻找藏于平凡之后的更深层的真实,既是时代赋予记者的
期刊
河南油田石蜡精细化工厂宣传科干事李文峰,从1999年底正式涉足新闻写作,至今已在这条路上行走了3年多。虽然时间不长,却使李文峰完成了对新闻写作从无知到熟悉、从陌生到热爱的转变。李文峰从事新闻写作之前,喜欢写些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自视文字功底还不错的他,开始并没有把新闻写作放在眼里。可是他连什么是导语、什么是新闻由头都不知道,分不清消息和通讯有什么区别,刚开始的成绩可想而知。他连着给《河南石油报》
期刊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第二张都市报--《城市早报》于1999年春出版发行,就像一声春雷,平地掀起了中原报战又一个浪潮。第一个浪潮是由《大河报》带头掀起并捷足先登"霸主"之位的,而第二个浪潮却使《城市早报》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荣获"亚主"的称号,从而壮大了报业集团的实力。此后由于报纸竞争的现实需要,《城市早报》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鏖战,与老大哥《大河报》合二为一,但该报当年奋勇迎战,历经系列严峻竞争考验威武雄
期刊
媒体应建立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机制    一、由非典时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说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病毒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非典"肆虐期间,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4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认为,尽快建设和完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是完全必要的,并提出了建立应急机制的一系列原则。5月12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期刊
今年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湖北鄂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出现严重舞弊现象》的新闻,使得个别地区"考风不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在采编这条新闻的过程中,再次深刻体会到要做到客观地报道"硬监督"类的"事件性"新闻,就必须运用"纪实"的理念与手法,用"事实"说话。    事实的"获取"    在考试前两个月,有知情者向记者反映近两年来湖北鄂州地区自考舞弊现象严重,笔者于考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