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关键词:接轨;内容;理解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场景来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西师版数学7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相交与平行时,出示右边的教学挂图或者投影片,这样的情景是学生每天都接触的,对学生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安排这样一个课堂活动,某景区的门票价格如下表。
议一议:
(1)如果有10个成人和10个儿童到这个景区参观,怎样买票合算?
(2)如果有14个成人和6个儿童又怎样买票合算呢?
(3)如果有14个成人和14个儿童呢?
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这些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这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让我们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其实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在读时有些困难和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去从报纸、杂志、甚至到超市中去寻找体验,如:电视机每台3500元,家用大宗电器的价格,各种服装价格,自己家房屋价值,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约7500万桶,全校有学生2470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在生活中和从其他途径所获得的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没有0的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没有0的数大家都已经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掌握了读数的方法后,在练习中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读一读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物中的数字。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可见,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延忠.数学课堂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2]仲广群.数学课堂的三重境界[J].小学数学教育,2011年Z1期.
[3]朱華.数学教学生活化课堂高效而生动[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3期.
关键词:接轨;内容;理解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场景来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西师版数学7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相交与平行时,出示右边的教学挂图或者投影片,这样的情景是学生每天都接触的,对学生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安排这样一个课堂活动,某景区的门票价格如下表。
议一议:
(1)如果有10个成人和10个儿童到这个景区参观,怎样买票合算?
(2)如果有14个成人和6个儿童又怎样买票合算呢?
(3)如果有14个成人和14个儿童呢?
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这些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这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让我们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其实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在读时有些困难和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去从报纸、杂志、甚至到超市中去寻找体验,如:电视机每台3500元,家用大宗电器的价格,各种服装价格,自己家房屋价值,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约7500万桶,全校有学生2470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在生活中和从其他途径所获得的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没有0的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没有0的数大家都已经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掌握了读数的方法后,在练习中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读一读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物中的数字。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可见,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延忠.数学课堂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2]仲广群.数学课堂的三重境界[J].小学数学教育,2011年Z1期.
[3]朱華.数学教学生活化课堂高效而生动[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