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碼,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即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的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为构建过程;这一层面被称为结构层次。
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反映在阅读上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类为三种理解方式即:(1)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上的理解。(2)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3)还有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interactive-model)。
综上,人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的揣摩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
二、语篇分析理论的由来
1965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最先提出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performance)两个概念。语言能力指的是所有说本族语的人可以理解并且说出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的能力。而语言行为,则指上述代码在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中的实现,既话语本身。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一种语言的语法能力,还应包括具体社会文化氛围内的语境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交际能力指的是在具有社会文化氛围的情景中如何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后来,Michael Canale和Merril Swain对交际能力的构成做了具体的归纳,即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交际策略的运用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语篇能力指运用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含义在各种语境中构成语篇的能力。
三、语篇教学与阅读教学
1.语篇教学的定义
英国语言学家魏多森(H.C.Widdowson)认为:“语篇就是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语言学家李奇(G..Leech)给语篇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语篇这一术语对口语和书面语言都适用,实际上适用于任何样式,用于任何目的的语言。”
语篇教学法,就是从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导学生越过译音阶段和逐词辨认及对译阶段,直接进入篇章的理解分析,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有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
2.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语旨指的是参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
3.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外语教学应将语言教学法和语篇教学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从把握整体的原则出发,分析语篇时由宏观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剖析,揭示其层次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教学实践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开展:
(1)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语篇。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这样的方式入手有助于调动学生和老师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The US has recovered from 911 but Bin Laden has not been hunted down yet.”这句话似乎不存在语言层面的理解障碍,但包含了“911”,“Bin Laden”这些令人费解的背景知识,若读者对美国911这一背景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只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背景知识的提供与分析是必要的。
(2)分析结构,指导阅读
教师在教学上可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语篇体式的独特性,掌握一定的可循性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进而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中心意思,抓住中心句(topic sentence),然后把全文按引言(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及结论(conclusion)做进一步的逐层归纳总结,以使得学生从整体结构上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全貌,获得文章所传达的完整信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熟练掌握各种体式的结构和英语书面表达的特点及基本要求,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合理的文章。
(3)适当的语言分析
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语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问题,结构,修辞等篇章知识,以助他们建立,扩大语言图式网。另外,在对词汇进行讲解时注意以使用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既重视词汇的语境含义(contextual meaning)及与其他词的搭配(allocation),又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辩析等。
四、结论
以上几个步骤基本上贯穿了阅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鉴于学生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的差异,教师可因人而异,但总的模式是一致的——把握整体,充分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只要运用得当,长期坚持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交际能力。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碼,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即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的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为构建过程;这一层面被称为结构层次。
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反映在阅读上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类为三种理解方式即:(1)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上的理解。(2)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3)还有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interactive-model)。
综上,人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的揣摩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
二、语篇分析理论的由来
1965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最先提出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performance)两个概念。语言能力指的是所有说本族语的人可以理解并且说出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的能力。而语言行为,则指上述代码在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中的实现,既话语本身。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一种语言的语法能力,还应包括具体社会文化氛围内的语境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交际能力指的是在具有社会文化氛围的情景中如何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后来,Michael Canale和Merril Swain对交际能力的构成做了具体的归纳,即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交际策略的运用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语篇能力指运用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含义在各种语境中构成语篇的能力。
三、语篇教学与阅读教学
1.语篇教学的定义
英国语言学家魏多森(H.C.Widdowson)认为:“语篇就是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语言学家李奇(G..Leech)给语篇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语篇这一术语对口语和书面语言都适用,实际上适用于任何样式,用于任何目的的语言。”
语篇教学法,就是从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导学生越过译音阶段和逐词辨认及对译阶段,直接进入篇章的理解分析,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有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
2.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语旨指的是参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
3.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外语教学应将语言教学法和语篇教学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从把握整体的原则出发,分析语篇时由宏观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剖析,揭示其层次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教学实践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开展:
(1)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语篇。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这样的方式入手有助于调动学生和老师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The US has recovered from 911 but Bin Laden has not been hunted down yet.”这句话似乎不存在语言层面的理解障碍,但包含了“911”,“Bin Laden”这些令人费解的背景知识,若读者对美国911这一背景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只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背景知识的提供与分析是必要的。
(2)分析结构,指导阅读
教师在教学上可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语篇体式的独特性,掌握一定的可循性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进而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中心意思,抓住中心句(topic sentence),然后把全文按引言(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及结论(conclusion)做进一步的逐层归纳总结,以使得学生从整体结构上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全貌,获得文章所传达的完整信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熟练掌握各种体式的结构和英语书面表达的特点及基本要求,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合理的文章。
(3)适当的语言分析
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语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问题,结构,修辞等篇章知识,以助他们建立,扩大语言图式网。另外,在对词汇进行讲解时注意以使用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既重视词汇的语境含义(contextual meaning)及与其他词的搭配(allocation),又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辩析等。
四、结论
以上几个步骤基本上贯穿了阅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鉴于学生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的差异,教师可因人而异,但总的模式是一致的——把握整体,充分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只要运用得当,长期坚持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