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校园文化自信培育,是整个社会文化自信培育的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特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从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探究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自信;现状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背景。在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个概念。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习近平谈文化自信》: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人民网http://paper.people.tom.cn/rmrbhwb/html/2016-07/13/content_1694983.htm]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氛围下,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设和培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信息科大)于2008年,在原来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和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提出了以“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校训文化为代表的“勤信”文化,进而提出了“笃信,崇学,开放,超越”的大学精神,都为这所新兴的高校指明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二)调查方法。
1.文献参考:通过查阅大量的文化自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资料,为更好地研究高校校园文化自信和践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主要通过线下实地发放问卷和线上网络问卷发放问卷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全体在校学生,涉及文科、理科、工科多种学科,全面覆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
(四)调查目的。研究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及践行状况,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提供切实依据,提出更加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及践行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及践行现状
(一)认知状况。
1.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知。
(1)信息科大学生对校训文化的认知。“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校训。校训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浓缩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更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文化追求的展现与目标。在调查中,70.97%的同学能够准确说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校训,19.35%的同学表示只是大概清楚校训,仍有9.68%的同学表示不知道校训是什么。总体来说,大部分的信息科大学子熟知我校校训,但仍有小部分的同学只是大概知道甚至完全不清楚。同时,我校“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今圣贤·劝学篇》和韩愈的《进学解》中对“勤”的阐述,正是我校校训“勤以为学”的文学来源,而“信以立身”则引于《论语》中的“民无信不立”。在调查中,只有4.84%的同学知晓校训的文学来源,79.03%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清楚,剩下的同学则选择了错误的答案。了解校训的理论来源,并不只是机械记忆,而是更有助于我们把握校训的精神内涵,感受校训的文化底蕴。
(2)信息科大学生对大学精神的认知。大学精神是在一所大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稳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所有大学人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当被问及“你知道下面哪项是我校的大学精神”,仅有17.7%的同学准确地做出了选择,33.8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清楚,其余同学则选择了错误的答案。“笃信、崇学、开放、超越”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校园精神,旨在引导信息科大人勤奋学习、刻苦专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包容开放、积极进取。了解大学精神,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因此不仅要加强大学精神对大学教育的引导,还应当加强在校师生对大学精神的认知认同。
2.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同。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体现在理论灌输上,更多地体现在各类校园教育和文化活动当中,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的载体。针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赋有特色的几类文化活动,我们进行了调查,以了解这些文化活动和平台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
“勤信大講堂”作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重要的学术文化传递的平台,截止到2017年7月,已经开办了53期。针对勤信文化大讲堂,56.45%的同学表示是第一次听说,37.1%的同学表示虽然知道,但是并没有参加过,1.61%的同学知道并且参加过一两次,只有4.84%的同学知道并且多次参加勤信文化大讲堂。
“习近平用典”活动是我校的创新型活动之一,并且是我校首届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而知道并且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只占到被调查者的6.45%,17.74%的人知道并没有参与,75.81%的同学不知道有这项活动。
而“国际文化交流周”,是学校为中国大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同学友好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调查中,17.74%的同学表示并不知道这样的活动,61.29%的同学表示知道,但并未关注,只有20.97%的同学表示知道,并且很关注。
当然以上活动的调查都主要是偏重于学术交流类的,因此,课题组也针对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最受大家欢迎的活动是三球联赛和十佳歌手大赛,接近被调查者一半的人数;其次是话剧、舞台剧表演和校外企业、教育基地的观察活动;同时志愿者服务活动、“创新杯”活动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喜欢。
(二)认同状况。
1.信息科大学生对“勤信文化”的认同。总体来说,我校大学生对“勤信”文化高度认同,校园文化自信,首先要认同自己高校的文化,对所在高校的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以“勤信”文化为主导,引领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作为校训的经典名句出处,在本次调查中,80.65%的同学认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认为勤奋学习永远不会过时,另有8.06%的同学则认为学习够用就行,不用“苦作舟”,而11.29%的同学认为读书进入仕途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读书失去了以往的重要性。 关于信息科大的“诚信”文化,82.26%的同学坚持认为讲究诚信始终是人的基本原则,但也有1.61%的同学认为讲究诚信的人容易吃亏,16.13%的同学则认为要视情况而定。
2.信息科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同。校园文化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和践行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也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开展了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活动,课题组针对信息科大的两项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进行了调查。
只有通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文化认同,应对文化挑战,凸显文化解释力,进而逐步增强、实现文化自信。因此,信息科大在各学院开展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班会,关于此类班会,有37.1%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有助于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思想成果,32.26%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当然,也有30.65%的同学则认为没有必要,完全是流于形式,甚至有25%的党员和33.3%的团员也认可此观点。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勤信文化”的丰富源泉。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信息科大特向广大师生征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相关作品,这项活动的现实影响力和教育力都得到了认可。66.13%的同学认为,很有意义,创新了红色革命文化的了解方式;17.74%的同学认为,意义一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16.13%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中20%的理科同学和17%的工科同学同意此观点,文科同学基本上没有认为这项活动是无意义的。
本次调查中,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数量面向同学做了调查。关于活动数量,38.71%的同学认为比较多,43.55%的同学认为一般,6.45%的同学则觉得活动仍比较少,3.23%的同学认为很少。而关于活动质量,33.87%的同学认为我校校园活动的质量比较高,41.94%的同学认为一般,而有14.52%的同学认为活动的质量比较低,3.23%的同学认为很低。总体来说,我校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数量和质量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满意度不高。
3.我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品牌发展的信心。关于我校未来创立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38.71%的同学表示非常乐观,35.48%的同学表示比较乐观,20.97%的同学则认为不太好说,4.84%的同学也表达了自己比较悲观的态度。对未来校园文化品牌发展比较悲观的同学主要集中在本科,10%的大一同学和20%的大三同学持此观点。因此,大部分同学对于我校“勤信文化”未来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品牌的建立,还是充满了信心的。
(三)践行状况。
1.信息科大学生对思想学习的关注度。勤奋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是践行“勤信文化”的重要表现。除了我们的专业文化课,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针对“大学生是否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门功课”,45.16%的同学选择了“所有的课程都是知识的积累,都需要认真对待”;46.77%的同学表示“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课,公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就应付一下”;8.06%的同学干脆表示“即使是专业课,也是临时抱佛脚”。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学习是忽略的。
2.信息科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参与度。经常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践行的积极表现。24.19%的同学表示会参与。在此次调查中,相较于党员和团员,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同学没有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较高一些,将近20%。
除了直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入学校社团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学校传统文化社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建立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27.42%的同学表示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积极参与到了传统文化社团当中;另有40.32%的同学表示参与了社团,但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类别的;此外,32.26%的同学表示没有参与到社团文化当中。
校园文化活动类型主题众多,形式多样,不同的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及践行有不同的意义。通过调查显示,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竞技类活动和科技参观学习类活动都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认为十分有意义,可以体现校园文化。其中,获得认可度最高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分别为文体竞技类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科技与参观学习类活动。
三、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高认同”的原因。高校校园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大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我校“勤信文化”的凝练,是依托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既扎根于中国实际,又与时俱进的。因此,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呈现“高认同”现状,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促使人们文化自信的回归,其首要表现就是文化主体意识的回归。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大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不再把传统文化看成“四旧”,也不再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并以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文化认同感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高校这样一个教育氛围浓厚的场所,大学生长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呈现出校园文化自信的“高认同”现状。
其次,信息科大特别注重營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也注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加强校风、学风和德风建设。2017年,为了使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加合理有序地开展,由校团委牵头,各学院、各组织进行活动承办,举办了第一届“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节”,并在下半学期筹划开展“校园科技创新节”。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汇聚勤信力量、绽放师生风采”为主体,鼓励师生在平凡的校园生活中挖掘“勤信文化”内涵、提炼艺术元素,此次文化艺术节分为“文化类”“艺术类”和“体育类”三大板块,有校级和院级两个层面,共41项活动,覆盖了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老师和留学生,包括新华网在内的校内外媒体都给予了关注。而学校也借助本次文化艺术节活动的载体,弘扬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低认知、低践行”的原因。尽管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表现出“高认同”特点,但也存在着“低认知、低践行”的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文化、主流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最传统、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教材课本内容,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一重复、乏味老化,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已然无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初设立的预期效果。这里的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枯燥并不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的内容,而主要是指部分教师对思政课内容的解读、传授不够深入、新鲜、有趣。譬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淡化政治色彩,降低层次,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该有的影响力;而且,有的教师就课本而课本,没有生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方法上,目前高校过于注重理论教育方法,忽视实践教育方法,导致理论教育方法和实践教育方法不能够有机地进行结合。当然,这样的重视理论教育也是与之相关的考试制度相联系的。如果高校能够创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考试制度,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都会得到改善。此外,要特别注重党员、团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团员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应该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并有责任帮助其它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因此,关注党员、团员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反馈,更好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形式。
2.传统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教育的欠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科大“勤信文化”也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在调查中,虽然被调查的同学表现出了很高的校园文化自信的“认同度”,但是其对自身校园文化的认知,却不尽如人意。“校训”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治学育人的灵魂,因此,这是每一个大学人都应该铭记在心的。可是此次的调查结果则是,仍有信息科大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更不必说校训所依据的传统文化来源与大学精神。
目前,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主要是依托于公共政治课所使用的教材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而缺乏系统介绍以“勤信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公共政治课所使用的教材,其传统文化的内容本来有限,而高校又缺乏系统介绍传统文化和本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以及足够的选修课授课时数,使得大学生真正通过学校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限。特别是理工类专业性质的学校,大部分学生平时接触的课程主要是科技文化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加强学校在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等人文知识的培育。
3.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通过上述对校园文化活动在同学们当中的了解程度进行的调查,一些文化氛围浓厚、专业学术类为主的活动,其宣传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相比较于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竞技类活动,学生们对于讲座、读书类等专业知识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的兴趣较低,主动了解其信息的欲望不够强烈。所以,如果仅仅凭借传统的橱窗海报、校园广播的宣传,其宣传力度是有限的。而同时,学院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及时,不能使得各学院主办的活动信息及时、有效地在学院之间进行传递;此外,在融媒体的时代,各个学院都开设了自己学院特色的新媒体平台,根据调查显示,关于我校的各级官方微信公众平台,37.1%的同学关注了其中的1~2个;46.77%的同学关注了3~4个微信公众平台;14.52%的同学关注了5个以上;仅有1.61%的同学没有关注。而在关注的同学里,67.74%的同学主要关注学校发布的最新通知类消息;29.03%的同学主要关注学校最新的新闻,仅有3.23%的同学关注公众号上发布的各类知识性的内容。所以,各学院、各组织要利用这一新媒体优势,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交流,保障校园活动信息在各学院、各班级的畅通无阻。
4.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学生是践行校园文化自信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历史并积极践行和发扬的任务。然而,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传统知识相对匮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不是十分浓厚,只有极少数同学因为热爱传统文化而参加了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自愿积极地参与进来。除此之外,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绝大部分的同学也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意义。
四、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一)变革教学方式。信息科大是一所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自高中文理分科以来,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接受的人文知识教育相对来说比较欠缺。因此,针對这一特殊情况,信息科大在设置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各学院学生的学术背景和思想特征,确定一定比例的人文知识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同学将自己所学专业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例如以我校“勤信文化”为主要代表的校本课程的设立。针对大部分同学随意应付公共思想理论政治课,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政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向度的讲授方式,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环节,例如讨论、演讲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同时,对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以试卷为形式的思想理论考核方式也可以进行一些改革,增加更多地弹性考核机制,例如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等。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类活动以及文体竞技类的关注度、兴趣度以及参与度都相对来说较高,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观察进而进行分析、思考,增强学生对社会经验的积累,高校相关组织需要对各学院、各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包括预期的目标。
(二)规范校园文化活动。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学校各级组织统筹、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当然,我们也需要不断改善校园活动的组织方式,提高校园活动的组织质量,在调查中,有大部分同学认为校园活动的质量还不够高。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总负责人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具体划分为大类,例如志愿服务活动类、社会实践活动类、文体竞技活动类、科技参观学习类,根据不同类别活动的意愿参与人数,规定不同类别活动的数量,从而集中精力办特色活动,提高活动质量,从而杜绝“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信息科大在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期间,组织了辩论赛、演讲、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词大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勤信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的头脑当中;“勤信大讲堂”除邀请科技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做专业的科研学术知识的讲座,同时也开讲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国关系”等优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讲座;“学习习近平用典活动”让同学们走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接触最新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理论。在已有的工作经验上,我们要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注重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培养重点校园文化品牌。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目前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在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中广泛应用的意义,也都在努力构建各级校园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推动学校和师生之间的活动。“勤信青年”作为信息科大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号之一,能够紧迫国家、社会、学校的新闻热点,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进行微信推送,而且更新速度快,坚持每日更新。此外,各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如自动化学院的“心动传媒”也办的有声有色。但目前,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功能仍然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信息推送,还没有真正发挥双向互动的作用。目前,同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目的,还是关注校园信息的发布,所以高校微信公众号还没有真正最大化地发挥它的作用。高校可以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动,完成对大学生价值观构建、“文化自信培育”的隐性渗透。依托新媒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可以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形式更加新颖,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学校也应鼓励各学生社团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社团活动,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加强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团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不断地扩大信息覆盖面,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并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培育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
(四)大学生培育自我的文化主体意识。在“校园文化自信”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否则就会缺乏学习和践行的主动性、能动性,对学校文化甚至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怀疑,并对外来文化盲目追求。当代大学生要有掌握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意识,信息科大的学生更要首先了解自己学校的校训、大学精神及其理论来源,熟知“勤信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勤信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定位。信息科大的学生要主动去感受“勤信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学习以“勤信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大部分的信息科大学子从高中起主要接受的是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教育欠缺。因此,在大学期间,信息科大的学子一定要有加强这方面学习的意识,除了理论学习,也需要多参加与传统文化等相关的文化社团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校园文化自信;现状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背景。在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个概念。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习近平谈文化自信》: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人民网http://paper.people.tom.cn/rmrbhwb/html/2016-07/13/content_1694983.htm]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氛围下,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设和培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信息科大)于2008年,在原来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和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提出了以“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校训文化为代表的“勤信”文化,进而提出了“笃信,崇学,开放,超越”的大学精神,都为这所新兴的高校指明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二)调查方法。
1.文献参考:通过查阅大量的文化自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资料,为更好地研究高校校园文化自信和践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主要通过线下实地发放问卷和线上网络问卷发放问卷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全体在校学生,涉及文科、理科、工科多种学科,全面覆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
(四)调查目的。研究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及践行状况,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提供切实依据,提出更加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及践行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及践行现状
(一)认知状况。
1.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知。
(1)信息科大学生对校训文化的认知。“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校训。校训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浓缩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更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文化追求的展现与目标。在调查中,70.97%的同学能够准确说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校训,19.35%的同学表示只是大概清楚校训,仍有9.68%的同学表示不知道校训是什么。总体来说,大部分的信息科大学子熟知我校校训,但仍有小部分的同学只是大概知道甚至完全不清楚。同时,我校“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今圣贤·劝学篇》和韩愈的《进学解》中对“勤”的阐述,正是我校校训“勤以为学”的文学来源,而“信以立身”则引于《论语》中的“民无信不立”。在调查中,只有4.84%的同学知晓校训的文学来源,79.03%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清楚,剩下的同学则选择了错误的答案。了解校训的理论来源,并不只是机械记忆,而是更有助于我们把握校训的精神内涵,感受校训的文化底蕴。
(2)信息科大学生对大学精神的认知。大学精神是在一所大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稳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所有大学人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当被问及“你知道下面哪项是我校的大学精神”,仅有17.7%的同学准确地做出了选择,33.8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清楚,其余同学则选择了错误的答案。“笃信、崇学、开放、超越”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校园精神,旨在引导信息科大人勤奋学习、刻苦专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包容开放、积极进取。了解大学精神,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因此不仅要加强大学精神对大学教育的引导,还应当加强在校师生对大学精神的认知认同。
2.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同。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体现在理论灌输上,更多地体现在各类校园教育和文化活动当中,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的载体。针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赋有特色的几类文化活动,我们进行了调查,以了解这些文化活动和平台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
“勤信大講堂”作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重要的学术文化传递的平台,截止到2017年7月,已经开办了53期。针对勤信文化大讲堂,56.45%的同学表示是第一次听说,37.1%的同学表示虽然知道,但是并没有参加过,1.61%的同学知道并且参加过一两次,只有4.84%的同学知道并且多次参加勤信文化大讲堂。
“习近平用典”活动是我校的创新型活动之一,并且是我校首届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而知道并且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只占到被调查者的6.45%,17.74%的人知道并没有参与,75.81%的同学不知道有这项活动。
而“国际文化交流周”,是学校为中国大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同学友好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调查中,17.74%的同学表示并不知道这样的活动,61.29%的同学表示知道,但并未关注,只有20.97%的同学表示知道,并且很关注。
当然以上活动的调查都主要是偏重于学术交流类的,因此,课题组也针对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最受大家欢迎的活动是三球联赛和十佳歌手大赛,接近被调查者一半的人数;其次是话剧、舞台剧表演和校外企业、教育基地的观察活动;同时志愿者服务活动、“创新杯”活动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喜欢。
(二)认同状况。
1.信息科大学生对“勤信文化”的认同。总体来说,我校大学生对“勤信”文化高度认同,校园文化自信,首先要认同自己高校的文化,对所在高校的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以“勤信”文化为主导,引领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作为校训的经典名句出处,在本次调查中,80.65%的同学认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认为勤奋学习永远不会过时,另有8.06%的同学则认为学习够用就行,不用“苦作舟”,而11.29%的同学认为读书进入仕途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读书失去了以往的重要性。 关于信息科大的“诚信”文化,82.26%的同学坚持认为讲究诚信始终是人的基本原则,但也有1.61%的同学认为讲究诚信的人容易吃亏,16.13%的同学则认为要视情况而定。
2.信息科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同。校园文化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和践行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也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开展了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活动,课题组针对信息科大的两项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进行了调查。
只有通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文化认同,应对文化挑战,凸显文化解释力,进而逐步增强、实现文化自信。因此,信息科大在各学院开展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班会,关于此类班会,有37.1%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有助于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思想成果,32.26%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当然,也有30.65%的同学则认为没有必要,完全是流于形式,甚至有25%的党员和33.3%的团员也认可此观点。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勤信文化”的丰富源泉。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信息科大特向广大师生征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相关作品,这项活动的现实影响力和教育力都得到了认可。66.13%的同学认为,很有意义,创新了红色革命文化的了解方式;17.74%的同学认为,意义一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16.13%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中20%的理科同学和17%的工科同学同意此观点,文科同学基本上没有认为这项活动是无意义的。
本次调查中,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数量面向同学做了调查。关于活动数量,38.71%的同学认为比较多,43.55%的同学认为一般,6.45%的同学则觉得活动仍比较少,3.23%的同学认为很少。而关于活动质量,33.87%的同学认为我校校园活动的质量比较高,41.94%的同学认为一般,而有14.52%的同学认为活动的质量比较低,3.23%的同学认为很低。总体来说,我校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数量和质量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满意度不高。
3.我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品牌发展的信心。关于我校未来创立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38.71%的同学表示非常乐观,35.48%的同学表示比较乐观,20.97%的同学则认为不太好说,4.84%的同学也表达了自己比较悲观的态度。对未来校园文化品牌发展比较悲观的同学主要集中在本科,10%的大一同学和20%的大三同学持此观点。因此,大部分同学对于我校“勤信文化”未来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品牌的建立,还是充满了信心的。
(三)践行状况。
1.信息科大学生对思想学习的关注度。勤奋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是践行“勤信文化”的重要表现。除了我们的专业文化课,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针对“大学生是否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门功课”,45.16%的同学选择了“所有的课程都是知识的积累,都需要认真对待”;46.77%的同学表示“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课,公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就应付一下”;8.06%的同学干脆表示“即使是专业课,也是临时抱佛脚”。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学习是忽略的。
2.信息科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参与度。经常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践行的积极表现。24.19%的同学表示会参与。在此次调查中,相较于党员和团员,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同学没有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较高一些,将近20%。
除了直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入学校社团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学校传统文化社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建立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27.42%的同学表示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积极参与到了传统文化社团当中;另有40.32%的同学表示参与了社团,但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类别的;此外,32.26%的同学表示没有参与到社团文化当中。
校园文化活动类型主题众多,形式多样,不同的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及践行有不同的意义。通过调查显示,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竞技类活动和科技参观学习类活动都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认为十分有意义,可以体现校园文化。其中,获得认可度最高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分别为文体竞技类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科技与参观学习类活动。
三、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高认同”的原因。高校校园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大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我校“勤信文化”的凝练,是依托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既扎根于中国实际,又与时俱进的。因此,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呈现“高认同”现状,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促使人们文化自信的回归,其首要表现就是文化主体意识的回归。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大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不再把传统文化看成“四旧”,也不再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并以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文化认同感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高校这样一个教育氛围浓厚的场所,大学生长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呈现出校园文化自信的“高认同”现状。
其次,信息科大特别注重營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也注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加强校风、学风和德风建设。2017年,为了使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加合理有序地开展,由校团委牵头,各学院、各组织进行活动承办,举办了第一届“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节”,并在下半学期筹划开展“校园科技创新节”。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汇聚勤信力量、绽放师生风采”为主体,鼓励师生在平凡的校园生活中挖掘“勤信文化”内涵、提炼艺术元素,此次文化艺术节分为“文化类”“艺术类”和“体育类”三大板块,有校级和院级两个层面,共41项活动,覆盖了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老师和留学生,包括新华网在内的校内外媒体都给予了关注。而学校也借助本次文化艺术节活动的载体,弘扬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低认知、低践行”的原因。尽管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表现出“高认同”特点,但也存在着“低认知、低践行”的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文化、主流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最传统、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教材课本内容,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一重复、乏味老化,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已然无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初设立的预期效果。这里的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枯燥并不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的内容,而主要是指部分教师对思政课内容的解读、传授不够深入、新鲜、有趣。譬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淡化政治色彩,降低层次,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该有的影响力;而且,有的教师就课本而课本,没有生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方法上,目前高校过于注重理论教育方法,忽视实践教育方法,导致理论教育方法和实践教育方法不能够有机地进行结合。当然,这样的重视理论教育也是与之相关的考试制度相联系的。如果高校能够创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考试制度,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都会得到改善。此外,要特别注重党员、团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团员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应该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并有责任帮助其它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因此,关注党员、团员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反馈,更好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形式。
2.传统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教育的欠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科大“勤信文化”也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在调查中,虽然被调查的同学表现出了很高的校园文化自信的“认同度”,但是其对自身校园文化的认知,却不尽如人意。“校训”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治学育人的灵魂,因此,这是每一个大学人都应该铭记在心的。可是此次的调查结果则是,仍有信息科大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更不必说校训所依据的传统文化来源与大学精神。
目前,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主要是依托于公共政治课所使用的教材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而缺乏系统介绍以“勤信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公共政治课所使用的教材,其传统文化的内容本来有限,而高校又缺乏系统介绍传统文化和本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以及足够的选修课授课时数,使得大学生真正通过学校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限。特别是理工类专业性质的学校,大部分学生平时接触的课程主要是科技文化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加强学校在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等人文知识的培育。
3.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通过上述对校园文化活动在同学们当中的了解程度进行的调查,一些文化氛围浓厚、专业学术类为主的活动,其宣传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相比较于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竞技类活动,学生们对于讲座、读书类等专业知识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的兴趣较低,主动了解其信息的欲望不够强烈。所以,如果仅仅凭借传统的橱窗海报、校园广播的宣传,其宣传力度是有限的。而同时,学院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及时,不能使得各学院主办的活动信息及时、有效地在学院之间进行传递;此外,在融媒体的时代,各个学院都开设了自己学院特色的新媒体平台,根据调查显示,关于我校的各级官方微信公众平台,37.1%的同学关注了其中的1~2个;46.77%的同学关注了3~4个微信公众平台;14.52%的同学关注了5个以上;仅有1.61%的同学没有关注。而在关注的同学里,67.74%的同学主要关注学校发布的最新通知类消息;29.03%的同学主要关注学校最新的新闻,仅有3.23%的同学关注公众号上发布的各类知识性的内容。所以,各学院、各组织要利用这一新媒体优势,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交流,保障校园活动信息在各学院、各班级的畅通无阻。
4.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学生是践行校园文化自信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历史并积极践行和发扬的任务。然而,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传统知识相对匮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不是十分浓厚,只有极少数同学因为热爱传统文化而参加了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自愿积极地参与进来。除此之外,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绝大部分的同学也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意义。
四、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一)变革教学方式。信息科大是一所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自高中文理分科以来,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接受的人文知识教育相对来说比较欠缺。因此,针對这一特殊情况,信息科大在设置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各学院学生的学术背景和思想特征,确定一定比例的人文知识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同学将自己所学专业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例如以我校“勤信文化”为主要代表的校本课程的设立。针对大部分同学随意应付公共思想理论政治课,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政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向度的讲授方式,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环节,例如讨论、演讲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同时,对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以试卷为形式的思想理论考核方式也可以进行一些改革,增加更多地弹性考核机制,例如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等。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类活动以及文体竞技类的关注度、兴趣度以及参与度都相对来说较高,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观察进而进行分析、思考,增强学生对社会经验的积累,高校相关组织需要对各学院、各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包括预期的目标。
(二)规范校园文化活动。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学校各级组织统筹、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当然,我们也需要不断改善校园活动的组织方式,提高校园活动的组织质量,在调查中,有大部分同学认为校园活动的质量还不够高。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总负责人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具体划分为大类,例如志愿服务活动类、社会实践活动类、文体竞技活动类、科技参观学习类,根据不同类别活动的意愿参与人数,规定不同类别活动的数量,从而集中精力办特色活动,提高活动质量,从而杜绝“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信息科大在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期间,组织了辩论赛、演讲、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词大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勤信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的头脑当中;“勤信大讲堂”除邀请科技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做专业的科研学术知识的讲座,同时也开讲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国关系”等优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讲座;“学习习近平用典活动”让同学们走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接触最新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理论。在已有的工作经验上,我们要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注重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培养重点校园文化品牌。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目前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在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中广泛应用的意义,也都在努力构建各级校园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推动学校和师生之间的活动。“勤信青年”作为信息科大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号之一,能够紧迫国家、社会、学校的新闻热点,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进行微信推送,而且更新速度快,坚持每日更新。此外,各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如自动化学院的“心动传媒”也办的有声有色。但目前,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功能仍然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信息推送,还没有真正发挥双向互动的作用。目前,同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目的,还是关注校园信息的发布,所以高校微信公众号还没有真正最大化地发挥它的作用。高校可以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动,完成对大学生价值观构建、“文化自信培育”的隐性渗透。依托新媒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可以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形式更加新颖,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学校也应鼓励各学生社团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社团活动,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加强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团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不断地扩大信息覆盖面,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并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培育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
(四)大学生培育自我的文化主体意识。在“校园文化自信”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否则就会缺乏学习和践行的主动性、能动性,对学校文化甚至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怀疑,并对外来文化盲目追求。当代大学生要有掌握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意识,信息科大的学生更要首先了解自己学校的校训、大学精神及其理论来源,熟知“勤信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勤信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定位。信息科大的学生要主动去感受“勤信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学习以“勤信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大部分的信息科大学子从高中起主要接受的是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教育欠缺。因此,在大学期间,信息科大的学子一定要有加强这方面学习的意识,除了理论学习,也需要多参加与传统文化等相关的文化社团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