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雄并举的战国时期,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人才。招揽人才成为各国的国策。正是出于国家和个人的双重需要,战国四公子以礼贤下士、广招门客闻名于世,门客都达三千之多。
虽然人们对战国四公子或褒或贬,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们在当时利用收养的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他们都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他们的地位相似,都是本国的卿相,都“争相倾力待士”,都对国家有过贡献。平原君合众楚国制秦;信陵君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春申君雄辩秦昭王,使其“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孟尝君曾任齐相,使秦不敢轻举妄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秦国。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是为“毛遂自荐”。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
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田文,用鸡鸣狗盗的故事与秦人斗智斗勇。春申君黄歇年轻时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赏识。
当然,影响最大的要数信陵君。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信陵君在大梁建府邸,备车马,敞胸开怀,开游侠养士的时代风气。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名叫侯赢,信陵君知其非等闲之辈。信陵君设筵席大会宾客,宾客都已坐好,他才带领随从亲自去接侯赢。侯赢整理破旧的衣冠,并不谦让,还故意刁难。信陵君亲自握着马缰,越发恭敬。回来后,信陵君向宾客隆重介绍侯嬴,又起立为侯嬴敬酒。
“礼贤下侯赢”,让信陵君的名声不胫而走。各诸侯国的有贤之士听闻后,纷纷归附其门下。鼎盛之时,贤士多达三千之众。各国诸侯都忌惮信陵君和魏国的势力,十多年间不敢举兵犯魏一草一木。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攻打赵国,赵国屡屡战败且处于危命之际。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但因恐惧秦国,只是作壁上观。信陵君便决定带一百多车骑去跟秦军死拼,侯贏见势不好,献出“窃符救赵”之计,此举威震天下,不仅挽救了赵国和魏国的危局,还将秦国的统一大业向后推迟了数年。
汉高祖刘邦是信陵君忠实的追随者。刘邦少时,“数闻公子贤”,当皇帝后,每过大梁,常祭祀信陵君。汉高祖十二年,刘邦为信陵君“置守冢五家,年年四时举致祭”。
司马迁更是把信陵君作为一个礼贤下士的人物来写。他认为信陵君的“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名冠诸侯”,都实有不虚,所以将信陵君排在四公子之首。
与其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我更愿意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摘自《看历史》
虽然人们对战国四公子或褒或贬,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们在当时利用收养的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他们都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他们的地位相似,都是本国的卿相,都“争相倾力待士”,都对国家有过贡献。平原君合众楚国制秦;信陵君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春申君雄辩秦昭王,使其“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孟尝君曾任齐相,使秦不敢轻举妄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秦国。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是为“毛遂自荐”。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
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田文,用鸡鸣狗盗的故事与秦人斗智斗勇。春申君黄歇年轻时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赏识。
当然,影响最大的要数信陵君。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信陵君在大梁建府邸,备车马,敞胸开怀,开游侠养士的时代风气。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名叫侯赢,信陵君知其非等闲之辈。信陵君设筵席大会宾客,宾客都已坐好,他才带领随从亲自去接侯赢。侯赢整理破旧的衣冠,并不谦让,还故意刁难。信陵君亲自握着马缰,越发恭敬。回来后,信陵君向宾客隆重介绍侯嬴,又起立为侯嬴敬酒。
“礼贤下侯赢”,让信陵君的名声不胫而走。各诸侯国的有贤之士听闻后,纷纷归附其门下。鼎盛之时,贤士多达三千之众。各国诸侯都忌惮信陵君和魏国的势力,十多年间不敢举兵犯魏一草一木。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攻打赵国,赵国屡屡战败且处于危命之际。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但因恐惧秦国,只是作壁上观。信陵君便决定带一百多车骑去跟秦军死拼,侯贏见势不好,献出“窃符救赵”之计,此举威震天下,不仅挽救了赵国和魏国的危局,还将秦国的统一大业向后推迟了数年。
汉高祖刘邦是信陵君忠实的追随者。刘邦少时,“数闻公子贤”,当皇帝后,每过大梁,常祭祀信陵君。汉高祖十二年,刘邦为信陵君“置守冢五家,年年四时举致祭”。
司马迁更是把信陵君作为一个礼贤下士的人物来写。他认为信陵君的“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名冠诸侯”,都实有不虚,所以将信陵君排在四公子之首。
与其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我更愿意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摘自《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