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工院校要积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实验、实训和实战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实训体系。本文以青岛市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对“智能制造”背景下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策略进行探究,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智能制造;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在“十三五”发展纲要中强调,要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程,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的发展,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加快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加强专业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与之相关的专业已成为各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热点。笔者结合自身实际体会,以青岛市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对“智能制造”背景下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策略谈一点粗浅思考。
一、区域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为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岛市技师学院根据青岛市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工业机器人制造、应用企业为调查对象,从产业所需技能人才的职业工种、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产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1.技术服务人员需求增加明显。从调查情况看,售后服务(26%)、设备装调维护(26%)等岗位占比较大,工业机器人产业领域生产性技术服务需求增长趋势明显。
2.技能人员综合能力要求提高。由于当前高校、职业院校还没有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生,企业聘用的技能人员主要集中在电气自动化、机电—体化、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等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专业。技能水平基本要求在高级工以上,需要技能人员能进行跨工种操作,这表明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了。
3.技能持续更新需求强烈。企业要求技能人员除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工业机器人属于新兴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新技术、技能培训(占培训需求的60%),以适应行业企業的发展要求。
由此可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只有顺应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二、专业建设发展现状
技工院校的专业就是学校的“产品”,它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供给侧改革,建设符合企业需求、满足学生需要的专业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学院专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完善。
1.专业定位不明确。当前,各技工院校纷纷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但工业机器人产业涉及生产、应用、维护、维修、销售等诸多领域,每个领域所需的专业技能人员有较大差异。例如,工业机器人生产主要以机械加工、电气装调等工作为主,而工业机器人维护则侧重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如何定位专业,将会影响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未来学生的就业方向,目前学院的专业定位比较模糊,需要进一步明确。
2.专业师资缺乏。工业机器人是新兴产业,而各地相关企业发展迅速,这造成技术技能人才匮乏。学院现有教师多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他们对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知识、技术、技能了解不多,难以满足专业的发展需求。
3.专业实训条件不健全。工业机器人专业涉及技术领域广,实训室建设需要的设备种类多、投入大,一般学院难以实现全覆盖。为加快专业发展,青岛市技师学院建成了工业机器人基础实训室,可以进行码垛、涂胶、搬运等模块的仿真训练,而与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工业控制、伺服步进系统等实训室尚未建设,距离专业技能人员的实战式培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青岛市技师学院虽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仍停留在学生见习、实习层面,而对于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实践、资源共享等方面,企业不愿过多投入,这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三、专业建设策略
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完善的工作,需要从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1.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发展的基础,目标定位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调研不但要
关键词:智能制造;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在“十三五”发展纲要中强调,要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程,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的发展,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加快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加强专业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与之相关的专业已成为各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热点。笔者结合自身实际体会,以青岛市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对“智能制造”背景下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策略谈一点粗浅思考。
一、区域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为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岛市技师学院根据青岛市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工业机器人制造、应用企业为调查对象,从产业所需技能人才的职业工种、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产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1.技术服务人员需求增加明显。从调查情况看,售后服务(26%)、设备装调维护(26%)等岗位占比较大,工业机器人产业领域生产性技术服务需求增长趋势明显。
2.技能人员综合能力要求提高。由于当前高校、职业院校还没有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生,企业聘用的技能人员主要集中在电气自动化、机电—体化、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等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专业。技能水平基本要求在高级工以上,需要技能人员能进行跨工种操作,这表明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了。
3.技能持续更新需求强烈。企业要求技能人员除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工业机器人属于新兴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新技术、技能培训(占培训需求的60%),以适应行业企業的发展要求。
由此可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只有顺应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二、专业建设发展现状
技工院校的专业就是学校的“产品”,它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供给侧改革,建设符合企业需求、满足学生需要的专业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学院专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完善。
1.专业定位不明确。当前,各技工院校纷纷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但工业机器人产业涉及生产、应用、维护、维修、销售等诸多领域,每个领域所需的专业技能人员有较大差异。例如,工业机器人生产主要以机械加工、电气装调等工作为主,而工业机器人维护则侧重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如何定位专业,将会影响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未来学生的就业方向,目前学院的专业定位比较模糊,需要进一步明确。
2.专业师资缺乏。工业机器人是新兴产业,而各地相关企业发展迅速,这造成技术技能人才匮乏。学院现有教师多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他们对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知识、技术、技能了解不多,难以满足专业的发展需求。
3.专业实训条件不健全。工业机器人专业涉及技术领域广,实训室建设需要的设备种类多、投入大,一般学院难以实现全覆盖。为加快专业发展,青岛市技师学院建成了工业机器人基础实训室,可以进行码垛、涂胶、搬运等模块的仿真训练,而与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工业控制、伺服步进系统等实训室尚未建设,距离专业技能人员的实战式培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青岛市技师学院虽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仍停留在学生见习、实习层面,而对于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实践、资源共享等方面,企业不愿过多投入,这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三、专业建设策略
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完善的工作,需要从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1.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发展的基础,目标定位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调研不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