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新课标的关键——培养以创造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出发,简单介绍创造力的定义及七个主要组成要素,以明确创造力的丰富内涵。接着对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创设培养创造力的语文课堂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语文 创造力 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新课标的带动下,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成为关键,创造力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培养日益受到关注。
一、什么是创造力?
国内外学界对“创造力”的定义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通过对众多研究的归纳,国内学者对“创造力是什么”这一问题普遍认可的看法是“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创造力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发现能力。即发现问题、发现不同、发现创新点的能力。二是探索能力。即认识事物本质、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的存在的矛盾的能力。三是创意能力。即创造性地提出思路设想、方式方法、提出求解新招数新方案的能力。四是独创能力。即依靠自身功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原创性创新和自主性创新的独创能力。五是改进能力。即自我完善、自我修改、改造革新的能力。六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即学习引进创新成果、模仿复制先进经验、结合实际进行消化吸收、经过再造以后为我所用的能力。七是集成能力。即综合各种最新最优成果、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法、经过融会贯通的集成精炼、形成适合于实际的集中合成的能力。
二、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创设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处于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能积极参与,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培养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语文学科最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想象力实际上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利用好语文的这一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通过写作、阅读、朗诵等,都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力,设置相关环节给学生联想、想象的机会。比如教《在山的那边》一课,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或画笔描绘翻越大山后看到的海的景象。在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皇帝在赤身裸体的事实被小男孩一语道破后,游行大典结束,回到皇宫,将会发生什么事?皇帝会做什么?想什么?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独立的见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大力提倡质疑,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摆脱思维定势的能力,让学生能脱离教师的引导学会独立阅读、思考,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都受益的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发表独特的看法观点,发现教学内容中独特的、不寻常的地方。比如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郭沫若把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悲情结局改成描写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与经验中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理解大相径庭,诗人这样写合理吗?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最后,教师要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打破思维定势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在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1+1=?”,学生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天马行空,想象丰富,不仅很好地引出了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更让学生主动思考,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久而久之有利于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现能力等等能力。这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已经体现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创造力的语文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对创造力的组成要素有整体的了解把握。
创造力不仅包括创造能力,还包含发现、探索、改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等等,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创造力可以是细小的环节和能力,并不代表要教师引导学生创造出“伟大的、惊世骇俗的”创新产品。创造力组成要素的丰富给予教师从多方面培养学习创造力的途径。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懂得运用已知知识或已有信息解决问题,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大自然的语言》时,学生在对物候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之后,让学生运用物候知识和生活常识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如郭沫若在《玉兰和红杏》中的句子“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中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或者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最后,教师自身要具备不断创新、创造的能力。
创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创新地设计、生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采用合理、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设计和生成一节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语文课对于教师自身的创造力有一定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创造、反思。
在实现新课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创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具有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刘双龙.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164-164.
[3]刘静. 浅谈如何在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 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3(5):46-46.
【关键词】语文 创造力 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新课标的带动下,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成为关键,创造力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培养日益受到关注。
一、什么是创造力?
国内外学界对“创造力”的定义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通过对众多研究的归纳,国内学者对“创造力是什么”这一问题普遍认可的看法是“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创造力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发现能力。即发现问题、发现不同、发现创新点的能力。二是探索能力。即认识事物本质、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的存在的矛盾的能力。三是创意能力。即创造性地提出思路设想、方式方法、提出求解新招数新方案的能力。四是独创能力。即依靠自身功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原创性创新和自主性创新的独创能力。五是改进能力。即自我完善、自我修改、改造革新的能力。六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即学习引进创新成果、模仿复制先进经验、结合实际进行消化吸收、经过再造以后为我所用的能力。七是集成能力。即综合各种最新最优成果、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法、经过融会贯通的集成精炼、形成适合于实际的集中合成的能力。
二、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创设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处于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能积极参与,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培养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语文学科最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想象力实际上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利用好语文的这一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通过写作、阅读、朗诵等,都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力,设置相关环节给学生联想、想象的机会。比如教《在山的那边》一课,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或画笔描绘翻越大山后看到的海的景象。在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皇帝在赤身裸体的事实被小男孩一语道破后,游行大典结束,回到皇宫,将会发生什么事?皇帝会做什么?想什么?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独立的见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大力提倡质疑,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摆脱思维定势的能力,让学生能脱离教师的引导学会独立阅读、思考,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都受益的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发表独特的看法观点,发现教学内容中独特的、不寻常的地方。比如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郭沫若把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悲情结局改成描写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与经验中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理解大相径庭,诗人这样写合理吗?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最后,教师要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打破思维定势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在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1+1=?”,学生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天马行空,想象丰富,不仅很好地引出了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更让学生主动思考,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久而久之有利于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现能力等等能力。这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已经体现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创造力的语文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对创造力的组成要素有整体的了解把握。
创造力不仅包括创造能力,还包含发现、探索、改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等等,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创造力可以是细小的环节和能力,并不代表要教师引导学生创造出“伟大的、惊世骇俗的”创新产品。创造力组成要素的丰富给予教师从多方面培养学习创造力的途径。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懂得运用已知知识或已有信息解决问题,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大自然的语言》时,学生在对物候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之后,让学生运用物候知识和生活常识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如郭沫若在《玉兰和红杏》中的句子“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中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或者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最后,教师自身要具备不断创新、创造的能力。
创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创新地设计、生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采用合理、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设计和生成一节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语文课对于教师自身的创造力有一定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创造、反思。
在实现新课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创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具有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刘双龙.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164-164.
[3]刘静. 浅谈如何在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 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3(5):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