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规模日益扩大,市场多元化已经形成,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发展势头迅猛。据商务部合作司统计,2006年1~11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46.8亿美元,同比增长38.2%;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550.6亿美元,同比增长120%。截至2D06年11月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605亿美元,签订合同额2410亿美元。2006年有两个特大型项目比较引人注目,包括中信一中铁建总承包的合同额达59.92亿美元的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项目,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与尼日利亚交通运输部国务部签订的83亿美元的尼铁路现代化项目。尼铁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承揽的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铁路全长1315公里,整个项目从设计、采购到施工全部由中土集团公司负责实施。
二、市场多元化深入发展,市场格局得到优化。亚洲和非洲一直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总营业额的70%左右。从“十五”期间各地区新签合同额的对比情况看(见图2),亚、非地区市场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由于2006年以来,接连在非洲签订超大型项目,非洲市场增长趋势将会走高。

三、在国际承包工程领域,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一支具有多行业组成、能与外国大承包商竞争的队伍,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竞争环境向着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方向发展。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2006年8月的统计,2D05年中国有46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见表1)。当前,中国企业已经能够设计、施工世界上最长的桥,最高的楼,最大的水电站,海拔最高的铁路等。由于中国公司实力的增强,许多国家专程到中国进行项目推介,希望中国公司参与其国家建设。
四、合作模式日趋多样化。近年来,以EPC为代表的总承包模式、BOT融资模式越来越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除了承揽现汇项目外,提供融资服务或带资承包已经成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继印尼巨港电站项目、柬埔寨甘再水电站等BOT项目之后,2006年中国公司又签订了很多总承包项目或交钥匙工程。除了前文提到的在非洲签订的两个特大型项目外,中国公司在中东、拉美等市场都有不错表现。如中信总承包的巴西CSA焦化项目,合同额达2 69亿欧元;北方国际公司与当地企业KAYSON公司组成的联营体签约伊朗AHWAZ轻轨一号线项目,为交钥匙工程,项目总金额为7.91亿美元。
未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预测
未来5~15年,是中国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促进体系的不断完善,外部环境的优化,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业务规模将保持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2006年的形势看,中国提前4年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签合同额5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但是,从2007年开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将会在580亿美元规模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缓慢增长,甚至会有个别年份走低,预计2010年将会达到630亿美元左右。
二、随着国家对经济外交日益重视,中国政府将同更多的国家签订双边合作协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宏观环境得到改善,对于以往多年难以开拓的市场将会在政府合作框架下得以集群式、大规模开发。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中国政府承诺今后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优惠贷款和对外援助,并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为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更大机遇。
三、亚非市场仍将是未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战场。从亚洲各国发展情况看,很多国家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机遇的确很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工程建设规模较大。从非洲各国情况看,高油价和原材料出口产品价格继续看好,带动了非洲各国出口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率的上升。非洲国家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都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道路、港口、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项目成为投资的热点。而从经济外交方面看,中国政府重视同亚非各国开展合作,特别是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在2006年11月份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宣布采取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2009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1倍;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等等。
四、以资源开发合作为导向的工程项目将会迅速增长。由于人口众多,目前又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对资源需求量大,资源相对供应不足,国内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依存度不断增加。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与安哥拉等国开展资源、贷款、经贸一揽子合作,该模式得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将会得到迅速推广。此外,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源开发合作亦将迈出新步伐。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境外投资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大。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在大型机电设备、成套设备制造等方面的竞争力增强,势必推动中国公司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开拓。未来几年内,中国对外投资年增长速度约为40%左右,其对工程承包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以资源开发合作为导向的投资,还是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加工制造领域的投资,都将大大推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
六、2007年宏观经济环境趋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潜力巨大。和平、发展与合作仍将是世界经济的主流,全球建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据美国研究机构Global Insight的分析,近年来全球建筑业投资额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球建筑业投资规模预计在4.78万亿美元。按照国际建筑业市场的开放程度(國际公开招标项目和工程投资总规模之比)为30%计算,则国际公开发包的工程承包市场总量2007年约为1.43万亿美元。
面临的挑战
总体而言,国际工程承包环境对我们是有利的,但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其主要有:
一、国际投资与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从世界范围看,建筑业普遍涉及各种复杂的国内规章,包括建筑许可、检查监督、产权登记、专业资格、环境保护等。所以国际建筑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开放的市场,开放程度仅为30%左右。大部分国家对建筑业的开放都附加有一些限制 的措施,如:政府补贴、国内成分要求及人员资格限制等。还有的以国家安全为由排斥中国企业,限制了中国公司市场的开拓。如:印政府仍明文规定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提案要接受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的安全审查。其Vizhinjam港口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招标,但中标的中国港湾工程公司未能获得印政府的“安全许可”。在2006年10月份,印度还排斥了中兴公司参与其国家电信建设项目,其中由于摩托罗拉准备采购华为公司的部分设备也被淘汰。
二、由于中国尚未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阻碍了中国公司进入他国公共工程市场。2005年初希腊雅典拟建设一个地铁延伸工程,奥地利一知名建筑企业希望与中国某公司联合投标,但由于投标条款要求公司所在国必须是WTO成员并签署《政府采购协定》,而将中国公司排斥在投标资格之外。
三、企业融资能力弱、渠道少。与国际大承包商强大的融资及资本运营能力相比,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较高,导致其融资能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依靠出口卖方信贷,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方式尚未开展。特别是在一些诸如电站、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方面的融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四、生产安全和质量监管问题依然突出。随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涉及的市场领域越来越多,与当地发生纠纷和摩擦的机率越来越多,社会矛盾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安全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境外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管问题亦是企业和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特别是政府合作框架下的项目,如果由于质量监管缺位,所损失的将不是一个项目,一片市场,而是整个中国企业的信誉。因此,“零事故率”应该成为国际大型承包商追求的目標。
五、产业分工体系深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欧美日等国的大型承包商在技术专利、融资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同时,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国际承包工程的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之间、中外承包商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将会得到加强。

六、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向国际市场,必然直接面临着和欧美承包商、跨国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而西方公司为了既得利益,通过各种手段阻挠中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如近年来,正当中非互利合作深入开展之际,一些西方媒体掀起一股企图诋毁中非关系的论述,大肆宣扬所谓的“中国对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等,妄图离间中非友好,破坏中非合作。历史上,非洲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西方国家在非洲已经营了近百年,直到今天决定非洲国家经济命脉的重工业、矿产业、制造业等重要领域仍然被西方跨国公司所操纵。在这种局面下,西方公司必然会通过各种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七、人才缺口加大。随着对外承包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普遍缺乏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各种人才,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综合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规模日益扩大,市场多元化已经形成,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发展势头迅猛。据商务部合作司统计,2006年1~11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46.8亿美元,同比增长38.2%;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550.6亿美元,同比增长120%。截至2D06年11月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605亿美元,签订合同额2410亿美元。2006年有两个特大型项目比较引人注目,包括中信一中铁建总承包的合同额达59.92亿美元的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项目,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与尼日利亚交通运输部国务部签订的83亿美元的尼铁路现代化项目。尼铁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承揽的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铁路全长1315公里,整个项目从设计、采购到施工全部由中土集团公司负责实施。
二、市场多元化深入发展,市场格局得到优化。亚洲和非洲一直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总营业额的70%左右。从“十五”期间各地区新签合同额的对比情况看(见图2),亚、非地区市场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由于2006年以来,接连在非洲签订超大型项目,非洲市场增长趋势将会走高。

三、在国际承包工程领域,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一支具有多行业组成、能与外国大承包商竞争的队伍,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竞争环境向着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方向发展。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2006年8月的统计,2D05年中国有46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见表1)。当前,中国企业已经能够设计、施工世界上最长的桥,最高的楼,最大的水电站,海拔最高的铁路等。由于中国公司实力的增强,许多国家专程到中国进行项目推介,希望中国公司参与其国家建设。
四、合作模式日趋多样化。近年来,以EPC为代表的总承包模式、BOT融资模式越来越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除了承揽现汇项目外,提供融资服务或带资承包已经成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继印尼巨港电站项目、柬埔寨甘再水电站等BOT项目之后,2006年中国公司又签订了很多总承包项目或交钥匙工程。除了前文提到的在非洲签订的两个特大型项目外,中国公司在中东、拉美等市场都有不错表现。如中信总承包的巴西CSA焦化项目,合同额达2 69亿欧元;北方国际公司与当地企业KAYSON公司组成的联营体签约伊朗AHWAZ轻轨一号线项目,为交钥匙工程,项目总金额为7.91亿美元。
未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预测
未来5~15年,是中国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促进体系的不断完善,外部环境的优化,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业务规模将保持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2006年的形势看,中国提前4年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签合同额5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但是,从2007年开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将会在580亿美元规模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缓慢增长,甚至会有个别年份走低,预计2010年将会达到630亿美元左右。
二、随着国家对经济外交日益重视,中国政府将同更多的国家签订双边合作协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宏观环境得到改善,对于以往多年难以开拓的市场将会在政府合作框架下得以集群式、大规模开发。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中国政府承诺今后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优惠贷款和对外援助,并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为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更大机遇。
三、亚非市场仍将是未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战场。从亚洲各国发展情况看,很多国家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机遇的确很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工程建设规模较大。从非洲各国情况看,高油价和原材料出口产品价格继续看好,带动了非洲各国出口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率的上升。非洲国家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都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道路、港口、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项目成为投资的热点。而从经济外交方面看,中国政府重视同亚非各国开展合作,特别是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在2006年11月份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宣布采取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2009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1倍;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等等。
四、以资源开发合作为导向的工程项目将会迅速增长。由于人口众多,目前又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对资源需求量大,资源相对供应不足,国内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依存度不断增加。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与安哥拉等国开展资源、贷款、经贸一揽子合作,该模式得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将会得到迅速推广。此外,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源开发合作亦将迈出新步伐。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境外投资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大。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在大型机电设备、成套设备制造等方面的竞争力增强,势必推动中国公司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开拓。未来几年内,中国对外投资年增长速度约为40%左右,其对工程承包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以资源开发合作为导向的投资,还是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加工制造领域的投资,都将大大推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
六、2007年宏观经济环境趋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潜力巨大。和平、发展与合作仍将是世界经济的主流,全球建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据美国研究机构Global Insight的分析,近年来全球建筑业投资额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球建筑业投资规模预计在4.78万亿美元。按照国际建筑业市场的开放程度(國际公开招标项目和工程投资总规模之比)为30%计算,则国际公开发包的工程承包市场总量2007年约为1.43万亿美元。
面临的挑战
总体而言,国际工程承包环境对我们是有利的,但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其主要有:
一、国际投资与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从世界范围看,建筑业普遍涉及各种复杂的国内规章,包括建筑许可、检查监督、产权登记、专业资格、环境保护等。所以国际建筑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开放的市场,开放程度仅为30%左右。大部分国家对建筑业的开放都附加有一些限制 的措施,如:政府补贴、国内成分要求及人员资格限制等。还有的以国家安全为由排斥中国企业,限制了中国公司市场的开拓。如:印政府仍明文规定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提案要接受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的安全审查。其Vizhinjam港口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招标,但中标的中国港湾工程公司未能获得印政府的“安全许可”。在2006年10月份,印度还排斥了中兴公司参与其国家电信建设项目,其中由于摩托罗拉准备采购华为公司的部分设备也被淘汰。
二、由于中国尚未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阻碍了中国公司进入他国公共工程市场。2005年初希腊雅典拟建设一个地铁延伸工程,奥地利一知名建筑企业希望与中国某公司联合投标,但由于投标条款要求公司所在国必须是WTO成员并签署《政府采购协定》,而将中国公司排斥在投标资格之外。
三、企业融资能力弱、渠道少。与国际大承包商强大的融资及资本运营能力相比,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较高,导致其融资能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依靠出口卖方信贷,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方式尚未开展。特别是在一些诸如电站、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方面的融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四、生产安全和质量监管问题依然突出。随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涉及的市场领域越来越多,与当地发生纠纷和摩擦的机率越来越多,社会矛盾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安全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境外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管问题亦是企业和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特别是政府合作框架下的项目,如果由于质量监管缺位,所损失的将不是一个项目,一片市场,而是整个中国企业的信誉。因此,“零事故率”应该成为国际大型承包商追求的目標。
五、产业分工体系深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欧美日等国的大型承包商在技术专利、融资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同时,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国际承包工程的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之间、中外承包商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将会得到加强。

六、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向国际市场,必然直接面临着和欧美承包商、跨国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而西方公司为了既得利益,通过各种手段阻挠中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如近年来,正当中非互利合作深入开展之际,一些西方媒体掀起一股企图诋毁中非关系的论述,大肆宣扬所谓的“中国对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等,妄图离间中非友好,破坏中非合作。历史上,非洲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西方国家在非洲已经营了近百年,直到今天决定非洲国家经济命脉的重工业、矿产业、制造业等重要领域仍然被西方跨国公司所操纵。在这种局面下,西方公司必然会通过各种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七、人才缺口加大。随着对外承包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普遍缺乏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各种人才,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综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