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教材编写了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否充分利用《语文读本》?能否充分意识到利用《语文读本》的重要性?运用《语文读本》的好坏恰恰是测度一个教师是否已经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的风向标。
关键词:语文新教材;语文读本;课外阅读
三百多年前,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写道,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在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所体现。即语文新教材使用的同时,还配套使用一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读本》(后简称《语文读本》)。这套《语文读本》每学期一册,每册约40万字。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是语文教科书的延伸、扩展与深化。《语文读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是由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真正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
一、 《语文读本》的特点与功能
1. 《语文读本》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观念改革的风向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就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以此为目标的语文新教材,在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了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读本》的学习,是语文教学观念改革的风向标,是如何看待语文性质、语文教育性质、语文教学性质的问题。
2. 《语文读本》加强了课内外阅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高中《语文读本》,编者将其阅读部分的选文分为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知识性的三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专题。这套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学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的精华,又收集了一般政治、经济、科普著作的范文;既有名作家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又有中学生朋友自己写的优秀习作;既有语言、文学、读写听说等方面的语文知识,又有名作家的创作经验。融知识性与鉴赏性于一炉,合课内外阅读为一体。它们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必修课教科书参照呼应,相得益彰;它们之间或是补充拓展,或是深化阐释,或是另辟蹊径。
二、 《语文读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读本》的使用情况令人担忧。针对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进而对《语文读本》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剖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利用《语文读本》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我校学生《语文读本》使用情况
笔者作了关于《语文读本》使用情况的调查,调查对象是本校高一年级的45名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学期《语文读本》中的文章你读过多少?含有103篇文章的《读本》,读了其中大部分的有3名学生,读了其中的相当部分(20~30篇)的有9名学生,读了其中一小部分(10~20篇左右)的有17名学生,读了其中10篇左右的有10名学生,几乎没读过的有8名学生,这是一组令人心寒的数字。
2. 高中语文教师《语文读本》使用情况
同样另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教师《语文读本》使用情况令人忧虑。调查资料显示,做得较好的教师,即每周安排一定课时(通常是一节)辅导课,引导学生自读、评点及写读后感的,占10%,而且一般只能完成五成篇目。做得稍差一点的,教师会不定期安排一些时间(讲座等形式),这种情形的约占20%。第三种情形当属老师“建议”,学生“悉听尊便”,实际上等于形同虚设,约占70%。
《语文读本》在“说明”中明确地指出应“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语文读本》使用现状,可谓有悖编者初衷,着实令人痛惜。
三、 《语文读本》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究其原因,或曰选文篇幅太长,难有时间保障;或曰选文篇目过多,“心”有余毕竟“力”不足;甚而有的是考试不考,与其分身劳神,不如直奔主题(教科书)。综观种种振振之“辞”,归其核心,应是源于相当多的老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太深,或者尚未从根本上真正确立“学生是阅读主体”这一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则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四、 利用《语文读本》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文读本》编者将其阅读部分的选文分为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知识性的三部分,但无论哪一种选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都应注重其辐射功能,注重积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在《语文读本》学习过程中应掌握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延伸原则。这是落实《语文读本》编辑意图的一种途径,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们可以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利用作如下延伸:
1. 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
学习语文,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语文读本》。
《语文读本》中有这么多好文章,但是学生很难主动地去翻一翻《读本》,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地指导。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这套《语文读本》,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
(1)走进《读本》,亲近《读本》。语文教师须熟知《读本》的内容及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清楚地了解《读本》。例如,入选的文章都比较新鲜,具有时代感。第一册所选的119篇文章,作者多是当代作家,如汪国真、季羡林、贾平凹、余秋雨、余华、张抗抗、舒婷、汪曾祺等。第二、三册也出现了不少的当代作家,如李国文、余光中、三毛等。这些同时代的作家,如果教师再把有关他们的生平、作品等情况介绍给学生,那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入选的文章从语文阅读这个方面考虑有的属于延伸性的,这些文章和教科书的内容相关;有的是鉴赏性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等,这些文学作品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还有一类是知识性的,包括有关语言运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也有听说读写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很有阅读价值,有利于学生从中取法,读好其他文章。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做到心中有《读本》,才能更好地去阅读《读本》。
(2)化解难度,灵活取舍。针对不同班级知识积累方面的差异,对教科书上学生学习比较吃力的课文,可以试着用《语文读本》中的文章去化解课文的难度,灵活取舍,减少学生学习课文的阻力,让他们感觉到阅读学习课文的乐趣。
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一文,可以与《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鲁迅的两篇散文诗《秋夜》与《灯下故事》比较着阅读,从中体会出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鲁迅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以及他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和对美好理想的热情向往。在比较阅读中,既可分析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又可分析两篇文章的相异之点;既可把不同人写的同一题材的书、文相比较,又可拿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同一题材的书、文相比较;既可做单项比较,又可做综合比较。运用这种多比较,多归纳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能减少学习的难度,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的兴趣,拓宽思路,提高阅读能力。他们也会感觉到,原来语文许多的知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3)选择精篇,引入课堂。《读文读本》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能总是把它置于课堂之外,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更多的好文章搬进课堂,当做讲读课文细细地讲解。把《读本》中的文章引入到课堂,也是使用《语文读本》的有效方法。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而诗歌凝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不像小说那样有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有完整故事情节,同样也没有具体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因此,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诗歌,避而远之。为了使这些学生能对诗歌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不再认为诗歌离他们很遥远,所以,在上这一单元的课文之前,可先将《读本》上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搬到课堂来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接近口语,感情自然流露,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学完这首诗之后,学生们会感到,《读本》上的文章和教科书上的课文同等重要,老师也很重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首诗,揭开了诗歌在学生们面前的神秘面纱,为后面各单元的诗歌教学与学习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新教材;语文读本;课外阅读
三百多年前,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写道,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在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所体现。即语文新教材使用的同时,还配套使用一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读本》(后简称《语文读本》)。这套《语文读本》每学期一册,每册约40万字。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是语文教科书的延伸、扩展与深化。《语文读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是由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真正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
一、 《语文读本》的特点与功能
1. 《语文读本》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观念改革的风向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就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以此为目标的语文新教材,在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了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读本》的学习,是语文教学观念改革的风向标,是如何看待语文性质、语文教育性质、语文教学性质的问题。
2. 《语文读本》加强了课内外阅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高中《语文读本》,编者将其阅读部分的选文分为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知识性的三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专题。这套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学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的精华,又收集了一般政治、经济、科普著作的范文;既有名作家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又有中学生朋友自己写的优秀习作;既有语言、文学、读写听说等方面的语文知识,又有名作家的创作经验。融知识性与鉴赏性于一炉,合课内外阅读为一体。它们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必修课教科书参照呼应,相得益彰;它们之间或是补充拓展,或是深化阐释,或是另辟蹊径。
二、 《语文读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读本》的使用情况令人担忧。针对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进而对《语文读本》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剖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利用《语文读本》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我校学生《语文读本》使用情况
笔者作了关于《语文读本》使用情况的调查,调查对象是本校高一年级的45名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学期《语文读本》中的文章你读过多少?含有103篇文章的《读本》,读了其中大部分的有3名学生,读了其中的相当部分(20~30篇)的有9名学生,读了其中一小部分(10~20篇左右)的有17名学生,读了其中10篇左右的有10名学生,几乎没读过的有8名学生,这是一组令人心寒的数字。
2. 高中语文教师《语文读本》使用情况
同样另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教师《语文读本》使用情况令人忧虑。调查资料显示,做得较好的教师,即每周安排一定课时(通常是一节)辅导课,引导学生自读、评点及写读后感的,占10%,而且一般只能完成五成篇目。做得稍差一点的,教师会不定期安排一些时间(讲座等形式),这种情形的约占20%。第三种情形当属老师“建议”,学生“悉听尊便”,实际上等于形同虚设,约占70%。
《语文读本》在“说明”中明确地指出应“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语文读本》使用现状,可谓有悖编者初衷,着实令人痛惜。
三、 《语文读本》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究其原因,或曰选文篇幅太长,难有时间保障;或曰选文篇目过多,“心”有余毕竟“力”不足;甚而有的是考试不考,与其分身劳神,不如直奔主题(教科书)。综观种种振振之“辞”,归其核心,应是源于相当多的老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太深,或者尚未从根本上真正确立“学生是阅读主体”这一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则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四、 利用《语文读本》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文读本》编者将其阅读部分的选文分为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知识性的三部分,但无论哪一种选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都应注重其辐射功能,注重积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在《语文读本》学习过程中应掌握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延伸原则。这是落实《语文读本》编辑意图的一种途径,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们可以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利用作如下延伸:
1. 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
学习语文,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语文读本》。
《语文读本》中有这么多好文章,但是学生很难主动地去翻一翻《读本》,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地指导。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这套《语文读本》,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
(1)走进《读本》,亲近《读本》。语文教师须熟知《读本》的内容及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清楚地了解《读本》。例如,入选的文章都比较新鲜,具有时代感。第一册所选的119篇文章,作者多是当代作家,如汪国真、季羡林、贾平凹、余秋雨、余华、张抗抗、舒婷、汪曾祺等。第二、三册也出现了不少的当代作家,如李国文、余光中、三毛等。这些同时代的作家,如果教师再把有关他们的生平、作品等情况介绍给学生,那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入选的文章从语文阅读这个方面考虑有的属于延伸性的,这些文章和教科书的内容相关;有的是鉴赏性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等,这些文学作品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还有一类是知识性的,包括有关语言运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也有听说读写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很有阅读价值,有利于学生从中取法,读好其他文章。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做到心中有《读本》,才能更好地去阅读《读本》。
(2)化解难度,灵活取舍。针对不同班级知识积累方面的差异,对教科书上学生学习比较吃力的课文,可以试着用《语文读本》中的文章去化解课文的难度,灵活取舍,减少学生学习课文的阻力,让他们感觉到阅读学习课文的乐趣。
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一文,可以与《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鲁迅的两篇散文诗《秋夜》与《灯下故事》比较着阅读,从中体会出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鲁迅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以及他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和对美好理想的热情向往。在比较阅读中,既可分析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又可分析两篇文章的相异之点;既可把不同人写的同一题材的书、文相比较,又可拿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同一题材的书、文相比较;既可做单项比较,又可做综合比较。运用这种多比较,多归纳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能减少学习的难度,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的兴趣,拓宽思路,提高阅读能力。他们也会感觉到,原来语文许多的知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3)选择精篇,引入课堂。《读文读本》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能总是把它置于课堂之外,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更多的好文章搬进课堂,当做讲读课文细细地讲解。把《读本》中的文章引入到课堂,也是使用《语文读本》的有效方法。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而诗歌凝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不像小说那样有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有完整故事情节,同样也没有具体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因此,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诗歌,避而远之。为了使这些学生能对诗歌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不再认为诗歌离他们很遥远,所以,在上这一单元的课文之前,可先将《读本》上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搬到课堂来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接近口语,感情自然流露,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学完这首诗之后,学生们会感到,《读本》上的文章和教科书上的课文同等重要,老师也很重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首诗,揭开了诗歌在学生们面前的神秘面纱,为后面各单元的诗歌教学与学习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