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必须准确把握“真实”的尺度,学会换位思考,即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如何备课,如何教学,尽量多一些平实,少一些功利,使我们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尽量真实一些,阅读教学课堂更加精彩些。
【关键词】追求;真实;语文;教学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实”应该成为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情感等丰富意蕴的基础与生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功利而不顾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以致于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屡屡出现失真的场面。请看以下几个严重失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一、语文课堂呼唤真挚的情感
一次语文竞赛课,老师在执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为了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完整地体现课文内容与情境而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把这些小船、榕树、房屋、鸟儿、游客等塑料图片都贴到黑板上来吧。”几位学生迅速地走上讲台,将小船等塑料图片贴到了黑板上。之后,这样教师又兴致勃勃地让学生读了《鸟的天堂》中第12和第13自然段,体会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然后,问学生:这样的生态环境“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护”、“如何保护”等。下课了,学生眼巴巴地望着那些鸟儿等塑料图片,满心期待着老师会将之送给他们。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教师因为这节竞赛课的教学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了,学生也已经圆满地完成了配合老师上竞赛课的使命,这位教师又要准备下一轮比赛的备课了,所以,看也没有看学生一眼,就将那些贴在黑板上的鸟儿等塑料图片通通收到塑料袋中带走了。学生的眼里顿时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这位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竞赛课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漠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还欺骗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课后一旦明白这位教师根本没有将鸟儿等塑料图片送给他们的意思,而教师的提问“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护”、“如何保护”等,只不过是这位教师在竞赛课中展示给评委的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表面上似乎非常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却成了这位教师表演的道具,心里该有多么的懊恼与失望啊。这位教师如果将那些鸟儿等塑料图片送给学生,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终身难忘这节课、这位老师和哪些美丽的鸟儿等图片,终身难忘在这节课中感受到的真挚情感。这么美好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课堂呼唤真实的语言
笔者在一次视导检查中发现这样一个语言失真的课例。教师在教学完了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与江南美景相关的内容。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幅一位古代的官员躺在床上梦见江南的青山绿水的图画,当然,其梦境画面是用一个箭头从官员的脑袋中指示出来的。(估计是教师事先安排的)这位教师问道:“请你说说,你画的这幅画的意思,好吗”学生说:“我给这幅画题名为《梦江南》。”这位教师很有兴趣地继续问道:“请说说命名为《梦江南》的原因。”学生说:“白居易以前在江南某地做过官,后来离开了江南。白居易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回到江南欣赏那里的美景,所以连做梦都离不开江南的美景。”教师称赞道:“这位同学说的真好。同学们鼓励他。”于是全班学生一齐热烈鼓掌。那个学生高兴的坐了下来。
课后,我问班里的其他学生:“那位同学说的话好在哪里”有几位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不知道。反正老师说好,我们就赞扬他了。这是老师给我们做的课堂规定。”我认为,这样的写景古典诗词,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浅吟低唱感受词的节奏美与意境美,讲讲江南美景的具体表现,画画有关江南美景的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高尚情趣就可以了,没必要刻意追求不真实的拔高,应该要让教室里充满着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
三、语文课堂呼唤真切的感悟
有位青年教师在一堂公开课教学中执教文言文《伯牙绝弦》,将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后,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古琴图片、讲解古琴的历史渊源、古琴的一般演奏技巧等,还播放了根据《伯牙绝弦》故事创作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供学生欣赏。学生看的很感兴趣,听的也很着迷,好像这节课收获颇丰的样子。最后,这位教师还要学生谈感受,说感悟。好几位学生好像也能说上几句与古琴、与《高山流水》音乐相关的话,好像真的领悟到了某种情感似得。(这显然是教师在事先安排好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怎会有鉴赏古代乐器与古典音乐的水平与能力)然而,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真正感知到了怎样的情感我们非音乐艺术学院,《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伯牙绝弦》一文写的是中国古代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千古传诵的至交美谈。是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文言文的滋养,感受故事中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懂得友情的珍贵,学会珍惜友情,而不是用大量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感悟古琴文化和古典音乐。因为学生在课堂中感悟出的东西已经远离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诚然,我们并不否定上述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生成各自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付出的诸多努力,更不能否定这些教师如此努力的良苦用心。因为那种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而把学生当道具、当工具使用的教师即便有也极为罕见。真正有师德有素养的教师是全心全意地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等而不辞劳苦任劳任怨的。所以,我们说:上述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制定的教学设计的本意是好的,问题是上述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正确把握“真实”的尺度,没有换位到学生的立场上去设计教学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功利性较强,真实性欠佳,从而严重影响了真实的、鲜活的、精彩的教学课堂氛围的生成。故此,恳请各位同仁引以为戒。
【关键词】追求;真实;语文;教学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实”应该成为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情感等丰富意蕴的基础与生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功利而不顾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以致于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屡屡出现失真的场面。请看以下几个严重失真的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一、语文课堂呼唤真挚的情感
一次语文竞赛课,老师在执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为了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完整地体现课文内容与情境而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把这些小船、榕树、房屋、鸟儿、游客等塑料图片都贴到黑板上来吧。”几位学生迅速地走上讲台,将小船等塑料图片贴到了黑板上。之后,这样教师又兴致勃勃地让学生读了《鸟的天堂》中第12和第13自然段,体会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然后,问学生:这样的生态环境“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护”、“如何保护”等。下课了,学生眼巴巴地望着那些鸟儿等塑料图片,满心期待着老师会将之送给他们。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教师因为这节竞赛课的教学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了,学生也已经圆满地完成了配合老师上竞赛课的使命,这位教师又要准备下一轮比赛的备课了,所以,看也没有看学生一眼,就将那些贴在黑板上的鸟儿等塑料图片通通收到塑料袋中带走了。学生的眼里顿时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这位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竞赛课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漠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还欺骗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课后一旦明白这位教师根本没有将鸟儿等塑料图片送给他们的意思,而教师的提问“美不美”、“需要不需要保护”、“如何保护”等,只不过是这位教师在竞赛课中展示给评委的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表面上似乎非常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却成了这位教师表演的道具,心里该有多么的懊恼与失望啊。这位教师如果将那些鸟儿等塑料图片送给学生,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终身难忘这节课、这位老师和哪些美丽的鸟儿等图片,终身难忘在这节课中感受到的真挚情感。这么美好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课堂呼唤真实的语言
笔者在一次视导检查中发现这样一个语言失真的课例。教师在教学完了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与江南美景相关的内容。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幅一位古代的官员躺在床上梦见江南的青山绿水的图画,当然,其梦境画面是用一个箭头从官员的脑袋中指示出来的。(估计是教师事先安排的)这位教师问道:“请你说说,你画的这幅画的意思,好吗”学生说:“我给这幅画题名为《梦江南》。”这位教师很有兴趣地继续问道:“请说说命名为《梦江南》的原因。”学生说:“白居易以前在江南某地做过官,后来离开了江南。白居易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回到江南欣赏那里的美景,所以连做梦都离不开江南的美景。”教师称赞道:“这位同学说的真好。同学们鼓励他。”于是全班学生一齐热烈鼓掌。那个学生高兴的坐了下来。
课后,我问班里的其他学生:“那位同学说的话好在哪里”有几位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不知道。反正老师说好,我们就赞扬他了。这是老师给我们做的课堂规定。”我认为,这样的写景古典诗词,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浅吟低唱感受词的节奏美与意境美,讲讲江南美景的具体表现,画画有关江南美景的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高尚情趣就可以了,没必要刻意追求不真实的拔高,应该要让教室里充满着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
三、语文课堂呼唤真切的感悟
有位青年教师在一堂公开课教学中执教文言文《伯牙绝弦》,将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后,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古琴图片、讲解古琴的历史渊源、古琴的一般演奏技巧等,还播放了根据《伯牙绝弦》故事创作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供学生欣赏。学生看的很感兴趣,听的也很着迷,好像这节课收获颇丰的样子。最后,这位教师还要学生谈感受,说感悟。好几位学生好像也能说上几句与古琴、与《高山流水》音乐相关的话,好像真的领悟到了某种情感似得。(这显然是教师在事先安排好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怎会有鉴赏古代乐器与古典音乐的水平与能力)然而,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真正感知到了怎样的情感我们非音乐艺术学院,《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伯牙绝弦》一文写的是中国古代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千古传诵的至交美谈。是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文言文的滋养,感受故事中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懂得友情的珍贵,学会珍惜友情,而不是用大量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感悟古琴文化和古典音乐。因为学生在课堂中感悟出的东西已经远离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诚然,我们并不否定上述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生成各自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付出的诸多努力,更不能否定这些教师如此努力的良苦用心。因为那种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而把学生当道具、当工具使用的教师即便有也极为罕见。真正有师德有素养的教师是全心全意地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等而不辞劳苦任劳任怨的。所以,我们说:上述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制定的教学设计的本意是好的,问题是上述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正确把握“真实”的尺度,没有换位到学生的立场上去设计教学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功利性较强,真实性欠佳,从而严重影响了真实的、鲜活的、精彩的教学课堂氛围的生成。故此,恳请各位同仁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