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旧的观念,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以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教师权威;师生关系;共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76-2
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而不是对等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应由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受助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尊重学生的差异,将差异当作一种亟待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学生还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育和教学应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别人是不能代替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正因为这样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备课的质量,在备课时,教师再也不能只备教材,不能照抄有些参考资料或直搬教案的教材的设计安排和备课的思路,应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加强教学的效果。
过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总是将知识剥离成一个个的点,在课堂上详详尽尽地、一遍遍不知疲倦地讲解、分析,最后问“你们都听懂了吗?没有问题了吧?”将任何问题归结为一个标准答案,甚至呵斥那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从小就不能得到保护和开发,缺乏自信,甚至怕答案出错而不敢举手,消极、依赖、恭顺心理逐渐严重,创造能力逐渐受抑制而窒息,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以后要开发创造能力也就很难了。其实,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时下,教育研究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科研兴教”已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意识,这种转型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中小学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教师在变革与复杂的情况下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正确决策,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策略与行动方案。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孤陋寡闻,坐享其成,而需要开展教育研究。以前,教育研究似乎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参与研究,也只是辅助或配合进行实验,而教学一旦与研究脱节,就变成只有理论指导而无研究为依据,永远只能复制老一套,而得不到提高和深化,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转变为一个教学的研究者。只有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敏锐的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探究、总结,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教师才真正拥有了理论的解释权,才会得以自身的持续进步,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学者型”的“教育家”。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才会乐意积极参与、踊跃思考,总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不断走向创新的领域。
二、由道德说教者转变为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未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竞争加剧,各方面的压力随之增加,因此,当今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鉴于心理素质在人才整体素质结构中的作用,当前的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教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而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教师要转变成一个能为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的会诊、指导和帮助治疗的优秀的心理医生,能健全他们的品格,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促进健康心理,健康道德,提高整体素质,以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过去,有的教师所充当的完全是“道德警察”和“道德说教者”的角色,只在学生一旦犯错时,就抓到办公室,平常却熟视无睹,甚至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毫不关心,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总是将大道理一箩筐一箩筐地灌输,甚至动辄挖苦、讽刺、训斥、辱骂,结果教育的正面影响收效甚微,反而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忘却的阴影,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与教育的初衷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应该更注意道德教育的方式,辅之以学科教育和课外活动教育,并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密切关注,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和正面引导,常常进行心理咨询,及时分析和矫正,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更好地正视现实,接纳自我,宽容他人,同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则应由设计者向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
者转变,应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平等对话的主体,尊重学生,作风民主。尤其是对高中生,这些步入青年初期的学生的独立心理、批判心理、逆反心理日益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了自己的价值标准,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独立,追求个性,崇尚自由,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有的人甚至认为老师多管闲事,对老师的教导软硬不吃,甚至冷嘲热讽。
本来,我觉得自己起早摸黑、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会赢得他们的尊敬与信任,却不曾想到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高级的保姆,而是一个能与他们真诚沟通、交流的朋友。他们把对班主任的不满与希望当作班级工作建议交给了我。痛定思痛,我深刻意识到:要当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单靠整天盯着学生,整天拿校纪校规来惩罚学生是不够的,一定要放下权威的架子,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一分子,融入这个集体中,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由衷地尊重你、赞叹你、直至信赖你、接受你,正所谓“亲其师,而后信其道”。
参考文献:
罗栋,李长山等.《法宝》.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
黄仁贤.《中国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3).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陈伙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
关键词:教师权威;师生关系;共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76-2
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而不是对等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应由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受助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尊重学生的差异,将差异当作一种亟待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学生还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育和教学应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别人是不能代替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正因为这样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备课的质量,在备课时,教师再也不能只备教材,不能照抄有些参考资料或直搬教案的教材的设计安排和备课的思路,应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加强教学的效果。
过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总是将知识剥离成一个个的点,在课堂上详详尽尽地、一遍遍不知疲倦地讲解、分析,最后问“你们都听懂了吗?没有问题了吧?”将任何问题归结为一个标准答案,甚至呵斥那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从小就不能得到保护和开发,缺乏自信,甚至怕答案出错而不敢举手,消极、依赖、恭顺心理逐渐严重,创造能力逐渐受抑制而窒息,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以后要开发创造能力也就很难了。其实,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时下,教育研究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科研兴教”已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意识,这种转型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中小学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教师在变革与复杂的情况下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正确决策,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策略与行动方案。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孤陋寡闻,坐享其成,而需要开展教育研究。以前,教育研究似乎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参与研究,也只是辅助或配合进行实验,而教学一旦与研究脱节,就变成只有理论指导而无研究为依据,永远只能复制老一套,而得不到提高和深化,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转变为一个教学的研究者。只有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敏锐的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探究、总结,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教师才真正拥有了理论的解释权,才会得以自身的持续进步,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学者型”的“教育家”。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才会乐意积极参与、踊跃思考,总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不断走向创新的领域。
二、由道德说教者转变为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未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竞争加剧,各方面的压力随之增加,因此,当今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鉴于心理素质在人才整体素质结构中的作用,当前的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教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而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教师要转变成一个能为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的会诊、指导和帮助治疗的优秀的心理医生,能健全他们的品格,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促进健康心理,健康道德,提高整体素质,以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过去,有的教师所充当的完全是“道德警察”和“道德说教者”的角色,只在学生一旦犯错时,就抓到办公室,平常却熟视无睹,甚至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毫不关心,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总是将大道理一箩筐一箩筐地灌输,甚至动辄挖苦、讽刺、训斥、辱骂,结果教育的正面影响收效甚微,反而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忘却的阴影,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与教育的初衷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应该更注意道德教育的方式,辅之以学科教育和课外活动教育,并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密切关注,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和正面引导,常常进行心理咨询,及时分析和矫正,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更好地正视现实,接纳自我,宽容他人,同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则应由设计者向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
者转变,应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平等对话的主体,尊重学生,作风民主。尤其是对高中生,这些步入青年初期的学生的独立心理、批判心理、逆反心理日益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了自己的价值标准,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独立,追求个性,崇尚自由,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有的人甚至认为老师多管闲事,对老师的教导软硬不吃,甚至冷嘲热讽。
本来,我觉得自己起早摸黑、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会赢得他们的尊敬与信任,却不曾想到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高级的保姆,而是一个能与他们真诚沟通、交流的朋友。他们把对班主任的不满与希望当作班级工作建议交给了我。痛定思痛,我深刻意识到:要当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单靠整天盯着学生,整天拿校纪校规来惩罚学生是不够的,一定要放下权威的架子,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一分子,融入这个集体中,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由衷地尊重你、赞叹你、直至信赖你、接受你,正所谓“亲其师,而后信其道”。
参考文献:
罗栋,李长山等.《法宝》.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
黄仁贤.《中国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3).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陈伙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