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国内游和出境游发展都十分迅速,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91亿人次,同比增长7.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假日出行相对集中,文旅部倡导广大游客提高旅游安全风险意识,平安出游,快乐出游,文明出游,但是,游客破坏旅游景点设施、乱丢垃圾、在文物上刻画等不文明行为屡次发生。这些恶劣行为不仅对景区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也影响了我国整体的旅游市场形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且持续发展。本文从不文明旅游的乱象着手,通过分析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及其原因,找到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明旅游的实施途径,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文明旅游;实施途径
全域旅游,指的是以一个旅游区域作为目的地,通过融合区域内的人文资源、自然环境、政策法规等内容,实现资源的相互融通,进而实现整个区域的全方位、多角度发展,是实现旅游带动多产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域旅游,将各行各业及全体旅游资源整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产品与周到的服务,不仅能提升游客旅游的整体质量,使游客感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还能带动多行业共同发展。体现了资源的融通性、经济发展的联合性、游客体验的全面性等特点。文明旅游,需要游客、经营者、服务者和管理者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将文明旅游作为最终目标,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共同作出贡献,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1 我国全域旅游中存在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概况
(1)从旅游业经营者角度分析
众所周知,前几年在青岛某个饭店发生的“宰客”事件以及云南导游强迫消费等恶性事件屡屡发生。旅游景点还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多收取门票,赚取额外收入。这些事件都体现了旅游行业中存在的拉客宰客问题,因此原本优质的旅游胜地蒙上一层灰色阴影。个人认为,造成其问题的原因多个方面:其一,某些景区为了增加旅游收入,完成公司业绩,全然不顾游客的旅行体验,用各种各样的形式骗取甚至强迫游客消费。某些情形下,游客甚至会与经营者因购物问题产生摩擦等恶性事件。其二,商家的欺诈行为,某些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经营者利用“变相涨价”和“模糊菜单”等手段,先吸引游客的注意,然后采取一些手段来“宰客”。
(2)从游客角度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在节假日期间,各地游客数量激增,导致景区当地交通拥堵、垃圾数量激增、住房一度紧张等问题,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刺激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导致景区的正常运行受到极大的影响。另外,在景区内经常会出现大量的不文明旅游的现象。例如,在珍贵的丹霞地貌上刻字、翻阅护栏、爬上城墙、用头撞钟、在禁止吸烟区域公开抽烟等行为。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一批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三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其中,河北两名游客在马来西亚水上清真寺的矮墙上跳热舞,违反了当地宗教禁忌,事件相关视频经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后,引起当地社会不良反响,有损中国游客的文明形象;湖北游客在大理市游玩的过程中用儿童玩具击伤红嘴鸥,根据相关规定,三名游客纳入旅游不文明游客记录期限均为3年。截至2018年10月,共有35人被纳入旅游“黑名单”。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威胁到了景区环境,甚至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形象。
2 不文明旅游现象出现的原因
(1)缺乏对文明旅游的宣传
首先,宣传缺乏主要体现在宣传形式的落后。常见的宣传形式主要有在景区内分发传单、架设宣传标语等形式,这种传统的宣传形式对于遏制不文明现象的作用微乎其微,可以配合分发小的纪念品,比如炎热的夏季分发印有宣传文明用语小扇子、书签等。其次,宣传主体的缺乏亦是原因之一。我国进行旅游宣传的主体多为旅游景区,只有景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文明旅游的宣传需要各方的努力。但大多旅游景区所在地政府及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只重视旅游业给当地经济的创收,忽略了对景区内的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整治,未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
(2)游客个人素质急待提升
基于我国人口大国的背景,大多数人接受教育程度低,个人素质低,这直接导致了景区内不文明现象突出。另外,我国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崛起,缺乏对文明旅游等宣传教育,使得大多数人对于景区内文物保护、设施保护、环境保护等了解不够,游客的思想大多仅停留在“花钱享受”的地步,完全忽略了自己对于景区的保护责任。故在全域旅游中,不文明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3)缺乏相关处罚规定
个人认为,其一是立法的缺失。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旅游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知识从宏观角度泛泛地做出了一些规定,并没有对经营者、游客等多个主体的不文明现象作出规定,缺乏细化的规定,并未实质规范各方主体的行为。所以,在出现不文明现象时,各部门缺乏实际的惩罚依据,景区最多采取教育的方式就是对不文明现象开展批评教育,没有对其产生实质的影响,不能保证效果,且效率低下。其二,各部门并未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旅游市场,不深入实际,直接导致法律法规的规定流于形式,使得法律法规失去其公信力及强制执行力,放纵了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3 全域旅游背景下实施文明旅游的途径
(1)丰富宣传形式
现阶段,新媒体的时代成为传媒产业的主导。旅游产业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通过新媒体平台,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等内容,例如,采取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电台等形式开展文明旅游的宣传,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多维度增强文明旅游的宣传知名度,扩大受众群体与传播范围。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能最大限度的引起公众的注意并展开讨论,使得公众有效学习文明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等知识。
另外,增加宣传主体。全域旅游中,“人”的作用突出。鼓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旅行社、景区的经营者以及在校学生等各方共同参与文明旅游的宣传,推动不同的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履行职责,从而全方位促进文明旅游的发展。如文旅部从2015年开始启动的“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中的“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每年各院校旅游专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文明旅游的实践活动中,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新式、新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值得推广。
(2)加强对不文明现象的监督
景区内及相关公共区域内应该通过架设监控设施、派遣监督人员等方式加强对不文明旅游现象的监督,还可以通过增加不文明旅游举报热线等支持社会各个主体对旅游景点内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举报。从而加强对不文明现象的监管。
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出台相关鼓励与惩罚的规定。可以通过公开警告、处分、取消相关机构的营业资格等形式,遏制经营者的经营乱象。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树立规则意识
文明旅游需要法律法規的规定与引导。通过补全我国立法对于不文明现象的具体惩罚的措施等,细化法律相关规定,加强对不文明旅游现象的惩罚力度,从法律层面规范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可通过宣传法律、宣传对不文明现象的惩罚措施等,加强公众对不文明现象的严重性以及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认识,借用此种形式,加强公众文明旅游的意识,树立一种文明旅游的规则意识,从根源处遏制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4 结束语
全域旅游是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新型业态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宣传、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多种形式,社会、政府、公众的共同努力,改变旅游产业中出现的不文明乱象,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努力让文明旅游成为旅游产业新常态,不仅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常海鹏.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6(9).
[2]黄细嘉,李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J].旅游学刊,2016,31(8).
项目基金:
(本文是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的项目《牡丹江市文明旅游宣传教育》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WMYC20183-173)
关键词:全域旅游;文明旅游;实施途径
全域旅游,指的是以一个旅游区域作为目的地,通过融合区域内的人文资源、自然环境、政策法规等内容,实现资源的相互融通,进而实现整个区域的全方位、多角度发展,是实现旅游带动多产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域旅游,将各行各业及全体旅游资源整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产品与周到的服务,不仅能提升游客旅游的整体质量,使游客感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还能带动多行业共同发展。体现了资源的融通性、经济发展的联合性、游客体验的全面性等特点。文明旅游,需要游客、经营者、服务者和管理者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将文明旅游作为最终目标,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共同作出贡献,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1 我国全域旅游中存在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概况
(1)从旅游业经营者角度分析
众所周知,前几年在青岛某个饭店发生的“宰客”事件以及云南导游强迫消费等恶性事件屡屡发生。旅游景点还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多收取门票,赚取额外收入。这些事件都体现了旅游行业中存在的拉客宰客问题,因此原本优质的旅游胜地蒙上一层灰色阴影。个人认为,造成其问题的原因多个方面:其一,某些景区为了增加旅游收入,完成公司业绩,全然不顾游客的旅行体验,用各种各样的形式骗取甚至强迫游客消费。某些情形下,游客甚至会与经营者因购物问题产生摩擦等恶性事件。其二,商家的欺诈行为,某些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经营者利用“变相涨价”和“模糊菜单”等手段,先吸引游客的注意,然后采取一些手段来“宰客”。
(2)从游客角度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在节假日期间,各地游客数量激增,导致景区当地交通拥堵、垃圾数量激增、住房一度紧张等问题,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刺激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导致景区的正常运行受到极大的影响。另外,在景区内经常会出现大量的不文明旅游的现象。例如,在珍贵的丹霞地貌上刻字、翻阅护栏、爬上城墙、用头撞钟、在禁止吸烟区域公开抽烟等行为。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一批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三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其中,河北两名游客在马来西亚水上清真寺的矮墙上跳热舞,违反了当地宗教禁忌,事件相关视频经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后,引起当地社会不良反响,有损中国游客的文明形象;湖北游客在大理市游玩的过程中用儿童玩具击伤红嘴鸥,根据相关规定,三名游客纳入旅游不文明游客记录期限均为3年。截至2018年10月,共有35人被纳入旅游“黑名单”。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威胁到了景区环境,甚至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形象。
2 不文明旅游现象出现的原因
(1)缺乏对文明旅游的宣传
首先,宣传缺乏主要体现在宣传形式的落后。常见的宣传形式主要有在景区内分发传单、架设宣传标语等形式,这种传统的宣传形式对于遏制不文明现象的作用微乎其微,可以配合分发小的纪念品,比如炎热的夏季分发印有宣传文明用语小扇子、书签等。其次,宣传主体的缺乏亦是原因之一。我国进行旅游宣传的主体多为旅游景区,只有景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文明旅游的宣传需要各方的努力。但大多旅游景区所在地政府及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只重视旅游业给当地经济的创收,忽略了对景区内的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整治,未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
(2)游客个人素质急待提升
基于我国人口大国的背景,大多数人接受教育程度低,个人素质低,这直接导致了景区内不文明现象突出。另外,我国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崛起,缺乏对文明旅游等宣传教育,使得大多数人对于景区内文物保护、设施保护、环境保护等了解不够,游客的思想大多仅停留在“花钱享受”的地步,完全忽略了自己对于景区的保护责任。故在全域旅游中,不文明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3)缺乏相关处罚规定
个人认为,其一是立法的缺失。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旅游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知识从宏观角度泛泛地做出了一些规定,并没有对经营者、游客等多个主体的不文明现象作出规定,缺乏细化的规定,并未实质规范各方主体的行为。所以,在出现不文明现象时,各部门缺乏实际的惩罚依据,景区最多采取教育的方式就是对不文明现象开展批评教育,没有对其产生实质的影响,不能保证效果,且效率低下。其二,各部门并未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旅游市场,不深入实际,直接导致法律法规的规定流于形式,使得法律法规失去其公信力及强制执行力,放纵了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3 全域旅游背景下实施文明旅游的途径
(1)丰富宣传形式
现阶段,新媒体的时代成为传媒产业的主导。旅游产业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通过新媒体平台,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等内容,例如,采取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电台等形式开展文明旅游的宣传,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多维度增强文明旅游的宣传知名度,扩大受众群体与传播范围。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能最大限度的引起公众的注意并展开讨论,使得公众有效学习文明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等知识。
另外,增加宣传主体。全域旅游中,“人”的作用突出。鼓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旅行社、景区的经营者以及在校学生等各方共同参与文明旅游的宣传,推动不同的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履行职责,从而全方位促进文明旅游的发展。如文旅部从2015年开始启动的“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中的“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每年各院校旅游专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文明旅游的实践活动中,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新式、新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值得推广。
(2)加强对不文明现象的监督
景区内及相关公共区域内应该通过架设监控设施、派遣监督人员等方式加强对不文明旅游现象的监督,还可以通过增加不文明旅游举报热线等支持社会各个主体对旅游景点内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举报。从而加强对不文明现象的监管。
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出台相关鼓励与惩罚的规定。可以通过公开警告、处分、取消相关机构的营业资格等形式,遏制经营者的经营乱象。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树立规则意识
文明旅游需要法律法規的规定与引导。通过补全我国立法对于不文明现象的具体惩罚的措施等,细化法律相关规定,加强对不文明旅游现象的惩罚力度,从法律层面规范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可通过宣传法律、宣传对不文明现象的惩罚措施等,加强公众对不文明现象的严重性以及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认识,借用此种形式,加强公众文明旅游的意识,树立一种文明旅游的规则意识,从根源处遏制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4 结束语
全域旅游是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新型业态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宣传、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多种形式,社会、政府、公众的共同努力,改变旅游产业中出现的不文明乱象,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努力让文明旅游成为旅游产业新常态,不仅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常海鹏.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6(9).
[2]黄细嘉,李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J].旅游学刊,2016,31(8).
项目基金:
(本文是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的项目《牡丹江市文明旅游宣传教育》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WMYC2018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