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主动权;课堂结构;教案;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学习氛围
一、明确目标,适当引导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先吃透教材,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主旨,然后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分析教材、领悟教材。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课堂,适当加以引导。教师要起到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比如,学习一篇散文,应该让学生明白从哪些角度去欣赏,选材有什么特点,构思是否精巧,语言有什么风格,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等。让学生反复品味,自己从课文中去感知,而不是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舍得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改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启发与小结、辅导与提高、检查与督促、组织与管理以及因材施教等方面。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舍得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主动“觅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语文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它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分为七种:听讲、阅读、声像、给他人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际演练。实验证明,运用这七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两周后在学习者的记忆中分别剩下5%、10%、20%、30%、50%和75%。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借鉴这一研究成果,合理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四、精心设计教案
将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对教师教学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首先,设计课堂导学案。导学案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学案练习和当堂检测等内容。其中学法指导、学案练习和当堂检测的设计最关键。其次,备好课。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吃透教材的内容,做好充分地准备,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还应思考怎样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在愉快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中进行语言交流”。陶行知也曾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就要和学生做朋友,努力营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
六、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可以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紧扣中心设置问题;课外拓展设置问题;引导质疑设置问题,总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学会思考,无疑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好处。
七、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八、优化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必須注意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沉闷的课堂活泼化。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创设情境,因时、因地、因人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强化训练法、游戏竞赛法,小组学习法,个别辅导法等方法,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如在新课的导入部分,可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激思,使“课伊始,趣味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的展开部分,可用揭示矛盾、实际应用等方式激趣,使“课正行,趣正浓”,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课的结束部分,可用质疑问难,讨论延伸等方式激趣,使“课已尽,趣犹存”,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学习动力。
总之,要提高教学课堂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高素质的小学生,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教师有效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主动权;课堂结构;教案;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学习氛围
一、明确目标,适当引导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先吃透教材,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主旨,然后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分析教材、领悟教材。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课堂,适当加以引导。教师要起到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比如,学习一篇散文,应该让学生明白从哪些角度去欣赏,选材有什么特点,构思是否精巧,语言有什么风格,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等。让学生反复品味,自己从课文中去感知,而不是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舍得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改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启发与小结、辅导与提高、检查与督促、组织与管理以及因材施教等方面。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舍得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主动“觅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语文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它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分为七种:听讲、阅读、声像、给他人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际演练。实验证明,运用这七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两周后在学习者的记忆中分别剩下5%、10%、20%、30%、50%和75%。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借鉴这一研究成果,合理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四、精心设计教案
将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对教师教学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首先,设计课堂导学案。导学案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学案练习和当堂检测等内容。其中学法指导、学案练习和当堂检测的设计最关键。其次,备好课。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吃透教材的内容,做好充分地准备,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还应思考怎样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在愉快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中进行语言交流”。陶行知也曾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就要和学生做朋友,努力营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
六、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可以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紧扣中心设置问题;课外拓展设置问题;引导质疑设置问题,总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学会思考,无疑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好处。
七、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八、优化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必須注意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沉闷的课堂活泼化。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创设情境,因时、因地、因人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强化训练法、游戏竞赛法,小组学习法,个别辅导法等方法,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如在新课的导入部分,可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激思,使“课伊始,趣味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的展开部分,可用揭示矛盾、实际应用等方式激趣,使“课正行,趣正浓”,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课的结束部分,可用质疑问难,讨论延伸等方式激趣,使“课已尽,趣犹存”,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学习动力。
总之,要提高教学课堂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高素质的小学生,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教师有效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