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刺激为时尚早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some_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呼吁政府采取财政刺激措施的声音日强。有人担心失业率,声称财政措施能创造就业;出口行业因外贸形势趋软,呼吁更多出口退税;关心低收入群体者希望刺激政策能给后者更多补贴;吃大型基建饭的人会多方奔走争取更多大项目;中央部委们盯着财政部明显鼓起来的钱袋子,以经济减速为由请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似乎永远缺钱的地方政府也会想尽办法多向中央要钱;也有经济学家迅速搬出主张透过政府干预刺激经济的一代宗师凯恩斯,号召经济下行时政府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假如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8-9%,然后继续减速,那么财政刺激政策将会成为一件大事,但目前来看,实施这一政策为时尚。
  
  财政政策并非没有成本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外临亚洲金融危机威胁,内有错综盘结的问题和矛盾,包括正处于艰难行进中的国企改革。为刺激经济,央行数次降低利率,但似乎看不到作用,因此,政府转用财政政策。国库券发行量激增,内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0.7%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2.7%;大型基建项目纷纷规划上马,财政赤字开始上升,按照我们的估算,2000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扩大到2.2%。从2000年起,经济增长重拾升势,财政措施逐步淡出(2005年末内债余额仅占GDP的1.6%),并开始逐步出现财政盈余。有过这样财政政策运用的成功经验在先,这一次,一些经济学家也很快呼吁打开财政闸门,但我们建议政府耐心等待。
  当前动用财政手段的时机尚未成熟,内部需求还在增长,设备进口稳固增长,银行贷款需求仍然强劲,说明投资放缓仅是受到了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而不是中国企业失去了投资欲望a近期数据显示,出口增长虽然放缓,但并未崩塌,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9%和8.6%,当前时点,没有必要采取财政刺激措施。
  如果当下动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将是对政府宝贵财力的浪费,将来真正需要时怎么办?当经济严重减速的局面出现时,我们才需要认真考虑将财政刺激措施作为选择之一。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教训说明,连续数年运用财政刺激措施将迅速削弱一国的整体财政实力,财政政策并不是一个没有成本的政策选择。
  
  2009年货币政策仍能发挥效力
  
  2009年,货币政策仍能为保持经济增长。发挥一定作用,因此仍是当前首选。完全放开信贷限额可能导致银行贷款显著增长,并且,允许央行将已经锁定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放归金融体系,意味着充裕、低成本的资金将流向市场,即使令人担心的“热钱”开始撤离,也很难想象银行体系会出现流动性紧缩的局面。当然,到某一阶段,贷款需求或许渐稀,货币政策将会面临“推绳子”的困境(银行想放贷,却没人借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率滑落到8%以下,动用财政刺激的时候就到了(以温和的幅度开始)。留给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发生,以及如何把握政策力度。
  


  我们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经常是顺周期的一政府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放松财政政策,而在经济低迷时收紧财政政策。这或许与经济形势晴空万里时财政纪律缺位、愁云惨淡时难以求助于国际债市相关。而中国在运用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方面却颇有心得。从近年中国财政政策的轨迹看,1993年政府采取了刺激经济的举措,财政赤字扩大;1995-1997年间,仍然为财政赤字,但由于财政政策成为反通胀工具组合中的一部分,赤字规模大幅压缩;到1998-2000年间,财政赤字又有扩大,随后数年财政余额仍为赤字,但刺激效应减弱;2006年以后财政政策开始收紧,进入2007年收紧力度加大。以往的惯例清楚表明,当经济处于蓬勃的增长势头时,的确应该收紧财政政策;而当经济低迷严重时,就会出现尝试财政刺激的冲动。中国过去积累的这些弥足珍贵的反周期财政政策经验,未来仍有用武之地。
  
  政府财力雄厚超出预期
  
  虽然我们相信动用财政刺激手段要三思而行,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决定宏观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但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到8%以下,运用财政刺激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中国政府也有雄厚的财力可以动用。
  当前,中国政府未偿债务的规模处于低水平。据我们估算,2007年末债务总额占GDP的15.7%,规模相当稳定,这给予中国相当大的发债空间。到2007年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740亿美元,但大部分为企业所发,从期限上看,以与贸易相关的短期外债为主,不必过于担心。长期外债余额仅为1530亿美元,其中财政部发行外债350亿美元(其余长期外债由中资金融机构发行),金额仅为中国GDP的1%。假定中国财政状况保持平稳增长,外汇风险能够为政府所接受和驾驭,可以想见,全球市场将热情地追捧中国发行的外债。
  同时我们还发现,近期财政预算数据甚至比官方公布的还要好。根据官方数据,2007年中国预算结余占GDP的0.7%,但我们测算发现,2007年财政盈余占GDP的比重为1.9%,比官方数据高出很多。原因在于我们的测算中包括了社会保险基金净余额,由此得出了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更为接近的结果。此外,预算执行中还有其他一些资金流动,比如对国有企业的补贴等,由于金额不大,我们予以忽略,同时我们将社保基金、预算外资金(即非税收入)计入财政结余内,这样进行调整之后可以看出,过去几年的整体财体政状况比官方数据表现出来的要好。
  社保基金账面规模的逐步扩大,也为经济放缓创造了另一股缓冲力量。2001年时,社保基金账户内只有不到3000亿元。2007年社保基金收入增长率达到37%,同时支出增长达到36%,净增长2930亿元。到2007年末,社保基金总额累计达11650亿元,约占GDP的4.6%。作为中国人民长期的养老钱和救命钱,限制了社保基金被运用于财政刺激方案的作用。但总的来说,社保基金的设立和壮大是好事。举例来说,当经济放缓时,中国的失业保险作用有限,而在发达国家,失业救济制度通常会覆盖所有新失业者。截至2007年末,中国参与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16亿,仅占官方统计中总数7.69亿劳动人口的15%(参与失业保险的农民工只有1150万人,但相关部门计划年底前扩大覆盖率)。在2007年的失业人员中,我们估计获得失业补助者仅占一成。在欧美和其他国家,当经济低迷时,通常会有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失业救助,估计在未来两三年内,此种情景不太可能出现在中国。
  另一点令人欣慰之处是,财政部门加紧了对钱袋子的守护。尽管财政收入保持着17%的强劲升势,2007年 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仅为10%(低于22%的官方增长率)。即便今年上半年遇到猝不及防的雪灾和地震,以及提高价格补贴耗去1510亿元(占GDP的0.6%),财政支出的增长仍处于控制中。除已宣布把行政费用压缩5%的措施以外,财政部还在积极寻求其他缩减支出的办法。虽然官方预算今年财政赤字将占GDP的0.8%,但我们预计今年的财政盈余会与去年相仿。今年上半年的财政盈余为1193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也就是说,国库里是有钱的。况且,当前增长强劲的税收以及国债发行都能充实政府财力。
  
  投资民生抑或基建领域的反思
  
  如果一定要实施财政刺激方案,我们希望,本轮财政刺激措施能够尽可能多集中于民生领域,而非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达至最大的社会效益。世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多修几条马路,但在过去多年来投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未来几年基建投资的回报率将会递减。当然,在某些领域,比如铁路建设,仍需要加大投入。
  我们呼吁,应尽可能集中财力支援转变中的经济增长模式——离开投资,转向消费。投入民生保障领域的财力,将有助于为老百姓的收入松绑,促使其大胆消费,而不再为银行户头上增加数字。似乎可以这样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相对温和的财政刺激措施。
  毫无疑问,确保钱被明智有效地花出去并不容易,但显然可以选择一些领域作为出发点。很多地区的校舍、医院需要修缮扩建,医疗设备和教学器具急需扩充;一些地方教师和医生的工资可能需要提高(在上海,刚毕业的见习医师年收入仅为1.8万元),同时还可以增加对这些从业人员的培训费用;失业保险支付和覆盖范围也需要扩大,低保发放额度需要提高(2007年为280亿元,仍然较低)。当然,对于这些保障方案的实施,必须要同时作出全面的思考,以免出现大量吃救济的懒汉现象。在医疗领域,最为急缺的可能还不是资金,而是新建更多的医疗机构。在医疗行业引进有管理的竞争也很关键,如果医疗机构和资金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看病难的局面将得到很大改观。
  此外,当公共支出大幅增加时,人们非常关心其对私人投资的“排挤”效应。通常这种效应体现为国债发行抬高市场利率,从而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当政府亲自出马开展项目时,私人投资通常很难与之竞争。况且,当财政赤字规模较大时,政府会有扩大税收的冲动,进而将伤害到私营经济和私人支出。因此,不断扩大公共支出的长期效应是消极的。中国会存在这个问题吗?我们暂不能下断语,但认为值得考虑。
  看起来,财政刺激政策还将成为2009年的讨论热点,希望到那时,对于的中国财政问题,投资者已经了然。
其他文献
笔者坚决认为,现阶段,不能以“藏汇于民”作为外汇管理的基本战略思路;相反,外汇储备应该集中使用管理,用以对冲来自国际经济波动的风险,也为了继续维持几乎相当于全部企业所得税的铸币收益,同时大幅度加快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到今年10月末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这一高居世界第一的官方外汇储备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说法之一就是“藏汇于民”,即把相当部分外汇储备卖给个
期刊
在中国漫长的人世谈判中,龙永图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如今,在中国经济崛起并融入全球的进程中,他的努力同样通过博鳌亚洲论坛发挥着重要影响。    全球化视野与对市场经济的深刻理解    肖羊的龙永图,1943年5月1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进入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工作,并从此与“对外经济联络”这几个字结下一生之缘。  他的辉煌,也来自于此。1992年1月,龙永图出任外经贸部国
期刊
8月中旬,戴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称2008年全球PC销售量将达到大约3亿台,而戴尔的增长率将超过整个PC行业的增长率。自从5月份戴尔公布利润高于预期的季度财务报告之后,8月12日又推出了一系列便携式PC新产品,以推动向企业用户的销售。看上去,戴尔似乎好消息不断,已开始“止跌回升”。2007年,戴尔个人电脑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较上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跌至14.9%,并且失去了自2001年以来
期刊
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近两年在外汇理财产品市场推行了积极策略,而且凭其在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优势,正成为外汇理财的领跑者。分析这些外资银行已推出的理财产品,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比如花旗银行侧重打造优利账户产品特色,荷兰银行少有地定位为3-5年中长期理财产品,渣打银行以3个月-3年的中短期理财产品为主,同属汇丰集团成员的恒生银行和汇
期刊
2008年7月30日,是德国保时捷汽车公司(PSHG.DE)2007-2008财年的最后一天,虽然正式的财报尚未公布,但毫无疑问,保时捷这一年的经营业绩将令同行们叹为观止。据估算,保时捷当年的销售收入约86亿欧元,而净利润可达约110亿欧元,净利润远远超过销售收入。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中,保时捷从销售自己汽车所获得的利润不过12亿欧元,而其所持有的大众汽车(VOWG.DE)股权、期权和从大众汽车获
期刊
中国要以最小的代价度过十年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宏观政策的走向至关重要,对症下药的政策组合应该是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实行以减税为主的宽松的财政政策。    中国经济出现显著通胀、经济决策者开始着手宏观调控,已经一年有余。这一年间,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政治、自然、社会、国际多起大事交替发生一政府换届、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奥运召开——人们和政府的注意力也随之不断变换。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增长
期刊
面对以排山之势来袭的成本上升、外需减弱等不利影响,曾经孕育经济奇迹的长三角、珠三角正通过腾笼换鸟、启动新一轮投资,引导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依赖低成本资源优势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带动,成就了经济辉煌。然而今天,在外需减弱、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减少和信贷缩紧的大环境下,这些地区的经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出口回落,经济减
期刊
财务风险管理不应被当成一个孤立的管理领域来看待。要想对多变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决策者必须将财务弹性纳入到公司的整体战略中去。  企业的运营战略是盈利的关键所在,这一点鲜有异议。然而,越来越多的理论文献提出,公司的财务战略以及财务环境的基本特征,也是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例如,近期的研究表明,公司能否获得外部融资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进入发达资本市场的通道——即便在本土也是如此。由于迅猛
期刊
罗马俱乐部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讨论增长极限所显示的前瞻和勇气,在我们今天探讨中国经济的前景时同样需要。如果不能以更长远的眼光衡量短期政策的利弊,我们将在增长的极限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1968年4月,来自10个国家的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在意大利罗马山猫科学院,在佩切依博士的倡议下,讨论人类未来的困境。这就是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的源起。  在1968年讨论人口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导
期刊
伴随着对气候变化关注度的提高,清洁能源成了创业投资的乐土。然而全球经济的下滑,令相关投资也开始缩水,回报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风险投资家的投入。英特尔资本主席苏爱文则警告,这一领域存在投机泡沫。    清洁能源成创业投资乐土    “清洁能源企业的未来就如同英国沼泽地的天空一样无边无垠”,说着这话的格拉汉姆·福特(Graham Ford)站在一排镜子旁边,镜面的反射把炽热的阳光转化成了蒸汽和电力。“现
期刊